王安石里面澄江似練里面是哪里,王安石千里澄江似練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王安石里面澄江似練里面是哪里,以及王安石千里澄江似練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 賞析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登山臨水,舉目望遠,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氣已變得颯爽清涼。奔騰千里的長江澄澈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華麗的畫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筆也難描畫。
遙想當年,達官貴人爭著過豪華的生活,可嘆在朱雀門外結綺閣樓,六朝君主一個個地相繼敗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懷古,無不對歷代榮辱喟嘆感傷。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隨著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淡、綠草衰黃。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花》遺曲。
牛欄山詩句講解
1. 關于牛欄山的詩句
2. 關于講解的詩句
關于牛欄山的詩句 1.關于牛的詩句
1、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李白《詠石牛》2、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牧童詞》 唐·張籍3、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
——《田家詞》 唐·元稹4、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飲牛歌》 宋·陸游5、奚奴跨馬不搭鞍,立走水牛驚漢官。
——《杜秀才畫立走水牛歌》 唐·顧況6、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飲牛歌》 宋·陸游7、問渠何法牛馴擾,鞭撻無驚芻牧多。
——《騎牛歌》 清·陸師8、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牧童詞》 唐·儲光羲9、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
——《牧牛詞》 明·高啟10、人生得飽萬事足,拾牛相齊何足言!——《病牛》 宋·李綱11、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耕牛》 宋·梅堯臣12、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醉酒歌》李白13、農死有兒牛有犢,誓不遣官軍糧不足。
——《田家詞》 唐·元稹14、牛吒吒,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種得官倉珠顆谷。
——《田家詞》 唐·元稹15、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高啟《牧牛詞》16、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牧童詞》 唐·張籍17、牛背兒童自放歌,頭頭注澗復逾坡。——《騎牛歌》 清·陸師18、門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
——《飲牛歌》 宋·陸游19、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牧童詞》 唐·李涉20、鄰肩抵尾乍依隈,橫去斜奔忽分散。
——《五歌·放牛》 唐·陸龜蒙21、羸羸老牯牛,默默數春秋;田里禾苗壯,一步一點頭。——《吟牛》22、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老黃牛》臧克家23、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禾熟》 宋·孔平仲24、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
——《老黃牛》臧克家25、將牛何處去,耕彼故城東。——《將牛何處去》 唐·元結26、江村小兒好夸騁,腳踏牛頭上牛領。
——《杜秀才畫立走水牛歌》 唐·顧況27、江草秋窮似秋半,十角吳牛放江岸。——《五歌·放牛》 唐·陸龜蒙28、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29、歸來攸得牛兩角,重鑄鋤犁作斤劚。——《田家詞》 唐·元稹30、官牛官牛駕官車,浐水岸邊般載沙。
——《官牛》 唐·白居易31、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病牛》 宋·李綱32、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高啟《牧牛詞》。
關于講解的詩句 1.形容講故事的詩句有哪些
1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2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頭晴窗.
3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點亂,纖纖捧碗玉顏酡.
4
窗晴頭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5
前來翠靄積煙村,興觸詩人醉灑樽.
懸澗水聲琴入韻,列屏山景畫留痕.
泉飛帶雨穿虹架,樹曲盤崖抱石吞.
天接路高登步步,煙云起落碧當門.
6
門當碧落起云煙,步步高登路接天.
吞石抱崖盤曲樹,架虹空雨帶飛泉.
痕留畫景山屏列,韻入琴聲水澗懸.
樽酒醉人詩觸興,村煙積靄翠來前.
7
翠靄積煙村,詩人醉灑樽.
水聲琴入韻,山景畫留痕.
帶雨空虹架,盤崖抱石吞.
路高登步步,起落碧當門.
8
碧落起云煙,高登路接天.
抱崖盤曲樹,空雨帶飛泉.
畫景山屏列,琴聲水澗懸.
醉人詩觸興,積靄翠來前.
2.適合賞析的詩詞
卜算子
嚴蕊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鑒賞: 上闋抒寫自己淪落風塵、俯仰隨人的無奈。“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首句開門見山,特意聲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風塵生活。封建社會中,妓女被視為冶葉倡條,所謂“行云飛絮共輕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對她們的看法。現在作者因事關風化而入獄,自然更被視為生性淫蕩的風塵女子了。因此,這句詞中有自辯,有自傷,也有不平的怨憤。次句卻出語和緩,用不定之詞,說自己之所以淪落風塵,是為前生的因緣(即所謂宿命)所致。作者既不認為自己貪戀風塵,又不可能認識使自己沉淪的真正根源,無可奈何,之后只好歸之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緣與命運。“似”字似字乍看若不經意若不經意,實耐尋味。它不自覺地反映出作者對“前緣”似信非信,既不得不承認,又有所懷疑的迷惘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傷自憐的復雜感情。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兩句借自然現象喻自身命運,花落花開自有一定的時候,可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東君來作主,比喻象自己這類歌妓,俯仰隨人,不能自主,命運總是操在有權者手中。這是妓女命運的真實寫照。春中既有深沉的自傷,也隱含著對主管刑獄的長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為護花的東君。但話說得很委婉含蓄,祈求之意只于“賴”字中隱隱傳出。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下闋承上不能自主命運之意,轉寫自己在去住問題上的不得自由。去,指由營妓隊伍中放出;住,指仍留樂營為妓。離開風塵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卻迂回其詞,用“終須去”這種委婉的語氣來表達。意思是說,以色藝事人的生活終究不能長久,將來總有一天須離此而去。言外之意是,既“終須去”,何不早日脫離苦海呢?
以嚴蕊的色藝,解除監禁之后,假如重新為妓,未始不能得到有權者的賞愛,但她實在不愿再過這種生活了,所以用“終須去”來曲折表達離此風塵苦海的愿望。下句“住也如何住”從反面補足此意,說仍舊留下來作營妓簡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兩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將自己不戀風塵、愿離苦海的愿望表達得既婉轉又明確。
歇拍單承“去”字集中表了他渴望自由的心情:“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山花插滿頭,是到山野農村過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種借代性表述。兩句是說,如果有朝一日,能夠將山花插滿頭鬢,過著一般婦女的生活,那就不必問我的歸宿了。言外之意是:一般婦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標,就是自己的歸宿,別的什么都不再考慮了。兩句回應篇首“不是愛風塵”清楚地,表明了對儉樸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仍可看出她出語留有余地。“若得”云云,就是承上“總賴東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由于這是一首在長官面前陳述衷曲的詞,她在表明自己的意愿時,不能不考慮到特定的場合、對象,采取比較含蓄方式,以期引起對方的同情。但她并沒有因此而低聲下氣,而是不卑不亢,婉轉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愿,這是一位身處卑賤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風塵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3.關于如何講解古詩
每一首古詩都更多體現詩人對當時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詩里面,作者會用幾句或幾個關鍵字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閱歷,尤其是個人品格和文學功底更為突出。有相當一部分詩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漢唐時的邊塞詩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詩人把詩詞創作與普通人民大眾的生活、與當時的時代、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或歌頌人民的勤勞善良或表達對戰爭戰亂的厭惡,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辛棄疾、高適、岑參、龔自珍等就是這方面代表人物。
有的屬于“小資”派的詩人,僅表達個人或腐朽或繁華的小資生活,盡管辭藻華麗,流傳范圍就要小得多。 有的詩人文學功底好但與世無爭,所寫詩詞意境美好也能流傳千古,如柳永等。
這是我對古詩和詩人的一點看法,供你參考。
4.經典優美詩詞 帶解析
這都是古詩詞、現代的我比較喜歡、席慕容、徐志摩和海子的 桂枝香·金陵懷古 作者:『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這句是名句)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翻譯 登上高樓憑欄極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氣剛剛開始索肅。千里奔流的長江澄沏得好象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張滿了帆迅疾駛向夕陽里,岸旁迎著西風飄拂的是抖擻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云煙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妍麗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圖畫也難把它畫足。
回想往昔,豪華淫靡的生活無休止地互相競逐,感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亡國悲恨接連相續。千古以來憑欄遙望,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歷史上的得失榮辱。
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消逝隨著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遺曲。
蝶戀花·赤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東坡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解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
有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不要擔心,)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還是會到來的) 圍墻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發出動聽的笑聲。圍墻外的行人聽到了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
慢慢的,墻里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蝶戀花① 柳永 佇倚危樓②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③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④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⑤,強⑥樂還無味。衣帶漸寬⑦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
雙調,六十字,仄韻。 ②危樓:高樓。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擬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⑤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
當:與“對”意同。 ⑥強:勉強。
強樂:強顏歡笑。 ⑦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
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譯文 他久立在高樓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面對從遙遠無邊的天際而產生心情沮喪憂愁。
碧綠的草色,迷蒙的煙光掩映在落日余暉里,默默無言什么人會理解他獨自憑欄的深沉含義? 打算讓這疏懶放縱的心情喝得酒醉,對著美酒要縱情高歌,但勉強取得歡樂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衣衫絲帶漸漸覺得松寬了,可他始終不感到懊悔,寧愿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顏色憔悴。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 與妻子生死相隔已經有十年了,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與妻子的孤墳相距已有千里,無處訴說對亡妻的哀思和對仕途波折的愁苦。
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因為自己風塵仆仆且雙鬢如霜。(頭發白了) 夜里做夢忽然回到了家鄉,夢到妻子正坐在窗邊梳妝。
兩人相對說不出任何話語,只是淚流滿面。想來每年讓自己柔腸寸斷的地方,正是這清冷明月下幽幽的松林,短短的山岡。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注釋】 ①纖云弄巧:是說纖薄的云彩,變化多端,呈現出許多細巧的花樣。 ②金風:秋風,秋天在五行中屬金。
玉露:秋露。這句是說他們七夕相會。
③忍顧:怎么忍心回顧。 【評解】 《鵲橋仙》原是為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
本詞的內容也正是詠此神話。上片寫佳期相會的盛況,下片則是寫依依惜別之情。
這首詞將抒情、寫景、議論融為一體。 意境新穎,設想奇巧,獨辟蹊徑。
寫得自然流暢而又婉約蘊藉,余味雋永。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②,驟雨③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⑤,蘭舟⑥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煙波,暮靄⑨沉沉⑩楚天⑾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⒀,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⒁,更與何人說!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
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
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
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
5.古詩賞析的講解文
念奴嬌①
赤壁懷古②
【宋】蘇軾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
驚濤裂岸,
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④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⑤
羽扇綸巾,
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⑥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
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歷盡仕途坎坷:
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
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
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杰出,于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又以詩入詞,
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
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
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
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巖’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
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對此頗有同感。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
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于原來只宜紅牙拍板、女兒歌喉的傳統詞壇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參考資料:
我不是師范專業的額
6.講解詩詞
李商隱《無題》 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后期最為杰出的詩人。
繼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稱為“小李杜”。不過,若就對后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
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 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 這首詩記敘的應是兩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暫相見后即又離別的景況,這從首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可以知道。“東風”即春風,隱指季節;緊隨著用“百花殘”點出時令,是為春暮。
在這樣的時節,兩個相愛的人兒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卻又不得不面臨著分離。相見本已是萬分“難得”,而離別就更為“難舍”。
按一般而言,詩歌是先寫景,后抒情;在這里,作者卻是先述離情,再描悲景,更襯出詩人處于“兩難之境”的傷悲心情。“難”之一字,是為全篇的詩眼。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緊接著,作者在頷聯連設兩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兩個意象的出現,極為熨貼。“春蠶”自然承上,并用“蠶吐絲”、“蠟流淚”巧妙比喻,用“絲”諧音“思”,用“到死”、“成灰”與“方盡”、“始干”兩相對照,妙句天成,傳達出刻骨銘心、生死不渝的兒女至情。
纏綿悱惻,熾熱濃郁,成為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還寓含著一種超越詩歌本身內容而更具普遍意義的哲理:對工作或事業的忠誠執著,無私奉獻。
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義雋永,耐人尋味。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
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
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
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 末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帶有夢幻般的神話色彩。
“蓬山”,本來是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這里用來借指戀人住處——玉陽山西山靈都觀,是很恰切的。“青鳥”,是神話中給王母娘娘當信使的神鳥。
當時,詩人處于玉陽山東山,雖與戀人同處一山,距離不算遙遠,但因為他們的愛情不能見容于社會,所以會遭遇到種種的波折和阻礙。句中的“無多路”,可作“沒有多遠的路”或“沒有別的什么路”來理解,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詩人卻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鳥”來探聽消息,可見他們的相見是多么的難!以此回扣“相見時難”,也更進一步突顯出“別亦難”,這樣就使得全詩首尾圓合、渾然一體了。
7.介紹幾篇適合給孩子講的古詩
基本信息
【詞目】春曉 孟浩然《春曉》詩意圖
[1] 【拼音】chūn xiǎo 【英文】The pring dawn 【基本解釋】春日黎明;春日黎明之時。
詳細解釋
【示例】唐趙存約《鳥散馀花落》詩:“春曉游禽集,幽庭幾樹花。” 明劉基《漫成》詩之一:“春曉正堪睡,嫌他牎上明。” 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過橋望春曉,碧瓦浮輕霜。”
編輯本段同名古詩
基本信息
【名稱】《春曉》 【年代】盛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言絕句
原文
孟浩然《春曉》
春曉① 春眠不覺曉②, 處處聞啼鳥③。 夜來風雨聲④, 花落知多少。[2] 注釋 ①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②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③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④夜來:夜里。 譯文 春日酣夢不知不覺到了早晨, 到處都是鳥兒明快的啼叫聲。 想起夜里的那陣陣風雨聲, 感嘆不知多少花兒零落在庭院。
鑒賞
孟浩然《春曉》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3]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像
[4] (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不寬。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王孟”,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王安石的金陵懷古賞析
此詞通過對金陵(今江蘇南京)景物的贊美和歷史興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上闋寫登臨金陵故都之所見。“澄江”“翠峰”“征帆”“斜陽”“酒旗”“西風”“云淡”“鷺起”,依次勾勒水、陸、空的雄渾場面,境界蒼涼。下闋寫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轉折,今昔對比,時空交錯,虛實相生,對歷史和現實,表達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嘆息。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雄渾闊大,風格沉郁悲壯,把壯麗的景色和歷史內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稱名篇。
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為詞拓出一個高遠的視野。“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此時此景,登斯樓也,則情以物遷,辭必情發,這就為下片的懷古所描述的遙遠的時間作鋪墊。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臨送目”——登高遠望即可縱目千里;下啟“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掃描,景象開闊高遠。“澄江似練”,脫化于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在此與“翠峰如簇”相對,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謹、工整,構圖上還以曲線綿延(“澄江似練”)與散點鋪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呈現,一幅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眼前。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殘陽”“西風”,點出時下是黃昏時節,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酒旗”“征帆”是暗寫在秋日黃昏里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是大手筆中的點睛之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云淡”“鷺起”,動靜相生。遠在天際的船罩上一層薄霧,水上的白鷺紛紛從銀河上驚起,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開拓觀察的視野——在廣漠的空間上,隨著征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壯寬廣的氣度,如此開闊曠遠的視野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比較,兩者展現的氣度與視野不相上下,一為千古傳誦的駢文警句,一為前所未有的詞中創境,可謂異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宮》“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所言,眼前所見,美不勝收,難以盡述,因此總贊一句“畫圖難足”,結束上闋。
下闋懷古抒情。“念
“千里澄江如練”是借用()的詩句,原句是什么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化用的是什么典故
一、借用的是南朝山水詩人謝朓的詩句。
南朝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意思:殘余的晚霞鋪展開來就像彩錦,澄清的江水平靜得如同白練。
二、門外樓頭:指南朝陳亡國慘劇。語出唐 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意思:韓擒虎已來到朱雀門外,張麗華還在結綺閣歡聲笑舞。)
韓擒虎是隋朝開國大將,統兵伐陳,他已帶兵來到金陵朱雀門(南門)外,陳后主尚與他的寵妃張麗華于結綺閣上尋歡作樂。陳后主、張麗華被韓俘獲,陳亡于隋。門,指朱雀門。樓,指結綺閣。
擴展資料:
宋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時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寫有不少詠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罷相,第二次出知江寧府。這首詞當作于這兩個時段的其中之一。
作為一個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通過對六朝歷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金陵為六朝古都所在。從三國時期東吳在此建都起,先后有東晉、宋、齊、梁、陳在此建都。到趙宋時,這里依然是市廛櫛比,燈火萬家,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
在地理上,金陵素稱虎踞龍蹯,雄偉多姿。大江西來折而向東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縱橫交錯。秦淮河如一條玉帶橫貫市內,玄武湖、莫愁湖恰似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左右。
王安石正是面對這樣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舊、人事變遷,懷古而思今,寫下了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桂枝香·金陵懷古
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全文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王安石詞作鑒賞
此詞抒發金陵懷古人之情,為作者別創一格、非同凡響的杰作,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頤情自然風光的情懷。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細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云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賞析】
本詞黃升《花庵詞選》題作“金陵懷古”,這是視野開闊、識度高遠的懷古名作。上片描繪金陵山河的清麗景色,大筆揮灑,氣象宏闊。“登臨送目”,以直敘領起,“畫圖難足”,以賞贊收煞。其間寫金陵勝概,天宇初秋,澄江翠峰,殘陽歸帆,彩舟夜泊,兩句一景,筆力精到,色彩明麗,說盡故都江山之勝。下片對六朝統治者競逐繁花,亡國覆轍相蹈的可悲歷史發出浩嘆,并寓譴責之意,又暗含傷時之慨。“念往昔”,綰結故國,轉入抒感。“門外樓頭”,緊縮唐詩,以陳之逸豫亡國,概括歷代興亡教訓,一以當十。“憑高”回應“登陸”,“漫嗟”,從歷史長河角度,發出無限感喟。“舊事”與“芳草”進一步以自然難變反襯人事匆促。末融化小杜詩,宣出吊古情思裊裊無盡。大有舉世尚醉我獨醒之慨。全篇意蘊高勝,筆力清道,悠遠的歷史感喟,寓托于婉轉、精健的詠唱之中,非大手筆何能臻此境。據《古今詞話》,當時“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東坡贊嘆其為“野狐精”,不為無因。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