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淚珠無限恨賞析,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什么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多少淚珠無限恨賞析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什么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原文_翻譯及賞析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欄 通:闌) (何限恨 一作:無限恨)——五代·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欄 通:闌) (何限恨 一作:無限恨) 宋詞三百首 , 婉約 , 閨怨 , 寫景 , 荷花思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這滿眼蕭瑟的景象)。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蕩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鑒賞
李璟流傳下來的詞作不多,所傳幾首詞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這首《攤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菡萏,荷花的別稱。文字的語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來就說:“菡萏香銷翠葉殘”。說“香”,點其“味”;說“翠”,重其“色”。此時味去葉枯確然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如果說上句是重在寫秋色,那么這一句則重在寫秋容。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都擬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時同作家的內在感情溶為一體了,詞作也因之而籠罩了一層濃重的蕭瑟氣氛。三、四兩句,由景生情,更進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觀感受。韶光,指春光。在這里,作家以其獨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訴人們:在這秋色滿天的時節,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濃重的蕭瑟氣氛中又平添了一種悲涼凄清的氣氛。“不堪看”三字,質樸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脫脫地抒發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劉禹錫詩句)。李璟雖然位高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當時內外矛盾重重,境遇相當危苦,此時此刻,觸景傷情,從而產生無窮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詞的下片著重抒情。首句,托夢境訴哀情。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境即便美好,但所夢之人畢竟遠在邊塞(雞塞,雞麓塞,在今陜西省。這里泛指邊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確是“雨亦綿綿,思亦綿綿”。“小樓”句,以吹笙襯凄清。風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徹,遍,段。吹徹,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映襯了作家的寂寞孤清。這兩句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而且對仗工巧,是千古傳唱的名句佳句。最后兩句,直抒胸臆。環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涼,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滿懷怨恨。“多少”,“何限”,數不清,說不盡。流不完的淚,訴不盡的恨;淚因恨灑,恨依淚傾。語雖平淡,但很能打動人心。結語“倚欄干”一句,寫物寫人更寫情,脈脈深長,語已盡而意無窮。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后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佳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李璟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歸帆 一作:征帆)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 *** 遺曲。——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代 : 王安石
宋詞三百首 , 登高 , 寫景詠史懷古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宋代·黃庭堅《念奴嬌·斷虹霽雨》
念奴嬌·斷虹霽雨
宋代 : 黃庭堅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
展開閱讀全文∨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宋詞三百首 , 豪邁 , 寫雨 , 寫景抒懷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宋代·劉克莊《玉樓春·戲林推》
玉樓春·戲林推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宋詞三百首
李璟《攤破浣溪沙》的古詩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李璟《攤破浣溪沙》的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攤破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注釋
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山花子”,是“浣溪沙”的變式。
菡萏:荷花的別名。
韶光:美好的時光
夢回雞塞:夢回,夢醒。雞塞,即雞鹿塞,漢時邊塞名,今在內蒙古西部。此泛指塞外。
吹徹:吹到最后一曲。徹,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倚:憑靠。
譯文
滿塘鮮艷的荷花都凋謝了,翠綠的荷葉也殘敗了。愁人的秋風吹起了綠色的波紋,使人產生無限的哀愁。這荷花和時節一樣都憔悴了,叫人不愿再看。
夢中想著國家邊塞的戰事,醒來時卻正淅淅瀝瀝地下著秋雨。小樓上傳來玉笙那哀婉幽怨的吹奏之聲,使人感到秋的寒意和無限的凄涼。倚著欄桿遠望,心中有多么愁苦,又流了多少淚水啊!
賞析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五代南唐中主。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脅,遷都南昌,抑郁而死。其詞僅存四首,風格凄婉。
這首詞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一篇得意之作,歷來備受名家推崇。據說,一次詞人戲謂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說:“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這是真心話,決非奉承之辭?詞人通過秋景寫心中憂愁,寫出了一國之君在國家面臨滅亡危險的時候卻無能為力的無限哀愁。
開端“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從詞語的選用上,便已達成了一種深微的感受。“菡萏”即“荷花”,亦稱“蓮花”,后兩者較為淺近通俗,而“菡萏”則別有一種莊嚴珍貴之感。“翠葉”即“荷葉”,而“翠”字又表現了一種情感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綴以“香銷”二字,又于“翠葉”之下綴一“殘”字,詩人雖未明白敘寫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對如此珍貴芬芳生命的消逝摧傷的哀感,便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次句繼之用“西風愁起綠波間”,便是寫珍美的生命在充滿蕭瑟悲傷的環境中重現。“西風”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蕭殺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綠波間”,便造成多種不同的聯想和效果:一則就人而言,滿眼風波,使人想見其一片動蕩凄涼的景象;再則就花而言,“綠波”原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則綠波風起,當然便更有一種驚心的悲感和惶懼,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隨風起,也是風起之堪愁。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一般指“春光”,伸引為青春歲月。這里的“韶光”后緊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時節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間年華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無限深重的悲慨。
此詞上闋從“菡萏香銷”的眼前景物敘寫下來,層層引發,直寫到所有的景物時光與年華同此凋傷憔悴的下場,并與“韶光”“不堪看”做結,呼應了開端的“菡萏香銷”“西風愁起”的景色。
詞的下闋前兩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是對上闋的呼應。上闋景中雖也有人,但基本上卻是以景物之感發為主;下闋則是寫已被景物所感發以后的人之情意。“雞塞”是雞鹿塞的簡稱,是漢時一個邊塞,原句出自《漢書?匈奴傳下》:“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因此后人多用“雞塞”以代指邊塞遠戍之地。全句寄托著思婦之情,因而才有著“細雨夢回”的情意。
“小樓吹徹玉笙寒”中“小樓”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徹”之深情,方能體會到“細雨夢回”“小樓吹徹”之苦想與深悲。這一種意境,一直到“多少淚珠無限恨”,方將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極為質直的敘述一瀉而出,正好像引滿的弓箭,一舉中的。然而一發之后,卻又戛然而止,把文筆一推,不復再作情語,而只以“倚欄干”三字做了結尾。遂使得前一句之“淚”與“恨”也都更有了一種悠遠含蘊的余味。
注:后六節來源于網絡,有改動。
白居易《寒閨怨》唐詩原文及鑒賞
寒閨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
秋霜欲下手先知,
燈底裁縫剪刀冷。
白居易詩鑒賞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運和痛苦的詩作,這首閨怨詩是表現閨中少婦思念征夫的。此詩前兩句寫深秋孤寂之景,后兩句寫繾綣綿長的思念之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致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間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顯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表明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悟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將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緊扣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內的人還沒有入睡,手上拿著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僵硬起來了。這才意識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制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準備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需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制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仍需為征夫寄寒衣。)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來,該是何等滋味,然而詩人卻截取思婦裁制冬衣時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這一細節,其余一概不提,由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
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質,白居易就善于從平常事物中發掘和表現深義。
《閨怨》王昌齡唐詩原文鑒賞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詩鑒賞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這首詩抓住閨中少婦盛裝登樓欣賞美好春光時心頭突然激起思夫之情這一瞬間心理變化,細膩而生動地刻畫出了這位女主人公被離愁別緒所困擾時的愁姿怨態,含蓄地表達了夫婦朝夕相愛勝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祿的思想。
詩的起句“閨中少婦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現出閨中少婦天真、嬌憨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對生活熱愛、達觀的態度。正因為她嬌憨得不知愁,才會一度向往世俗的榮華,勸“教夫婿覓封侯”;正因為她熱愛生活,所以面對大好春光,她才會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時那樣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樓,去飽覽人間春色。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 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
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樓”,則是“不知愁”之形態的注解和具體表現。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從“凝妝”
二字上我們可以體會她登樓前那“不知愁”的歡悅心境;一個“上”字,又將她登樓時步子的輕盈描繪得真實可感。
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是全詩的關鍵所在。
“忽見”表明所見的突兀、感觸的陡生、聯想的迅捷。
其實,在大好春光中,處處都有柳暗花明、鶯歌燕舞,見柳是不會令人大驚小怪的。然而這里所見的“楊柳色”有它特定的地點—— “陌頭”。這個“陌頭”,它使人聯想到:也許從前他們夫婦曾攜手經此而游春;也許當年她曾在此“陌頭”親自折柳送夫從軍,以期覓得封侯,求取榮華。然而丈夫一去數年,這美妙的“陌頭楊柳色”卻無人共賞,一種悵惘、孤寂和愁苦的感覺不免要襲上心頭,并引燃久蓄心頭的離愁別緒,于是目光與“陌頭楊柳色”相撞,就會猝然迸出“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個火熱的念頭。于是由“愁”而“悔”,由“悔”而見“怨”。“悔”字是“愁”和“怨”所化合而成的衍生物,而“愁”和“怨”又是“悔”的根源。在離愁襲擾心頭的時候,這位閨中少婦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責己,這就更襯托出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這里的“悔”,也是閨中少婦瞬間對人生世俗功名利祿的一種徹悟,它從另一個角度含蓄地暗示黷武的開邊戰爭破壞了多少人的愛情和幸福!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有致,詩的畫面感極強,境界優美而含蓄。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詩題為“閨怨”,但詩句卻無一字道及“怨”字,一切意在言外。
寒閨怨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作品賞析
【注釋】:
此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致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見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里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著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制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戌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制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余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致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閨怨詩鑒賞分析方法
閨怨詩
閨怨詩就是寫少婦、少女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這種詩,有的是女人自己寫的,還有一些是男人模擬女人的口氣寫的。古來閨怨詩詞非常多,多以棄婦、思婦為主要描寫對象,以傷春懷人為主題,剖析女子們在特定社會情態、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悵的復雜心理狀態。這些詩歌思想內容不是很高,但在藝術技巧上卻很值得我們去探討。
第一、常見的閨怨詩種類:
1、抒發別離苦情
如,五代詞人李璟的《攤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韻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
上片開篇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傳達出了一種深微的感受。在詞作的上片,詞人表現了對如此珍貴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傷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寫得尤為哀切動人。其中的細雨夢回雞塞遠指思婦在夢中夢見征人,及至夢回之際,則落到長離久別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則遠在雞塞之外。其以小樓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徹之深情,表現出了 細雨夢回、玉笙吹徹之苦想與深情,一片處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寫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出自屈原的《離騷》,詩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遲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為的人也將逐漸衰老。現在又來比喻人日趨衰落而感到悲傷怨恨。其實就是描寫美人對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傷感。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春女善懷是一個常見的題材。因為,人的青春是短暫的,就如春天美麗景色是短暫的一樣,因而就有傷春的情感。如,晚唐詞人溫庭筠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月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詞的上片寫閨中女子春眠懶起,意緒慵遲的情景。下片描寫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鏡、著衣的情景。女為悅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華就逐漸逝去,容顏衰老,所以,懶起、遲妝、意慵,真是美人遲暮。
3、描寫思婦閨情
描寫思婦閨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隱在《嫦娥》中這樣寫道: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靈藥式的情緒,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人生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世俗,追求高潔的世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獨的境地。
第二、常見的手法
1、借夢抒情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許多大詩人、大詞人都有過杰出的記夢詩。記夢詩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詩人往往就借助夢境來實現。比如張仲素的《春閨思》: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 昨夜夢漁陽。
這首詩歌從表層意義來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葉泛青,一個女人去城外采桑葉,提著籃子心神恍惚,忘記了自己是來做什么的。這是怎么啦,只因為昨夜做夢,夢見了漁陽。唐代安史之亂的時候,很多戰士去了漁陽。這位女子的丈夫,想來也是其中的一個,夢見了遠赴戎機的丈夫,心里當然是分外的惆悵,也就沒心思采桑葉了。詩人以此表現了思婦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與執著。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學作品中,借助客觀外界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的寫作方法。這種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從而創造一種物我一體的藝術境界,完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給讀者以強烈感染。其審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歌是詩人張繼在國家遭受戰爭、自己趕考落榜,處于痛苦、彷徨、憂愁和無奈之時而借景抒情之作。詩歌中,詩人在四句詩中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聽靜夜鐘聲,使得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
3、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觀景物和它的變化發展,觸動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聯想,繼而感嘆抒情的寫作方法。其特點是情隨景生,辭以情發,情景相間,以創造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這類詩歌缺少不了的是隱含在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過相關聯想與相似聯想的表現手法,將詩人的情感表達出來。如,唐代閨怨詩里,最值得一提的的還是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歌通過一個已婚的年輕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華麗,然后步態輕盈地走上了翠樓。這個時候,她站在樓頭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遠處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徑上的楊柳的青青的顏色,一種莫名其妙的情緒,一種濃烈的情緒忽然泛上了心頭,她想,如果這個時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邊,我們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該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卻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邊,一種孤獨、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4、借物抒情
在閨怨詩詞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載體,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呂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詩人就寫了抒情主人公對遠行之人的怨恨。上片說,我恨你(遠行人)不像江樓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著我轉。下片又說,我恨你又像江樓上的月亮,剛剛團圓,又虧缺。詩人借月亮一個月只有十五是圓的,來表現愛人之間團聚少,分離多。可以說,形象生動,意蘊深刻,情感豐富。
總之,對于閨怨詩詞,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類別。這與古代交通不便有著一定的關系,而更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對人的影響,認為應該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往往外出難歸。或者是因為男兒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尋求發展的機遇等等,最終導致家中愛人對其的想念。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