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為什么不投蜀(曹爽為什么要投降)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曹爽為什么不投蜀,以及曹爽為什么要投降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司馬懿發動兵變后,曹爽為什么直接放棄反抗?原因是什么?
司馬懿造反奪權時,曹爽沒有抵抗,直接投降,因為魏國大部分軍權在司馬懿,手里,司馬懿作為朝鮮元老威望很高。司馬懿的將軍多如牛毛,但曹爽沒有將軍,只有部分兵權,而郭太后也與曹操聯手發動兵變。曹爽覺得他沒有機會打敗曹操,所以他必須投降,也許他還是會死。事實上,曹爽和司馬懿之間并無深仇大恨,他們都是曹叡生前的遺孤。曹爽也像他的父母一樣尊敬司馬懿。
在《三國志》中記載“早期,爽宣稱高,其父無所不為,不敢為己之事。”甚至后來,為了爭奪朝廷大權,曹爽重用了晏典,畢軌,李勝等人,并把司馬懿放到了太傅的位置上。然而,他本人并沒有受到迫害。說到高平陵墓的變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歷史上的曹爽和司馬懿,曹爽也不是吃素的。他不僅有很大的軍事力量,也有很大的皇權。
然而,司馬懿奪權后,他在關鍵時刻畏首畏尾,卻選擇了自己的頭像。其實,這并不是因為他的實力不如司馬懿,也不是因為他不如司馬懿我認為他投降有三個原因。高平的變化,歸根結底是因為曹爽執政時,推行的一些改革損害了曹魏,老前輩的利益,所以司馬懿才與這些人聯手。否則,司馬懿身邊死了三千人,怎么會鬧出這么大的動靜?
曹爽知道這一點,所以當老族長前來投降時,他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這些投降的人不是普通人。曹操死后,本來像曹休,曹洪,曹真,夏侯淵,和徐晃這樣的朝臣與曹操一起統治著這片土地,這些將軍都相繼死去,而司馬懿卻還活著,而在其他元老都奄奄一息的時候,兵權卻一點一點地落入他的手中。曹丕主政時,殺了很多曹家族的子弟,導致曹軍隊無將可用,這也為后來司馬懿在與東吳和蜀漢,軍隊作戰時,只能將兵權讓給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的司馬懿提供了便利。戰爭停止后,曹叡沒有恢復兵權。
三國時期,魏國為什么不主動進攻蜀國?
不得不說,“懼蜀癥”,在曹魏的內部是廣泛存在的。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其實魏國主動進攻過蜀國,包括鐘會伐蜀在內有三次。不過,與蜀漢頻繁的北伐相比,魏國確實顯得很“低調”,而這主要是由的內部因素所決定的,因為曹魏在三國中是最需要休養生息的。
魏國先后三次伐蜀
第一次進攻:魏太和四年、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結果就是“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曹真伐蜀,沒等開始,一切就結束了。反而在隴右一線給魏延提供了極佳的立功的機會
如《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載:
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棧道斷絕,治道工夫,詔真還軍。
這一次,蜀道的難和險,曹魏君臣是有切身體會了。也印證了《隆中對》中諸葛亮對益州易守難攻的地勢的判斷:
益州險塞
第二次進攻:魏正始五年、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伐蜀。結果興勢之戰,曹魏大敗虧輸。
父親沒成功,兒子繼續上。曹爽繼續伐蜀。但原因卻并不單純。如《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載:
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勸使伐蜀,爽從其言。
這從側面反映了蜀漢在曹魏集團心目中的份量。想法很豐滿,但結果很骨感:
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谷行數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
興勢之戰,曹魏的第二次伐蜀慘敗而歸,而且為日后的司馬氏奪權埋下了伏筆。
依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曹爽敗得非常狼狽:
費祎進兵據三嶺以截爽,爽爭峻苦戰,僅乃得過。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
第三次進攻: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開始的滅蜀之戰。結果蜀漢滅亡。
此次進攻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不過,這種結果除了劉禪后期“親小人,遠賢人”造成巨大內耗而司馬昭抓住了這個機會此必然性以外,其他都是一個個偶然性的疊加。其他不說,單是司馬昭滅蜀的動議,只有鐘會一個人贊同。如《晉書-文帝紀》所載:
眾臣皆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鐘會認為蜀大可伐,勸之。
這也正是司馬昭以鐘會作為伐蜀統帥的根源,如《三國志-鐘會傳》所載:
眾人皆言蜀不可伐,唯會與吾意同。夫人心怯則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強使之,適足為敵擒耳。劉禪昏暗,宦官為害,此良機也;倘蜀有賢主出,良機轉瞬一失難再得之矣。今遣會伐蜀,是其能滅蜀必矣。
就連鄧艾都曾上表表示反對,所以司馬昭才派師篡為鄧艾的司馬,實則做監軍。而且在大軍集結完畢即將開拔的時候,將軍鄧敦仍出面勸阻。結果司馬昭大怒,斬之。
無論是鐘會的多路并進還是鄧艾的偷渡陰平,都不必然取勝。
與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維的十一次北伐相比,魏國確實一直是處于防守的態勢。而根源更多的來自魏國的內部,是“懼蜀情節”、緩和內部矛盾和休養生息等多種因素的作用。
魏國采取守勢的根源: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首先不得不承認魏國內部存在一定的“懼蜀情節”。先前曹操討伐張魯,由于對方利用秦嶺山地的頑強阻擊本來是要退兵的,結果夜晚鹿群踏進了張魯軍營,導致防線崩潰。之后持續三個年頭的漢中大戰,曹操是損兵折將、士兵產生了逃亡。因此,對于蜀漢的”險塞”,魏軍有深刻記憶。可以說“懼蜀情節”在一定范圍是存在的,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當司馬昭提議伐蜀的時候,包括在隴右接連取勝的鄧艾在內的群臣一致反對,只有鐘會一個人堅定支持。
其次魏國的內部矛盾需要梳理和緩解。曹操父子在逐步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在內外部積累了重重矛盾,導致了很大的不穩定性。這一點,早前就已經被法正所識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認為曹操降伏張魯后卻未繼續進攻益州,反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眼下正是奪取漢中的最佳時機。關羽北伐之所以產生“華夏震動”的效果,也在于此。
我們可以看到,曹丕執政的路線和政策與曹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對比,根源就在于曹丕要通過改革的方式緩和內部矛盾。既然如此,就需要相對安定的外部環境,因此對于蜀漢就采取了守勢。
東漢末年的主要戰場基本都在魏國境內,魏國是最需要和平的!
再次魏國格外需要修養生息。三國之中,魏國國土最廣、人口最多,但卻是最需要修養生息的。回顧東漢末年的戰亂,主要戰事基本都發生在魏國境內,受戰爭影響最大的是魏國。因此,曹丕執政時曾經頒布過合并郡縣的詔令,原因就在于此。與另外兩國相比,魏國是最需要和平環境的。
曹丕執政時且不說,到了魏明帝時,修養生息依然是主導思想。這一點通過習鑿齒《漢晉春秋》記述的一件事就能體現出來。當蜀漢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駐節漢中的時候,魏明帝曹叡就想發兵征討。這時散騎常侍孫資就出面勸諫了。如《漢晉春秋》所載他的原話是:
“不若但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亦足以鎮靜疆場,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必自敝矣。”乃至。
魏國上層休養生息的主導思想可見一斑。
同時,由于諸葛亮和蔣琬等人對蜀漢的有效治理,使得蜀漢長時間處于“國以富饒”的局面。同時,實兵諸圍,蜀漢對魏國進行了有效而嚴密的防御。以上兩點使得魏國不敢輕易言戰。
綜上,魏國紛繁的內政決定了魏國面對蜀漢更長時間處于防守的狀態。
“駱谷之役”因何而起?曹爽最后又為什么會失敗?
正始五年,曹魏的輔政大臣曹爽、關涼大都督夏侯玄針對蜀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場戰爭在史書中被記載為“駱谷之役”,“興勢之戰”等等。
此次戰役曹爽等人發動了將近十萬大軍針對蜀漢的漢中地區發起進攻,彼時漢中守軍僅僅只有三萬,且分布在各地,而成都、涪城等地的援軍由于距離漢中較遠一時間還無法到達,故無法及時救援漢中。
單純從常理來看的話,這場戰斗的確是敵我懸殊。然而就是在形勢如此惡劣的情況之下,蜀漢軍隊奇跡般的擊退了曹爽的進攻,并給予曹爽軍隊巨大打擊。
曹魏政壇的爭斗,“駱谷之役”的序幕,曹爽伐蜀的動機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由于太子曹芳年幼,此時其生前立的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進入了曹魏政壇的最前沿。
曹爽能夠當上這個輔政大臣靠的是其父曹真的余蔭。按照曹魏慣例,曹爽作為宗親代表其地位在司馬懿之上,然而正因為其“素無聲望”,他的這個“首輔”顯得名不符實,故一開始他對這個“朝臣之望”的司馬懿還能保持謙讓恭謹的一種態度,《三國志:曹爽傳》記載:“爽以宣王年德并高, 恒父事之, 不敢專行”。
然而這種和諧卻絕不是絕對的,曹爽憑借其輔政大臣的身份大肆提拔親信有了和司馬懿分庭抗禮的實力后這種和諧的局面便不復存在了。
曹爽雖然名義上為首輔,但在各方面都不能和司馬懿相抗衡,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的建樹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司馬懿長期都督荊、豫、梁、雍諸軍事,西拒諸葛亮,北定公孫淵,使其掌握了對雍涼軍隊的控制權。
正始前期,司馬懿又督師父淮河前線,在“駱谷之役”爆發前,其又大破了東吳的諸葛恪,其個人聲望更是進了一個臺階。
所以,要想在政治上徹底的打垮司馬懿,曹爽也必須積累相應的聲望得到朝臣們的支持,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只有以軍功獲取聲望的方式最為便捷,倘若伐蜀能夠成功對于曹爽集團來說起碼有諸多便利:
政治上徹底壓垮司馬懿,使其徹底游離于中樞之外。
憑借軍功更是可以進一步將軍事指揮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李勝、鄧飏等人的攛掇下,曹爽發起了“駱谷之役”。“駱谷之役”看似是針對蜀漢的一場軍事行動,而實際上針對的則是同為曹魏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其目的就是進一步的打壓司馬懿,然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又怎么會看不出曹爽的這點小伎倆呢?故而當曹爽集團在熱火朝天的預謀伐蜀,司馬懿集團則也是強烈的反對。
“駱谷伐蜀”,無功而返
正始五年三月,曹爽不顧司馬懿的勸阻西至長安籌措伐蜀事宜,曹爽集團的中堅人物夏侯玄擔任了此次伐蜀之役的總指揮,盡起雍涼十余萬大軍,前鋒六、七萬人由“駱谷道”直擊漢中,其目的就是進一步打擊蜀漢的軍事力量乃至占領漢中,在當時由長安入漢中有三條路可供選擇:
其一是魏延曾經提出的“子午谷之道”,這條路可由漢中直達長安,反過來也是一樣,然而這條路最為狹長,外加上其中崎嶇的地形夾雜了諸多的不利因素在其中,這條路是最危險的,諸葛亮反對魏延也是這個道理。
其二是斜谷道,這條路在三條道路中屬于路況最為安定,不過對于蜀漢同樣有利,魏軍主動進攻的話,良好的路況可以讓蜀漢軍隊憑借地理優勢輕易的聚集軍隊迎擊曹魏軍隊。
其三就是駱谷道,在三條道路之中屬于距離最短,但是路況最糟,更重要的是此條道路有較長一段距離是無水源的,軍隊沒有了水源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便可想而知。所以戰役開始不久,負責運輸物資的馬、驢等牲畜就因為缺水而大量死亡。
針對此等處境之下,漢中主將王平放棄了“固守漢中,等待救援”的戰略方針,而是采取一種更為積極的防御方針“扼守險要,主動出擊,等待援軍,伺機反攻”,而其中尤為重要的關鍵地是:興勢。
針對這種情況則首先命令護軍劉敏迅速搶占有利地形興勢阻擋魏軍進攻;同時鑒于魏軍在人數上占據優勢,王平率軍殿后以防魏軍從別的道路對其側翼產生威脅從而陷入兩面夾擊的局面。
后面的事實論斷得出,王平的戰術方法很有效,他成功的阻擋了曹爽的攻勢并堅持到了費祎的到來,而彼時的曹爽可一點都不好過:
魏軍的前進之路被蜀漢軍隊所阻,而補給線又太過于漫長,勞師遠征之下損失了諸多的馬匹等補給物資,后勤運輸陷入崩潰局面。
蜀漢各地的援軍已經到來,并且已經占據了有利地形,魏軍已沒有絕對優勢,曹爽意圖建功立業打擊蜀漢的目的至此已經終結。
伐蜀各路大軍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司馬懿集團的和曹爽集團之間互相無法對立的局面導致兩方集團將領想要協同作戰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伐蜀戰事陷入膠著,曹爽的戰略意圖已經無法達到,且蜀軍的援軍正欲圖謀切斷魏軍的退路。其一旦得逞,那么這十余萬魏軍便將死無葬身之地,在夏侯玄等人的勸說下,曹爽終于同意撤軍,而此次“駱谷之役”終以曹爽的聲望大跌,曹魏的無功而返而終結,曹爽的政治圖謀由此落空。
“駱谷之役”失利原因淺析
到此駱谷之役算是告了一段落了,此次戰役曹爽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落空了,從“駱谷之役”的背后我們不妨淺析曹爽伐蜀失利的原因:
曹爽集團軍事所學有限,事起倉促,伐蜀準備不足
曹爽發動“駱谷之役”本身就是抬高曹爽的聲望,意在靠征伐蜀漢建立功勛,然而伐蜀這件事情本身就太過于倉促,導致軍事準備不足,面對戰爭之中遇到的困難他們也沒有較為妥善的應對措施去解決,以至伐蜀之戰損兵折將,進退失據,這個我們從多方面事實去映證:
曹爽伐蜀走的是駱谷道,然而對于駱谷道缺少水源的這一致命性條件他根本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至于還未到達漢中便爆發了牛、馬、驢等運輸物資的牲畜大規模渴死的情況,導致曹魏方面的運輸補給陷入中斷從而導致戰役的失利,這一點他們要負較大責任。
而曹爽伐蜀則是一股腦的將十余萬大軍全由駱谷之道進入,有正無奇,在軍事上本就屬于兵家之大忌,而三國歷次戰役之中,犯這種致命性錯誤的情況實屬少見。
司馬懿對伐蜀多有掣肘
之前我們說到過,伐蜀之爭的背后是曹爽和司馬懿之間的爭斗,曹爽為了賺取政治聲望而決議伐蜀,在戰前針對曹爽的伐蜀之戰,司馬懿便是持否定態度的:畢竟伐蜀在政治上主要針對的是司馬懿,這一點司馬懿不會不知道,而曹爽等人一旦有所建樹,那么對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曹爽伐蜀之戰的背后我們也能夠看到司馬懿在伐蜀一事上一直對曹爽進行多方面的阻撓:
當魏軍進攻興勢谷口進入膠著狀態之時,前線將領曾經請示后方增調援兵,本身戰事陷入膠著,蜀漢方面的援軍業已到達漢中,此時申請援兵其實并無多大不妥,而此時鐘毓以淮南防御諸葛恪為由變相的拒絕了曹爽增兵的請求。
伐蜀的軍隊之中不乏有司馬懿的親信舊部,諸如司馬昭、郭淮等人。然而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在“駱谷之戰”之中的郭淮其戰斗并不積極,形勢不利就立馬退軍,雖未造成較大傷亡,也從側面映證了伐蜀之戰背后有諸多將領是不服從曹爽調遣的。
而當伐蜀之戰徹底走向被動之時,司馬懿則親自致書夏侯玄,闡明了現在的困境:“興勢以被敵軍所占,各方將領已經無法前進,糧草等也即將陷入困境,一旦后路被蜀軍截斷,那么整個大軍會全軍覆沒”,而夏侯玄聽了之后也立馬勸說曹爽退兵。當然這一點雖說是司馬懿之阻撓,然他的說法也有根據,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司馬懿的說法還是有根據的。
也從這可以看出,司馬懿對于曹爽的伐蜀一直持否定態度,并在曹爽伐蜀的過程中也對其有多方阻撓的行為,也間接導致了伐蜀失敗。
“駱谷之役”后的曹魏政局
“駱谷之役”的失敗讓曹爽集團聲望大跌,在軍事上對蜀漢沒有造成較大打擊,反而導致自身損失慘重:在政治上也沒有改變魏蜀兩國的政治狀態,并沒有加強曹爽集團的發言權。也由此,曹魏的政局陷入了一個更加復雜的局面:
兩人徹底走向對立面
如果說此前兩人之間的爭斗是小有摩擦的話那么在“駱谷之役”后,曹爽和司馬懿則是徹底走向了對立,為了進一步消除司馬懿的影響,曹爽對司馬懿采取了多方面的打擊來擴張自己的勢力:
罷免曾經力阻增兵的鐘毓,轉任魏興太守。
防守曹魏西線的大將軍孫禮遭到曹爽的貶斥。
利用“正始改制”多方面打擊世家的權力,并未賺取聲望。
可以說,“駱谷之役”對于當時天下雖沒有較大影響,然而對于當時的曹魏政壇絕對是一次很大的影響,堪稱是司馬懿和曹爽權力之爭的轉折。
曹爽集團在和司馬懿的爭斗之中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駱谷之役”的慘敗讓曹爽在之后的爭斗之中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局面:
由于“駱谷之役”的慘敗,導致曹爽的聲望大跌,曾經名滿天下的“正始名士”夏侯玄也為曹爽連累被世人所譏諷,而這些輿論無疑是司馬懿針對曹爽所發出的聲音。
“駱谷之役”的慘敗讓曹爽意圖建立軍功掌控軍隊的如意算盤由此落空,由于在軍隊之中沒有建立威望,無法掌控軍隊。故而雖身負大將軍這一職銜,可是對軍隊的掌控力遠遠不如司馬懿。
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其在之后的“高平陵政變”之中畏首畏尾,他擔心軍隊不聽指揮并非沒有道理的,也映證出曹爽對軍隊實際掌控力較弱。
明知交出兵權會死,為何曹爽不選擇放手一搏?
正始十年(249年),發生高平陵之變,太傅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隨曹芳拜謁高平陵發動兵變,關閉洛陽城門,并奉郭太后詔命桓范接管中領軍曹羲的兵馬。桓范正要應命,但他的兒子以皇帝在曹爽那邊,力勸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終改變主意要到高平陵。出行時大司農屬官全部都勸阻桓范,但桓范不聽,在平昌門向由他舉薦的門候司蕃訛稱得到詔命而成功出城。 當時,大司農桓范帶著大司農印尋找曹爽。司馬懿看到后對蔣濟說:“智囊往矣。”蔣濟則說:“曹爽對桓范內在疏遠,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桓范的計策。”
桓范見曹爽兄弟后,勸他們帶著皇帝到許昌,以皇帝為號召要求天下將士支援,與司馬懿對抗;又以大司農印綬擔保不會缺糧。但是,曹爽兄弟都不能下決定,一晚后曹爽更決心要罷官投降,以為順從地交出權力還可以繼續富裕奢華的侯爵生活,保存家族。桓范見此大哭著說:“曹子丹(曹真)是英雄。可他現在這三個兒子,簡直非常愚蠢!”那么,問題來了,司馬懿發動兵變后,為何曹爽束手就擒,而不敢放手一搏呢?
一
首先,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曹爽作為曹魏大將軍,完全具備反擊的實力。一方面,作為曹魏大將軍,曹爽理論上可以號令天下兵馬。另一方面,曹爽當時可以挾持天子曹芳,效仿曹操挾持漢獻帝劉協的故事,從而讓曹魏各地的文臣武將支持自己。并且,大司農桓范帶著大司農印尋找曹爽,這意味著曹爽繼續抵抗之后,也不用擔心糧草等后勤問題。凡此種種,都增加了曹爽放手一搏的勝算。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曹爽拒絕了桓范等謀士的建議,從而放棄抵抗,最終被司馬懿誅殺。
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曹爽之所以束手就擒,而不是放手一搏,甚至逆境反擊,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相對于經過數十年戰場磨煉的司馬懿,曹爽看似是曹魏的大將軍,實際上卻是溫室中的花朵。換而言之,曹爽的一生,都是比較順風順水的。三國時期,曹爽憑借宗室身份,出入宮廷,交好太子曹叡。魏明帝即位,起家員外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散騎常侍,轉武衛將軍。太和五年(231年),襲封邵陵侯。
二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臨終之際,拜大將軍、假黃鉞,與司馬懿并為托孤大臣。相對于司馬懿,曹爽作為曹魏宗室,也即是曹魏名將曹真之子,自然是曹魏平步青云,最終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司馬懿來說,不僅起點相對較低,在仕途的開始,司馬懿還遭到了曹操的猜忌,所以只能小心謹慎,如履薄冰。而在司馬懿執掌兵權后,又遇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這一比較強大的對手。凡此種種,都讓司馬懿得到了磨煉,也鑄就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因此,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看似處在劣勢,卻能抓住時機發動兵變,控制曹魏都城洛陽。而就大將軍曹爽來說,則在變故之后慌亂不堪,不知所措。正是因為對曹爽的性格特點了如指掌,所以,就算得知桓范為曹爽通風報信的消息,司馬懿也沒有自亂陣腳。另一方面,對于曹爽貪圖榮華富貴,促使其不敢冒著風險,和司馬懿繼續相抗衡的重要原因。在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怕曹爽會絕境反擊,于是先后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并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
三
同時,蔣濟也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想剝奪他們兄弟的兵權,不會傷害他們,可以保他們富貴。對于司馬懿和蔣濟,都認為曹爽會為了確保榮華富貴,所以會放棄抵抗。結果,正如司馬懿和蔣濟所料,在得到蔣濟等人的確保之后,曹爽選擇交出兵權,以為這樣就會讓自己繼續保留爵位等待遇。但是,對于司馬懿來說,顯然明白斬草要除根這個道理,所以沒有讓放棄權力的曹爽,獲得榮華富貴的結局。
在高平陵之變前,曹爽多次與何晏等人在其中飲酒作樂,極盡奢華。其弟曹羲見此甚為憂慮,曾多次勸諫,但曹爽不聽。又寫文章三篇,陳述驕淫奢侈過度將會產生禍敗,言辭十分懇切,曹羲見曹爽對勸告不予理睬,只得涕泣而去。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高平陵之變前,曹爽貪圖享樂的行為,已經是暴露無遺了。甚至連曹爽的兄弟曹羲,都忍不住要規勸曹爽了。在此基礎上,正是因為之前長期飲酒作樂,極盡奢華,促使曹爽不愿意放手一搏,也即擔心會因此失去這樣的生活。
曹爽天時地利人和,打司馬懿必勝,為何卻不打反而拱手投降?
雖然曹爽手中有兵,對上司馬懿的話是有必勝的把握,但是他自己對自己沒信心。他自己本人也是一個愛努力的人,再加上他的家人就在城中,心中擔心自己的家人,于是就對司馬懿投降了。
曹爽之所以能夠成為輔政大臣,那就是他是曹真的兒子,自己本身就沒有什么能力,一生更是沒有建樹。唯一一次稍微大的動作就是南征蜀漢,但是卻是失敗而歸。所以曹爽這個人并沒有多大的能力,是比不了司馬懿的。
曹爽身為是曹魏的貴族,之前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沒有遇到過挫折。蔣濟也曾經說過曹爽就是一匹駑馬。所以當他遇到這樣的情況想的不是怎么去反抗,怎么去擊倒司馬懿,而是想的是自己該怎樣向司馬懿投降。
因為曹爽面對的是一個司馬懿,司馬懿的名聲不是一般的響,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能夠擊敗司馬懿的決心。再想一想,曹爽手中的基本上都是雜牌軍,戰斗能力不行。反觀司馬懿手中的是精兵,是死士。再加上自己這邊是年幼的皇上,司馬懿那邊是太后。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就讓曹爽認為自己是干不過司馬懿的,還不如選擇投降,可以還有一條好的活路。
但是萬萬沒想到的就是曹爽“看錯”了司馬懿。他認為自己投降給了司馬懿,再加上之前司馬懿一直在蟄伏,自己還是貴族,司馬懿也答應了不會殺掉自己,所以他認為只要投降就有活路,可是沒多久就被司馬懿以一個“蓄意謀反”給處決了。
關于曹爽為什么不投蜀和曹爽為什么要投降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