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曰在哪里(朱鹮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朱曰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朱鹮在哪里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哪?
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游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游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一洞天 霍桐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
第二洞天 東岳泰山洞
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
第三洞天 南岳衡山洞
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四洞天 西岳華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物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
第五洞天 北岳常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
第六洞天 中岳嵩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
第七洞天 峨嵋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
第八洞天 廬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
第九洞天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第十洞天 會稽山洞
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
第十一洞天 太白山洞
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
第十二洞天 西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
第十三洞天 小溈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陸縣。
第十四洞天 潛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
第十五洞天 鬼谷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
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第十七洞天 笥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
第十八洞天 華蓋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
第十九洞天 蓋竹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
第二十洞天 都嶠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
第二十一洞天 白石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
又云和州含山縣。
第二十二洞天 岣漏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
第二十三洞天 九疑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
第二十四洞天 洞陽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五洞天 幕阜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
第二十六洞天 大酉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 金庭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
第二十八洞天 麻姑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
第二十九洞天 仙都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
第三十洞天 青田山洞
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
第三十一洞天 鐘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
第三十二洞天 良常山洞
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
第三十三洞天 紫蓋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
第三十四洞天 天目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
第三十五洞天 桃源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
第三十六洞天 金華山洞
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
洞天福地,道教所劃分七十二處名山洞府福地,
其間多得道成仙之所。
第一福地 肺山
在江寧句容縣界
第二福地 蓋竹山
在衢州仙都縣
第三福地 仙磕山
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巿
第四福地 東仙源
在臺州黃巖縣
第五福地 西仙源
在臺州黃巖縣嶠嶺一百二十里
第六福地 南田山
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
第七福地 玉溜山
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福地 青嶼山
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
第九福地 郁木洞
在玉芛山南
第十福地 丹霞山
在麻姑山
第十一福地 君山
在洞庭青草湖中
第十二福地 大若巖
在溫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
第十三福地 焦源
在建州建陽縣北
第十四福地 靈墟
在臺州唐興縣北
第十五福地 沃州
在越州剡縣南
第十六福地 天姥嶺
在剡縣南
第十七福地 若耶溪
在越州會稽縣南
第十八福地 金庭山
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
第十九福地 清遠山
在廣州清遠縣
第二十福地 安山
在交州北
第二十一福地 馬嶺山
在柳州郭內水東
第二十二福地 鵝羊山
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三福地 洞真墟
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四福地 青玉壇
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福地 光天壇
在衡岳西源頭
第二十六福地 洞靈源
在南岳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福地 洞宮山
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
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
在溫州安國縣
第二十九福地 皇井
在溫州橫陽縣
第三十福地 爛柯山
在衛州信安縣
第三十一福地 勒溪
在建州建陽縣東
第三十二福地 龍虎山
在信州貴溪縣
第三十三福地 靈山
在信州上饒縣北
第三十四福地 泉源
在羅浮山中
第三十五福地 金精山
在虔州虔化縣
第三十六福地 閣皂山
在吉州新淦縣
第三十七福地 始豐山
在洪州城縣
第三十八福地 逍遙山
在洪州南昌縣
第三十九福地 東白源
在洪州新吳縣東
第四十福地 缽池山
在楚州
第四十一福地 論山
在潤州丹徒縣
第四十二福地 毛公壇
在蘇州長州縣
第四十三福地 雞籠山
在和州歷陽縣
第四十四福地 桐柏山
在唐州桐柏縣
第四十五福地 平都山
在忠州
第四十六福地 綠夢山
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第四十七福地 虎溪山
在江州南彭澤縣
第四十八福地 彰龍山
在潭州澧陵縣北
第四十九福地 抱福山
在連州連山縣
第五十福地 大面山
在益州成都縣
第五十一福地 元晨山
在江州都昌縣
第五十二福地 馬蹄山
在饒州鄱陽縣
第五十三福地 德山
在朗州武陵縣
第五十四福地 高溪藍水山
在雍州藍田縣
第五十五福地 藍水
在西都藍田縣
第五十六福地 玉峰
在西都京兆縣
第五十七福地 柱山
在杭州於潛縣
第五十八福地 商谷山
在商州
第五十九福地 張公洞
在常州宜興縣
第六十福地 司馬梅山
在臺州天臺山北
第六十一福地 長在山
在齊州長山縣
第六十二福地 中條山
在河中府虞鄉縣
第六十三福地 茭湖魚澄洞
在西古姚
第六十四福地 綿竹山
在漢州綿竹縣
第六十五福地 瀘水
在西梁州
第六十六福地 甘山
在黔南
第六十七福地 晃山
在漢州
第六十八福地 金城山
在古限戍,又云石戍
第六十九福地 云山
在邵州武剛縣
第七十福地 北邙山
在東都洛陽縣
第七十一福地 廬山
在福州連江縣
第七十二福地 東海山
在海州東二十五里。
誰知道我國的道教第一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6?1序》引《龜山玉經》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于東晉上清派道書。《真誥?6?1稽神樞》云:“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樸子內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陜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恒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渾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云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在今陜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今廣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鐘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道家七十二洞天都有哪些?在現在什么地方?
道教的傳統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在游憩。 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福多,咸懷慕。 道教的潛在的隱性修士,因為逃居在幽靜的山林里,所以選擇了有很多妖精傳說的地方,建造了宮殿觀,陰仙風和功道園融為一體。
歷代以來,由于道路同伴停止,是香客游客絡繹不絕,洞天福地已經成為中國棉繡河山的勝境。 洞天福地,別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一洞天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福州長溪縣。
第二洞天東岳泰山洞周回千里,名鵬玄洞天,袴州干封縣。 第三洞天南岳衡山洞周轉七百里,叫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四洞天西岳華洞窟周轉300里,名為物仙洞天,位于華州華陰縣。
第五洞天北岳洞窟環游三千里,被稱為物玄洞天,位于恒州常山曲陽縣。 第六洞天中岳嵩山洞周轉三千里,稱司馬洞天,位于東都登封縣。 第七洞天峨昆洞窟周轉300里,名虛陵洞天,位于嘉州峨嵋縣。
第八洞天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叫洞靈真天,位于江州德安縣。 第九洞天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山赤水天。 第十洞天會智洞窟周游三百五十里,名極玄大癲癇天,位于越州山陰縣鏡湖。
第11洞天太白洞窟周轉500里,被稱為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一直延伸到南山。 第十二洞天西洞窟周轉300里,被稱為天柱寶極玄天,位于洪州南昌縣。 第十三洞天小泹山洞周轉300里,好生玄天,郯州澧陸縣。
第十四洞天潛洞窟環繞八十里,被稱為天柱司玄天,位于舒州懷寧縣。 第十五洞天鬼谷洞窟周回七十里,名貴玄司真天,信州貴溪縣。 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為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第十七洞天笥洞窟周轉一百二十里,名太玄法樂天,吉州永新縣。 第十八洞天華蓋洞窟周轉四十里,名曰大玉天,位于溫州永嘉縣。 第十九洞天蓋竹洞窟環繞八十里,名叫長耀寶光天,位于臺州黃巖縣。
第二十洞天都峯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為寶玄洞天,位于容州普寧縣。 第二十一洞天白石洞窟周回七十里,被稱為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的南面也有云和州含山縣。 第二十二洞天嶺漏洞窟周圍四十里,被稱為玉闕寶圭天,位于客州北流縣。
第二十三洞天九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大朝真太虛天,道州延唐縣。 第二十四洞天洞陽洞窟周轉一百五十里,名洞陽隱觀天,郯州長沙縣。 第二十五洞帳幕阜洞窟環繞一百八十里,稱為玄真太元天,位于鄂州唐年縣。
第二十六洞天大酉洞窟環游百里,名字是大酉華妙天,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金庭洞窟周轉300英里,名叫金庭崇妙天,位于越州刮縣。 第二十八洞天麻姑洞窟環繞一百五十里,被稱為丹霞天,位于撫州南城縣。
第二十九洞天仙都洞窟環繞三百里,名字叫仙都祈仙天,處州縉云縣。 第三十洞天青田洞窟周轉四十五里,命名為青田大鶴天,位于處州青田縣。 第31洞天鐘洞窟周轉100里,被稱為朱日太生天,位于潤州上元縣。
第32洞天良常洞窟周轉30英里,被稱為良常放命洞天、潤州文客縣。 第三十三洞天紫蓋洞窟環繞八十里,名紫玄洞照天,荊州常陽縣。 第三十四洞天天目洞窟環繞百里,名字叫天蓋清玄天,杭州侑杭縣。
第三十五洞天桃源洞窟環繞七十里,號稱白馬玄光天,位于玄州武陵縣。 第三十六洞天金華洞窟環繞五十里,又名金華洞元天,位于婺州金華縣。 洞天福地、道教劃分了七十二處名山洞府福地,其間多為仙人之所。
三十六重天和七十二重地叫什么名字。哪里有記載?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編輯
三十六洞天
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第二東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兗州干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第四西岳華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玄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云山治之;
第七峨嵋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第八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第九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第十會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第十一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第十二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第十三小溈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第十四潛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第十七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第十八華蓋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第十九蓋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第二十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縣,是白真人治之;
第二十二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亢州北流縣,屬仙人錢真人治之;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屬趙真人治之;
第三十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傅真人治之;
第三十一鐘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李治之;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又名終南山,今陜西關中境內,老子曾在此講經煉丹。
蓋竹山——在浙江省臨海市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臺州溫嶺市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菜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云侍郎隱處。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巖——在漫無邊際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靈墟——在臺州天臺縣北,是白云先生隱處。
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馬嶺山——在郴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岳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洞靈源——在南岳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黃山公主之。
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皇井(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處。
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處。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莊仙人修道之所。
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平都山——在重慶市豐都縣,是陰真君上升之處。
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連州連州市,屬靈禧真君廖沖真人治之。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并太上所游處。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其所治之處。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柏戶治之。
天柱山——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屬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
張公洞——在無錫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司馬梅山(司馬悔山)——在臺州天臺山北,李明仙人所治處。
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毛真人治之。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趙仙人治處。
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居此處。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瓊華夫人治之。
瀘水——在西梁州,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寧真人治處。
漢山——在漢州,赤須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云山——在邵州武剛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廬山——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東海山——在海州東二十五里,屬王真人治之。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別是哪里
三十六洞天:第一霍林洞天、第二蓬玄洞天、第三朱陵洞天、第四仙林洞天、第五玄關洞天、第六司馬洞天、第七虛陵洞天、第八洞靈真天、第九山赤水洞天、第十會極亢洞天、第十一玄德洞天、第十二天寶洞天、第十三生上洞天、第十四天司洞天、第十五玄真洞天、第十六真化洞天、第十七太樂洞天、第十八大玉洞天、第十九耀寶洞天、第二十寶玄洞天、第二十一秀樂洞天、第二十二玉寶洞天、第二十三陽觀洞天、第二十四太元洞天、第二十五華妙洞天、第二十六金庭洞天、第二十七丹霞洞天、第二十八仙都洞天、第二十青田洞天、第三十朱日洞天、第三十一太生洞天、第三十二良常洞天、第三十三紫玄洞天、第三十四天蓋洞天、第三十五白馬洞天、第三十六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巖、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云山、廬山、東海山
有些還可尋到,有些完全是虛構的。
三十六洞天: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東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西岳華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云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會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溈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潛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華蓋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蓋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云和州含山縣,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屬趙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付真人治之。
鐘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屬李治之。
紫蓋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金華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江寧府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
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仙 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臺州黃巖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菜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云侍郎隱處,至今陰雨,猶聞絲竹之音,
往往樵人遇之屬地仙赤魯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巖——在漫無邊際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靈墟——在臺州唐興縣北,是白云先生隱處。
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馬嶺山——在柳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岳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洞靈源——在南岳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黃山公主之。
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爛柯山——在衛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處。
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處。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莊仙人修道之所。
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平都山——在忠州,是陰真君上升之處。
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屬范真人所治處。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并太上所游處。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其所治之處。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柏戶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屬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
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司馬梅山——在臺州天臺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處。
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是毛真人治之。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是趙仙人治處。
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居此處。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是瓊華夫人治之。
瀘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是寧真人治處。
漢山——在漢州,是赤須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云山——在邵州武剛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廬山——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東海山——在海州東二十五里,屬王真人治之。
道家的36洞天72福地指的是哪里?
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指的是:
三十六洞天:
第一洞天 霍桐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
第二洞天 東岳泰山洞 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
第叁洞天 南岳衡山洞 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四洞天 西岳華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物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
第五洞天 北岳常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州常山曲陽縣。
第六洞天 中岳嵩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
第七洞天 峨嵋山洞周 回叁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
第八洞天 廬山洞周 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
第九洞天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第十洞天 會稽山洞 周回叁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
第十一洞天 太白山洞 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
第十二洞天 西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
第十叁洞天 小溈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陸縣。
第十四洞天 潛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
第十五洞天 鬼谷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
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第十七洞天 笥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
第十八洞天 華蓋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
第十九洞天 蓋竹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
第二十洞天 都嶠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
第二十一洞天 白石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縣。
第二十二洞天 岣漏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
第二十叁洞天 九疑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
第二十四洞天 洞陽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五洞天 幕阜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
第二十六洞天 大酉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 金庭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
第二十八洞天 麻姑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
第二十九洞天 仙都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
第叁十洞天 青田山洞 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
第叁十一洞天 鐘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
第叁十二洞天 良常山洞 周回叁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
第叁十叁洞天 紫蓋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
第叁十四洞天 天目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
第叁十五洞天 桃源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
第叁十六洞天 金華山洞 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
七十二福地
七十二福地《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 “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亦在臺州黃巖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云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保安鎮(今屬廣東),粵北湘南道教的洞天福地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陜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陜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洲天臺(今屬浙江); ~)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云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云臺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