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為什么稱劍南(陸游過劍門)
大家好,關于陸游為什么稱劍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陸游過劍門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陸游寫的詩集為什么叫做《劍南詩集》?謝謝!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孝宗時賜進士出身。
他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生平詩作逾萬首。四十六歲入 蜀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其后為四川宣撫使幕僚遠至南鄭(今屬陜西)前線,詩風由此一變。他特別珍視蜀中十年的生活。詩集因此題名為《劍南集》, 以志紀念。
劍南:劍門關以南,古代蜀地
劍南和陸游是什么關系
劍南指的是四川,劍南詩稿是他在四川時期的文集整理
陸游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二十歲就定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三十歲參加禮部考試,名列第一,因“喜論恢復”而遭投降派秦檜打擊,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鄉后仍攻讀兵書,刻苦習武,準備抗金衛國。
1162年,宋孝宗趙慎起用主戰派張浚,準備北伐。孝宗召見了陸游,陸游趁此良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主張,并給予趙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動搖,朝中主和派重新抬頭,張浚被罷官,陸游也被削職還鄉。1170年,陸游到夔州(今四川奉節縣)任通判。后來又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積極向王炎提出恢復中原的作戰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撓破壞,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陸游的作戰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自己也被調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儀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調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于在1174年十月,陸游又被調到榮州(四川榮縣)去攝理州事。陸游,在蜀州雖然只有一年多時間,但對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陰老家,也還寫了許多記念蜀州的詩篇。蜀州人民也懷念放翁詩人,詩人長溘之后,人們的罨花池旁為他和趙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廟宇,稱趙陸公祠,后改稱“二賢祠”。現在,“二賢祠”已改建為“陸游紀念館”。
陸游的詩集為什么取名為劍南詩稿?
劍南,應指蜀道劍閣以南的部分地區,陸游曾在四川這一地區寄居多年,其詩作也有多寫于此時和記此時之事者,這是陸游詩歌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為了紀念和留戀這段時光,他將他的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