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入蜀行人的情感如何(送友人入蜀最后一句的思想感情)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送客入蜀行人的情感如何,以及送友人入蜀最后一句的思想感情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友人入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入舒緩,尾聯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筆力開闔頓挫,風格清新俊逸,后世譽為“五律正宗”。詩中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
送客入蜀譯文
《送客入蜀》譯文:入川的劍閣迢迢你我相見只能在夢想間,那半途中的梁山此時被行人的歸路盤繞。明日一早你就要騎馬揮鞭啟程離開長安,秋雨槐花時節我和你將要告別子午關前。
原文:
劍閣迢迢夢想間,行人歸路繞梁山。
明朝騎馬搖鞭去,秋雨槐花子午關。
《送客入蜀》是中唐詩人楊凝的詩作。此詩作于長安。首句寫前路迢遙,以“夢想”出之,有力。次句忽出“歸路”,“饒”字依依思戀。前二句對比之中寓含友人進退兩難的心情。但無論如何也要前去,后二句預擬明日路途之景,鮮明真切,暗示詩人對友人孤獨遠行的牽念。四句全為友人著想,正見詩人殷殷情意。
《送客入蜀》賞析
送客入蜀楊凝
劍閣迢迢夢想間,
行人歸路繞梁山。
明朝騎馬搖鞭去,
秋雨槐花子午關。
楊凝詩鑒賞
這首送行詩,藝術上有三點特色:
首先,唐人多送行詩,其寫法,或寫離筵、臨歧之際的別緒,或抒送別之后的離情,或凄別后。楊凝這首詩卻獨具匠心,寫臨別前日之預想次日的送行—— 別在明朝,今日卻已在想像明日送別處、行人途經處、入蜀處,亦即未曾相別而別緒已先縈懷,如此構思,更見別情深摯,故而于送行詩中,可謂別開生面之作。
其次,唐人送行詩,述及友人別后所經旅途,往往由近及遠,而此詩則另辟蹊徑,敘寫客人的行程由遠而近:劍閣,又名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
客人入蜀處;梁山,在今陜西南鄭縣東南—— 客人中途所經之地;子午關,《元和郡縣志》:“子午關在京兆府長安縣南聚力”—— 明日臨歧處,亦即客人初發之地,詩人以想像之詞,將旅程一一逆向寫來,其旨在既著意突出了行人去處的迢遙感—— 空間距離之大,送者唯夢想間方能去得,又渲染了關山的阻隔感—— 由“迢迢”蜀路而“繞”梁山而方至相別處,從而表達了相憶路漫漫、相聚難上難,因而更加難舍難分的惜別意緒,章法之奇絕,用意之婉曲,較之順路寫去,更具一種別離的沉重感。
最后,這首詩敘寫離情別緒,既未作哀傷之語、發欷歔之聲,亦無一覽無余的直說,然而其深摯之情愫,不但見于前日之縈懷中、迢迢之夢想間,且亦見于送行者在秋雨槐花背景下目送行者“騎馬搖鞭去”的特寫鏡頭中,通篇不明言離情而悵別之情溢于字里行間,既含蓄蘊藉又基調明快,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語似淺而情愈深。
整理:zhl201703
《三峽》《入蜀記》都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首詩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三峽》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入蜀記》描繪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點。
《三峽》
作者: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
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在之上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入蜀記》
作者:陸游
七月
十四日,晚,晴。開南窗觀溪山。溪中絕多魚,時裂水面躍出,斜日映之,有如銀刀。垂釣挽罟者彌望,以故價甚賤,僮使輩日皆饜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魚。及飲之,水味果甘,豈信以肥故多魚邪?溪東南數峰如黛,蓋青山也。
八月
十四日,曉,雨。過一小石山,自頂直削去半,與余姚江濱之蜀山絕相類。拋大江,遇一木筏,廣十余丈,長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雞犬臼碓皆具,中為阡陌相往來,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而已。
是日逆風挽船,自平旦至日昳(dié)才行十五六里。
泊劉官磯,旁蘄州界也。兒輩登岸,歸云:“得小徑,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蓮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數家夕陽中,蘆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無人聲。有大梨,欲買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應。
更欲窮之,會見道旁設機,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劉官磯者,傳云漢昭烈入吳嘗杈舟于此。晚,觀大黿浮沉水中。
八月
二十一日。過雙柳夾,回望江上,遠山重復深秀。自離黃,雖行夾中,亦皆曠遠,地形漸高,多種菽粟蕎麥之屬。晚,泊楊羅,大堤高柳,居民稠眾。魚賤如土,百錢可飽二十口;又皆巨魚,欲覓小魚飼貓,不可得。
九月
九日,早,謁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潔無一枝亂。掛帆,拋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磯,江濱大山也。自離鄂州,至是始見山 。買羊置酒。蓋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諸舟買之,俄頃而盡。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數枝,芬馥可愛,為之頹然徑醉。夜雨,極寒,始覆絮衾。
十月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門關,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江山雄麗,大勝秭歸。但井邑極于蕭條,邑中才百余戶,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無片瓦。權縣事秭歸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來,皆蜀人也。
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下臨江山。是日重陰微雪,天氣,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云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復,秀麗可愛。
白云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余自吳入楚,行五千余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云者,而止在縣廨聽事之后。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于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
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客迎舟。
譯文:
七月
十四日,傍晚,天晴。打開船艙中向南的窗,觀看河山風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魚,不時沖開水面躍出來,夕陽照映溪水(魚)如同銀刀一樣。垂竿釣魚、拉網捕魚的人滿眼都是,因為這緣故,魚價很低,家僮差役們每天都吃得飽飽的。
當地的人說,這溪水很肥,適于魚的生長。等到我喝了這溪水,覺得水味道真很甜,難道當真是因為水肥而魚多的緣故嗎?溪的東南許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顏料染過一樣,原來是青山啊。
八月
十四日,(船從富池出發西行)拂曉,下雨。經過一座小石山,(這座山)筆直得像從山頂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邊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寬十多丈,長五十多丈。上面有三四十戶人家,妻子兒女雞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
中間有相往來的通道,還有神祠,這是向來沒有見過的。駕船的人說,這還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鋪上土作菜田,或開酒店,大得卻不再能開進小水灣,只在大江中行進罷了。這天刮逆風,(纖夫)用力拉船,從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劉官磯停泊,這里古代蘄州邊界。
子侄等輩上岸,回來后說:“發現一條小路,(從小路)到山后面,有一個小湖,面積很大,蓮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幾戶人家在夕陽中,蘆葦籬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個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靜得沒有人聲。有很大的梨,想買它,但沒法買到。
湖中有輕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們也沒有人答應。想要再看個究竟,恰好看見路旁設有打捉野獸的工具,懷疑有虎狼,于是不敢再向前走了。”劉官磯,傳說走蜀漢昭烈帝劉備到吳國去,曾在這里攏船上岸。晚上,看見大鱉在水中沉浮。
八月
二十一日,(船從黃州上游戚磯港出發)經過雙柳夾,回頭望江上,遠山重重深幽清秀。從離開黃州,雖然行進在雙柳夾中,也都空闊遼遠,地形漸漸高了,大多種些豆子、谷子、蕎麥之類的糧食作物。
晚上,在楊羅洑停泊,這里堤岸寬大,柳樹高密,居民稠密眾多。魚像土般便宜,一百個銅錢(買的魚)可以使二十個人吃飽;又都是大魚,想找點小魚養貓,不能找到。
九月
九日,(船行至荊州石首縣境內)早上,往拜土神的廟。路旁的民屋,覆蓋房頂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齊得沒有一根亂草。張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磯停泊,塔子磯是江邊的大山。從離開鄂州,到這里才見到山。
買羊買酒,在村莊旁的水邊停船,因為是重陽節的緣故,殺了一只羊,幾條船分買了,不一會就吃完了。在江邊的人家那里買了幾枝菊花,芳香可愛,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來,非常寒冷,這才開始蓋被子了。
十月
二十一日,(船過歸州)在船中望石門關,才能通過一個人,真是天下最險的地方。晚上,船停泊在巴東縣,大江和山川都很雄偉壯麗,遠遠超過了秭歸。街市上很蕭條冷落,縣城里才一百多戶人家,縣令辦公的地方以下都是茅草屋,沒有一片瓦。
代理縣尉的是秭歸的縣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薄是右迪功郎杜德先來,都是四川人。拜見寇萊公詞堂,登上秋風亭,下面挨著長江。這一天天陰很重下著小雪,天氣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悵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雙柏堂、白云亭。
堂下原先有寇萊公所栽種的柏樹,現在已經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巒很多,秀麗可愛。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絕妙的地方,群山環圍著,一層一層顯現出來,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長起來的。
亭欄外面有兩個瀑布直流進山澗中,像珍珠在跳躍,像玉屑在飛濺,冷氣侵入骨間。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著與長江會合。
我從江浙進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經過了十五州,最美的亭臺沒有超過白云亭的,只在縣尉辦公之地的后方。巴東知縣一點事也沒有,作縣令的可以睡覺、吃飯都在亭子中,那種樂趣簡直無邊,可是縣令空缺動不動就是二三年,沒有人肯來補缺,這是為什么啊?
二十三日,過巫山的凝真觀,拜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對著巫山,峰巒很高沖入高天,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議論的人都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見,能看到的八九個山峰,只有神女峰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確實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說:“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時候,就能聽到優美的管弦音樂,在峰頂上來回走,能聽到山上的猿啼鳴,到天明才漸漸停止。”在廟的后邊,半山腰中有個石壇,比較平坦。傳說“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這個地方把符書送給禹。”在石壇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樣。
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白鶴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異的一個現象。祠堂里原來有數百烏鴉,送走客人,迎來新舟。
擴展資料:
酈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描繪出三峽各具特色的四季風光,展現出了長江萬里圖中一幀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一體,其用語言簡意賅,描寫則情景交融,生動傳神。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入蜀記》是南宋陸游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游記。《入蜀記》將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敘夾議,卓見迭出,寄慨遙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峽
百度百科-入蜀記
送友人入蜀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云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送友人入蜀》李白 所表達的情感
表達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赤誠之情。
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關于送客入蜀行人的情感如何和送友人入蜀最后一句的思想感情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