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nèi)容

歐陽修為什么被貶峽州(歐陽修被貶謫過嗎)

她好無恙.2022-12-03 15:45故事25

很多朋友對于歐陽修為什么被貶峽州和歐陽修被貶謫過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歐陽修:身貶峽州詡“至喜”,夷陵縣令三峽情

作為落戶宜昌數(shù)十年的“外鄉(xiāng)人”,我對曾因命運作弄而被貶三峽的歷史文化名人,總是心懷敬意。歐陽修即是我非常崇敬的先輩。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文學變革的領(lǐng)軍人物。他提攜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政壇、文壇精英。富于社會責任感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提倡“寬簡”的“慶歷革新”,在文學上則以韓愈為宗,掃除晚唐五代至宋初文學的哀靡之風。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諫事被貶,身為宣德郎的歐陽修為之鳴不平,因此也被貶夷陵縣令。當時夷陵屬峽州管,歐陽修被貶后寫給峽州判官丁元珍的一首詩,表現(xiàn)出他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決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春風疑不到天涯,山城二月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歐陽修于景佑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從京城開封到達峽州夷陵,時任知州的朱慶基是歐陽修的舊友,便在州府東邊為歐陽修建了一所新房。歐陽修把寓居夷陵貶所的室命名為“至喜堂”,意即至而后喜,并作《夷陵縣至喜堂記》,真實地記載了夷陵的歷史面貌。

歐陽修寫道:長江從夷陵開始變得平曠,經(jīng)過三峽險道的人,到此就像得到了重生。朱公作亭,“且志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為行人之喜幸。此一喜也”。“夷陵固為下州,廩與奉皆薄,而僻且遠,雖有善政,不足為名譽以資進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意,《詩》所謂‘愷悌君子’者矣。”在逆境中樂而忘憂,這何嘗不是歐陽修的夫子之道。

詩人初到,即游覽了南津關(guān)附近的重要的關(guān)塞下牢溪,作詩云:

依依下牢口,古戍郁嵯峨。

入峽江漸曲,轉(zhuǎn)灘山更多。

白沙飛白鳥,青峰合青蘿。

遷容初經(jīng)比,愁詞作楚歌。

可見,流淌在詩人心中的,是屈原的長歌。在昭君故里,詩人作有《再和明妃曲》。他稱贊明妃“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指斥漢元帝“雖能殺畫工,于事競何益”,慨嘆“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昏昧的君王總是不辨忠奸,不分美丑,又何能定國安邦!“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現(xiàn)實使人傷懷,但詩人是不會沉淪的。

歐陽修由峽州上溯長江,游覽了今日稱作葛洲壩的松門島:

鳥嶼松門敕里長,懸?guī)r對峙碧峰雙。

可憐勝境當窮塞,翻使流人戀此邦。

亂石驚灘喧醉枕,淺沙明月入船艙。

因游始覺南來遠,行到荊江見蜀江。

詩人愛上了這江中綠洲,雖然亂石暄呼,明月入窗,醉眼難眠,但這美麗的世外桃源撫平了他心中的憂郁。游覽了著名的三游洞,詩人的心情更加愉悅輕揚。為了探究人間的奧秘,他“漾楫訴清川,舍舟緣翠嶺。探奇冒層險,因以窮人境”。面對三游洞的奇絕,詩人神思邈邈:

弄舟終日愛云山,徒見青蒼杳靄間。

誰知一室煙霞里,乳竇云腴凝石髓。

蒼巖一徑橫小渡,翠壁千尋當戶起。

昔日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

青夢綠掛何岑寂,山鳥哆哆不驚客。

松鳴漳底自生風,月出要間來照席。

仙境難尋復易迷,山回轉(zhuǎn)路幾人知。

詩人的三峽詩語言淺近自然,對景物觀察體驗細膩,氣脈完足,親切自然,在內(nèi)蘊上,卻十分豐厚,確實顯示了一代文宗的雄健筆力。西陵峽的貶謫生涯,涵養(yǎng)著詩人的心志。春花終將盛開,溪流前路正長,詩人吸取了三峽的天地靈氣,必將有一番更大的作為。

歐陽修縣令眼中的夷陵,當年是個什么模樣呀?但見驛碼頭石級陡且曲,繞城江岸。除驛碼頭外,再無固定的泊舟地點。一些巴、湘、楚帆舟商船,到處零亂停泊。船上裝載的都是山貨土產(chǎn),較多的是生漆、峽州紙、梗稻米、茶葉、柑橘之類。

這個“縣樓朝見虎,官舍夜聞呺”的荒邑小縣,四周無城墻,沒有成型的街道,道路又窄又臟,車馬不能通行。市面多是小攤小販,沒有百貨買賣,更無大戶商賈。民眾生活艱苦,嗜好腌魚。住房窄小,一堂之中,樓上住人,樓下養(yǎng)豬。居舍單一,且廚房、天井、谷倉都擠在一起。屋宇全是竹子、木板、茅草構(gòu)成。由是,歐陽修積極推崇州守朱慶基的倡導,在城區(qū)植樹,在山上造林。拆茅屋,建瓦房,人畜分居,廚房與谷倉分開,改變簡風陋習。他勤政為民,經(jīng)常深入百姓家,調(diào)查研究。

撫今追昔,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雖然已近千年了,至今夷陵人還在談論他,并引以自豪。古往今來,在夷陵做官的不少,唯獨歐陽修的事跡流傳最多最廣。

歐陽修集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經(jīng)學家于一身,尤以文學成就最高,是繼承唐代古文運動而有所創(chuàng)新的北宋文壇盟主。他在仕途40余年,歷任知縣、知州、館閣校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職,享年66歲。去世后被謚“文忠”。他先后著書153卷,其中詩賦24卷,還有《新唐書》、《新五代史》和《六一詩話》等專著傳世。《六一詩話》開歷代“詩話”之先河。

《歐陽文忠公全集》766篇詩文中,直接涉及夷陵的達140篇之多,占全集篇目的20%以上。其中在夷陵貶所寫詩歌近50首,文章近30篇。歐陽修為神奇秀美的夷陵山川形勝所吸引,常與峽州判官丁元珍等友人出游,或獨自前往,遍游了夷陵的古寺、奇洞、清溪、名峽,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留下不朽的佳篇。如《夷陵九詠》、《黃楊樹子賦》、《夷陵縣至喜堂記》、《峽州至喜亭記》等作品。

歐陽修在夷陵呆了一年零三個月,夷陵人懷念他,在城內(nèi)建了“六一書院”。院內(nèi)設有講堂和圣殿。可惜歐陽修當年在夷陵的遺跡,無論是至喜堂、甘泉寺,還是至喜亭等碑刻,早已蕩然無跡。唯有三游洞中“景佑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歐陽永叔和判官丁同行刻石”,存為了永久的紀念。

相傳歐陽修在京都汴京任館閣校勘時,他的好友——在峽州任判官的丁元珍曾到汴京看他。丁元珍說他做了一個夢,夢中與歐陽修一起到西陵峽黃陵廟,在禹王神像下進香。歐陽修剛下拜,禹王神像就點頭回禮,邀歐陽修上神臺就坐,在歐陽修耳邊小聲談了好一會兒。出得大殿,門口一只耳石馬忽而醒來,又與歐陽修講了許多話。元珍心想,禹王神像也如世俗之人一樣禮待館閣歐陽修,真是神異的禮遇啊!

不久,歐陽修被貶為夷陵縣令。來后,好友丁元珍也因故被削官為吏。政務之暇,歐陽修由丁元珍引導入峽觀黃陵廟。一進禹王殿,歐陽修大吃一驚!一切如丁元珍所說的那個夢一樣。禹王神像真的點頭回禮,似請歐陽修上神臺細語天機。大殿門口的只耳石馬見歐陽修如遇知己,脈脈含情,難可離舍。歐陽修與丁元珍走出廟門,見前來敬香拜神的人越來越多。他想,禹王神像顯靈雖然至此,但黃牛神助大禹開江治水畢竟是個傳說而已,毫無真實的依據(jù)。人們居然如此這般信以為真,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虔誠祭拜,實在是一種“淫祀”。他無限感慨,吟下《黃牛峽祠》詩且題碑:“大川雖有神,淫祀本風俗。石馬系祠前,山鴉噪?yún)材尽L短洞骞母粝劊赘栉栌蜕瘛焙髞須W陽修回到京都任職不久,對自己擢拔的如意門生蘇軾講述了上述故事。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他應峽州宜都令朱君嗣之邀入峽觀黃陵廟。進禹王殿后,見禹王神像真能點頭回禮,殿門口果然有只耳石馬。他讀了歐陽修題于墻上的詩《黃牛峽祠》,想起了歐陽修給他講述過的禹王神像顯靈及只耳石馬的故事,從只耳石馬聯(lián)想到恩師歐陽修與自己的被貶謫,不禁感慨系之。經(jīng)宜都令朱君嗣的提議,蘇軾把上述聽聞和感慨熔鑄成一篇短文《歐陽文忠公入黃牛廟》,刻石于廟,最早記下了禹王神像顯靈及只耳石馬的傳聞。

北宋重臣歐陽修,為何被貶到滁州?

歐陽修被貶官滁州的直接原因是他卷入了一場桃色新聞之中,而根本原因卻是同僚官員楊日的打擊報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被朝廷貶官。

歐陽修是不僅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文壇領(lǐng)袖,他還一直在朝中擔任官職。歐陽修在朝中為官期間,他的妹妹喪偶前來投奔歐陽修,并且還帶來了她夫君與另一個女人所生的女兒。這個女孩 也算是歐陽修的外甥女吧!就這樣在歐陽修的照顧下,這個女孩慢慢長大了。在歐陽修的撮合下,她嫁給了歐陽修的侄子歐陽成。

但是嫁給歐陽成后,這個女孩居然和一個男仆私通,這事情被歐陽成發(fā)現(xiàn)后送到了官服。當時負責審理此事的正是歐陽修在政治上的死對頭,名叫楊日。因為歐陽修曾彈劾過楊日貪贓枉法,楊日也一直懷恨在心,于是想通過這件事好好整理一下歐陽修。在楊日的嚴刑之下,強迫這個女孩說出于歐陽修有不倫的關(guān)系,以此來打擊歐陽修。在楊日的一手導演下,朝廷上下都對歐陽修議論紛紛,連皇上也開始懷疑這件事情。

楊日給歐陽修身上潑的這身臟水,讓歐陽修怎么也洗不掉,最后皇上因為此事將歐陽修貶官到滁州去任職。歐陽修在政治上遇到的不公,讓他對做官也沒有了太多的興趣。在擔任滁州太守期間,除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在外,歐陽修總是飲酒作樂,縱情于山水之間,也因此寫下了曠世名篇《醉翁亭記》。雖然歐陽修后來被證明是冤枉的,但是這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無關(guān)緊要,因為詩詞歌賦,恬靜怡然的生活才是最吸引他的。

歐陽修被貶滁州的原因

歐陽修被貶滁州的原因:歐陽修因為站錯了隊伍,寫《朋黨論》諷刺保守派,后來又因被人誣告私通外孫女張氏,身敗名裂被貶低到滁州。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綿州,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lǐng)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lǐng)導了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宜昌往事:北宋文豪歐陽修,曾被貶任夷陵令

作為落戶宜昌數(shù)十年的“外鄉(xiāng)人”,我對曾因命運作弄而被貶三峽的歷史文化名人,總是心懷敬意。歐陽修即是我非常崇敬的先輩。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變革的領(lǐng)軍人物。他提攜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政壇、文壇精英。北宋建國不久,社會矛盾就日益顯現(xiàn)。出身于下層、富于社會責任感的歐陽修,出于愛國,一方面心想維護這個王朝,另一方面為了社會和諧與發(fā)展又想修正它的弊端,這就勢必會卷進政治漩渦。在政治上,他提倡“寬簡”的“慶歷革新”;在文學上,則以韓愈為宗,要掃除晚唐五代至宋初文學的哀靡之風,倡導有內(nèi)容的古文。

歐陽修出身低層官吏家庭,父早亡,家貧,1030年中進士。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諫事被貶,身為宣德郎的歐陽修為之鳴不平,因此也被貶夷陵縣令。當時夷陵屬峽州管,歐陽修被貶后寫給峽州判官丁元珍的一首詩,表現(xiàn)出他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決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春風疑不到天涯,山城二月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歐陽修于景佑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從京城開封到達峽州夷陵,時任知州的朱慶基是歐陽修的舊友,便在州府東邊為歐陽修建了一所新房。歐陽修把寓居夷陵貶所的室命名為“至喜堂”,意即至而后喜,并作《夷陵縣至喜堂記》,真實地記載了夷陵的歷史面貌。

歐陽修寫道,長江從夷陵開始變得平曠,經(jīng)過三峽險道的人,到此就像得到了重生。朱公作亭,“且志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為行人之喜幸。此一喜也”。“夷陵固為下州,廩與奉皆薄,而僻且遠,雖有善政,不足為名譽以資進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意,《詩》所謂‘愷悌君子’者矣。”在逆境中樂而忘憂,這何嘗不是歐陽修的夫子之道。

詩人初到,即游覽了南津關(guān)附近的重要的關(guān)塞下牢溪,作詩云:

依依下牢口,古戍郁嵯峨。

入峽江漸曲,轉(zhuǎn)灘山更多。

白沙飛白鳥,青峰合青蘿。

遷容初經(jīng)比,愁詞作楚歌。

可見,流淌在詩人心中的,是屈原的長歌。

在昭君故里,詩人作有《再和明妃曲》。他稱贊明妃“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指斥漢元帝“雖能殺畫工,于事競何益”,慨嘆“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昏昧的君王總是不辨忠奸,不分美丑,又何能定國安邦!“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現(xiàn)實使人傷懷,但詩人是不會沉淪的。

歐陽修由峽州上溯長江,游覽了今日稱作葛洲壩的松門島:

鳥嶼松門敕里長,懸?guī)r對峙碧峰雙。

可憐勝境當窮塞,翻使流人戀此邦。

亂石驚灘喧醉枕,淺沙明月入船艙。

因游始覺南來遠,行到荊江見蜀江。

詩人愛上了這江中綠洲,雖然亂石暄呼,明月入窗,醉眼難眠,但這美麗的世外桃源撫平了他心中的憂郁。

游覽了著名的三游洞,詩人的心情更加愉悅輕揚。為了探究人間的奧秘,他“漾楫訴清川,舍舟緣翠嶺。探奇冒層險,因以窮人境”。

面對三游洞的奇絕,詩人神思邈邈一一

弄舟終日愛云山,徒見青蒼杳靄間。

誰知一室煙霞里,乳竇云腴凝石髓。

蒼巖一徑橫小渡,翠壁千尋當戶起。

昔日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

青夢綠掛何岑寂,山鳥哆哆不驚客。

松鳴漳底自生風,月出要間來照席。

仙境難尋復易迷,山回轉(zhuǎn)路幾人知。

詩人的三峽詩語言淺近自然,對景物觀察體驗細膩,氣脈完足,親切自然,在內(nèi)蘊上,卻十分豐厚,確實顯示了一代文宗的雄健筆力。西陵峽的貶謫生涯,涵養(yǎng)著詩人的心志。春花終將盛開,溪流前路正長,詩人吸取了三峽的天地靈氣,必將有一番更大的作為。

可歐陽修縣令眼中的夷陵,當年是個什么模樣呀?

但見驛碼頭石級陡且曲,繞城江岸。除驛碼頭外,再無固定的泊舟地點。一些巴、湘、楚帆舟商船,到處零亂停泊。船上裝載的都是山貨土產(chǎn),較多的是生漆、峽州紙、梗稻米、茶葉、柑橘之類。這個“縣樓朝見虎,官舍夜聞呺”的荒邑小縣,四周無城墻,沒有成型的街道,道路又窄又臟,車馬不能通行。市面多是小攤小販,沒有百貨買賣,更無大戶商賈。民眾生活艱苦,嗜好腌魚。住房窄小,一堂之中,樓上住人,樓下養(yǎng)豬。居舍單一,且廚房、天井、谷倉都擠在一起。屋宇全是竹子、木板、茅草構(gòu)成。

由是,歐陽修積極推崇州守朱慶基的倡導,在城區(qū)植樹,在山上造林。拆茅屋,建瓦房,人畜分居,廚房與谷倉分開,改變簡風陋習。他勤政為民,經(jīng)常深入百姓家,調(diào)查研究。

歐陽修在夷陵期間,還寫了許多著名的政論文章,如《原弊》、《本論》、《春秋論》、《易或問》、《明用》、《易童子問》等,并完成了《新五代史》的撰稿。

撫今追昔,歐陽修蒞任夷陵縣令雖然已近千年了,至今夷陵人還在談論他,并引以自豪。古往今來,在夷陵做官的不少,唯獨歐陽修的事跡流傳最多最廣。他歷事三朝,位值兩府。勛名之盛,與當時的杜衍、富弼、韓琦、范仲淹為伯仲。

歐陽修集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經(jīng)學家于一身,尤以文學成就最高,是繼承唐代古文運動而有所創(chuàng)新的北宋文壇盟主。他在仕途40余年,歷任知縣、知州、館閣校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職,熙寧四年(1071年)致仕,次年卒于穎州(安徽阜陽),享年66歲。

去世后被皇太子師謚“文忠”。他政績顯赫,弟子風流,著述亦極豐。先后著書153卷,其中詩賦24卷,還有《新唐書》、《新五代史》和《六一詩話》等專著傳世。《六一詩話》開歷代“詩話”之先河。

《歐陽文忠公全集》766篇詩文中,直接涉及夷陵的達140篇之多,占全集篇目的20%以上。其數(shù)量之多,文筆之美,是所有生長或光臨過夷陵的文化名人均不可與之匹比的。其中在夷陵貶所寫詩歌近50首,文章近30篇。歐陽修為神奇秀美的夷陵山川形勝所吸引,常與峽州判官丁元珍等友人出游,或獨自前往,遍游了夷陵的古寺、奇洞、清溪、名峽,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留下不朽的佳篇。如《夷陵九詠》、《黃楊樹子賦》、《夷陵縣至喜堂記》、《峽州至喜亭記》等作品,是對夷陵歷史的真實記載,這些作品是夷陵乃至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一筆珍貴的遺產(chǎn)。

歐陽修在后半生中,雖然政績顯赫,詩文蓋世,但一直念念不忘夷陵。他對坐貶夷陵前文章的評價是:“三十年(歲)前,尚好文華,嗜酒縱歌,知以為樂,而不知其非也。”(《歐陽文忠公全集?答孫正之第二書》)“一生風流半在茲”,特殊的環(huán)境,特殊的壓力,對他的一生,無論是在政治上、事業(yè)上和文學上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自己后來之所以能得錦文華章之美,正是由于在夷陵從逆境中受到了鍛煉的緣故。難怪后來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以翰林改官江南時,友人就曾援引歐陽修的事跡勸慰他:“廬陵事業(yè)起夷陵,眼界原從閱歷增”(袁枚:《隨園詩話?卷一》)。

夷陵人懷念歐陽修在夷陵的一年零三個月,曾在城內(nèi)建有“六一書院”,院內(nèi)設有講堂和圣殿,景賢之士匯聚于此,拜讀歐陽公的作品和他所編著的史料,不少縣令還親自赴講堂授課講學,以懷念這位偉大的“六一公”。只可惜,歐陽修當年在夷陵的遺跡,無論是至喜堂、甘泉寺,還是至喜亭等碑刻,早已蕩然無跡。唯有三游洞中“景佑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歐陽永叔和判官丁同行刻石。”存為了永久的紀念。

相傳歐陽修在京都汴京任館閣校勘時,他的好友——在峽州(今宜昌)任判官丁元珍曾到汴京看他。丁元珍說他做了一個夢,夢中與歐陽修一起到西陵峽黃陵廟,在禹王神像下進香。歐陽修剛下拜,禹王神像就點頭回禮,邀歐陽修上神臺就坐,在歐陽修耳邊小聲談了好一會兒。出得大殿,門口一只耳石馬忽而醒來,又與歐陽修講了許多話。元珍心想,禹王神像也如世俗之人一樣禮待館閣歐陽修,真是神異的禮遇啊!

不久,歐陽修被貶為夷陵縣令。來后,好友丁元珍也因故被削官為吏。政務之暇,歐陽修由丁元珍引導入峽觀黃陵廟。一進禹王殿,歐陽修大吃一驚!一切如丁元珍所說的那個夢一樣。禹王神像真的點頭回禮,似請歐陽修上神臺細語天機。大殿門口的只耳石馬見歐陽修如遇知己,脈脈含情,難可離舍。歐陽修與丁元珍走出廟門,見前來敬香拜神的人越來越多。他想,禹王神像顯靈雖然至此,但黃牛神助大禹開江治水畢竟是個傳說而已,毫無真實的依據(jù)。人們居然如此這般信以為真,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虔誠祭拜,實在是一種“淫祀”。他無限感慨,吟下《黃牛峽祠》詩且題碑:“大川雖有神,淫祀本風俗。石馬系祠前,山鴉噪?yún)材尽L短洞骞母粝劊赘栉栌蜕瘛焙髞須W陽修回到京都任職不久,對自己擢拔的如意門生蘇軾講述了上述故事。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他應峽州宜都令朱君嗣之邀入峽觀黃陵廟。進禹王殿后,見禹王神像真能點頭回禮,殿門口果然有只耳石馬。他讀了歐陽修題于墻上的詩《黃牛峽祠》,想起了歐陽修給他講述過的禹王神像顯靈及只耳石馬的故事,從只耳石馬聯(lián)想到恩師歐陽修與自己的被貶謫,不禁感慨系之。經(jīng)宜都令朱君嗣的提議,蘇軾把上述聽聞和感慨熔鑄成一篇短文《歐陽文忠公入黃牛廟》,刻石于廟,最早記下了禹王神像顯靈及只耳石馬的傳聞。

歐陽修愛夷陵的百姓,愛夷陵的山水,也珍愛夷陵的物產(chǎn)。北宋以前,峽州就開始生產(chǎn)紙和硯,歐陽修在京師任職時就早有所聞。那時,他與三司(鹽鐵、度支、戶部)的官員交往密切。三司是掌管鹽鐵、稅賦稅租、戶口田賦的部門,印發(fā)公文表格和戶籍等同館閣一樣,都離不開紙張。但是那時所用的紙,全由河中府(蒲州,即山西永濟縣)供給。三司官吏孫文德,常常出入省試考場,見過許多試卷、帳籍和書冊百家紙,惟獨峽州紙不朽損,很耐用。

歐陽修在離開京師時,孫文德曾勸他多收藏峽州紙。峽州竹木茂盛,水源豐富。宋初,夷陵城就有了幾家民間造紙作坊。造紙工藝雖然原始,但卻較復雜。以竹木取出纖維,煮沸搗爛,和成粘液,勻置漉筐,板結(jié)成薄膜,稍干后再用石磙壓制而成。歐陽修用過峽州紙后稱贊道:“夷陵紙不甚精,然最耐久”,“天下帳籍,惟峽州紙不朽損”(《歐陽文忠公全集?峽州河中紙說》)。經(jīng)過四年多的貶謫生活之后,回到京師,皇上又下詔書,將他遷升為集賢校理,即監(jiān)察任免京師一般官員和繕寫收藏各類文書等。于是,歐陽修利用此機會,下令“用峽州紙供公家及館閣為官書”。

據(jù)歐陽修本家后人歐陽運森考證:歐陽修曾兩次喪妻,第三位便是薛氏夫人。景佑四年(1037)三月,歐陽修告假,到許昌續(xù)娶薛奎(官至參知政事)的第四個女兒薛氏,九月,薛氏夫人跟隨歐陽修來到夷陵。歐陽修有四子,發(fā)、奕、奜、辯,都是薛夫人所生。枝江歐陽氏族為歐陽修長子歐陽發(fā)的后裔。景佑二年(1035),歐陽修的妹夫張龜正卒于湖北襄城。由于妹妹年輕,無所依托,便攜帶張龜正前妻所生孤女歸養(yǎng)于哥哥歐陽修家。景佑三年,歐陽修遭貶,妹妹也只好隨歐陽修來到夷陵。妹妹寡言少語,足不出戶,一心照料母親和歐陽修已故胥夫人所生的兒子。歐陽修在夷陵時迎娶戶部侍郎薛奎(卒于侍郎之職)之女為妻,妹妹都參與了操辦。

由是歐陽運森據(jù)《歐陽族譜》推斷,至今在夷陵仍有歐陽修的后裔。族譜介紹,歐陽家族曾有三次任夷陵地方長官。第一次是歐陽修堂叔歐陽潁(字考叔),他于咸平三年(1000)進士及第,官至職方郎中,曾任峽州(宜昌)軍事判官,真宗時升任知州,享年七十有三,家于荊南(荊州),遂葬焉。可見,荊州一帶之歐陽氏,多為歐陽潁之后裔。第二次是歐陽修,他在宋景佑三年(1036)因為范仲淹鳴不平,曾被貶,也任職夷陵,為縣令,寫有懷念堂叔的文章。第三次是明成化八年(1472),歐陽修的第20代后裔歐陽應春,再次任夷陵知州。五年之后,歐陽應春卒于官,其遺體由兒子歐陽普誠護送回江西安葬。然后普誠偕夫人劉氏將三子性恭、四子性勉帶回夷陵。往來間,見地勢與夷陵接壤,“且先祖六一公遺跡在焉”,于是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正式落籍枝邑,繁衍至今。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478.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