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發生在山西哪里(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主要人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發生在山西哪里,以及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主要人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王實浦的雜劇代表作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西廂記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又叫《會真記》),一般都認為《鶯鶯傳》是王實甫撰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后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于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應試。
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游,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于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后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后來《西廂記》的前身。《鶯鶯傳》里的張生其實就是元稹自己當年與崔鶯鶯的故事,張生為元稹自寓。
西廂記說的哪個朝代的什么故事,作者屬于哪個朝代?
西廂記說的是唐朝時期的故事,作者是王實甫,屬于元朝。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愿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
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雖本唐代元稹《鶯鶯傳》,實際卻是脫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王實甫曾任陜西縣令、陜西行臺監察御史。
后來由于他不滿當時官場的齷齪,憤而辭官,決心以寫戲抒發心中之郁懣。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開始了雜劇創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讀書人,依據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改編成《諸宮調西廂記》,把原來故事中的主人公鶯鶯寫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稱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帶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流傳相當廣泛。相傳在定州崔沿士一帶曾有過崔鶯鶯的墓冢。
王實甫正是根據這一點,在中山府開始了他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寫作。該劇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人物介紹:
1、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塑造的栩栩如生、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
孟列夫在《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中指出:“崔鶯鶯無限鐘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
崔鶯鶯,同一個人,卻有兩個身份,三種性情。因為她是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里的現實人物和文學形象。
她在文學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現實里的身份和文學里的身份。現實里的崔鶯鶯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西廂邂逅戀人。
2、張生元曲《西廂記》里的人物,名為張珙,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張珙與崔鶯鶯在一個寺里偷情成親,其故事被一劇元曲《西廂記》廣為流傳。
話說崔相國死后,他的夫人鄭氏帶著小女兒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鄉,在回家的路途中,經過河中府普救寺,一路奔波勞累,便在寺上住了幾日。
這時崔鶯鶯19歲,詩琴書畫,樣樣精通,在她父親去世之前,就把她許配給了鄭尚書的大兒子鄭恒。
作者介紹:
王實甫,字德信,元朝雜劇作家。天一閣本《錄鬼簿》稱他名德信。河北定興人。諸本《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于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明賈仲明增補《錄鬼簿》,王實甫是熟悉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長于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
明陳所聞《北宮詞紀》收《商調集賢賓·退隱》套曲,署為王實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數支干周遍又從頭”,可知其六十歲時已退隱不仕。
但曲中又有“紅塵黃閣昔年羞”、“高抄起經綸大手”,則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與雜劇作家王實甫并非一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廂記
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地方?西廂記主要講述的是什么故事?
王實甫的《西廂記》寫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人物也為數不多,可是作者通過事件的發展和人物之間的沖突,接觸到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一一封建社會中青年人的戀愛和婚姻問題。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是一見傾心式的。
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禮教壁壘的森嚴,青年男女苦于沒有機會接近,很自然的會產生這種愛情。從佛殿相逢到墻角聯吟之后,張生和鶯鶯就真誠的相愛了,他們互相愉悅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傾慕的是彼此的才華。這是一種出自內心的自然吸引,沒有考慮到門弟和財產。這是當事人自由的選擇,而不是家長專橫的強制。顯然這是和封建禮教的要求相違背的。
封建婚姻制度的特點就是不承認青年人有決定自己終身大事的權利,而要由家長來包辦,形式上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里是要講究門弟的高低,計較財產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雙方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張生是一個“白衣秀士",雖說先人作過禮部尚書,但身后肅條,“只留下四海一空囊'。鶯鶯是相國的小姐,她父親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百',有著赫赫的聲勢。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社會地位都有所差異,而且鶯鶯曾經由相國許配給鄭尚書的長子關恒為妻,因此他們兩人出于自由意志兩相情愿的愛情就必然和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發生劇烈的矛盾。
孫飛虎圍普救寺,推動了這個事件往好的方向發展。張生和鶯鶯在患難之中更加鞏固了愛情。老夫人當兵變之時親口在大庭廣眾中許下的婚約,因為張生用計退走了賊軍,應成為這對年輕人得到幸福歸宿的有力保證。《西廂記》就是描寫張生和鶯鶯的愛情之產生丶發展丶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斗爭丶終于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所展示的沖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丶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丶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沖突。劇本還熱情歌頌了青年一代對封建壓力所作的斗爭。
《西廂記》的結局是喜劇性的,《西廂記》的生命歷久不衰,一直為讀者所喜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精心塑造了鮮明的正面人物形象。《西廂記》在元代雜劇中有它很高的藝術成就,無論在體裁上丶結構上丶人物性格描寫上,語言風格上,它都有自己的特色。《西廂記》是一部大型的詩劇,它的文辭很美,詩意很濃厚,這在中國古典戲曲中是罕有和無與倫比的。
《西廂記》是發生在哪里的愛情故事
故事發生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地點在河中府(山西永濟)的普救寺里。
《西廂記》元代王實甫作。寫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沖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于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后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后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于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后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并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后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恒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恒,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此劇流傳版本甚多,大致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臺岳家刻本、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景評)、明萬歷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