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哪個朝代(韋應物在哪個朝代)
今天給各位分享韋應物哪個朝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韋應物在哪個朝代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
韋應物(737~792)
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說卒于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wèi)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物是個朝代的詩人?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像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wèi)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xiāng)里,鄉(xiāng)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欲,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后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韋應物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說:“議者云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則萬里為最;達于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說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說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天寶十載 (751),15歲的韋應物以“門蔭”入宮廷,為玄宗侍衛(wèi),同時入太學附讀。在此期間,他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認真讀書、做人。安史亂起,韋應物扈從不及,流落秦中。亂后,韋應物折節(jié)讀書,痛改前非,從一個富貴無賴子弟一變而為忠厚仁愛的儒者,詩歌創(chuàng)作也從此開始了。 從肅宗廣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閑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于吏職,簡政愛民,并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lián)。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著后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說: “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 蘇州刺史屆滿之后,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 (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于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xiāng)。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歲。
編輯本段履歷
韋應物
1歲 玄宗開元25年(737)生于京兆 14歲 玄宗天寶九年(750)本年前后以門蔭補右千牛 15歲 玄宗天寶十年(751)在“三衛(wèi)”為玄宗侍衛(wèi)。 ……改羽林倉曹,正八品下。 ……授高陵尉、廷評。 20歲 玄宗天寶十五年(756)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應縣成婚,夫人元蘋16歲。 23歲 肅宗乾元元年(759)安史亂后撤出三衛(wèi),后數(shù)年在長安,曾一度在太學讀書。 27歲 代宗廣德元年(763)本年秋冬間為洛陽丞。 29歲 代宗永泰元年(765)仍為洛陽丞,后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懲辦不法軍士被訟,后棄官閑居洛陽。 33歲 代宗大歷四年(769)本年前后,從洛陽至長安。 38歲 代宗大歷九年(774)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 40歲 代宗大歷十一年(776)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 42歲 代宗大功十三年(778)本年秋已為戶縣令。 43歲 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六月自戶縣令除櫟陽縣令,七月以疾辭官。 44歲 德宗建中元年(780)在長安閑居。 45歲 德宗建中二年(781)四月,遷尚書比部員外郎。從六品上。 46歲 德宗建中三年(782)仍在尚書比部員外郎任。 韋應物
47歲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由前任領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 48歲 德宗興元元年(784)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罷任。 49歲 德宗貞元元年(785)春夏閑居滁州西澗,秋加朝散大夫,遷江州刺史,正四品下。 50歲 德宗貞元二年(786)在江州刺史任。 51歲 德宗貞元三年(787)本年賜封扶風縣男,食邑300戶。入京為左司郎中。 52歲 德宗貞元四年(788)七月,由左司郎中領蘇州刺史,從三品。 53歲 德宗貞元五年(789)仍在蘇州刺史任上。 54歲 德宗貞元六年(790)本年春仍在蘇州任上,后罷刺史任,閑居蘇州永定寺。 55歲 德宗貞元七年(791)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蘇州官舍。后運回長安,十一月歸葬少陵原祖塋。 德宗貞元十二年(796)本年十一月廿七日與夫人合葬。
編輯本段身世背景
關于韋應物的世系 京兆杜陵韋氏,是關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關韋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較豐富。韋應物墓志 韋應物蘇州石刻像
[1]所記敘其先祖至逍遙公韋夐,與史籍及歷年所出韋氏家族墓志所載基本相同,不再贅述。關于韋應物五代祖韋世沖。韋應物墓志載:“逍遙公有子六人,俱為尚書。五子世沖,民部尚書、義豐公,則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卻說:“夐字敬遠,后周逍遙公,號逍遙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頤、仁基、藝、沖、約。”這就是說,《新唐》表四所記逍遙公的兒子比墓志所載多了二人。韋應物五代祖韋世沖是第五子,而新表卻記為第七子。這條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見到過的。 關于韋應物的高祖韋挺,新、舊《唐書》皆有傳,所載官職與墓志大體相同。但韋應物墓志對韋挺因居官失職,被貶為象州刺史一職未提。志文說:“皇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黃門侍郎、扶陽公(挺),君之高祖。”筆者推測,很可能因“為尊者諱”而有意不提。另,墓志所記韋挺任刑部尚書,而非《新唐》傳中所載曾任吏部侍郎,應以墓志為準。 韋應物的曾祖韋待價,新舊《唐書》有傳,武后時任宰相,與墓志所載相同。韋應物的祖父韋令儀,《新唐》表四說曾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則記為司門郎中。宗正少卿,從四品上;司門郎中屬刑部,從五品上。韋應物夫人元蘋墓志載:“祖銀青光祿大夫、梁州都督,襲扶陽公諱令儀。”韋應物墓志也說:“皇梁州都督令儀,君之烈祖。”銀青光祿大夫,散官從三品。梁州,唐時為山南西道所轄,后因“梁”與“涼”聲相近,曾幾次改名(見《新唐書》卷四十地理志),梁州所管戶數(shù)三萬七千多戶,應為中州,梁州都督應為中都督,正三品。 韋應物的父親韋鑾,《姓纂》與《新表》均未載其官職。據(jù)傅璇琮先生考證,韋鑾在當時是一位善畫花鳥、山水松石的知名畫家,韋應物從小就生長在一個富有藝術修養(yǎng)的家庭(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韋應物系年考證》)。韋應物、夫人元蘋、子慶復三方墓志均稱韋鑾官“宣州司法參軍”,彌補了史料的不足。唐時宣州屬江南西道所轄,管戶十二萬多,轄八縣。按唐制,上州司法參軍,從七品下。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涇縣一帶,歷來是較富庶之地,盛產(chǎn)文房四寶,著名的宣紙就是因宣州而得名。韋鑾的品階雖然不高,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畫家,當在情理之中。 關于韋應物的排行。據(jù)《新唐》表四,韋鑾只有應物一子。但據(jù)韋應物志文:“君司法之第三子也。”由此可以確知,韋應物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兄長。 關于韋應物有幾個子女。《新唐》表四載,韋應物有子二人,長名慶復,幼名厚復。但據(jù)韋夫人元蘋墓志載“一男兩女,男生數(shù)月,名之玉斧,抱以主喪。”韋慶復志文說“公諱慶復,字茂孫,少孤終喪。”如果未理解錯的話,“玉斧”應為慶復的乳名。而韋應物志文也只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后再婚生子的事情。由此帶來一個問題:韋應物到底有幾個兒子?從志文看,韋應物只有一子慶復,而《新表》卻載有兩個兒子,還有一子名厚復。這個問題牽涉到晚唐時期著名詩人韋莊的世系。按《新表》,韋莊的曾祖就是韋厚復。如果厚復非韋應物之子,則韋莊的世系就成為一個有待研究的難解之謎。當然,墓志上沒有提及韋應物再婚生子,并不等于事實上的不存在。從墓志志文可知,韋妻卒于大歷11年(776),韋應物于貞元七年(791)葬,其間有15年時間。我們不能排除在此期間韋應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唐代世家大族擇婦多重門第族望,或許因為此等原因而不便于記入志文,也未可知。 據(jù)韋應物志文:“長女適大理評事楊凌。次女未笄,因父之喪同月而逝。”可知,楊凌是韋應物的女婿,未成年的二女兒與父同月而喪。韋應物曾幾次贈詩給楊凌,并與楊凌互有唱和。其中一首是《送元錫楊凌》(見《全唐詩·韋應物四》),從詩意看,這首五言詩是楊凌結婚時所贈。韋詩中還有一首為后人所稱道的五言詩《送楊氏女》,詩意表達父親送女出嫁時難以別離的復雜心情。情真意切,讀后令人感動。詩中自注:“幼女為楊氏女所撫育。”此前不知楊氏女是何許人,現(xiàn)在確知,楊氏女乃韋應物長女,因嫁給楊凌,故稱“楊氏女”。楊凌在當時就很有文名(《新唐書》卷一六○楊憑傳:“與弟凝、凌皆有名,大歷中,踵擢進士第,時號‘三楊’)。”傅璇琮先生據(jù)《柳河東集》考證,柳宗元是楊凌兄楊憑之婿。柳宗元對楊凌的文章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全唐文》卷五七七柳宗元《大理評事楊君文集后序》:少以篇什著聲于時,其炳耀尤異之詞,諷誦于文人,盈滿于江湖,達于京師。……學富識達,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風,與時增加。由此可知,韋應物擇婿,既重門第,又重才學。楊凌是弘農(nóng)楊氏望族,又有文學才能,真可謂佳婿。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韋應物是中唐時期的詩人。
他的詩歌主要是描寫描寫田園生活和反映民間疾苦,代表作品有《滁州西澗》、《觀田家》、《秋夜寄邱員外》、《簡盧陟》、《寄全椒山中道士》等,他是唐代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影響
韋應物詩歌風格自成一派,在大歷時期顯得尤為特殊。大歷年間,盛唐時候的壯闊氣象已不復存在,因此題材多為風花雪月,鄉(xiāng)情羈旅等,詩風也趨向于王維、孟浩然的清淡。韋應物與大歷時期其他詩人工于近體尤其是五言律詩不同,他對各種詩體均有涉獵,尤其擅古體。
大歷時期詩人非常注重詞句的雕琢,并且大力追求對仗的精工和音律的和諧,韋應物的詩歌古樸、自然,一語天然萬古新之感。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以后,受時代的影響,大歷詩歌的整體風格呈現(xiàn)一種凄清、寂冷的基調,而韋應物的詩歌讀來平和恬靜。
此外,韋應物詩歌氣韻悠長,清韻秀朗,而大歷詩歌往往凄苦蕭颯。總體說來,韋應物上追先秦風雅之源,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比興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緒,繼承了王維、孟浩然詩歌的氣度胸懷、意境風格以及某些寫作技法。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人,或者什么時候的人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韋應物是中國唐代詩人。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說:“議者云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則萬里為最;達于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說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說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