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主要寫哪個部分的地理(水經注描述的地域范圍)
大家好,關于水經注主要寫哪個部分的地理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水經注描述的地域范圍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水經注》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水經注》四十卷。《水經》記載我國水道僅一百三十七條,而《水經注》的記載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大至江河,小到溪流。
《水經注》記載的河流眾多,尤其是北方水系,更為詳細。而它不僅記載當時黃河的水道,還記載了黃河以前的古道。書中對于水道源頭存在伏流的記載,在科學上是極有創見的。此外對各條河流之水文變化的記載,更是前代著作中所未見。
對于書中的一千多條河流,《水經注》大都記載了它們的發源、流程與歸宿。從源地開始的整個流程,沿途的河床寬度、灘瀨、瀑布、急流等情況,其中有的描述得非常細致。除了上述有關河流的地貌現象外,在河流水文方面,諸如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各方面,也都有詳細的描述。
《水經注》不只局限于記載與河流水道直接關涉的河水源頭、河道流向與變遷、匯入河海等項,更重要的是,以河流水道為綱,用大量篇幅,記述所經地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事故等。
《水經注》中還有酈道元搜集各地流行的歌謠、諺語,數量也很可觀。
水經注 主要是寫那個部分的地理
D(《水經注》全書30多萬字,詳細介紹了中國境內千余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水經注》涉及的地域范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水經注》是誰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評價它?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后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水經注》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鐘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注》則是以注《水經》而得名。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于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于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游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于后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后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復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向往祖國統一,著眼于《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于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注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于《唐六典》之數。
注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范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么豐富多彩的內容并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干流、支流、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余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余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余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余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里、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沖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梁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產方面,包括采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兵要地理方面,全注記載的從古以來的大小戰役不下300次,許多戰役都生動說明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余處,各種陵墓260余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著眼于動態”,“寫山則致力于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游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水經注》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匯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里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注》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并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末溯源,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制,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并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將其所余35卷,重新編定成40卷。由于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注混淆500余處,使經注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注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注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注疏》,為今后研究利用《水經注》提供了方便。
《水經注》這本書主要是講什么的?
《水經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酈道元撰.舊傳三國時人桑欽著《水經》,酈道元為之作注,名《水經注》.原四十卷,北宋初已亡佚五卷,后人分割三十五卷以足四十卷之數.道元(469?—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歷仕宣武帝、孝明帝兩朝,先后出任冀州刺史于勁鎮東將軍府長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后遷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為政嚴猛著稱.雍州刺史蕭寶夤圖謀叛亂,忌恨道元的朝貴奏請派他為關右大使,進行安撫.蕭寶夤害怕道元之來不利于己,在他將要到達長安時派兵圍攻,加以殺害.?道元好學博聞,廣覽奇書.足跡所至,大至從長城以南,到秦嶺、淮河以北.他在書中征引的前代和當時地理著作,即達三百七十余種,包括一些南朝人的著述.自序說“訪瀆搜渠,緝而綴之”,所以很多材料是實際調查所得.《水經》只記載了水道一百三十七條,而酈注卻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增加八倍多,注文共約三十萬宇,也比經文增多二十倍.?該書以水道為綱,連帶敘述流經地區的山陵、湖泊、郡縣、城池、關塞、名勝、亭障,以及土壤、植被、氣候、水文和社會經濟、民俗風習等各方面,還記載了各地有關的歷史故事.書中記錄作者所見的碑刻,共三百余塊,利用它們作為幫助確定水道流經的依據.道元注意到水道源頭的伏流,和故河道之下還有相當多的地下水等現象,對于水源的大小、湖泊的盈竭、水色的清濁、泥沙的堆積、洪水的漲落等水文變化,都很重視.他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地理現象,對每條水道都追溯到可能追溯的最早時期.還記載了各地水利設施近三十處,稱頌了許多偉大工程.對于從書本或實際調查都未能弄清的問題,道元采取謹慎態度,表示“未知所從”、“非所詳也”,這樣的存疑有七十余處.《水經注》對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在中國以至世界地理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大量歷史和歷史地理的資料.《水經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寫,作為文學作品,也得到很高評價.由于酈道元是北朝人,關于南方水系的記錄不免簡略,時有錯誤.?舊本《水經注》經文與注文混淆在一起,字句脫誤甚多.清朝學者全祖望(1705-1755)、趙一清(1711一1764)、戴震(1724一1777)分別進行了區分經注的整理校訂工作,各自取得良好成績.后來有人因趙、戴兩家整理校訂的結果很多相同,因而認為戴震盜竊了趙一清的學術成果,是沒有根據的.清末,揚守敬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撰《水經注疏》,弟子熊會貞續加補修,極為詳盡,是《水經注》研究最為完備之書,已由科學出版社刊印,極便參覽.
《水經注》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哪些?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后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注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于《唐六典》之數。注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范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
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么豐富多采的內容并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000余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干流、支流、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余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余處,瀑布60多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