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喜歡阮郎歸.初夏這首詩詞(阮郎歸·初夏 蘇軾詩歌鑒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喜歡阮郎歸.初夏這首詩詞,以及阮郎歸·初夏 蘇軾詩歌鑒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軾詞《阮郎歸·初夏》賞析
阮郎歸·初夏
宋 ·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一個少女的身邊。“綠槐高柳咽新蟬”,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還有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一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境。“熏風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征。熏風,就是暖和的南風。古人對這種助長萬物的風曾寫有《南風歌》大加贊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據《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為《南風》伴奏。這里的“熏風初入弦”,是說《南風》之歌又要開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風初起。由于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于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熏風),使初夏的到來具有一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進入室內描寫。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裊裊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閑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蘇軾有《觀棋》四言詩,其序云:“獨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于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詩句有云:“不聞人聲,時聞落子。”這首詞和這首詩一樣,都是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讀者可以想象,在這么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余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首夏清和天氣之宜人。
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來以后,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歇拍二句,寫弄水葉面,瓊珠碎而復圓,更覺清新可愛。“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葉后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
在蘇軾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軾在這里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貪賞風景,撥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勃勃生機構成一種和諧的情調。蘇軾的此種詞作,無疑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寫是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寫、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境描寫,以及午夢初醒的人物描寫共同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初夏閨情圖。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間。同時他還注意了動態描寫,且不說“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這些動態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詞景中含情,將眾多的景物以情緯之,故散而不亂,給人以整體感。作者善于抓住細微的心理感受并在無形中將客觀環境的細微變化加以對比,通過景物描寫、環境描寫,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單純、天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詞中的少女形象,與一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富有生氣的景物、環境,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蘇軾《 阮朗歸·初夏》 賞析 要詳細
阮郎歸·初夏
蘇 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熏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賞析】此首詞寫初夏時節少女的閨閣生活,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她的身邊。綠槐、高柳、新蟬,都是初夏的景物,短短七字仿佛讓人看到一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境,樹影婆娑中傳來幾聲蟬鳴。“熏風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征。熏風,就是暖和的南風。這里的“熏風初入弦”,是說《南風》之歌又要開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風初起。由于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于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熏風),使初夏的到來具有一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描寫由外部轉為室內。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裊裊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閑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讀者可以想象,在這么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此為以動寫靜之妙筆。
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后目之所及,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多好的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
《阮郎歸·初夏》賞析
阮郎歸·初夏
宋·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初夏微熱的南風吹進打開的窗子,一枚棋子著枰的聲音傳來,清晰而堅定,驚斷了閨中女子白日里的小憩。女子推門而出,才發現一場不露聲色的小雨剛從院中匆匆而過。風雨把荷葉折了一角。石榴花經雨水一洗,越發紅得如火焰一般。女子捧著精致的玉盆到池邊戲水,水珠濺到荷葉上,散開又滾到一起。
高柳新蟬,薰風微雨,沉香繚繞、女子酣夢、紗窗幽碧、池荷榴花,玉盆纖手,水如瓊珠……交織成一幅幅初夏的美麗圖景,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阮郎歸 初夏。這首詞表達了詞中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阮郎歸·初夏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
榴花開欲燃。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表現了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詞中以描寫手法為主,注意景物描寫、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首二句抓住蟬聲乍歇,“薰風”初起這一剎那的感覺,寫環境之美。詞人采用對比手法,明寫“咽新蟬,暗與蟬聲亂鳴時相比,使人明顯地感覺到沉靜。此處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作者將四周的無聲無息渲染得淋漓盡致,使人由環境的靜寂體味到主人公的悠閑自得之情。
下片寫這個少女午夢醒來以后,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象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
此詞景中含情,將眾多的景物以情緯之,故散而不亂,給人以整體感。作者善于抓住細微的心理感受并無形中將客觀環境的細微變化加以對比,通過景物描寫、環境描寫,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并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單純、天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詞中的少女形象,與一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富有生氣的景物、環境,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緣歸郎初夏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客中初夏》是宋代詩人司馬光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對于初夏時節的景色,尤其是對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間的對比,暗含了對于詩人自己政治抱負的描寫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樣對于皇帝忠心不二。詩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詩人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蘇軾《阮郎歸.初夏》賞析
蘇軾《阮郎歸.初夏》原文翻譯與賞析
【原文】
綠槐高柳咽新蟬,
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洗沉煙,
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
小荷翻,
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
瓊珠碎卻圓。
【譯文】
愜意的晝眠,忽被落棋之聲驚醒,本有些惱,揉揉眼睛,卻見碧紗窗下,飄縷縷沉得之煙;窗外的槐柳綠影,傳陣陣新蟬之鳴,不禁又喜從心生。于是便挎盆出門,痛痛快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涼。看雨后的小荷,隨溪流翻動得多歡!石榴花襯著濕潤的綠葉,愈見得紅麗如燃。伸纖手玩弄瀉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連濺落荷葉的碎滴,也一粒粒圓轉如珠!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怨生活,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