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素問風論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風論」原文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寒熱病,或成為熱中病,或成為寒中病,或引起癘風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為其他風病。由于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甚至侵入到五臟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愿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留滯于皮膚之中,使腠理開合失常,經脈不能通調于內,衛氣不能發泄于外;然而風邪來去迅速,變化多端,若使腠理開張則陽氣外泄而灑淅惡寒,若使腠理閉塞則陽氣內郁而身熱煩悶,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寒熱病。風邪由揚名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致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泄,稽留體內郁而化熱,形成熱中病,癥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松,則陽氣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癥見眼淚自出。風邪由太陽經侵入,偏行太陽經脈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腫脹高起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癢。癘風病是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污濁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生瘍。病因是風寒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癘風,也有的叫寒熱。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在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沿經內傳,也可成為五臟六腑的風病。逾穴是機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于一處,則成為偏風病。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系,就成為目風病,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后感受風邪,成為漏風?。恍蟹亢钩鰰r感受風邪,成為內風??;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風邪停留于腠理,則成為泄風病。所以,風邪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體后產生變化,能引起其他各種疾病,就沒有一定常規了,但其病因都風邪入侵。
黃帝問道:五臟風證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希望你講講診斷要點和病態表現。
岐伯回答道:肺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面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診察時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間可出現白色。心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唇舌焦躁,容易發怒,面色發紅,病重則言語謇澀,診察時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質可呈現紅色。肝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常悲傷,面色微青,易發怒,有時厭惡女性,診察時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發青色。脾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懶于活動,面色微微發黃,食欲不振,診察時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現黃色。腎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顏面疣然而腫,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煙灰,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頤部,往往頤部可出現黑色。胃風的癥狀,是項部多汗惡風,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煙灰,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頤部,往往頤部可出現黑色。胃風的癥狀,是頸部多汗,惡風,吞咽飲食困難,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脹滿,如少穿衣,腹即脘脹,如吃了寒涼的食物,就發生泄瀉,診察時可見形體瘦削而腹部脹大。首風的癥狀,是頭痛,面部多汗,惡風,每當起風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待到起風的當日,則痛熱稍輕。漏風的癥狀,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進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惡風,衣服常被汗侵濕,口干易渴,不耐勞動。泄風的癥狀,是多汗,汗出濕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漬一樣,不耐勞動,周身疼痛發冷。
黃帝道:講得好!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府,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藏風之形狀不同者何?愿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白并)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疒龍)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火臺),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帝曰:善。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