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離別用畫如何表達(古詩離別用畫如何表達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離別用畫如何表達,以及古詩離別用畫如何表達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人是如何表達離別之情的?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有才華的,能寫詩論道。只要是有點學識人,見面的時候都是以詩會友,道別的時候也會以詩道別。
其實他們在當面的時候不想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表現出不舍,但是他們在后來的時候都會有人寫一首詩,比如唐朝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他在這首詩中寫出了對武判官拳拳的留戀之情。
雪花紛飛,也寫出了在戰爭惡劣之下,對他的前程的擔憂,所以在萬千的惆悵之下,便留下了“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千古佳句。古人也通常會用一些非常好的意象來表示出對別人的留戀,比如說柳樹、梧桐、松柏、月等。
也比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秋天的沉沉,岸邊的人兒在依依不舍的惜別,想著將要離去的人路途千里遙遠,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心里十分的惆悵,通過很簡單的意象,表達了對故人的惜別之情。
關于送別的詩句的詩配畫
1. 關于送別的詩句的
關于送別的詩句的 1.關于送別的古詩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9.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
2.10首有關送別的古詩(完整)
詩作代表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3.《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4.《贈汪倫》 李白
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6.《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7.《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8.《渡荊門送別》 李白
9.《送友人》 李白
10.《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1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2.《別董大》高適
13《易水送別》駱賓王
14.《青門柳》白居易
15.《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16.《憶秦娥》李白
17.《準上與有人別》鄭谷
18.《送別》王維
19.《山中送別》王維
20.《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送別詩賞析
1.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悒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9. 輪臺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
3.寫出兩句關于送別的詩句
關于送別的詩句: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
6.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李白《贈汪倫》
8.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9.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關于送別或離別的古詩
標題含有送別的詩1、《和項平父送別》宋·孫應時 逐逐衣冠謁府公,漸暗楚語異吳儂。
重江跋涉家何在,一飯辛勤計未工。
2、《過萬里橋辛已人仲二十五日送別先君於此挽仰》宋·程公許 漲綠平堤萬里橋,安興欲去此遲留。了知薪盡無余火,猶復情癡影像刻舟。
3、《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4、《代人送別》宋·戴復古 南浦春波碧,東風送客船。
別君楊柳外,揮淚杏花前。粉壁題詩句,金釵。
5、《石渠行送別福建參議李著作器之》宋·林光朝 我來石渠五十六,雙鬢如蓬腰未曲。豈為健筆有徐庾,自數來時六十五。
6、《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7、《次韻元衡送別》宋·趙蕃 老馬千里志,老鶴萬里心。武夫用清廟,珍材臥中休。
進寸輒退尺,枉尺。8、《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
9、《京口送別王四誼》唐·儲光羲 江上楓林秋,江中秋水流。清晨惜分袂,秋日尚同舟。
落潮洗魚浦,傾荷。10、《送別季觀》宋·方岳 山留遷客秋風寺,想得梧桐怨夜長。
正欠蹇驢相就語,其如征燕欲歸忙。
句首句尾全部(192)關于送別的詩句1、送別仰神仙唐 杜審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2、〔一作送別〕圣代無隱者唐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3、《送別》遷客又相送唐 王昌齡 《錄自《文鏡秘府論》》4、當時送別宋 戴復古 《木蘭花慢·鶯啼啼不盡》5、灞岸晴來送別頻唐 羅隱 《柳》6、清音香送別瑤臺元 侯善淵 《踏莎行·養氣全神》7、舉酒處記送別那梁父元 呂濟民 《鸚鵡曲 寄故人和韻 太平樂府卷一》8、溪山送別出門日宋 釋心月 《偈頌一百五十首》9、最憶西莊送別杯宋 蘇泂 《金陵雜興二百首》10、怕上勞勞送別亭宋 蘇泂 《金陵雜興二百首》。
5.關于離別的詩句
1、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2、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
東萊不似蓬萊遠。 3、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4、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曰不見兮,思之如狂。 6、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
7、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8、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9、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10、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11、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1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3、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14、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5、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1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17、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18、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1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20、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21、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6.關于送別的詩句
1關于送別的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唯見長江天際流。2、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3、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為一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4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5金陵酒肆留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6、別董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8、送元二使安溪王維渭城朝雨滬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7.送別詩大全100首
1、《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5、《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7、《餞別王十一南游》
唐·劉長卿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8、《送友人》
唐·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9、《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10、《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唐·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11、《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唐·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12、《山中相送》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13、《送李端》
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14、《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5、《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唐·賈至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三湘。
世情已隨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16、《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五岡,送君不沒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7、《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18、《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19、《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20、《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8.關于送別的詩句
關于送別的詩句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唯見長江天際流。
2、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為一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4、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5、金陵酒肆留別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6、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8、送元二使安溪
王維
渭城朝雨滬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9、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0、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12、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13、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14、別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 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 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 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 離別何足嘆。
15、于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16、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7、送李侍赴安西
高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18、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19、送別詩
隋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0、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9.關于送別的古詩有哪些
最有名的古代送別詩20首1、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3、送沈子福之江東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4、南浦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6、別董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7、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8、別離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樽酒,恥為游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9、于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10、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11、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12、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1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14、謝亭送別許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15、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適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聰.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虜障燕支北,秦城太北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16、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17、《賦得暮雨送李曹》韋應物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18、送別詩隋無名氏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1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20、金陵酒肆留別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描寫“送別”的古詩有哪些?怎么配圖畫?
1、《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5、《西江夜行》唐,張九齡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可配一些關于離別的圖畫。
為什么古代詩人都喜歡寫關于離別的詩呢?
古代詩人大多喜歡云游四海,四處交友,朋友自然遍布天下,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就算心中再不舍,也還是要離去,也都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在離別時,難免愁緒上心頭,自然要寫詩來直抒胸臆,同時告知友人心中的不舍與思念。
古詩里的離別圖
這還不簡單???
~~~~~~~~~~~~~~~~~~~~~~~~~~~~~~~~~~~~~~~~~~~~~~~~~~~~~~~~~~~~~~~
1、送別【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2、渭城曲【唐】王維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幢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4、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6、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7、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9、送魏萬之京【唐】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10、送陳章甫【唐】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沽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11、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別董大【唐】岑參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3、送李端【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14、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15、送人東游【唐】溫庭筠
荒戌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16、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7、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8、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古詩《春望》該怎么樣子用畫來表示出來呢?求解答!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要看某一詞某一句的意思,得明白全詩的意思,也要明白這一詞這一句在全詩中的意思。現在先看看全詩。
山川河流仍在但已經國破家亡了。城池到了春天都被繁蕪的草木掩埋。
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悲傷連花也流下眼淚,痛恨離別連鳥都在樹上驚人心魄的叫個不停。
烽火已經連續了三個月,音訊切斷,一封家書,一個平安的消息就能抵萬金。
滿頭白發越搔越短了,想要把它用簪子簪起來都不能簪了。
因此,實際就是寫“國破家亡,城池都被雜草雜樹掩埋了”。表達詩人“感時、恨別”的情懷。感時即是命運不濟,遇上了這個兵連禍結的時代。恨別即是戰事頻仍,家人背井離鄉,四分五散,互不知生死。當然,如果說得偉大一點,將心比心,自己這樣,別人也就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也表現出作者對生活在戰爭中的人民疾苦的一種真實寫照與同情悲憫。
古代送別方式和詩句
1. 關于古代通訊方式的詩句
關于古代通訊方式的詩句 1.描寫古人怎么通信的詩句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煞;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瑟瑟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它年我欲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蘇幕遮·范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蝶戀花宋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霖鈴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
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古詩詞中的”秋”古詩詞是我國文壇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當時大放異彩,就是在現在也依然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記易誦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文為文之人。
就其價值,評論家早就有“詩言志”一說,“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達方式因人而異罷了。縱觀文壇,“眼望蒼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為數甚少,大概是文人較鐘情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借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
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筆者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試圖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今天,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于“秋”,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
所以當他們需要表達悲傷的心情時往往就會借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一、傷別“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對象。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以上兩例都是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閑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
(史達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涼頓生。三、思鄉漂泊異鄉的游子,“離愁漸遠漸無窮。”
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吳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訴說。還有馬致遠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心。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三湘秋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盧綸《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來托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范。
四、懷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趙孟《岳鄂王墓》)親友離去之后,形單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現于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涼,字里行間溢出作者無比的痛苦感、。
2.古人通信方式的古代詩歌名句
從古詩看古代交通 探究人:周率 探究古詩及內容: 課內: 1、《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春望》 杜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山路回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5、《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6、《已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8、《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9、《早發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12、《漁家傲》 李清照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14、《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外: 1、《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從古詩看古代交通 探究人:周率 探究古詩及內容: 課內: 1、《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春望》 杜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山路回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5、《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6、《已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8、《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9、《早發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12、《漁家傲》 李清照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14、《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外: 1、《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2、《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5、《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分析: 以上大多數為送別、鄉愁詩。
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通訊也很落后。可用的交通工具只有兩種,一種是馬,一種是船。
這落后的交通設施和道路打不發達就造成了思鄉和“家書抵萬金”的情況。看來,交通的落后是制約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主要原因。
3.有關古代通信的詩或詩歌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饑。——《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1.《蜀道難》:李白在詩中描繪了古代的道路——棧道。棧道又名閣道,是古代人為了生活及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可見當時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驪山,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從這首詩來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馬,其交通設施是驛站。民間通信主要靠專使騎著驛馬,一站一站送達。
3.《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從漢代以來,陽關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古代陸路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晁監(衡),即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與李白,王維等交往頗深。753年,回國途中,遇狂風暴雨阻擋,重返唐,死于長安。雖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巨大進步(如船體比前加大,結構更加堅固,指南針、牽星術、航海圖以及季風助航普遍應用),航海活動進人了繁榮時期,但海上的風浪還是阻擋了晁監回國的路。
4.從詩歌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通訊方式有哪些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并。
清朝中葉以后,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具體如下: 1.烽火傳軍情:“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2.鴻雁傳書:《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3.魚傳尺素: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4.青鳥傳書:上古奇書《山海經》。 5.黃耳傳書:蘇軾《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詩:“寄食方將依白足,附書未免煩黃耳。”
6.飛鴿傳書: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
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7.風箏通信: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制作大型風箏。
8.竹筒傳書:竹筒傳書的故事,得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0年)說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紛紛發生叛亂,為了平定叛亂,穩定江山,隋文帝緊急下詔,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5.古代的通信方式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飛鴿傳書、風箏通信、竹筒傳書、燈塔、通信塔。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并。 清朝中葉以后,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擴展資料:
燈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號烽火。
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于公元前7世紀,位于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筑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志。
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于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于1611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6.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
古代通訊方法有:烽火傳軍情、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飛鴿傳書、風箏通信、竹筒傳書、燈塔等。
下面就具體介紹幾種通信方法:
1.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2.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并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淚寫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書信,讓鴻雁捎去。
3.飛鴿傳書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于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后,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后,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只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只鴿子,很快,其余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夸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只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7.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至少3種)
1、烽火
烽火,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唐宋稱作烽火臺,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臺。烽火臺一般相距十來里左右,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于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后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烽火是一種簡單而且快速的通訊方式,很適合平原或山區一帶應用,抗日戰爭時期,鄉親們為了防止鬼子偷襲,在山頂放置消息樹,看到敵人后就放倒以警示周邊的百姓。這一點正是借鑒了烽火的作用吧。
2、飛鴿
飛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鴿,所謂的飛鴿傳書就是古人利用飛鴿識主和戀家的特點,再加上信鴿超長的飛行能力和驚人的記憶力,從而把一些重要的信件或情報綁在鴿子腿上,讓信鴿來互相傳遞的一種便捷通訊方式。
據《山海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三只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給人間播撒幸福和快樂。傳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當時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手中。后人便利用鴻雁這種鳥進行相互之間的聯絡,逐漸就演變成了飛鴿傳書。
3、驛卒
驛卒是古代傳遞政府公文的人,一般又稱為“郵子”、“驛夫”,也就是現代的郵差。一旦遇上公文上有“馬上飛遞”字樣時,就是八百里加急文書,這個是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驛卒要騎快馬,以每天四百到八百里的速度進行傳遞,保證急件安全快速到達目的地。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43134,為方便四下里聯系,古代西周時已經產生了郵驛傳命的制度。唐朝時“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到清代驛站制度更加完備,全國驛、站、塘、臺計為1785處,驛道四通八達,從京師通到各邊遠地區。驛卒也為古代通訊事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蘇武被“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典出《漢書·蘇武傳》,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扣押后安排放羊,一放10多年。昭帝即位后派漢使來匈奴,希望放了蘇武。單于說蘇武死了。漢使知道蘇武沒死,便詐說,天子在上林苑射到一只大雁,腿上系封信寫著蘇武沒死。單于一看瞞不過去,只好把蘇武放了。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里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么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8.古代的通信方式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兇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兇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兇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并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三、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并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并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四、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后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五、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并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七、竹筒傳書
參考資料: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