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春色出自哪里(春色三分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二分春色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春色三分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分三色,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出處
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 章質(zhì)夫:名栥(jié),字質(zhì)夫,福建蒲城
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②“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緒。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tài)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
落。
【評解】
這首詠物詞,當作于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zhì)夫有詠楊花詞《水龍
吟》一首,盛傳一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并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
富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即
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diào)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集評】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zhì)夫詞原唱而似和韻。
朱弁《曲洧舊聞》:章質(zhì)夫楊花詞,命意用事,瀟灑可喜。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
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反覺章詞有織繡工夫。
魏慶之《詩人玉屑》:章質(zhì)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晁叔用以為:
“東坡如王嬙、西施,凈洗腳面,與天下婦人斗好,質(zhì)夫豈可比哉!”是則然也。
余以為質(zhì)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
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議論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本詞是和作。詠物擬人,纏綿多態(tài)。詞中刻畫了一個思
婦的形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
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chǎn)生的幽怨。
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寫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比章質(zhì)夫的閨怨詞
要高一層。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fù)賦物 ”,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fù)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 ”出手不凡 ,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 ”: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 ”,它色淡無香 ,形態(tài)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 ”,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并為下片雨后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 》),實則“有思 ”,一似杜甫所稱“落絮游絲亦有情(《 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于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shù)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fā)的惱人春夢 ,詠物生動真切 ,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在這里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fā)了對于楊花的憐惜。
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為“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shù)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 ,總收上文,既干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lián)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 ,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 ”相呼應(yīng),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給人以佘音裊裊的回味。
春色三分,兩分塵土,一分流水出自哪里
這句話原是出自蘇軾滴《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意思:此時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話,那么兩分歸于塵土,一分歸于流水。“塵土”,是說落花飄零;“流水”,則指楊花落水。總之,春色已盡。由惜楊花,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 “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張的寫法。蘇軾曾多次使用,如《臨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態(tài),付與明年”等。在蘇軾之前,已有人這樣寫。如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宋初詞人葉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jīng)典名句。 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的上闋“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兩句有何妙處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出自北宋詩人葉清臣的《賀圣朝·留別》。“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雖然還是以詞家習慣運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描寫離愁,但設(shè)想奇特,不落俗套,給人以新穎巧妙的感覺。詞人設(shè)想“春色”總體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風雨”。這樣,此時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與“風雨”的集合體。而此處的“風雨”,只是表象,實質(zhì)上是明寫風雨暗寫愁。這里寫“風雨”,用的就是這種以景寫情的筆法。所謂三分春色實際上都是愁。詞人用全部的春色來寫與摯友分手時的離愁別緒,其友情之深,離別之難,不言而喻。作者用筆,貌輕實重,飽含了作者的全部感情,確實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長。蘇軾著名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有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大約即是從此處脫胎。
一池碎萍,二分春色,三分離索。細看來不是揚花,點點離人淚!中的“離索”是什么意思?
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注:“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jīng)宿即化為萍。”
水龍吟①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②。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③。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④。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⑤。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水龍吟:調(diào)名。首見于柳永詠梅之作。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鼓笛慢》、《海天闊處》、《豐年瑞》等。
②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③有思(sì):有情思。
④落紅難綴:落花難于再連接上枝頭。綴:連接。
⑤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注:“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jīng)宿即化為萍。”
【賞析】
本詞構(gòu)思巧妙,刻畫細致,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想離家出走、萬里尋郎的思婦。楊花雖然像花,但沒有鮮艷的色彩,沒有美麗的姿質(zhì),沒有人憐香惜玉,任憑它被東風吹落。它離開枝頭,好似孩子離開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看上去楊花似乎對楊樹無情無義,實際上卻是含有深情。它團團逐隊成球,滾動中損壞了柔腸,它躺在路邊,似在睡覺,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嬌眼睜睜又閉上眼睡去了。夢中,她隨著春風,萬里漂泊,苦苦尋覓,尋覓情郎。一陣風起,吹得楊花四散,好似夢中少女,被鶯叫聲喚起。上片以花為人,以人寫花,楊花美人,契合為一。下片抒發(fā)傷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進先退,由楊花到落紅,宕開一筆,而后折回楊花。一夜風雨,早晨雨停時,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難以拾起來了。末以點點楊花與離人珠淚渾融為一。融情于物,以物體情,神來之筆,令人叫絕。全篇賦物言情,虛實相生,筆墨入化,有神無跡。
一朝煙雨 二分春色是啥意思
一次雨水,將春天分成了兩種特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蟄蟲驚而出走,故曰驚蟄。驚蟄,常見驚雷,多有雨水。豐潤人間,草木新綠,一朝煙雨,二分春色,久別重逢時。
驚蟄,二月二過,龍?zhí)ь^時,滿城風雨,陌上花開。春行處,處處煙雨處處詩。姹紫嫣紅,良辰美景,春意濃,春睡重,春夢不堪醒。驚蟄一聲春雷,催動了桃花馬,喚醒了三月的人世間。蟄伏地表之下的冬蟲,亦重獲新生,漸次醒來。素白染色,桃紅柳綠,春江水暖,軟風綿綿。
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 是誰寫的 哪
出自宋代葉清臣的《賀圣朝·留別》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關(guān)于二分春色出自哪里和春色三分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