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歌怎么樣(介紹一下秋瑾)
今天給各位分享秋瑾歌怎么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介紹一下秋瑾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論述秋瑾詩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4卷第3期1994年9月
JournalofXinyangTeaehersCollege
(Philos.Soe.sei.Edit.)Vol.14No.3SeP.1994
試談秋瑾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陳麗芬
秋瑾是中國近代一位杰出的巾幗英雄、詩人和作家。她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的解放事
業(yè),成仁取義,大義凜然,以自己寶貴的鮮血,凝成壯麗的詩篇。同時,為了宣傳革命,打倒?jié)M清,
她寫下了不少音調(diào)高亢,氣魄宏偉,閃耀著愛國主義和革命思想的光輝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
占著重要的地位。
秋瑾的詩歌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中洋溢著的那種豪放、剛健的氣勢,連須眉也為
之折服。如《對酒》一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
濤”。在這首只有四個句子的短詩中,她把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名句,賦予
新的內(nèi)容:千金買刀,仗以報國,殺身成仁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下面具體談談秋瑾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一、想象豐富形象生動
詩人善于運用豐富的想象,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如《秋風曲》:“秋風起兮百草黃,秋風之性勁
且剛,能使群花皆縮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黃種,重樓疊瓣風云涌。秋月如鏡照江明,
一派清波敢搖動?昨夜風風雨雨秋,秋霜秋露盡含愁。青青有葉畏搖落,胡烏悲鳴繞樹頭。自
是秋來最蕭瑟,漢塞唐關秋思發(fā)。塞外秋高馬正肥,將軍怒索黃金甲。金甲披來戰(zhàn)胡狗,胡奴百
萬回頭走。將軍大笑呼漢兒,痛飲黃龍自由酒”。
秋是歷代文人抒寫的一種傳統(tǒng)題材。宋玉曾發(fā)出“悲哉,秋之氣也”的感嘆,在以后文人的
詩歌中,秋總是被染上蕭瑟的氣氛。然而秋瑾的感受與眾不同,她一掃過去文人悲秋的情調(diào),以
此來抒發(fā)她壯情豪懷,寄托革命理想。詩人筆下的秋景圖:秋風“勁且剛”,秋月“照江明”,秋菊
“傲秋霜”,顯得生機勃勃,詩人由此展開想象的翅膀:將士們定會在“塞外秋高馬正肥”的好季
節(jié),奮勇去“戰(zhàn)胡狗”,為國雪恥,期待著與“將軍大笑呼漢兒,痛飲黃龍自由酒”的歡樂場面。透
過詩人的豐富想象,我們仿佛看到了將士們披甲戴盔,金槍鐵馬,英勇殺敵的激戰(zhàn)場景,以及敵
人棄甲丟盔、大敗而逃的狼狽相。寫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詩人的想象還表現(xiàn)在運用夸張的手法上。如《泛東海歌》:“登天騎白龍,走山跨猛虎。叱咤
風云生,精神四飛舞。大人處世當與神物游,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不見項羽酣呼巨鹿戰(zhàn),劉秀
雷震昆陽鼓。年約二十余,而能興漢楚;殺人莫敢當,萬世欽英武……”詩人用比興手法,以騎龍
跨虎上夭下山的神奇形象起興,
引出“大人處世與神物游,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接著引出歷
史上兩次典型意義的大戰(zhàn);一次是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三年,秦將章邯圍攻趙國,項羽率大
軍赴矩鹿救趙,其軍士氣高漲,呼聲震天,結(jié)果大破秦軍,其時項羽只有26歲;另一次是公元
23年,即漢更始元年,綠林軍進迫宛城,不斷取勝。王莽派王尋、王邑率大軍反撲綠林起義軍,
圍攻昆陽(今河南省葉縣),攻勢甚猛,各地起義軍進援昆陽。劉秀乘王莽輕敵懈怠,率精兵三
千,直沖王莽軍中之堅,鳴鑼擊鼓,聲聞數(shù)百里,在昆陽大敗莽軍,其時劉秀只有29歲。“騎龍”
收稿日期:1994一05一23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9月
“跨虎”,既是興語,又是夸張,形象生動地勾勒項羽、劉秀這兩位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語言雄
麗,境界神奇。
二、直抒胸臆崇尚自然
《六六和乘補遺》記秋瑾弟秋宗章云:“姊天性伉爽,詩詞多為興到之作,別有意境,弗加雕
琢,恍如夭馬行空,不受羈勒,非若尋常腐儒之沾沽于格律聲調(diào)、拾古人唾余者可比”。這段話道
出了秋瑾詩詞的藝術(shù)特色,那就是直抒胸臆,不假雕琢,崇尚自然,別具意境。如速的《日人石君
井素和即用原韻》詩:“漫云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漸未有功。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孚詩中表現(xiàn)出一個憂國
優(yōu)民的女子,單身一人,萬里東渡日本的英雄氣概,以及她對祖國的深沉的關注。《毛詩序》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秋瑾的詩正是心之“志”的真實表露。由于她有真情
實感,故其直抒胸臆之作,能感人至深,即使現(xiàn)在讀來,仍是虎虎而有生氣。這種藝術(shù)特點,與她
豪爽、坦誠的性格特點有關。惟其坦誠、豪爽,她一貫反對虛飾、雕琢,而崇尚自然、質(zhì)樸。“國色
由來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濃妝”的詩句便透露出她喜愛素雅、質(zhì)樸的本色。
三、以物喻人移情于物
王國維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說:“詩歌之題目,皆以描寫深邃之感情為主,其寫景物也,
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為素也,而始得于特別之境遇中,用特別之眼觀之。”他講的是自然人格
化的問題。把自然之物賦以人的感情,可給人以親切之感。秋瑾的詩歌中,把大自然的一切,如
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賦予人的感情:“一出江城百感生,論交誰可并汪倫?多情不若堤邊柳,
猶是依依遠送人!”(《去常德舟中感賦》)。“鶯愁蝶怨,空階似覺聞長嘆”。(《七娘子·褪紅簾外
東風晚》)樹木、小鳥都被賦予人的情感。“喜得蟾光,長天
今夜清如水。許多心身,欲訴珠簾
底”。(《南浦月·喜得蟾光》)詩人以物擬人,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及感情色彩。
四、清麗流暢雄健奔放
秋瑾詩歌的語言自然質(zhì)樸,清新流暢。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請看下面兩首詩:
“已是秋來無限愁,那禁秋里送離舟?欲將滿眼汪洋淚,并入湘江一處流”。(((秋日感別)))“柳陰
深處帶黃鵬,芳草婆婆綠滿堤。笑指誰家樓閣好?珠簾斜卷海棠枝”。(《踏青紀事》)詩人以質(zhì)
樸而深情的語言抒發(fā)了自己的秋愁,尤其是送別親人,更是愁緒萬端,把它看作汪洋的湘江水,
沒日沒夜,滔滔不斷的流著。語言通俗,類似口語。在第二首詩中,秋瑾寫于少女時代隨父侍安
長沙時,詩中描述她與女友踏青的情景及她們在欣賞樓臺窗口海棠枝時互相戲笑的情態(tài)。歡暢
明快,生機盎然。意境優(yōu)美,語言清新流暢,樸素自然。
秋瑾的詩歌語言還表現(xiàn)出雄健奔放的特色。如《柬志群》之一:“河山觸目盡生哀,太息神州
幾霸才!牧馬久驚侵禹域,蠶龍無求起風雷。頭顱肯使閑中老?祖國寧甘劫后灰?無限傷心家
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吊昊烈士彬》“……電傳噩耗風潮聳,同志相顧皆色動。打破從前奴
隸關,驚回大地繁華夢。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為招魂。前仆后繼人應在,如君不愧軒轅
孫廣詩人在詩中傾訴的是對祖國命運的關切;是對吳秘殉國精神的贊揚。語言高昂悲壯,豪氣
撲面,雄健有力。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短暫光輝的一生,留下了許多充滿著英勇戰(zhàn)斗、
自我棲牲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義的詩篇。這些詩閃耀著愛國熱情和革命思想,永遠照耀著
千秋萬代,激勵后人英勇奮斗,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上海醫(yī)樸大學中文教研室上海市200092〕〔貴任編輯:王忠閣〕
請參考:
秋瑾的滿江紅詞風怎樣
1、簡述:
秋瑾此詞詞風豪邁悲壯。
這首《滿江紅》作者是秋瑾,她在詞中說自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年秋瑾三十歲,有感于民族危機,拋家別子,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另樣的人生,去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
自從精忠愛國的民族英雄岳飛首創(chuàng)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一詞以來,已成為千古不朽的絕唱和杰作,歷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當作楷模,仿效學作,但大都是望塵莫及!看過古今許多人寫的《滿江紅》,誰也沒有岳飛那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鑒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一些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
這是她在1903年中秋節(jié)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
2、原詞:
滿江紅·小住京華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3、譯文: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zhuǎn)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jié)。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jīng)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里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秋瑾前后兩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各有什么風格
秋瑾前期詩歌作品;剛健遒勁、雄渾豪放.后期;抱負難寄的惆悵
秋瑾自幼任氣,生性豪強,其詩詞也是剛健遒勁、雄渾豪放、馳騁想象,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特色。而這種風格以東渡日本后尤為顯著。進京以前,就有大量抒寫見解和抱負的作品,有些雖是抒發(fā)其愁苦的,但不同于一般女性的吟風弄月、傷離苦別之作,表現(xiàn)出一種叛逆精神。
進京后,她和王子芳關系不和諧,對家庭徹底絕望,但她心中更多的是對國家和時局的關切和擔憂,詩詞中常表達一些憂國憂民的情思。
如《吊屈原》:“楚懷本孱王,乃同聾與瞽。謗多言難伸,蟲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市語三成虎。君何喜諂佞?忠直反遭忤。傷哉九畹蘭!下與群草伍。臨風百芳媚,又被薰蕕妒。太息屈子原,胡不生于魯?”表達的是對忠直古人的崇敬、懷念和抱負難寄的惆悵。一些詠物詩托物言志、借物抒懷,音節(jié)響亮。如《菊》:“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顯然是以菊自況。《獨對次清明韻》:“濁流縱處身原潔,合把前身擬水芝。”又把自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的荷花。
東渡日本后,看到祖國江山“移顏色”,在進步思想的指引下,秋瑾團結(jié)志士仁人,革命的思想更堅定,其詩詞則更加雄渾豪放、剛勁有力。每每有感而發(fā),高亢激昂、豪情奔放,氣壯山河。為武力滅清而歌,為婦女解放而歌,為革命救國而歌。所有的作品,自肺腑而出,震撼人心,充滿力量和戰(zhàn)斗的決心。如《感事》:“竟有危巢燕,應憐故國駝!東侵憂未已,西望計如何?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誰為濟時彥?相與挽頹波。”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傾瀉而出,豪邁雄放之氣,全不像出于一婦人之手。
在她的詩詞中,絕少纏綿之語,即使寫愁也是為國而愁,為民族而愁,愁得激烈,愁得悲壯。人居深閨而心系國勢,具有一代革命先驅(qū)的雄霸之氣。她不像李清照前期纏綿低婉,后期又深沉悲切,她豪爽的性格和短暫的生命歷程以及風云突變的時局直接造就了她愛國主義情懷籠罩下的激烈高亢、慷慨悲壯的英雄主義風格。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