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杞世家是哪個朝代(史記陳杞世家)
很多朋友對于陳杞世家是哪個朝代和史記陳杞世家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夏朝滅亡之后,夏朝的后裔跑到哪里去了?
夏滅亡后,王族勢力主要向南方和北方遷移。往北遷移的,進入蒙古高原,與當地諸族融合,成為匈奴人的祖先。《史記》記載,夏朝后裔要么被滅,要么受封杞國,就是杞人憂天的杞國。
虞朝是個怎樣的朝代?為何被稱為“神奇的朝代”?
虞,“唐堯虞舜夏商周”嘛。很早,但實際上當時還不能稱為“朝”。這里簡單說一說。
虞不能稱為“朝”,按現在的情況,最公道的說法只能稱為“一個治世”。
“朝”是什么?“朝”體現的是中央集權,朝見、朝拜,省視首領。但是在堯舜之時,不存在這種頻繁的“朝”制,所以,虞不能夠稱為“朝”。它也不是世襲,那就更不能稱為“代”。
虞治世之下,大部分當時很普通的角色,拿到后世都是人文大神。
虞治世時期,以“社”為本。它也是最后一個極度重視“社”的治世。因為到了禹,禹傳子、家天下,天子制度下,“社”的意義被淡化了,否則要對天子權威產生威脅了。
比如后世《禮記·郊特牲》記載:冬至祭天約郊,夏至祭天曰社。
《禮記外傳》記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故建國軍民先命立社也。
《周禮·大祝》記載:大師宣于社,造于祖,設軍社,類上帝。國將有事于四望及軍歸獻于社,則前祝。
社,古代部落必有的一個區域,設石主,它的本質代表的是“生殖”。因為在上古時期,人口就是一切。
社神,就是地母,是最早的女神,其地位和尊崇度在人文學上要遠遠壓倒三皇五帝和女媧。比如女媧源于陰康氏,而陰康氏也設“社”,女媧是神,地母是女媧的神。三皇五帝也一樣,他們是神,地母是這些神的神,這個神格就有點高得離譜。
正因為虞治世也是這種情況,所以虞治世時期的人物地位一下就起飛了。比如鯀、禹、敳頹、伯益、倉舒、由簡等等,在當時就是普通人,但是到了后世,這些人都是其他神祇望塵莫及的大人物。
虞治世也是目前發現的,能夠證明夏以前中華并非“大一統”的治世。
換句話說,你認為堯舜禹地位高,其實在當時,他們也很普通,同樣的勢力有的是。
而且,我們以前知道的那些上古首領,其實他們不是“串聯”的而是“并聯”的。
比如顓頊。以前都認為,虞治世和顓頊時代時間不同,但是現在知道了,舜與顓頊是生活在同一時代,兩個人分別是兩個不同部落的首領。
最能證明這個情況的,就是上古時的“三面事件”。而且,這里有著史籍記載中最大的爭議點。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大荒日月所人。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
三面是顓頊的兒子,而且還是鯀的哥哥、大禹的伯父。傳說顓頊有廿四子,他是其中一個。
在故事里,鯀死后化為三足鱉,三面就干了一件很高 科技 的事,拿釣桿去釣鱉玩兒。
禹知道了之后暴怒,請來了另一位伯父敳頹,再加上一員大將叫伯益,一起去收拾三面。三面玩得正高興,被人打擾了,大怒,打傷了敳頹,還當著他們的面把鯀變成的鱉給解剖了。萬幸,鯀在這時神力大增,化成蚩龍閃人了,只留下軀殼。也就是《歸藏·啟筮》里記載的:“鯀……剖之以吳刀,化為蚩龍”。
顓頊的另一個兒子,三面的親兄弟倉舒,知道了這件事非常氣憤,從幽都借來“不周風”,想殺了三面。但是三面是不死之身,不僅沒死,還把不周風給吞了,并且發動了北海晦昏之水,要將全天下給淹掉。
——這就是史籍上有最大出入的地方。大洪水,我們知道的另一個版本是“共工怒觸不周山”和“女媧補天”。而在這一個版本里,大洪水是三面引起的,沒有陰康氏那個女媧什么事。 這也說明,顓頊討伐共工,其實就是去打三面,所以后邊的故事,與大禹治水,全部連起來了。——這與我們原來看到的版本完全不同,不僅更加合情合理,而且解釋了過去很多無法解釋的問題,比如顓頊為什么不顧廉恥去襲擊共工氏,因為共工氏對于顓頊來說是招降納叛了。
此描述可見《淮南子·天文訓》;晉代張華《博物志》;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王國維釋注《經義述聞》;劉節《古史新證》;丁山《中國古代宗教神話考》;《甲骨學》1961年8月第9號刊;《文物》1979年第6期;邢公畹《語言論集》;楊寬《古史新探》;袁訶《中國古代神話》;聞一多《古典新義》;何新《諸神的起源》第三章《女媧與大禹故事的真相》等。
也就是說,虞治世的故事,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推翻了過去的神話給出的 歷史 時間線,不是神不神奇的問題,而是整個把過去神話里描述的上古 歷史 給顛覆了,這是它最牛的地方。
越去解讀虞治世的 歷史 ,越覺得奇妙,這些 歷史 能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它是完全顛覆曾有學說的,這段 歷史 的價值,在考古人文上的意義是非凡的。
我國古代 歷史 上統稱是夏、商、周三代,有些古籍又稱為虞、夏、商、周四代。作為虞氏的世系,現在可考的有幕等十五個名號,而不止是堯舜禪讓中的舜一代五十年,是古代史上實際存在很長時期的一個朝代,具有特殊的 歷史 地位。
我國古代 歷史 上,世人通稱的是夏、商、周三代,某些古籍或稱虞、夏、商、周四代。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跡,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并說舜在位五十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者都在十人以上,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
《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馀歲。”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氏決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由于虞代可知之事甚少,致使世人將其處之于可有可無之間,所以有虞氏在 歷史 上的地位,很有必要探個究竟。可以先從有虞氏的世系說起。
《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為王公侯伯。”按照這個說法,幕、禹、契、棄都是本族中最有地位的人。不過到后來,禹、契、棄常被人稱道,而虞幕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國語·魯語上》記有春秋中期展禽的話:“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太王,而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在這個說法中,幕的地位是和杼、上甲微、高圉、太王相當的,也就是說幕還不是有虞氏的始祖。
《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晉國的史趙說:“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在這個說法中,虞的世系很長,舜與遂二人尤為出眾,至于瞽瞍,也不是像后世傳說中的那樣頑固不化。又《左傳》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記晏嬰之言:“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這都是有虞氏可以考見的幾個名號。
《史記陳杞世家》《索隱》引《世本》云:“陳,舜后。”宋衷注云:“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祀舜。”是虞遂為夏殷間人,箕伯、直柄猶在其前,當為夏時人;伯戲在其后,則已入殷代。
《左傳》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記載,少康為寒浞之子澆所迫害,得到虞思的庇護。虞思能協助友邦之君恢復故國,說明其國力尚強,其時代應在箕伯、直柄之前。又襄公二十五年鄭破陳后,子產獻捷于晉時稱:“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胡公名滿,亦稱媯滿。又舜之子商均,雖未為天子,而猶為列國之君。
可知虞之立國,歷夏、商而不絕,至周時轉而為陳,戰國時則為田齊,史書中已有系統的記載,須加辨明者為夏代以前之事。
經過戰國時人整理的史書系統,以歷代帝王之祖皆為黃帝之后,寫成《五帝德》和《帝系姓》二文。其中所記虞之世系,從黃帝到舜共為九代,而堯為黃帝的五世孫,從黃帝到禹也是五世。
最令人不可解者,是堯傳位給舜,并嫁以二女,其后舜又傳位給禹。從時間和倫理方面說,這都是不可能有的事情。但其中透露了一個信息,關于有虞氏多出來的四個名號,即窮蟬、敬康、句芒、牛,原有一定的來歷,傳說整理者不能任意取消,為了建立一個統一于黃帝之下的古史系統,雖有很明顯的矛盾也顧不得了。
根據以上所引用的資料,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如下:幕,窮蟬,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共十五個名號。其間的關系,除瞽瞍與舜及舜與商均為父子外,其他都已很難了解。又按展禽之言,“幕能帥顓頊者也”,似應增加顓頊一名;不過顓頊的問題較復雜,舜的時候還有顓頊氏這一氏族的存在(見《左傳》文公十八年),可能有虞氏為出于顓頊系統中的一支,而在這一支中可知的名號,應以幕為最早。有虞氏的世系既可略為考定,則其 歷史 地位不難得出確切的結論。
有虞氏為共主的人可能較多,在虞幕與舜之間,窮蟬、敬康、句芒、牛等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幾個名號。而舜的成就最大,任用禹治平水土,舉用八元八凱為十六相,除掉渾沌等四兇。這些美政不能合于“無傳政”的五帝時期,因而不能不承認有虞氏為一個朝代。
由于有虞氏為共主的時間本來很長,舜只是其中最后的一個,故從屬于五帝時期亦無不可。這樣看來,有虞氏的 歷史 地位是較為特殊的,既不同于后世一系相傳的朝代,亦不同于惟有名號傳于后世的五帝時期。這是古代 歷史 上實際存在的一個時代,而且是很長的時代。其時可能已經有了瞽史,所以能夠保存虞代的一些名號和事跡。韓非稱,“虞夏二千馀歲”,其根據應即為瞽史的傳說,這也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總之,這個史實應該受到重視,不可因無視傳說的史料價值而輕率的予以否定。
大禹傳位夏啟之后,中國 歷史 上才有嚴格意義上的王朝時代。從炎黃到堯舜禹,中國只能是部落之間的聯盟,權力沒有向中央集中。聯盟首領只是靠著威望和本部落的實力來向其他部落發號施令。虞可能代表虞舜時代,甚至是堯舜禹的整個時代。相比炎黃時期營造技術和管理水平進步了很多,所以首領的權威也強大了。這個時期農耕文明相對成熟,與游牧文明逐漸分開,對日月星辰天文氣象的觀測掌握了許多自然的規律,刺激了生活生產速度。這是個漫長的時代,為后來夏歷創立,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展提供了極其巨大的基礎。
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時代,沒有天長日久的觀察,模仿,記錄,歸納,總結,人類就不可能從原始 社會 直接邁進帝國王朝!天文,歷法,數學,文字,生物生長規律,工具制造,神權統治,這些東西的形成實用,是需要千萬年的實踐證明!如今有許多人盲從西方 歷史 推測,說沒有發現夏朝的證據,就不能證明中國的 歷史 具有的時代。是一種目光短淺,好高騖遠,盲目崇拜的思想!古老的傳說和傳統的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據。
這個問題需要重新界定一下。由于我們沒有任何虞代的考古資料,所以僅能討論 文獻中記載的戰國初期到漢代,人們對虞代的認識及其變化。
之所以是這兩個時間點,是因為我們能看到的關于虞朝的文獻材料最早不過戰國初期,而到了漢代,故事基本定型不再發展。——這些是我們對虞朝所知的全部。
〇.《史記》記載
我們用《史記》的記載代表漢代對虞朝的主流認識。《史記》對「虞朝」的記載其實是非常尷尬的。
一方面司馬遷知道「虞」是一個朝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要照顧「堯-舜-禹」依次的禪讓故事。所以兩個一結合,「虞朝」就只有虞舜一個人了。虞舜從堯那里接過位,建立了虞朝,轉手給了夏禹,虞朝又沒了。真所謂「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而且不僅虞朝是一代,按《史記·五帝本紀》的世系往上推,禪讓給舜的堯所處的「唐」,也只有他一個人,舜以前的帝王都是一代一個人:
這和一般理解中的「朝代」是不合的,更和文獻中「虞夏二千馀歲」[1]等說法是不合的。
于是我們先從「虞朝」的代表人物——虞舜說起。
一.舜的世系
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舜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系。
A世系 :
顓頊 … 幕 … 迵 … 瞽叟 舜 商均 … 虞思 [2] … 箕伯、直柄、虞遂、伯戲 … 虞閼父 胡公滿 … 陳敬仲
這個世系除「迵」[3]外,散見于《左傳》《國語》和《史記》,我們稱這種世系為「 A世系 」。參考文獻如下:
B世系 :
黃帝 昌意 顓頊 窮蟬 敬康 句望 橋牛 瞽叟 舜 … 胡公滿 … 陳敬仲
這個世系出自《五帝德》《帝系》《史記·五帝本紀》,這些記載同出一源,我們稱之「 B世系 」。
還有一種糅合兩種的「呂梁碑」世系,但不太關緊要,所以不談。可以看出,「A世系」和「B世系」對舜的后代都沒什么異議,即周初的胡公滿,周朝封之于陳國,是陳國的始祖。春秋的時候,陳國的公子陳敬仲因內亂逃到齊國,其一代代子孫便在齊國扮豬吃老虎,終于在戰國初期篡了齊國的權,建立了田氏齊國。
問題出在向上追溯。舜的父親兩種世系都認為是瞽叟,先祖也都認為是顓頊,沒有爭議。但顓頊到瞽叟這中間的一段,兩種世系則完全不能相容。按「B世系」的記載,舜的祖先都是草民,即《史記·五帝本紀》所謂「自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者。但「A世系」里有一個虞幕,根據《國語》的說法,他是有虞氏一個地位崇高的先王:
第一條記載將有虞的虞幕和商朝的上甲微、周朝的太王并稱,他們是商周有名的先王。第二條直接把虞幕和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并舉,已經抬到始祖的地位了。虞幕顯然不會是什么草民。
所以「A世系」必然無法與「B世系」相容。古往今來的注家都很想把兩種世系糅合起來講圓,但往往捍格而不通。這只能說明 兩種世系有不同的來源 。
二.戰國前中期的「虞朝」
1.傳世文獻的「虞朝」
文獻中常常以「唐」「虞」并稱,因在后來的觀念,堯建立了唐代,舜建立了虞代,大家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么異樣。但其實學者很早就發現,這種并稱可能是有問題的。因為仔細分析文獻會發現,至少在戰國人的觀念里, 「虞」確實是一個歷時悠久朝代,但「唐」不是。
傳世文獻中常常以「虞夏商周」并稱,但從來言不及「唐」:
《禮記》亦常并舉「虞夏商周」四朝,文例太多就不備舉了。《韓非子》亦云:「虞夏二千馀歲」,這其中顯然是沒有「唐」一代存在的空間。
《國語》云:
這句話說堯殛共工是在「有虞」之時,顯然也認為堯屬于「有虞」一朝。
所以至少在戰國人眼里,「虞」是「夏」之前一個悠久的朝代,其中既包含堯,亦絕對不可能起源于舜。
然則我們還需解釋,既然只有虞代,沒有唐代,為什么會有「唐虞」連稱的說法。之前學者因之懷疑所有「唐虞」的連稱都是后期文獻竄偽所致,未免求之過深。要解釋這個問題還須求助一下出土文獻。
2.出土文獻中的「虞朝」
《上博簡·容成氏》真是上古史的寶藏:
《容成氏》記載說,上古某帝王讓位于有虞迵,有虞迵死后卻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于是大家推舉堯為天子,堯當時是一個有百里之地的諸侯。堯年老后也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于是傳位給虞舜。
這個故事可注意的有三點:
其一,虞朝確乎是一個長久的朝代,絕非舜所建立。舜只是虞朝的首領之一。《上博簡·子羔》里也暗示了這點,《子羔》說舜是「有虞氏樂正瞽瞍之子也」,明顯說明在舜前就早有虞朝了。文中出現的虞代首領虞迵,則是傳世文獻中未曾見的。
其二,堯本是虞朝的諸侯,堯的上位是因為虞迵沒有合適繼承人,由諸侯推舉而來,后來堯又禪讓給虞舜。這個過程和西周的「共和行政」非常相似:周厲王被國人趕走后,諸侯推舉共伯和行天子事。后來周宣王長大,共伯和又把王位還給宣王。
這個故事在傳世文獻中其實是有類似說法的:
所以「唐」實際上指的堯所在的國家,并非朝代名。文獻中所有的「唐虞」基本直接指代「堯舜」,并非朝代名的并列。認為「唐虞」是朝代的誤解是漢代以后出現的。
其三,文中說虞迵的治理「不賞不罰,不刑不殺」,這和傳世文獻中關于有虞氏的記錄吻合:
可見《容成氏》這個故事在戰國時期是流行的,「不賞不罰」也是戰國時人對虞朝政治的普遍評價。
《容成氏》寫就的時代我們一般定為戰國中期,《左傳》成書大概在戰國初,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總結戰國前中期人們對「虞朝」的認識:
這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全部。
三.對「虞朝」認識的變化
問題是為什么人們對「虞朝」的認識,會變成后來《史記》的那一套。基本整個朝代的故事全部消失了,只剩下堯舜兩個人,而且舜的世系也直接變了樣。
這里有兩個問題:1.虞朝的故事為什么沒了?2.虞舜的世系為什么變了?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虞朝的故事為什么沒了?
在戰國末期,各種神話傳說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隨著統一趨勢的出現,各個民族的神開始出現血緣關系,成為一個大家庭。顧頡剛對此有精彩的論述:
而要把舜納入黃帝體系下,舜之前就不能有一個長遠的朝代。本來《史記》里舜已經比堯和禹他們小上好幾代了(見上圖),而禹的神性擺在那里,又不可能離黃帝太遠。如果把虞朝的 歷史 加進來,堯舜禹就完全不可能同時存活,當然更不可能有堯舜禹迭次禪讓的故事。
所以為了彌縫黃帝體系和禪讓故事,人們對虞朝的 歷史 只能選擇性失明,將它割舍去。故郭永秉先生云:
再說第二個問題, 虞舜的世系為什么變了?
郭永秉先生繼上文的思路,認為「B世系」中的舜的先祖都是編出來的:
我對此保持懷疑,因為幾個名字毫無來由地直接被編出來,同樣也是非常奇怪的事。其實回過頭來看《容成氏》,里面也并沒有記載舜是虞幕或虞迵的后人,《子羔》也只說舜是虞代樂官瞽叟之子,沒有提及和虞代先王的血緣。
這令我懷疑「世系A」其實本身并不太準確。我們之所以在「世系A」中把虞幕排進去,完全來自于杜預的注「幕,舜之先」,而這種說法不見于先秦文獻。這極有可能是杜預認為他們都曾是虞朝的王,所以口胡了他們有血緣關系,注釋的時候口胡也不是稀奇的事。
也就是說,「世系A」只能代表虞代的君主傳承,不能說明他們之間有直接的親緣關系。而且虞幕看起來也是非常早期的人物,和舜不一定有關系。舜之前的虞代君主虞迵似乎也與舜沒有直接的血緣,所以舜的先人皆微為庶人是極有可能的。這與《子羔》篇中貶損舜的出身[5],以凸顯舜德的偉大是相符的。
所以綜上,「世系A」實際記錄的是虞朝的君王傳承關系,而不是舜的祖先世系。「世系A」和虞朝 歷史 一起在《史記》中消失,是為了給大一統意識下的「黃帝世系」讓路。
另一方面,「世系B」中的人物可能確為舜微為庶人的祖先們,這個世系則被《帝系》等書直接繼承,并拼接到黃帝下面,組建成一個黃帝大家庭。
亖.總結
1.舜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系:
2.戰國前中期人們對虞朝的認識:
3.對虞朝認識的變化:
在我國的 歷史 長河中,一共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朝代,這些朝代有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也有的朝代是大家不熟悉的,甚至在 歷史 上關于它的記載都很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我國 歷史 上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這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但在一些史書的記載中,夏朝并不是我國 歷史 上第一個朝代,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朝代,那就是虞朝。虞朝是一個存在于夏朝之前的朝代,在一些史書中有過記載,在先秦的古書中也出現過“虞朝”。
但因為 歷史 上對于“虞朝”的記載非常少,所以我們到目前為止都還不能準確的推測出“虞朝”具體的存在時間。有的人認為“虞朝”主要是在堯帝去世之后的那個時間段,也就是舜帝存在的時間,因此在 歷史 上將舜帝所建立的“虞朝”和堯帝所建立的“唐朝”一并稱為“唐虞”。而這只是 歷史 中對于“虞朝”存在的一種猜測,還有一種關于“虞朝”的猜測是在顓頊之后,在舜帝之前的時間段中,時間一共超過了幾百年。
在先秦的一些史書中,對“虞朝”的記載相對其他的史書來說要多一點,比如在《論語·泰伯》中就有關于“虞朝”記載:“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在《史記·汲鄭列傳》中有過記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除了這里所舉例的兩個例子之外,在史書中還有很多關于“虞朝”的記載,所以說“虞朝”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我們對這個朝代的了解還很少。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們將“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稱為“三代”,但是在一些史書中卻有“四代”,比如在《大戴禮記》中所記載的:“四代之政刑。”在《隋書》中也有關于“四代”的記載
《史記》上的各個世家分別屬于的朝代
1.《吳太伯世家》西周至春秋末
2.《齊太公世家》西周至戰國初(截至田氏代
齊)
3.《魯周公世家》西周至戰國晚期
4.《燕召公世家》西周至戰國末期(秦滅六國)
5.《管蔡世家》管叔在西周就被殺,蔡國延續 至春秋末戰國初
6.《陳杞世家》陳國杞國都是由西周至春秋末戰國初
7.《衛康叔世家》西周至戰國末
8.《宋微子世家》西周至戰國中后期
9.《晉世家》西周至戰國初(截至三家分晉)
10.《楚世家》西周至戰國末(秦滅六國)
11.《越王勾踐世家》西周至戰國中期
12.《鄭世家》西周晚期至戰國初
13.《趙世家》(先敘述趙國興起春秋早期至三家分晉;后敘述趙國立國至戰國末)
14.《魏世家》與《趙世家》類似
15.《韓世家》與前者類似
16.《田敬仲完世家》(先敘述陳完入齊 春秋早期;后敘述從田氏代齊到戰國末)
17.《孔子世家》春秋末期
18.《陳涉世家》秦末農民起義
19.《外戚世家》漢初至武帝
20.《楚元王世家》漢初至景帝
21.《荊燕世家》荊國由漢初至英布叛亂;燕國由漢初至武帝
22.《齊悼惠王世家》漢初至文帝
23.《蕭相國世家》漢初至孝惠帝
24.《曹相國世家》漢初至武帝
25.《留侯世家》漢初至文帝
26.《陳丞相世家》漢初至文帝
27.《絳侯周勃世家》漢初至武帝
28.《梁孝王世家》文帝至武帝
29.《五宗世家》漢前期
30.《三王世家》漢前期
有些倉促,您看行嗎?
陳姓在哪個朝代
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于姚地,所以姓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并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于—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謚號稱為胡公。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后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使用主要從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開始,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發源。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余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后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后,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后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后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據唐書記載,漢族李姓出自陳國,始祖李利貞為陳國大夫,老子亦陳國人。孔子亦在陳國居住了三年。
補充: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于《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這也同時證明了虞族和商族的血緣關系.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