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賞析詩經(如何欣賞詩經)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怎么樣賞析詩經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如何欣賞詩經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賞析
作品鑒賞: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
《詩經》立足于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
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后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
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
《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后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
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后的創作中,從宋代的陸游延伸到清末的黃遵憲。
擴展資料
《詩經》的編集本身在春秋時代,其實主要是為了應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這些引用《詩》的地方,或勸諫、或評論、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凡所稱引之詩,均“斷章取義”——取其一二而不顧及全篇之義。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堪稱“蔚成風氣”。這就是說,其時《詩經》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賦詩言志”。
想言什么志,則引什么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賦詩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現,切合了《詩經》的文學功能,是真正的“詩言志”——反映與表現了對文學作用與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早期階段的雛形。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讻”。《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等。
詩歌作者是認識到了其作詩的目的與態度的,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從而達到歌頌、贊美、勸諫、諷刺的目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賦詩言志,也是使賦詩言志真正切合《詩經》的文學功能及其文學批評作用。
《詩經》社會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會(包括士大夫與朝廷統治者)利用它來宣揚和實行修身養性、治國經邦——這是《詩經》編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詩經》產生其時及其后一些士大夫們所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詩經的鑒賞技巧
從詩歌的形式、內容和思想三方面來賞析。形式上的音樂性,或者說旋律韻律節奏等等;內容上的豐富抑或是深刻性,沒具從內容,表達的思想,修飾手法,也可以從作者的背景來賞析體的篇章不好講;思想高度上來評析評析
現在讀《詩經》有什么用?要怎樣去賞析詩經呢?
讀《詩經》可以增加我們的文學素養,提高我們的表達以及創作能力,不管我們是不是作家或者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創作能力都特別的重要。另外,《詩經》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其語言組織得非常精煉老道,適合我們學習,這樣在現如今的時代,也能很好的進行擴展。其次,《詩經》的語言表達可以被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比如感情生活,就常常可以用《詩經》中描寫愛情的語句來闡述。
而有一個問題,很根本,我們為何要讀《詩經》的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化。一個人沒有文化,那就和原始人沒有區別。一個民族沒有文化,那就很容易被摧垮。文化看似無形,但是其力量堅不可摧。就比如做一件事,有很多方式,而這些方式就是文化衍生出來的旁枝。因為我們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由三千年前的人們一步一步探索領悟出來的,讀《詩經》,就是讀我們的祖先,讀我們的過去,讀我們文化的根源。
另外,對于《詩經》的賞析,可以就某一首特定的詩來說明。比如《桃夭》這首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我們先要明白其中難懂的字詞的意思。比如夭夭指的是花朵怒放的樣子,灼灼指的是花朵色彩鮮艷明亮的樣子,于歸則表示姑娘出嫁。
《桃夭》這一首詩表明的是對女子出嫁的一種祝賀。女子會選擇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出嫁,而用花來形容女子,也是由這個時期開始的。詩的總體非常的規律,也具有相同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前面的賀詞結束后,開始進入正題,后半部分一直多次用了一個“宜”字,表現女子出嫁后過得很好。這種詩體是非常鮮明的特征。
關于:詩經的名句賞析
詩經的名句賞析選摘如下:
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語出《詩經?周南 ?桃夭》。
釋義:
桃樹繁茂,桃花燦爛。
賞析:
此以桃花的鮮艷茂盛比喻新嫁娘美麗成熟的風韻,語言質樸,但不乏流麗之態。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語出《詩經? 衛風 ?碩人》。
釋義:
淺笑盈盈酒窩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賞析:
這兩句詩從動態的角度描述了衛莊公的夫人莊姜令人消魂的風采.微笑時酒窩中貯滿了愛意,雙目流動時,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語出《詩經? 王風 ?黍離》。
釋義:
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賞析:
東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鎬京,見到宗廟破敗,黍稷離離的荒涼景象,不由得感慨萬千,詩人說,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懷憂郁,不了解他的人會以為他在尋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面?后一句尤為發人深省,其中既有對周幽王無道的譴責,也有對犬戎入侵的不滿。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語出《詩經 小雅 采薇》。
釋義: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飄落。
賞析:
這幾句詩反映了守邊戰士在返回故鄉的途中所表現的凄涼之感,詩中的“楊柳”和“雨雪”已經完全人格化了,它們和作者一道擔負著人生的重壓,成了人生聚散離合的直接參與者,此中語言的清新圓潤,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晉以后詩歌的風調。
5、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語出《詩經 鄭風 風雨》。
釋義:
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么不高興呢?
賞析:
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雞亂叫,這個時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當意中人到來時,不由得欣喜若狂.詩句風格直率,無忸怩之態,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語出《詩經 秦風 蒹葭》。
釋義:
蘆荻青青,白露成霜,在這寂寞的秋日,親愛的人兒卻在水的那一邊。
賞析:
詩人以秋景作為發端,可謂道盡了人生的憂患.因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節,天人相對,不能不激起滿懷的悲緒,這是中國古代文人普遍的悲涼感,而這幾句詩可謂其濫觴。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
詩經的賞析
《詩經》名句賞析 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魚鷹和鳴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艷明麗一樹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么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么會是這樣?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 青青的是他的衣領,日日縈繞在我心里。
7、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還他美玉。
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譯:當初離家去遠方,楊柳飄揚春風蕩。如今歸來奔家鄉,雪花紛飛漫天揚。
9、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么不高興呢?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13、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里能算報答,只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注:《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14、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15、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16、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7、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18、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20、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臟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只恨想飛無翅膀。
21、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2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么意思。
23、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只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24、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25、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離開我。你離開我,總有一天你會后悔。
如何鑒賞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它是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共305篇。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
詩經,按六藝分成風、雅、頌
按內容分為賦、比、興。
1. 風,稱為民風,共有160篇。記載的大多是民間歌謠,亦者是個別的貴族。
《關雎》是《風》之始。“輾轉反側”就出自《關雎》。
《氓》是敘事詩,主要描寫的是棄婦詩等。
《七月》是以描寫農業生活,反剝削、反壓迫為主,是《風》中最長的一篇。“七月流火”這個成語就出自于此。
《君子于役》是描寫妻子懷念遠出服役的丈夫。
《碩鼠》是描寫奴隸的痛苦和反抗。它里面大多的是比體詩。
2. 雅,是貴族、官吏,共有107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小雅》,記錄的是賓客的音樂。“采薇”和“鹿鳴”出自《小雅》
3. 頌,記載的是祭祀。共有40篇,其中包括《周頌》31篇,如《臣工》、《咦嘻》、《豐年》、《載芟》等。魯頌分為4篇,商頌分為5篇。
按照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
賦是平鋪直敘。
比是比喻。
興是感悟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詩經的藝術特色:
a. 從表現手法來說,采用了賦比興的手法。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為后世文學的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創作的藝術基礎。
b. 從內容來說,是以現實主義創作,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c. 從結構來說,它是巧設四言,朗朗上口。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一唱三嘆,四環往復。
d. 從言語上,它是雙聲疊韻。疊字的運用使文章起到了較大的藝術效果。
關于怎么樣賞析詩經和如何欣賞詩經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