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鼓作氣再而衰(為什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今天給各位分享為什么一鼓作氣再而衰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為什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為什么兩軍作戰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的時候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吧?這件事其實和那件事的本質是一樣的。當第一次敲響戰鼓的時候,士兵們的士氣正在最高昂的巔峰,如果此時沖過去,也是他們士氣最好的時候,但突然停下來,又不去進攻了,士兵們自然覺得剛才好像是白白激動了一樣,第二次也許還會相信這次是要真的進攻,但是第三次再來,不僅士氣不再高昂了,而且士兵們此時也會覺得這一次,還是不會真的進攻吧?所以雖然還在搖旗擊鼓吶喊,但心里面其實根本就沒有做好要出擊的準備。此時,如果敵人襲來,大家自然是措手不及,并且失去了由擊鼓而給大家帶來的集體作戰的士氣。所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為什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語出
戰國策吧,曹劌論戰(前者不肯定,后者很肯定)
意思是,第一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很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就很衰弱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就沒有了(衰竭了)
你好像打錯了,應該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其中的一二三都是表次數,鼓為動詞,后邊的兩個省略鼓字
我說得沒錯吧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含義和出處
這句話的含義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出自于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
原文: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戰勝了齊國軍隊后,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可以使士兵們的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失了。
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才去追擊齊軍。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后,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于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作品鑒賞
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
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劌論戰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