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有多少字(子夜 字數(shù))
大家好,關(guān)于子夜歌有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子夜 字數(shù)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子夜歌》李煜的,賞析的越詳細越好!~~
本詞牌又名《菩薩蠻》、《巫山一片云》。
賞析《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這首詞是后唐被北宋滅亡之后,李煜在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所作抒寫亡國哀思的作品。李后主經(jīng)歷過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受盡羞辱后,由堂堂一國之君成為他人的階下囚。他后期所作的這些詞都是用自己淚與血鑄成的。此詞寫描寫了夢歸故國和夢醒后的悲哀,字字句句都凝著血淚。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嘆道:“家國不幸,詩家幸”。對于李后主,曾經(jīng)的江山萬里,佳麗無數(shù),曾經(jīng)的吟花弄月,一擲千金,曾經(jīng)的呼風喚雨,天下仰望,此時繁華已去,往日的一切都已是鏡中花,水中月,不能不令人仰天長嘆,一代江山,別是容易見時難,詞中道出世事弄人的無奈與悲涼。后主之詞獨開遺恨綿綿、句出天然、用詞簡樸而風骨峻永風格之先河,后人用豪華落盡見真醇來形容陶淵明的詩,而用豪華落盡四字來形容李后主的詞我覺得恰如其分。人們都說納蘭容若的詞很凄美,風格獨樹一幟,其實納蘭之詞的風韻亦源于后主矣。
《唐書·樂志》曰:“《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子夜歌作為一個詞牌名自古有之,用來抒發(fā)愁苦之最的詞牌。雖然后主之子夜歌用舊瓶裝新酒,但經(jīng)他神仙般的妙手佳廚所釀造出來的“美酒”不僅清醇可口,而且遺香歷經(jīng)千載萬年仍芬芳襲人,令人蕩氣回腸,一吟三嘆。細細咀嚼這首詞,令人黯然傷神,悲從中來。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人的一生中怎么能夠避免令人揪心的哀愁和無盡的怨恨呢?讓人失魂落魄,遺恨萬里的悲戚和晝夜難眠的思鄉(xiāng)之情何時才是個盡頭呢?前兩句,詩人把自己曾幾何時對家國的滿腔眷戀思念和對殘酷現(xiàn)實的無奈悲憤之情傾注于詞里字間猶如決堤之洪水,一瀉千里。這與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兩句詩對家國的深深懷念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國夢重游,覺來雙淚垂”,這兩句詞描寫了詞人在現(xiàn)實里不能回歸故國,只能借助夢才能回歸舊時熟悉的家園,并且不止一次夢回故國,而是重歸,詞人思鄉(xiāng)的迫切心情不言而喻。然而當詞人醒來時,魂牽縈繞的夢想已破滅,眼淚已迷住了雙眼。這情景就像一位久別心愛戀人的少女一樣,不知夢里有多少回與伊人月下相晤,執(zhí)手相伴、相偎相依,然而醒來卻是獨守閨房,只能以淚洗臉。從小到大沒出過遠門的人可能感受不到此情此景,但是長期在異地他鄉(xiāng)漂泊的游子們卻能夠切身體會到那種夢里游鄉(xiāng)的真摯之情。
詞的下半闕敘寫詞人由夢醒回到冰冷殘酷的現(xiàn)實。那永遠令人回味無窮,幽思難忘的是,在那桂菊飄香、碧空如洗、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里,牽著佳人的素手,在城樓上仰首遠眺祖國的秀美河山。而如今有誰陪伴著自己在這高樓里觀景憶鄉(xiāng)呢?可是昔日的歡歌笑語,昔日的紅顏知己,昔日的一切繁華景象皆化為虛無,令人回想起來猶如南柯一夢。下半闕雖然用字樸素、簡潔,然令人輩曾感傷的哀愁卻可以跟白居易筆下的唐明皇對美人已逝,香銷天涯的思念相媲美。可是后主的思念不僅是對曾經(jīng)相伴佳人的思念而且是對整個家國充滿著無盡懷念之情。家國之思,亡國之痛已像水乳一樣交織在一起,并融入了后主的血液里,夜以繼日的奔騰著。曾經(jīng)的秋睛望早已人去樓空,灰飛煙灰,多少樓臺美景已經(jīng)被雨打風吹過,消失在像剪不斷的愁一樣的煙雨中。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也許不能深刻地體會到后主這首詞的精髓,然而,我敢斷言每逢末世之秋的有識之士們每當吟詠此詞時,沒有一個人不會潸然淚下,像元未之文天祥,明未之袁崇煥,及清未的有志之士。不是提倡大家要在末世之秋才來讀這首詞,我覺得后主在詞中所留下的千古遺憾,今天我們應該幫他實現(xiàn),我們應該珍惜自己所愛的人,熱愛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熱土。
被俘入宋以后,李后主已深刻地意識到人生難免痛苦,但他始終不明白,為什么獨有自己這么不幸悲慘?是命運的捉弄還是自釀苦酒?他似乎沒有思考,至少在詞中,他對自己的人生痛苦,既不埋怨,也不控訴,又不懺悔,只是一味地呻吟。后主晚期的詞作,就像是一杯杯濃濃的毫無雜質(zhì)的苦酒。夢,常常是現(xiàn)實的替代性補償,現(xiàn)實中無法回歸故國,只好在夢中回歸。然而美夢短暫而虛幻,一夢醒來,更加深了失落的痛楚。夢既不長,轉(zhuǎn)而追憶歡樂的往事,而往事已成空,追憶過后又是深深的失望。后主真是好痛苦啊!
李后主詞藝術(shù)上的一大特點,是善于寫出心態(tài)的變化,而不僅僅是寫瞬間的心緒。這首詞就體現(xiàn)出這一特色。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概括出李煜此詞的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也是他的心理流程的外化:痛定思痛——尋夢解脫——夢醒更痛——再思往事——又如夢境,重入苦海。在李煜入宋后期的詞作中,我們常常能見到后主孤獨的形象。前面《烏夜啼》曾寫到“無言獨上西樓”,后面的《良淘沙》也說“獨自莫憑欄”,此詞又是“高樓誰與上”。日常生活中李煜似乎總是形影相吊,踽踽獨行。生活中的孤獨無伴更會強化心靈深處的孤獨感。我們不能憑空猜想他和小周后的關(guān)系和和諧,也不能把詞中所寫完全當作生活的真實,但后期詞作中從未出現(xiàn)他早年愛得那么深切、那么得意的小周后的身影,又不能不令人懷疑他與小周后的感情發(fā)生了裂變。李煜后期的詞中竟然一次也沒有涉及與他朝夕相處的小周后,這實在是一個難以索解的謎。
開篇言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遺恨何時才能完結(jié)?只有我如此悲痛,沒有盡頭,睡夢中回到故國,醒來卻仍然要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不由得雙淚暗灑。這也正是開篇所言愁、恨的原因。亡國后的日子孤單清冷,無人陪伴,誰還可以和我一起登高遠眺,遙望故國呢?以前一起在晴朗的秋日登高望遠的日子,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可是那種快樂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往事不過是一場春夢,美好但難以留住,醒來依舊是空,什么也抓不住,剩下的只是無窮無盡的回憶和痛苦,多么希望現(xiàn)在的悲苦也是一場夢,終有醒來的一天!只奈何,好夢易醒,噩夢卻永遠沒有盡頭。
這闋詞以思念故國為主旨,直白不假修飾,悲苦之情傾瀉而出。起筆即言愁恨,可見內(nèi)心之苦恨,難以抑制。獨我,只有我。給人一種無人能解的凄惶和絕望。兩個夢字,意義不同故不覺重復。第一個夢,是對往事的依戀和對現(xiàn)實的無奈。美好的過去只能長記于心,故國只能重逢于夢,卻再也無法回去了。
后一個“夢”字,則表達了人生如夢的感慨和無奈。往事如夢,醒來成空。徒留傷感。但現(xiàn)實的苦痛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永遠無法如夢般消失。這就讓整首詞,沉浸在一種極度無奈又空蕩的氣氛中。
詞牌名《子夜歌》的格律平仄是什么樣的?
菩薩蠻,詞牌名。唐宣宗時,女蠻國入貢,其人高髻金冠,瓔珞被體,故稱菩薩蠻隊,樂工因作《菩薩蠻曲》。共44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菩薩蠻,詞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個韻。前闋后二句與后闋后二句字數(shù)平仄相同。前后闋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詞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誰能告訴我子夜歌的歌詞?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1.獨我:只有我.何限:無限
2.重歸:別作"初歸"
3.誰與:與誰.與:同.
4.秋情:晴朗的秋天.
這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表達了亡國的悲痛和對故國的無限思念.
開篇言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遺恨何時才能完結(jié)?只有我如此悲痛,沒有盡頭.睡夢中回到故國,醒來卻仍然要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不由得雙淚暗灑.這也正是開篇所言愁,恨的原因.亡國后的日子孤單清冷,無人陪伴.誰還可以和我一起登高遠眺,遙望故國呢?以前一起在晴朗的秋日登高望遠的日子,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可是那種快樂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往事不過是一場春夢,美好但難以留住.醒來依舊是空,什么也抓不住.剩下的只是無窮無盡的回憶和痛苦.多么希望現(xiàn)在的悲苦也是一場夢,終有醒來的一天!只奈何,好夢易醒,噩夢卻永遠沒有盡頭.
這闋詞以思念故國為主旨,直白不假修飾,悲苦之情傾瀉而出。起筆即言愁恨,可見內(nèi)心之苦恨,難以抑制。獨我,只有我。給人一種無人能解的凄惶和絕望。兩個夢字,意義不同故不覺重復。第一個夢,是對往事的依戀和對現(xiàn)實的無奈。美好的過去只能長記于心,故國只能重逢于夢,卻再也無法回去了。
后一個"夢"字,則表達了人生如夢的感慨和無奈。往事如夢,醒來成空。徒留傷感。但現(xiàn)實的苦痛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永遠無法如夢般消失。這就讓整首詞,沉浸在一種極度無奈又空蕩的氣氛中。
參考資料:;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C0%EE%EC%CFpn=100
《子夜歌》賞析
? ? ? 【按】賞析文章我似乎更喜歡把訓解字、詞、句與理解全篇結(jié)合起來,是見識所限,還是能力所限?我看主要是后者。不過通過對字、詞、句的訓解,我越來越覺得民歌才是最美的藝術(shù)品了。其語言是一般文人作品很難達到的。
? ? ? ? ? ? ? ? 子夜歌
? ? ? ? 南北朝樂府民歌是繼《詩經(jīng)》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后比較集中出現(xiàn)的民間口頭文學作品,它現(xiàn)實性較強,一般篇幅短小,抒情多于敘事,并且因南朝與北朝的分裂對峙而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上的不同色彩和情調(diào)。正所謂“艷曲興于南朝,胡言生于北俗”(《樂府詩集》)。《子夜吳歌》是南朝民歌中較有名的一組歌,相傳其曲調(diào)最初為晉代一個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宋人郭茂倩把它歸入《清商曲·吳聲歌曲》里。
? ? ? 《吳聲歌曲》產(chǎn)生于江南吳地,中心地帶是當時的首都建業(yè)(今南京)。《宋書·樂志》說:“吳歌雜曲,并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始而徒歌,既而被之管弦。”《樂府詩集》卷四四更說:“蓋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yè),吳聲歌曲,起于此地。”建業(yè)是當時商業(yè)發(fā)達的繁榮城市。《吳聲歌曲》是東晉以來長江流域經(jīng)濟發(fā)展,商業(yè)暢達,城市繁興的產(chǎn)物。內(nèi)容上大都表現(xiàn)男歡女愛,描寫男女之間的真誠愛慕,字里行間洋溢著生命的熱情和力量,質(zhì)樸健康又真摯深刻。
? ? ? 《子夜歌》現(xiàn)存四十二首,幾乎都是男女唱和贈答之詞。他們傾吐思慕,歌唱愛情。這里選出其中兩首。據(jù)今人余冠英先生研究,這兩首原本都是男女贈答之詞。
? ? ? ? 其一是女子的唱詞。
? ? ? ?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望”,希望,愿望。“一”,相同,一致。這句是女子對當初與郎君相識情形的回憶。直成往事,語直心執(zhí)。當時青年男女互相愛慕兩顆心懷著相同的愿望相識了,熾熱的戀情,熱烈的情景,多么美好。是為一揚。然而在封建禮教及其宗風民俗的強大威力籠罩之下,男女之間的正當愛情經(jīng)常受到阻攔和迫害。這一點同時期的《華山畿》說得更為明白,更為憤怒:“夜聞儂家論,不持儂與汝!”“懊惱不堪止,上床解腰繩,自經(jīng)(同“剄”)屏風里。”這是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多少青年男女被迫用生命殉了愛情,更有多少青年男女被迫與情人分離,處在相思的痛苦之中。詩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表達了這位女子被迫與情人分離,不能成婚的怨憤和痛苦。“絲”是南朝民歌常用的雙關(guān)語,本指蠶絲,此與相思的“思”諧音。“理”“絲”當與“理思”諧音。“悟”,知道,明白。“匹”,也是雙關(guān)語,本指布匹的匹,此與匹配的“匹”諧音。本來“兩心望如一”,可以結(jié)為美滿夫妻,然而卻棒打鴛鴦,“一個這壁,一個那壁”。難怪這位女子心情痛苦煩亂。一個“理”字使這種痛苦煩亂之情躍然紙上。這兩句在雙關(guān)隱喻的同時又借其妙的比喻,意思是說,將理好的絲裝在殘破的織機上,怎么能織出成匹的布呢?是為一抑。
? ? ? ? 全詩僅匹句,由揚而抑,感情跌宕鮮明。又加以雙關(guān)言語,巧妙的比喻,語言生動,委曲含蓄,入情入味,有力的表達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不能結(jié)成婚姻的愿情和痛苦。
? ? ? ? 其二是一首答詞,屬男屬女不大明顯。
? ? ? ? 其唱詞敘述男歡女愛之艱難不易。“崎嶇相怨慕,始獲風云通。玉床語石闕,悲思兩心同。”正因為愛情阻力重重,不易獲得,所以相見成歡便十分特別,不是喜而是悲。用悲寫喜,更見其喜得之艱難。因此,這首答詞便緊承唱詞而來表達歡罷別離之后的痛苦心情。“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正因為相見不易,因而別后再見更是茫茫無期。這兩句直抒胸臆,感情飽滿,表現(xiàn)出歡罷別后的痛苦與悵惘之情。“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則是這種痛苦與孤獨悵惘之情的具體描繪。“空局”,即“未有棋”。“悠”,思念。“悠然”,諧音“油燃”,扣上句“明燈”。“未有期”諧音“未有棋”,扣上句“空局”。雙關(guān)隱語,隱曲有致。情人已去,明燈,照耀空蕩蕩的棋盤,主人思念已極,面對棋盤情思悠悠,茫然若失。這兩句真可謂情景交融,意境凄涼,讀后只覺主人茫然痛苦之狀縈繞眼前。
? ? ? ? 這首民歌與上一首不同的是,前兩句直道心事,茫然痛苦之情溢于言表。后兩句雙關(guān)隱語,制造意境,渲染出一種悲涼孤苦的氣氛,從而使得主人的茫然痛苦之情更為形象,更為委婉。
? ? ? ? 這兩首民歌的共同特點就是淳樸率直,情真意切,這也正是民歌不同于文人詩的地方,它為中國古代詩歌注入了新的血液。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集·門外文談》中說:“如子夜歌之流,會給舊文學一種力量。”這是頗有道理的。
附:譯詩
子夜歌
當初想與郎君相識的時候,
兩顆心是多么合拍,
熾熱的愿望又多么一致。
然而如今——
我將理好的絲裝在殘破的織機上,
怎么能織出成品的布呢?
其二
今晚歡罷別離,
相會更在何時?
明燈照耀空空的棋盤,
思念啊,茫茫無期。
(當時注:民歌風味盡矣!)
子夜歌與菩薩蠻,相見歡與烏夜啼。此兩組各有什么區(qū)別…是否可以互換使用?
可以互換。.1;《菩薩蠻》,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fā)髻,號稱菩薩蠻隊,當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于后來是《菩薩蠻》成了詞牌名。雙調(diào)四十四字,前后闋均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許多文人騷客都寫過以《菩薩蠻》為詞牌(曲牌)的詩詞,其中以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最有名。2;相見歡,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此調(diào)有多種格體,俱為雙調(diào)。
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
五代:李煜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
何妨頻笑粲,禁苑春歸晚。同醉與閑評,詩隨羯鼓成。
譯文: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
尋覓春天就應該在春天到來之前,想要欣賞春花就不要等到花枯萎了再去。佳人玉手舉著青白色的酒,杯中的酒漫上了杯口。
何妨頻笑粲,禁苑春歸晚。同醉與閑評,詩隨羯鼓成。
頻頻開懷大笑有什么關(guān)系,皇宮禁苑里的春天去的比較晚。醉眼朦朧之中,眾人閑談雅論,觥籌交錯。賦詩隨羯鼓的敲擊而完成,羯鼓一響賦詩開始,羯鼓一停詩即賦成。
注釋: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縹(piǎo)色玉柔擎(qíng),醅(pēi)浮盞(zhǎn)面清。
子夜歌:詞牌名。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闋各五句。此詞調(diào)名《歷代詩余》中作“菩薩蠻”。先:《花草粹編》中作“陽”。縹色:淡青色,青白色。這里指青白色的酒。玉柔:像玉一樣潔白柔嫩。這里指女人潔白柔嫩的手。擎:往上托,上舉。醅:沒有過濾的酒。這里泛指酒。盞:酒杯。浮:這里指酒漫上杯口。
何妨頻笑粲(càn),禁苑春歸晚。同醉與閑評,詩隨羯(jié)鼓成。
何妨:王國維輯本《南唐二主詞》中注云:“二字磨滅不可認,疑是‘何妨’二字。”蕭本二主詞,《歷代詩余》中均作“何妨”。頻笑粲:頻頻地歡笑。粲,笑貌,露齒而笑。一說形容大笑的樣子。禁苑:封建帝王的園林。禁,因帝王所居之處,戒備森嚴,禁止人們隨便通行,所以稱王宮為禁,稱宮中為禁中。《歷代詩余》中作“禁院”。春歸晚:指春天過去得比較晚。閑評:隨意品評、議論,即沒有固定題目的自由評論。羯鼓:唐代很盛行的一種打擊樂器,起源于印度,據(jù)說南北朝時從西域傳入中國內(nèi)地。羯,是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之一,曾附屬匈奴,此鼓因出于羯,所以稱之為羯鼓。《歷代詩余》中作“疊鼓”;吳本二主詞中作“揭鼓”。
賞析:
這首詞描寫的是春光融融之中,詞人在花開似錦的宮苑里,與美人飲酒賦詩、尋歡作樂的情景,充分表現(xiàn)了李后主作為一個文人皇帝沉湎聲色、不思進取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全詞結(jié)構(gòu)順暢完整,以意起篇,以景會意,別具特色;語言明白直快,如與人對話,相對而勸,自然樸實,準確生動,親切可人,顯示了詞人駕馭生活和語言的較高功力。
詞的上片,開頭兩句以意起詞,不是寫景,而是先抒胸臆,其實是作者追求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的真實體現(xiàn)。“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是詞人駕車出游、會賞春光時的經(jīng)驗之談。早春之際,百花爭艷正是看花尋春的好時節(jié),行樂須及春,作者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良辰美景。詞人有如一個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滿心歡喜地追尋著世間的快樂。詞人正是如此純真地把游春時的想法和盤托出,其快樂是那般的真切,全然不似一般俗人的猥瑣,閑散疏放之致。唐杜秋娘有詩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李煜詞取其意用,但《金縷衣》是勸人珍惜時光,而李煜在這里卻強取及時行樂之意。以此作為此詞的主旨,全詞基調(diào)確定如此,也使得這首詞的整個思想格調(diào)不高。其中的“春”和“花”都有雙重含義,既指春日的良辰美景,又指人之青春美貌,并非當真“尋春”和“看花”。后續(xù)兩句承前二句之意,直接描寫飲酒作樂的具體場面,酒美人也美,和下片春光之美相對應。美人勸酒,美在對手的描寫,稱之“玉柔”可見其嫵媚多情,“縹”“玉”“清”給人的色彩感受都非常素雅細膩。唐李白《子夜四時歌四首·春歌》中有:“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亦是表現(xiàn)人物手勢與物色之間形成和諧的觀感效果。
詞的下片進一步細寫作者與美人對飲賦詩、調(diào)笑作樂的情景,繼續(xù)充實及時行樂的具體內(nèi)容。開頭兩句寫作者與美人都是無拘無束地玩笑作樂,因此覺得春歸也晚。“何妨”一詞寫出宴飲更加放浪,在飲酒調(diào)笑之間,甚至覺得連最易逝去的春色腳步都放慢了。詞人在這里徑自說“頻笑粲”“春歸晚”,即是都肯定了這兩種心理狀態(tài)。“同醉與閑評”以下寫酒酣耳熱之際的閑談和賦詩。曹孟德橫槊賦詩,曹子建成詩七步俱是備受后人艷羨的文士雄才。這里是一種“移情”的描寫,春來春歸本是自然現(xiàn)象,是不以人的情感要求為轉(zhuǎn)移的。但是在縱情歡飲、恣意享受的作者的感覺中,許多美好的景色似乎永遠不會消亡,明媚的.春光似乎永遠都在伴隨著作者,這不是錯覺,而是一種“移情”,十分真實地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心態(tài)。結(jié)尾兩句,醉已成為“同醉”,評也已成“閑評”,作者那種“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性格特點畢現(xiàn),而作者的大部分追求似乎也只是“詩隨羯鼓成”了。賦詩和評論,以羯鼓聲停為限,也反映了其尋歡作樂的一種方式。
全詞通篇都是描寫飲酒賦詩的閑逸生活,抒發(fā)追求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格調(diào)是不高的。但是這首詞以意起篇,以景會意,表現(xiàn)結(jié)構(gòu)上順暢完整,別具特色。詞中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不很豐富,相對比較緊湊,從另一方面也昭顯了作者駕馭生活和語言的較高功力。在語言使用上,全詞都有一種明白直快的特點。開篇即如與人對話,相對而勸,自然樸實,后邊的“何妨”以口語入詞,親切可人。而“同醉”“閑評”等,既明白,又質(zhì)樸,準確而又生動。整首詞都體現(xiàn)了一種不飾雕琢、自然清新的語言特色。
宮廷的享樂生活是李煜前期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在花開似錦的宮廷中,與眾美人飲酒賦詩、賞玩美景,充分表現(xiàn)了李煜這個文人皇帝不思進取、沉迷享樂的形象。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