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最后兩句如何表達(送宇文太守赴宣城閱讀答案)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最后兩句如何表達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送宇文太守赴宣城閱讀答案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李白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白若白鷺鮮,清如清唳蟬。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
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顛。回車避朝歌,掩口去盜泉。
岧峣廣成子,倜儻魯仲連。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
昔攀六龍飛,今作百煉鉛。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
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
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胡虜三嘆息,兼知五兵權。
槍槍突云將,卻掩我之妍。多逢剿絕兒,先著祖生鞭。
據鞍空矍鑠,壯志竟誰宣。蹉跎復來歸,憂恨坐相煎。
無風難破浪,失計長江邊。危苦惜頹光,金波忽三圓。
時游敬亭上,閑聽松風眠。或弄宛溪月,虛舟信洄沿。
顏公二十萬,盡付酒家錢。興發每取之,聊向醉中仙。
過此無一事,靜談秋水篇。君從九卿來,水國有豐年。
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下馬不作威,冰壺照清川。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賢。時時慰風俗,往往出東田。
竹馬數小兒,拜迎白鹿前。含笑問使君,日晚可回旋。
遂歸池上酌,掩抑清風弦。曾標橫浮云,下撫謝脁肩。
樓高碧海出,樹古青蘿懸。光祿紫霞杯,伊昔忝相傳。
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富貴日成疏,愿言杳無緣。
登龍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獻繞朝策,思同郭泰船。
何言一水淺,似隔九重天。崔生何傲岸,縱酒復談玄。
身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鳴鳳托高梧,凌風何翩翩。
安知慕群客,彈劍拂秋蓮。
【譯文及注釋】
白鷺鮮白如雪,蟬鳴清厲如哭泣。
那就是遺傳決定本性,不為外界的影響變遷。
許由在箕山上飲水隱居,夷齊隱居在首陽山顛食雪。
墨子回車避開朝歌之地,孔子雖渴,面臨盜泉卻掩口而去。
高潔傲岸的廣成子,風流倜儻的魯仲連,各有各的個性。
管寧卓絕海內,無人可與比擬,忠心無間。
我往昔也曾經攀六龍而飛,如今卻作百煉仙丹。
也曾經滿懷報主龍恩的愿望,獨自投軍北燕苦寒之地。
開拉彎弓綠弦,圓如滿月,不懼弓強。
閑暇騎駿馬狩獵,一箭射穿兩只老虎。
身體回旋快如流光,轉背一射,雙鷹墜落。
胡人看了也三嘆不如,何況我還熟悉五兵尚書的權謀。
那些將軍卻妒忌得很,千方百計貶低我。
相逢多是剿絕兒,我卻聞雞起舞,快馬也早早加鞭。
馳騁鞍馬之上,矍鑠清俊一老翁,壯志對誰言?
歲月蹉跎,又復歸來,心中憂恨相煎。
無風難以破浪,后來又曾經在長江邊失策入了永王的幕府。
危苦時刻更珍惜老年時光,來這里已經有三個月了。
時時上敬亭山游玩,閑來就聽松風而眠。
或者去宛溪弄月,任小舟隨著溪流飄蕩。
我也常常收人錢財,但是如顏延之送二十萬給陶淵明一樣,我全部給了酒家。
高興了就到酒店取它幾罐,醉了,就是神仙。
除此別無一事,有時也靜靜談論《秋水篇》。
你從中央機關來,剛好這水國今年是豐收年。
魚鹽充盈市場,布帛多如云煙。
你下馬不作威福,宛如冰壺照耀清川。
轄區內的白眉老翁,都贊美你這個太守賢明。
你時時出衙門慰問風俗,常常去看看農田。
幾個騎竹馬的小兒,拜迎在你騎的白鹿之前。
我含笑問使君你,這么晚了,還回家嗎?
要不咱們就去池塘邊喝它幾盅,琴聲就低調一點,不干擾鄰居百姓。
你高潔如浮云, 可與謝脁比肩。
樓閣高出碧海,古樹懸掛青蘿藤。
你以前贈送給我的光祿紫霞杯,一直認為收下它很慚愧。
也曾經有良圖掃清沙漠,歸來別夢繞旌旗。
富貴的愿望已經淡薄,曾經發過的誓愿看來不容易實現。
登龍庭有直道,青云也可直上,但是總有宵小做對。
曾經敢于獻興國良策,也有過李膺同郭泰一起乘船的風光。
有時候一水之淺卻似隔了九重天。
崔君平生傲岸不羈,喜歡縱酒,喜歡談玄。
身為名門貴公子,英才勃發卻命運苦艱。
鳳凰寄托與高高的梧桐,凌風翱翔翩翩。
誰知道慕群之客,彈劍撫摩秋蓮。
1、宣城:唐宣州,天寶元年改為宣城郡,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崔侍御:崔成甫。
2、白鷺鮮:白鷺之羽毛。《隋書食貨志》:是歲翟雉尾一值十縑,白鷺鮮半之。清唳蟬:古人認為蟬只飲露而不食,故曰清。
3、朝歌:殷封王國都。《漢書鄒陽傳》: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淮南子》:墨子非樂,不入朝歌。
4、岧峣:山高峻貌。此形容人的品格高遠。
5、外:猶言內中。間然:《論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正義》:間謂間廁言己不復能間廁其間也。
6、百煉鉛:王琦注:百煉鉛言其柔,鉛性不能剛,經百煉則益柔矣。
7、佩:指官吏衣帶上的飾物。投佩:謂去官。
8、滿月:指拉滿弓。
9、槍槍:一作槍槍,象聲詞。突云將:猶云猛將。
10、剿絕兒:安旗等注:剿絕兒,或剿兒,即健兒。《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幽州馬客吟》: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宣:傾訴。
11、坐: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坐,甚辭,猶深也,殊也。坐相煎,猶云殊相逼也。
12、破浪:《宋書宗愨傳》: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13、金波:指月光。
14、顏公二句:《宋書陶潛傳》:先是,顏延之在尋陽,與陶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至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15、仙:全詩校:一作眠。
16、秋水篇:《莊子》篇名。
17、下馬:指初到任。冰壺:《文選》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李周翰注:玉壺冰,取其潔凈也。此處形容宇文太守為政清明。
18、東田:謝朓為宣城太守,有《游東田》詩。
19、竹馬:用郭伋事。白鹿:《太平御覽》卷九0六引謝承《后漢書》:鄭弘為臨淮太守,行春,有兩白鹿隨車夾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為吉兇?國拜賀曰:聞三公車幡畫作鹿,明府當為宰相。后弘果為太尉。
20、謝朓《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詩》: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
21、曾標:蕭士贅注:曾標,言其標致之高也。
22、光祿:瞿蛻園、朱金城注:顏延年官終金紫光祿大夫,后人稱為顏光祿。李白以陶潛自比,而以宇文比顏,故云伊昔吞相傳。
23、名公子:指詩題中之崔侍御,即崔成甫,蓋為禮部尚書崔沔之子,故稱。迍邅:遭遇坎坷。
24、慕群客:瞿蛻園、朱金城注:慕群客,李白自謂,有攀援之意也。鮑照《日落望江贈荀丞》:豈念慕群客,咨磋戀景沉。
【賞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宣州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
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
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
遠訪投沙人,因為逃名客。
故交竟誰在,獨有崔亭伯。
重陽不相知,載酒任所適。
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
日暮岸幘歸,傳呼隘阡陌。
彤襟雙白鹿,賓從何輝赫。
夫子在其間,遂成云霄隔。
良辰與美景,兩地方虛擲。
晚從南峰歸,蘿月下水壁。
卻登郡樓望,松色寒轉碧。
咫尺不可親,棄我如遺舄。
九卿天上落,五馬道旁來。
列戟朱門曉,褰幃碧嶂開。
登高望遠海,召客得英才。
紫綬歡情洽,黃花逸興催。
山從圖上見,溪即鏡中回。
遙羨重陽作,應過戲馬臺。
贈宣城趙太守悅
李白 贈宣城趙太守悅
趙得寶符盛,山河功業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六國揚清風,英聲何喧喧。大賢茂遠業,虎竹光南藩。
錯落千丈松,虬龍盤古根。枝下無俗草,所植唯蘭蓀。
憶在南陽時,始承國士恩。公為柱下史,脫繡歸田園。
伊昔簪白筆,幽都逐游魂。持斧冠三軍,霜清天北門。
差池宰兩邑,鶚立重飛翻。焚香入蘭臺,起草多芳言。
夔龍一顧重,矯翼凌翔鹓。赤縣揚雷聲,強項聞至尊。
驚飆頹秀木,跡屈道彌敦。出牧歷三郡,所居猛獸奔。
遷人同衛鶴,謬上懿公軒。自笑東郭履,側慚狐白溫。
閑吟步竹石,精義忘朝昏。憔悴成丑士,風云何足論。
獼猴騎土牛,羸馬夾雙轅。愿借羲皇景,為人照覆盆。
溟海不振蕩,何由縱鵬鯤。所期玄津白,倜儻假騰鶱。
【譯文及注釋】
趙毋恤得到寶符而為太子,建立了獲取山河的功業。
平原君趙勝擁有三千門客,出入隨行。
縱橫六國揚清風,英名聲望赫赫。
你是大賢之后,繼承祖宗遠大事業,來南藩宣城作虎竹太守。
你們趙家子孫宛如茂盛的千丈古松,虬龍盤根綿延萬年。
龍生龍,古松枝下無俗草,盡是芳香的蘭花蓀草。
回憶我在南陽的時侯,就承蒙你給予我以國士之恩。
你曾經為柱下御史,也曾經脫去御史繡衣而歸田園。
往往我曾經耳上擱書寫諫書的白筆,也曾經去北方追逐游魂。
在天北門持斧而能勇冠三軍,神情威嚴如霜清雪白。
你前后又作過兩地的太守,如魚鷹再度翻飛。
我焚香后進入皇上的蘭臺,起草的文書芳言滿章。
皇上也曾經很看重我這個輔弼良臣,那時我正像矯健的雄鷹展翅高翔。
海內滿布我的大名,如雷貫耳,以強項般的剛強不屈而聞于皇上。
秀木高于林而驚飆摧之,雖然被人憋屈,我的品質卻更加明顯。
你出任太守經歷了三郡,所到之處,惡人聞風而逃。
而我如衛公之鶴,有興登上衛懿公的車軒,而謬得封賞。
自笑如穿東郭之履,有鞋面沒有鞋底,處境窘迫,面對穿白狐腋毛大衣的人不禁有羞慚之感。
有空閑就步竹石徑吟詩,細研精義而忘卻早晚的時間。
神情憔悴,面容丑陋,不足以談論風云大事。
職務提升如老牛拉破車,瘦馬卻要駕駛兩輛車。
愿借得太陽的光芒,為我照亮覆盆之下的黑暗。
亂世出英雄,溟海不振蕩,鯤鵬怎么才能展翅高飛呢?
期待你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借你的東風青云直上。
1、此二句用趙襄子事。趙襄子,戰國時期趙國創始人。
2、此二句用戰國趙勝事。趙勝,即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
3、此二句用衛懿公好鶴事。典出《左傳閔公二年》。
4、東郭履:形容處境窘迫。典出《史記滑稽列傳》。
5、所期玄津白:一作所期要津日。
【賞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
岑參 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
輪臺客舍春草滿,潁陽歸客腸堪斷。窮荒絕漠鳥不飛,
萬磧千山夢猶懶。憐君白面一書生,讀書千卷未成名。
五侯貴門腳不到,數畝山田身自耕。興來浪跡無遠近,
及至辭家憶鄉信。無事垂鞭信馬頭,西南幾欲窮天盡。
奉使三年獨未歸,邊頭詞客舊來稀。借問君來得幾日,
到家不覺換春衣。高齋清晝卷帷幕,紗帽接蘺慵不著。
中酒朝眠日色高,彈棋夜半燈花落。冰片高堆金錯盤,
滿堂凜凜五月寒。桂林蒲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
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花門將軍善胡歌,
葉河蕃王能漢語。知爾園林壓渭濱,夫人堂上泣羅裙。
魚龍川北盤溪雨,鳥鼠山西洮水云。臺中嚴公于我厚,
別后新詩滿人口。自憐棄置天西頭,因君為問相思否。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唯美句子贈 。
王維關于離別的詩句
1.王維的送別詩有哪些
王維的送別詩有以下這些
《山中送別》、《送元二使安西》、《送梓州李使君》 、《送別》、《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1、《山中送別》
原文為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為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2、《送元二使安西》
原文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為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蓋有青瓦的旅舍映襯柳樹的枝葉顯得格外新鮮。我真誠地勸你再干一杯,西出陽關后就再也沒有原來知心的朋友。
3、《送梓州李使君》
原文為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賢。
譯文為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山連著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樹梢淅淅瀝瀝活像瀉著百道清泉。蜀漢婦女以橦花織成的布來納稅,巴郡農民常為農田之事發生訟案。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辦學教化,不可倚仗先賢的遺澤清靜與偷閑。
4、《送別》
原文為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譯文為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 我想問問你要去哪里? 你說官場生活不得志, 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 白云無窮盡足以自娛。
5、《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原文為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譯文為政治清明時代絕無隱者存在,為朝政服務有才者紛紛出來。連你這個象謝安的山林隱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你應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誰說吾道不對?去年寒食時節你正經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酒餞別,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你行將駕駛著小船南下歸去,不幾天就可把自家柴門扣開。遠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送別詩抒寫離情別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此段話把情和景截然分開說得不確,但就“言情難”而言,還是有道理的。送別詩要想“感動激發人意”,必須采用一些手法來“言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2.王維寫的送別的詩句
1、《送元二使安西》友情詩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友情詩 唐·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3、《送梓州李使君》送別詩 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
4、《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 唐·王維 上卿增命服。都護揚歸旆。
雜虜盡朝周。諸胡皆自鄶。
鳴笳瀚海曲。按節。
5、《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唐·王維 與君伯氏(一作兄)別。又欲與君離。
君行無幾日。當復隔山陂。
蒼茫秦。6、《送陸員外》 唐·王維 郎署有伊人。
居然故人風。天子顧河北。
詔書除(一作隸)征東。拜手辭。
7、《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唐·王維 寥落云外山。迢遞舟中賞。
鐃吹發西江。秋空多清響。
地迥古城蕪。月明。
8、《送張五歸山》 唐·王維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
9、《送縉云苗太守》 唐·王維 手疏謝明主。腰章為長吏。
方從會稽邸(一作郊)。更發汝南騎。
按節下。10、《送從弟蕃游淮南》 唐·王維 讀書復騎射。
帶劍游淮陰。淮陰少年輩。
千里遠相尋。高義難自隱。
明時。11、《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唐·王維 〔一作送別〕圣代無隱者。
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
不得顧采薇。既至。
12、《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唐·王維 〔走筆成〕束帶趨承明。守官唯謁者。
清晨聽銀蚪。薄暮辭金馬。
受辭未。13、《送韋大夫東京留守》 唐·王維 人外遺世慮。
空端結遐心。曾是巢許淺。
始知堯舜深。蒼生詎有物。
黃屋。14、《資圣寺送甘二》 唐·王維 浮生信如寄。
薄宦夫何有。來往本無歸。
別離方此(一作正)受。柳色藹。
15、《送崔五太守》 唐·王維 長安廄吏來到門,朱文露網動行軒。黃花縣西九折坂,玉樹宮南五丈原。
16、《送李睢陽》 唐·王維 〔一本以前九句自為一首〕將置酒。
思悲翁。使君去。
出城東。麥漸漸。
17、《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唐·王維 〔離騷題作山中人〕山寂寂兮無人。
又蒼蒼兮多木。群龍兮滿朝。
君何為。18、《送李睢陽(一本以前九句自為一首)》 唐·王維 將置酒,思悲翁。
使君去,出城東。麥漸漸,雉子斑。
槐陰陰,到潼關。
19、《送友人歸山歌二首(離騷題作山中人)》 唐·王維 山寂寂兮無人,又蒼蒼兮多木。群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
文寡和兮思。20、《送封太守》 唐·王維 忽解羊頭削,聊馳熊首轓。
揚舲發夏口,按節向吳門。帆映丹陽郭,楓攢。
21、《送嚴秀才還蜀》 唐·王維 寧親為令子,似舅即賢甥。別路經花縣,還鄉入錦城。
山臨青塞斷,江向。22、《送張道士歸山》 唐·王維 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君。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云。人間若剩住,天上。
23、《同崔興宗送衡岳瑗公南歸》 唐·王維 言從石菌閣,新下穆陵關。獨向池陽去,白云留故山。
綻衣秋日里,洗缽。24、《送元中丞轉運江淮(一作錢起詩)》 唐·王維 薄賦歸天府,輕徭賴使臣。
歡沾賜帛老,恩及卷綃人。去問珠官俗,來經。
25、《送崔興宗》 唐·王維 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君王未西顧,游宦盡東歸。
塞迥山河凈,天長。26、《送平澹然判官》 唐·王維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
黃云斷春色,畫角起邊愁。瀚海經年到,交河。
27、《送方城韋明府》 唐·王維 遙思葭菼際,寥落楚人行。高鳥長淮水,平蕪故郢城。
使車聽雉乳,縣鼓。28、《送李員外賢郎》 唐·王維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魚箋請詩賦,橦布。
29、《送崔三往密州覲省》 唐·王維 南陌去悠悠,東郊不少留。同懷扇枕戀,獨念倚門愁。
路繞天山雪,家臨。30、《送孟六歸襄陽(一作張子容詩)》 唐·王維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
3.王維寫的送別詩句有那些
1、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yì)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王維——《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3、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
沈子福,作者的朋友。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作者此時在湖北襄陽一帶游歷,它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4、熊九赴任安陽
魏國應劉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舊日,之子繼清風。
阡陌銅臺下,閭閻金虎中。
送車盈灞上,輕騎出關東。
相去千馀里,西園明月同。
5、送李員外賢郎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
魚箋請詩賦,幢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歸來幸可將。
6、送張五歸山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7、雙黃鵠歌送別(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天路來兮雙黃鵠,云上飛兮水上宿,撫翼和鳴整羽族。
不得已,忽分飛,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臨水送將歸。
悲笳嘹唳垂舞衣,賓欲散兮復相依。幾往返兮極浦,
尚裴回兮落暉。岸上火兮相迎,將夜入兮邊城。
鞍馬歸兮佳人散,悵離憂兮獨含情。
8、送楊少府貶郴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9、齊州送祖二(一作送別)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
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10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4.王維寫的送別的詩句
1、《送元二使安西》友情詩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友情詩 唐·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3、《送梓州李使君》送別詩 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
4、《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 唐·王維 上卿增命服。都護揚歸旆。
雜虜盡朝周。諸胡皆自鄶。
鳴笳瀚海曲。按節。
5、《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唐·王維 與君伯氏(一作兄)別。又欲與君離。
君行無幾日。當復隔山陂。
蒼茫秦。6、《送陸員外》 唐·王維 郎署有伊人。
居然故人風。天子顧河北。
詔書除(一作隸)征東。拜手辭。
7、《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唐·王維 寥落云外山。迢遞舟中賞。
鐃吹發西江。秋空多清響。
地迥古城蕪。月明。
8、《送張五歸山》 唐·王維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
9、《送縉云苗太守》 唐·王維 手疏謝明主。腰章為長吏。
方從會稽邸(一作郊)。更發汝南騎。
按節下。10、《送從弟蕃游淮南》 唐·王維 讀書復騎射。
帶劍游淮陰。淮陰少年輩。
千里遠相尋。高義難自隱。
明時。11、《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唐·王維 〔一作送別〕圣代無隱者。
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
不得顧采薇。既至。
12、《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唐·王維 〔走筆成〕束帶趨承明。守官唯謁者。
清晨聽銀蚪。薄暮辭金馬。
受辭未。13、《送韋大夫東京留守》 唐·王維 人外遺世慮。
空端結遐心。曾是巢許淺。
始知堯舜深。蒼生詎有物。
黃屋。14、《資圣寺送甘二》 唐·王維 浮生信如寄。
薄宦夫何有。來往本無歸。
別離方此(一作正)受。柳色藹。
15、《送崔五太守》 唐·王維 長安廄吏來到門,朱文露網動行軒。黃花縣西九折坂,玉樹宮南五丈原。
16、《送李睢陽》 唐·王維 〔一本以前九句自為一首〕將置酒。
思悲翁。使君去。
出城東。麥漸漸。
17、《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唐·王維 〔離騷題作山中人〕山寂寂兮無人。
又蒼蒼兮多木。群龍兮滿朝。
君何為。18、《送李睢陽(一本以前九句自為一首)》 唐·王維 將置酒,思悲翁。
使君去,出城東。麥漸漸,雉子斑。
槐陰陰,到潼關。
19、《送友人歸山歌二首(離騷題作山中人)》 唐·王維 山寂寂兮無人,又蒼蒼兮多木。群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
文寡和兮思。20、《送封太守》 唐·王維 忽解羊頭削,聊馳熊首轓。
揚舲發夏口,按節向吳門。帆映丹陽郭,楓攢。
21、《送嚴秀才還蜀》 唐·王維 寧親為令子,似舅即賢甥。別路經花縣,還鄉入錦城。
山臨青塞斷,江向。22、《送張道士歸山》 唐·王維 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君。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云。人間若剩住,天上。
23、《同崔興宗送衡岳瑗公南歸》 唐·王維 言從石菌閣,新下穆陵關。獨向池陽去,白云留故山。
綻衣秋日里,洗缽。24、《送元中丞轉運江淮(一作錢起詩)》 唐·王維 薄賦歸天府,輕徭賴使臣。
歡沾賜帛老,恩及卷綃人。去問珠官俗,來經。
25、《送崔興宗》 唐·王維 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君王未西顧,游宦盡東歸。
塞迥山河凈,天長。26、《送平澹然判官》 唐·王維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
黃云斷春色,畫角起邊愁。瀚海經年到,交河。
27、《送方城韋明府》 唐·王維 遙思葭菼際,寥落楚人行。高鳥長淮水,平蕪故郢城。
使車聽雉乳,縣鼓。28、《送李員外賢郎》 唐·王維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魚箋請詩賦,橦布。
29、《送崔三往密州覲省》 唐·王維 南陌去悠悠,東郊不少留。同懷扇枕戀,獨念倚門愁。
路繞天山雪,家臨。30、《送孟六歸襄陽(一作張子容詩)》 唐·王維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
5.王維的送別詩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維《渭城曲 》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王維《送別 》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 王維《送別》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 王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 王維《送別 》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 王維《送沈子歸江東 》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 王維《送沈子歸江東 》
6.王維的送別詩,全文
王維——《送別》 【年代】:唐 【作者】:王維——《送別》 【內容】: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作者】 王維 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
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
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維為賊所得,服藥陽喑,拘于菩提寺。
祿山宴凝碧池,維潛賦詩悲悼,聞于行在。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責授太子中允,遷中庶子、中書舍人。
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寧薛諸王附馬豪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
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篤于奉佛,晚年長齋禪誦。
一日,忽索筆作書數紙,別弟縉及平生親故,舍筆而卒。贈秘書監。
【注釋】: 飲君酒:勸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歸臥:隱居。 南山陲:終南山邊。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
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借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云,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后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王維的詩句清泉石上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1. 寫出關于王維的詩句是什么
2. 王維寫的關于秋天的詩句是什么
寫出關于王維的詩句是什么 1.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多是山水詩請寫出兩句描寫山水的詩句
王維山水詩有哪些1、《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2、《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3、《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4、《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5、《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6、《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7、《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8、《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2.描寫春天王維的詩句
《鳥鳴澗》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春中田園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春園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晚春歸思》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新妝可憐色,落日卷羅帷。
爐氣清珍簟,墻陰上玉墀。
春蟲飛網戶,暮雀隱花枝。
向晚多愁思,閑窗桃李時。
《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玩物華。
3.王維描寫大漠的詩句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
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
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
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
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
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4.王維寫的關于中秋節的詩句
1、《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庭槐北風響,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日當云浮。吾生將白首,歲晏思滄州。高足在旦暮,肯為南畝儔。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清如玉壺冰》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凈外疑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余。
4、《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5、《賦得秋日懸清光》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像,碎影入閑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余輝如可托,云路豈悠悠。
5.五年級,王維描寫夕陽林深的詩句是什么
【鹿柴】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提示:此詩描寫夕陽林深的動人景色。
空曠的山中看不見人,只是能聽見說話的聲音。夕陽的光線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陽返照的黃昏景致。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空曠的山間已經看不見人的蹤影,只是從樹林深處,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的話語聲。
這里的“響”,不是喧鬧的意思,而是聲音的意思。用一個“響”字襯托,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
后兩句寫夕陽的余輝,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樹密,綠蔭如蓋,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
一個“復”字透出只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這樣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
這首小詩,通過描寫山林景致的“靜”,來表達詩人心境的“靜”,情景交融,意味深長。望采納。
6.描寫王維山水的詩句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5、《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6、《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7、《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8、《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9、《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10、《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11、《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12、《送禰郎中》
東郊春草色,驅馬去悠悠。
況復鄉山外,猿啼湘水流。
島夷傳露版,江館候鳴騶。
卉服為諸吏,珠官拜本州。
孤鶯吟遠墅,野杏發山郵。
早晚方歸奏,南中才忌秋。
13、《送錢少府還藍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賦,目送老萊衣。
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
今年寒食酒,應是返柴扉。
14、《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山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15、《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7.請寫出詩佛王維的名句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淡遠)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勁氣)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荒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冥茫)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摯念)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豪壯)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幽寂)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寧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雅致)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迷離)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空曠)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安閑)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誠摯)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恬淡)
8.王維的什么詩句抒發的是孤單之意
我覺得是《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
賞析;
此詩描繪了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所往之處是:“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里說的那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王維寫的關于秋天的詩句是什么 1.秋天的詩句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 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王維《山居秋暝》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王維《山居秋暝》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王維《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 王維《秋夜曲》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 ——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四》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 王維《秋夜曲》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 王維《歸嵩山作》
鐃吹發西江,秋空多清響。 —— 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古木官渡平,秋城鄴宮故。 —— 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描寫秋雨的詩句王維寫的
1、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釋義】: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釋義】: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仿佛已經到了秋天。
3、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王維《欒家瀨》
【釋義】: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一深潭,有時出現一淺瀨。所謂瀨,就是指從石沙灘上溜瀉的流水。這流水雖然湍急,但明澈清淺,游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里覓食。它把水腳靜靜插在水中,樹枝似的一動不動,直到麻痹大意的游魚游到嘴邊,才猛然啄取。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的時候,急流猛然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撲漉”一聲,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后,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落在原處。于是,小溪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釋義】:彎曲的山路上原本沒有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就要潤濕了人的衣裳一樣。
5、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釋義】: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3.王維詩山居秋暝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
王維詩山居秋暝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4.秋天是王維什么什么的閑適怡人(填詩句)
王維詩山居秋暝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5.關于王維秋天思鄉的詩
1、原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3、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4、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6.王維的山居秋暝寫秋的詩句是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7.秋天是王維什么什么的閑適怡人(填詩句)
王維詩山居秋暝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
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
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
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
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
《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有沒有人知道前人對王維的《送宇文太守赴宣稱》的評論?
【賞析】:
罟師網解敬亭神
——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賞析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初,王維時任殿中侍御史,奉命由長安出發“知南選”,其時途徑襄陽,寫了《漢江臨泛》、《哭孟浩然》等詩,南進經夏口(今湖北武昌)又寫了這首五古《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和《送康太守》、《送封太守》等詩。這首詩是沿著船行進的路線來寫的。
前四句是倒寫,實際上應是“鐃吹發西江,秋空多清響。寥落云外山,迢遞舟中賞。”詩人的船從西江出發,秋天的天空發出清脆的響聲。外面的云山外多么冷落,清靜。詩人從舟中遠遠地看著兩岸,欣賞這自然景色。鐃吹,指演奏鐃歌,為王維等送行。迢遞,遠遠的。其時據《王維年譜》載: “王維……遷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選,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
接下來四句“地迥古城蕪,月明寒潮廣。時賽敬亭神,復解罟師網”,寫詩人己到夏口接近宣城地界看到與想到的。著到的是,古城荒蕪,月明清輝,寒潮陣陣;想到的是,宇文太守赴宣城,宣城一是能治理好的。王維把宇文太守比作比敬亭神還靈驗的人。敬亭神,敬亭詞中所供奉的神靈,據《太平廣記》載:“敬亭神實州人所嚴奉,每歲無貴賤,必一祠焉。其他祈禱報謝無虛日。以故廉使輒備禮祠謁。龜從時病,至秋乃愈,因謁廟。”據文獻記載,當時宣城已旱了五年,當地有些農民竟自逃至山洞中,聚眾反抗官府。民窮豪富,境遇迥異,急需一個能干的太守到來。劉禹錫作為“知南選”, 王維挑選宇文作宣城太守,他是充滿信心,寄于厚望。詩人接下又說,宇文太守的到來,好像替漁夫解開亂
網。事實證明,宇文太守到宣城以后把宣城治理得津津有條,得到人民的愛戴,秩序很快安定。
最后兩句“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寫詩人對宇文太守的思念,表現他與宇文太守的友情。送走了宇文太守,詩人折回前往嶺南。一路上南風習習,劉禹錫作還想著這段時間與宇文太守相處的情況,仍念念不忘。詩人自問自答:“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這里的“想思”作“想念”講。五兩,謂兩只配成一雙。《詩·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朱熹集傳:“兩,二履也。” 王夫之稗疏:“按此‘五’字當與伍通,行列也。言陳履者,必以兩為一列也。”作者借用此典,表達對朋友的思念。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這首詩寫送友人的詩,景物信手拈來,淡遠之境自見,借景寓情,以景襯情。詩中用典,直抒胸意,感情真摯,具有淳樸深厚之美,也流露自己的隱痛。
【原詩】:
送宇文1太守赴宣城
唐·王維
寥落2云外山,迢遞3舟中賞。
鐃吹4發西江5,秋空多清響6。
地迥7古城蕪8,月明寒潮9廣。
時賽敬亭神10,復解罟師網11。
何處寄想思,南風12搖五兩13。
【注釋】:
1、宇文:復姓,以皇室姓宇文。
2、寥落:冷落;冷清。 唐元稹《行宮》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3、迢遙:遠貌。 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迢遙行人遠,婉轉年運徂。”一本作“ 超遙 ”。 元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二折:“阻隔著路迢遙,山遠近,水重疊。”亦作“ 迢遰 ”。亦作“ 迢逓 ”。亦作“ 迢遞 ”。
4、鐃吹:鐃,即鐃歌。軍中樂歌。為鼓吹樂的一部。鐃吹,指演奏鐃歌。南朝梁簡文帝《旦出興業寺講詩》:“羽旗承去影,鐃吹雜還風。”
5、西江:指長江的西邊。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襄陽在其西,故稱西江。
6、清響:清脆的響聲。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7、地迥:迥,遠也。地迥,地是不同的。清洪亮吉《治平篇》: “天高地迥。”
8、蕪:田地荒蕪長滿亂草。
9、寒潮:寒流。
10、敬亭神:敬亭詞中所供奉的神靈,非常靈驗。《太平廣記》曰:“敬亭神實州人所嚴奉,每歲無貴賤,必一祠焉。其他祈禱報謝無虛日。以故廉使輒備
禮祠謁。龜從時病,至秋乃愈,因謁廟。”
11、罟師:漁夫。
12、南風:《王維年譜》也說,開元二十八年,王維41歲,遷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選,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故有“南風”之說。
13、五兩:謂兩只配成一雙。《詩·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朱熹集傳:“兩,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當與伍通,行列也。言陳
履者,必以兩為一列也。乃與冠緌必雙,男女有匹之義合。”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