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故事)
很多朋友對于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和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故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請問,金庸筆下的俠客行的背景是什么朝代?
個人認為俠客行應當在笑傲江湖之后,原因如下
如果俠客行是發生在笑傲江湖前的,大家都知道日月神教和五岳派百年來紛爭不斷,而俠客行書中缺無絲毫的提及,所以如果俠客行是發生在笑傲江湖之前的,那至少也要早100年吧?那就是大約1390-1450年。
但俠客行中有這么一句話卻把這種可能給否定了:
白萬劍微微一笑,說道:“內力修為,原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內力不足,可用劍法上的變化補救。本派的內功秘訣,老實說未必有特別的過人之處,比之少林、武當、峨嵋、昆侖諸派,雖說是各有所長,畢竟雪山一派創派的年月尚短,可能還不足以與已有數百年積累的諸大派相較。
武當峨眉建派基本相差時間不多,峨眉應該是郭襄40歲左右建立的,大約1280-1285年吧。如果俠客行是發生1390-1450年之間的,又何來數百年之說,所以我認為把俠客行的年代放在笑傲江湖之后是比較合理的。大家可以想象,笑傲江湖后五岳劍派一下子勢力大衰弱,各派掌門大多掛了,莫大雖然僥幸偷身,不過也過起了隱士的生活。而恒山派,三定慘死,令胡退位,勢力也大不如前,華山派也就在慢慢恢復中,其他門派估計更慘些。而日月神教交給向問天后,不于正派發生沖突,要知道生于憂患,死與安樂,估計數十年后也就衰微了。而這時雪山派長樂幫等江湖新興勢力則漸漸形成,江湖地位超過了以前的五岳派,雖然仍然不及武當少林,但也是武林中的新貴
那俠客行應該是在笑傲后的多少年呢?
書有這么一個細節描寫:
石清道:“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他二人那時尚是少年。各門派幫會的首腦接到銅牌請柬之人依約前往,自是無事,否則他這一門派或是幫會不免大禍臨頭,當時便問:‘到底去是不去?’最先接到銅牌請柬的,是川西青城派掌門人旭山道長。他長笑之下,將兩塊銅牌抓在手中,運用內力,將兩塊銅牌熔成了兩團廢銅。這原是震爍當時的獨步內功。。。
笑傲江湖里的青城派幾乎是被滅門了,衰弱之及。但俠客行故事發生的30年前,青城派又出現了這么個大高手,我想即便這旭山道長是余倉海的徒弟輩,如果沒有奇遇的話只怕也要練上個3,40年吧?所以可以以此推斷俠客行大約是笑傲江湖后的至少6,70年,或者更晚,比如7,80年。從俠客行書中華山派仍然不是一個有勢力的派別來看,元氣還沒恢復。所以俠客行又應該比碧血劍早上一個階段,至于具體多少年,這也只能主觀猜測了,估計也要個3,50年吧
如果從前面給出笑傲年代來推測俠客行的年代,笑傲江湖大約是1490-1550左右,那俠客行基本就是1550-1630了
書中還有提到一個具體年代的干支:
……只見簿面上寫著“河北通州聶家拳”七字,打開簿子,第一行觸目驚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聶宗臺在滄州郝家莊奸殺二命,留書嫁禍于黑虎寨盜賊”,第二行書道:“庚申十月十七,聶宗峰在濟南府以小故擊傷劉文質之長子,當夜殺劉家滿門一十三人滅口。”《俠客行》第十九章
明末的庚申年有1560年和1620年。
“……姓白的倘若早得幾年見了這本帳簿,俠客島就是對他手下留情,姓白的也要殺他全家。”
從白自在的“早得幾年”之言來推論,聶立人大概只是幾年前被殺死的。因此,《俠客》的年代大約是156X年-1570年之間,或者162X年-1630年之間。(1630肯定是晚了些,和碧血劍有沖突)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笑傲江湖的年代大約在是1490-1500年上下,俠客行是156X年左右吧,當然肯定有10-20年的出入,但不會差的太遠。
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
《俠客行》是以那個朝代為背景編寫,大家知道嗎?相信大家都看過,我們看看下面,了解一下吧!
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
明朝 。“俠客行”的故事發生在明朝。書中有句““庚申五月初二,聶宗臺在滄州郝家莊二命”應是明末庚申年。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俠客行》是金庸小說中比較獨特的一本,其獨特之處在于其中的人物是最沒有道德束縛的。我們讀《射雕》三部曲也好,讀《天龍八部》也好,甚至包括《鹿鼎記》在內,主角都是有所喜好、有所追求的。但《俠客行》的主角沒有——是的,這個主角叫“”而不叫“石破天”。“石破天”這個名字是石中玉投奔長樂幫之后自己取的,后來被安到了主角的身上,其實石破天就是石中玉,而不是主角。
金庸說【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我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我認為不能算差,但肯定不能算全書的主旨。那么這本書的主旨是什么呢?我認為有兩點。
金庸寫的這個故事不涉國仇家恨,也沒有正邪糾葛,靠什么推動故事進程呢?靠懸疑。這本書讀來極為詭異,感覺從頭到尾都是沒頭沒尾的瞎撞一樣。特別是前半截小乞丐的身份之謎更是寫得云山霧罩。其中最恐怖的一個情節出現在遇到了長樂幫時,他被人告知被人告知說自己其實是長樂幫的幫主,自己前半生在山里和母親和大黃狗相依為命的日子全是夢境。你一覺醒來,發現之前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你不是你自己了,你是別人了。試問這樣誰能安之若素呢?是莊生曉夢還是魂體穿越,哪個選項都很讓人腦子亂成一團。我是誰?誰是我?相比這樣哲學終極問題,詭異絕倫的俠客島之謎都顯得沒什么了。只不過相對這樣一個優秀的謎面,金庸的解答【雙胞胎】梗實在不讓人滿意。說到這里插一句,金庸小說的懸疑章節多半如此,謎面無比精彩,而解答往往比較敷衍。這其中“蕭遠山連環殺人案”是巔峰。
除了懸疑,我從《俠客行》這本書里讀出的還有恐懼。這個人物與其說是主角倒不如說是線索人物,真正的主角是控制了整個武林、給整個武林帶來無限恐懼的俠客島。在金庸的其他小說中,武林中各派整體上是力量均等和比較平衡的。即使是《神雕俠侶》中天下豪杰均為郭靖所用,也還是有昆侖派青靈子、張大侉子之類外道人物。但俠客島對武林的統治是絕對和高壓的——任何門派的掌門人每隔十年都要被拘禁走,任何作惡的門派都會被消滅掉——是否作惡的標準由俠客島決定。在這樣一個極權社會里,武功高低、正派邪派都顯得沒那么重要。武林人士的唯一目標就是【藏好自己,做好清理】。這是一個充滿了恐懼和末日狂歡氣息的、十分不健康的武林生態社會。雖然最后金庸為我們展現了俠客島作為武林烏托邦的真實面貌,但是這種設定無論如何都令人難以相信。若說有一兩個宅男可以數十年研究武功而不與家人聯絡還可信點,幾百幾千人全都如此就有點扯淡了。換句話說,武林中真正愛好武術的武癡有多少人?十分之一都不見得有,人們練武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用。在這種情況下數十年無一人自愿離島這是不可能的。退一萬步講,俠客島真的是烏托邦,那么這樣的烏托邦我們也不想要。
當然這本書本身不是一部多有深度的作品,和《連城訣》相似,都是金庸中期練筆之作,但是其中確實也隱含了一些金庸覺得有趣但是不愿多用的梗。
金庸的《俠客行》的歷史背景是啥。什么年代
這部小說的書名是由詩人李白的同名古言詩而來,小說的內容也與那首詩作密切相關;不過,小說的情節并非是對李白詩作的演繹和注釋,而是對這一詩作作了出人意料的安排。
以石破天的經歷為主線,而由于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故事暗示可能是孿生兄弟),小說描寫的正是因而引起的種種誤會。本來并無明確時代背景,與另一作品笑傲江湖一樣,基本設定為明朝某時期。
1965年首次連載于《東南亞周刊》。《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于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故事奇趣,浪漫而隱含哲理,是一篇武俠的童話和寓言,主人翁兼具佛道墨三家的感覺,格局仙氣彌漫,俠義慈悲,佛法無邊,江湖依然險惡可是充滿陽光和樂觀之意,為天龍八部的段譽和虛竹的重新出發,笑傲江湖的前奏,與悲哀黑暗至極(總算苦盡甘來)的連城訣是強烈對比。
出世之時與天龍八部一樣為一部佛書,前者壯闊雄奇悲天憫人,本書活潑自在離苦得樂,不同的角度展現哲學思維與作者感受。
擴展資料:
查良鏞,GBM?,OBE(英語:Louis Cha Jing-yong,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男,筆名金庸,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泰斗,1948年移居香港。
自1950年代起,其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影視作品,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這亦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金庸早年于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并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他因其優秀的小說作品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后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于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壽94歲。
劇情梗概
一名童丐石破天在一場武林爭斗中撿了一塊燒餅來吃,誰知燒餅里藏著謝煙客的“玄鐵令”。謝煙客為了早日解決有求必應的玄鐵令問題便教石破天去修煉九死一生的炎炎功,并故意引他走火入魔。
被人帶到長樂幫,被人誤會為長樂幫幫主石破天(即石清夫婦的兒子石中玉)雖然他身上的傷痕跟石中玉一樣,但石破天連“一”字都不懂,且和性格好色、殘忍的石中玉截然不同,被石清夫婦當為大病一場后忘掉了。
當輪近臘月時,石中玉終于出現,但石破天仍愿意以長樂幫幫主身份代替石中玉前住俠客島吃臘八粥。亦因文盲而無意中學到詩中“俠客行”的絕頂神功。
石破天等人陪同丁不四和梅文馨等人尋訪梅芳姑時發現梅芳姑是他的養母(當時以為是生母),且是石清夫婦的殺子仇人。
《俠客行》是哪個朝代的
明朝;
明朝庸主多,又是宦官專權,又是倭寇犯境,局勢亂,所以符合亂世出英雄的條件;接著,從原著人物衣飾、民風、文化特點可見應是宋朝之后;宋朝分南北,已經有蕭峰、段王爺、洪七、射雕英雄等,很難在同一歷史舞臺出現同等地位的英雄;遼金元作為少數民族,統治多腐朽,戰亂多,但金戈鐵馬的戰場,是不允許有俠義偏安一隅稱霸的存在,所以只剩明清;元末有個張教主,明末有個袁承志,中間很大的空間時間催生了這樣一個《俠客行》的舞臺,真實背景原著沒有提到,原諒我用歷史的角度解讀這個問題。至于清朝,作為封建統治的末王朝,很難擔起續寫武林神話的歷史任務,僅出了一個韋爵爺,祭奠短命封建制,悠悠武俠殤。
李白的24句《俠客行》完整詩是?
《俠客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刻畫俠客的形象;第二個四句描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遜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詩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一樣明亮。
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
十步之內,穩殺一人,千里關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點聲,深藏身名。
有時空閑,步過信陵郡,來點酒飲,脫劍橫在膝前。
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與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一諾千金,義氣重于五岳。
酒后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氣吞虹霓。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
身為俠客縱死俠骨也留香,不愧為一世英豪。
誰能學楊雄那個儒生,終身在書閤上,頭發白了,還在書寫《太玄經》。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俠客行是什么年代
俠客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一樣明亮。
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
十步之內,穩殺一人,千里關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點聲,深藏身名。
有時空閑,步過信陵郡,來點酒飲,脫劍橫在膝前。
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與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一諾千金,義氣重于五岳。
酒后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氣吞虹霓。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
身為俠客縱死俠骨也留香,不愧為一世英豪。
誰能學楊雄那個儒生,終身在書閤上,頭發白了,還在書寫《太玄經》。
注釋
(1)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于說“俠客的歌”。
(2)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3)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4)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5)這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里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6)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7)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8)這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并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岳還重。
(9)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10)這兩句是說的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合縱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合縱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后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準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于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托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解了邯鄲的圍。
(11)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