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書韓愈提出了哪些文學主張(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勉勵李翊)
大家好,關于答李翊書韓愈提出了哪些文學主張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勉勵李翊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簡述韓愈的詩文理論主張
韓愈和柳宗元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了整頓舊時秩序和振興儒道統而提供學習古文,又為了宣傳古道而寫作古文。他對古文創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義、“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頗碩,《原毀》、《進學解》、《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雜說》、《祭十二郎文》、《張中丞傳后敘》等都是優秀作品。在詩歌方面,他推崇陳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或反映時事,或寫中下層文士的政治失意和個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亂》,《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山石》、《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古詩往往規模宏大,才氣縱橫,氣勢雄偉。為了矯正大歷詩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詩歌發展的新路。不過象《陸渾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搜集險怪,過分散文化、議論化,有傷詩意。生平詳見《新唐書》卷一七六。
文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文學主張有哪些?
韓愈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韓愈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韓愈在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導,形成了唐代古文運動,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他的古文眾體兼備,舉凡政論、表奏、書啟、贈序、雜說、人物傳記、祭文、墓志乃至傳奇,無不擅長,可大致概括為論說與記敘兩類。
擴展資料:
韓愈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名篇如《諫迎佛骨表》、《原道》、《原毀》、《爭臣論》、《師說》等;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名篇如《送李愿歸盤谷序》、《送董邵南序》、《張中丞傳后敘》、《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等。韓文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尤善錘煉詞句,推陳出新,許多精辟詞語已轉為成語,至今仍保存在文學語言和人們的口語中。韓詩成就雖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對宋詩影響頗大。
《答李翊書》的主旨
主旨:這篇文章主要論述了為人與為文,立行與立言之間的關系。作者以自己學文的新身經驗,強調了道德修養對治學,為文的重要作用。韓愈認為,學文應以立行為本,以立言為表,只有“行之乎仁義之途”做“仁義之人“,才能“其言如”,要學習古代的優秀作品,以增進道德學養,他還認為:治學應“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不畏艱辛,不怕非議,持之以恒;作文則應務去陳言,勇一創新,以氣主文,氣盛言宜。韓愈提出這些主張,旨在復興孺學,反對形式主義文風,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今日治理學為文,也仍有教益。
韓愈提出了什么文學主張?
韓愈主張寫文章要有創造性,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模仿前人一言一句,去掉陳詞濫調。
他大力提倡用西漢以前的文體寫文章,反對當時流行的文體。西漢距離當時已經八百年了,所以人們把西漢時候的文體稱為古文,把當時的文體稱為近體文。韓愈提倡古文,形成了一個文學上規模壯闊的運動,后人稱它為古文運動。
韓愈的文學理論和文學主張是什么?
一、韓愈的文學理論和主張
提倡“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之風,提倡先秦、兩漢的散文,文學上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
二、韓愈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聯系歷史背景,談談韓愈在答李翊書中為何主張“為文”應以“立行”為本
親,是北航的語文書吧~~
從歷史背景上來看,韓愈所處時代是中唐時代,當時上層社會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文風又奢靡,六朝以來形式主義的駢儷文風發展到高潮,因而社會上文學風氣十分低劣。因而韓愈從為人與為文,立言與立行之間的關系談起,討論了道德修養對治學為文的重要意義,認為古文學習應以立德為本,立言為表,“仁義之人,其言藹如”,因而主張“為文”應以“立行”為本,既是勉勵李翊不要懷有功利之心,應求得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又是對中唐古文運動理論的一種闡述。
對了,以下是我找到的關于《答李翊書》的一些整理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啊:
第三節 答李翊書 [唐]韓愈
1、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之一。他完整地提出了內容和形式的革新問題,即“文以明道”和創作較接近口語,內容上強調復興儒學,形式上改革文體,尤其強調形式方面的改革,為古文的理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文學理論主張見于他給朋友學生的書信和其他贈序、雜文等論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答李翊書》。
2、了解“立行為本,立言為表”對寫文章的重要意義:
答:學古文的宗旨要以“立行為本,立言為表”。韓愈從“文以載道”的觀點出發,認為文章的寫作要以儒家之道為準則,思想不純,就不能寫好文章。對作家來說,重要的就是立行,即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其次是立言,即寫文章。“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機時希其光”作家要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使自己不斷充實,這樣才能“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即根深葉茂,果實飽滿,油脂充足,光輝燦爛。
作者的德行是根本,言辭文章是德行的外部表現,有好的道德修養,就會有相應的文章表現。韓愈強調作家主觀道德修養的重要性,突出他的“文以載道”的觀點,表現了韓愈倡導文章復古的基本宗旨。
3、了解作者提出的以古為法,“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的學習方法。
答: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繼承儒家傳統,重視古人。韓愈重視的古文,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文章,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藝之文”。“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賢之志不敢存。”他說古文雖難,但也非高不可攀,只要勤奮努力,堅定意志,堅定信念,掌握方法,就會學到好處,還會有所創造。他說自己學習有三個階段:一是觀“三代兩漢之書”“圣人之志”去粗取精,不為別人嘲笑而動搖;二是堅持不懈,能辨真偽,在別人譏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三是堅持有年,以至成熟,達到作文思如泉涌。
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防止非正統思想的侵入發現有不純的東西,都主動排除掉,真到覺到直正的儒家真義才縱筆疾書。也不能放松儒家文章的學習,惟恐偏離軌道。
4、理解作者在繼承古人的遺產上,強調文采獨創,文章內容和言語上要有創新,提出“惟陳言之務去”的主張,反對食古不化,因襲模擬。
答:韓愈提倡寫古文,古文體現了儒家的正統思想,但古文中也有糟粕,學習時要分清真假,寫作時取精存真,韓愈提出繼承文學遺產的原則“識古書之正偽”提出寫作時要遵循“惟陳言之務去”的原則,即對文化遺產要批判的繼承,寫作時,推陳出新,發揮獨創性。
5、了解作者在對自身的要求上,學文要有堅定的的信心,不以時人的毀譽為轉移:
答:韓愈對待古文的態度十分認真,把它當做終身追求的事情,樹立堅定的信念,學習時用功專心,排除一切干擾,潛心研究“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他認為學習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不能希望速成,應是終身的追求。學習也是艱難的過程,必須堅定信心,不受外界任何評價所干擾,目標明確,矢志不移,并能從別人譏笑和贊譽中認識自己文章的不足之處,直到堅持有年,功夫成熟。
6、掌握作者強調在古文寫作的風格上要以氣為先,提出“氣盛言宜”說:
答:韓愈在闡述道德修養對學習寫文章的重要性基礎上,提出了養氣說。
韓愈強調文章以氣為主“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都皆宜”。“氣”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狀態而言,是人的充沛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養,真情實感的自然抒發的統一。“氣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懷,堅強的意志,旺盛的情感,言主要指文章寫作。韓愈首先強調寫文章的人要養氣:“不可不養也”。“養氣”是指孟子所謂的“養浩然之氣”他用很多篇幅闡述了養氣的過程及重要性,韓愈把“氣”的充沛與否當做文章寫作成功與否的關鍵。
寫文章時,氣如果盛,志趣盎然,感情激越,那么寫出的文章必須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如果氣勢衰弱,必造成下筆艱難,言之無物,東扯西扯,追求形式技巧,言之無文,寫不出質量很高的文章。韓愈強調“氣盛言宜”也有強調寫文章的自然之意。
一、《答李翊書》中闡述了韓愈哪些文學主張?
1、學古文的宗旨要以“立行為本,立言為表”。
2、在學習方法上應以古為法,提出“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的學習方法。
3、在繼承古人的遺產上,強調廣采獨創,文章內容和言語上要有創新,提出“惟陳言這務去”的主張,反對食古不化,因襲模擬。
4、在對自身的要求上,學文要有堅定的信心,不以時人的毀譽為轉移。
5、在古文寫作的風格上,韓愈強調要以氣為先,提出“氣盛言宜”說。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