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曹丕如何思(曹丕怎么了)

一縷陽光2022-12-13 06:06歷史57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曹丕如何思,以及曹丕怎么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曹丕的故事!您是怎樣看待這一歷史人物呢?

金戈鐵馬間的多愁善感

——論曹子桓

一.曹丕生平

曹丕,字子桓,生于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亂世,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長于戎旅之間,”,典論自序說道:“余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以時之多難,故每征,余常從。” 他多次隨其父于金戈鐵馬間南征北戰,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慘狀,“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所有這一切,為他以后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真實的生活基礎,也確實在他的詩歌里得到了真實的反映。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很重視人才的人,作為曹操的兒子,沒有才華是得不到賞識的,更談不上立為太子,《典論·自序》中說道:“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難吾與袁伯業耳。’余是以少誦詩論”,曹植《魏德論》中也說曹丕:“既游精于萬機,探幽洞深;復迫遙乎六藝,兼覽儒林。抗思乎文藻之場固,容與乎道術之疆釁”。正因為曹丕的好學博學,使得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二.曹丕的文學理論

曹丕在稱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壇,與吳質書說道:“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可見當時曹丕和文士們是很親密也是很投機的。從他的《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可以看出曹丕對文學是很重視的。而他的文學理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后世的文學理論批評乃至整個文學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典論·論文》便集中的表達了他的見解:

首先,在《典論·論文》中,曹丕通過比較分析研究了文學和其他著作的區別,研究了文體對風格的要求,從而第一次提出了文體論,其中說道:“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即是從根本上說,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體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點。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時代,文史哲相互夾雜,渾然一體,著眼點在“本”而不在“末”;兩漢時期,雖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學之外,但也沒有系統性的提出文學的體裁和類別。把“本”,“末”結合起來提出文體論的這一創造性觀點的,就是曹丕。當然,曹丕對文體的闡述也并不十分具體,但他的觀點對后來文體論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唐魏征的《群書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論》中的《序作》、《贊象》、《銘誄》就可以說是對曹丕的觀點的詳細闡釋與發展, 其中“不尚其辭麗,而貴其存道”就是曹丕的“書論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評漢碑銘文之虛妄就是對曹丕“銘誄尚實”的闡釋,又如劉勰《文心雕龍》從《辯騷》到《書記》二十一篇都是從文學本身出發對文體論的研究,后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科也完全與曹丕的“奏議,書論,銘誄,詩賦”類似。可見曹丕文體論的提出,既劃清了文藝作品與其他思想類,歷史類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動了后世對文體的研究。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曹丕所認為的“尚實”的不僅局限于銘誄之中,他在《答卞蘭教》中說“賦者,言事類之因附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可見他認為其它文體的作品同樣應該“尚實”。其實曹丕本來就是一個立足于現實的人,《折楊柳行》中明說了“王喬假虛辭,赤松垂空言。達人識真偽,愚夫好妄傳”。這樣的思想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在《典論·論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氣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抽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遺子弟”。 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氣”來論作家及其作品的觀點,在《典論·論文》中他就以“氣”來論建安七子:“王粲長于辭賦,徐干時有齊氣,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樓》、《槐賦》、《征思》,于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于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場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作“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時有]所善,揚、班〔之〕儔也”。那么曹丕所說的“氣”到底所指為何呢?劉勰《文心雕龍·風骨》中說道:“夫 翟備色,而 百步,肌豐而力沉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風骨之乏,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這里劉勰所提出的“風骨”其實就是對曹丕的“氣”的具體闡釋,紀均評道“氣即風骨,更無本末”。《風骨》篇說:“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于風者,述情必顯”,還說“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念也”,也就是說作品沒有了思想感情是不會有風骨的,也就不會有氣,可見曹丕所說的“氣”,是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也就是作品的風格。

作者: 他年眸 2006-2-8 13:29 回復此發言

--------------------------------------------------------------------------------

2 金戈鐵馬間的多愁善感(論曹子桓)

通過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論王粲所說的“仲宣獨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論徐干時所說的“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可以發現,曹丕認為作品的風格差異的根源是作家的個性,作家們的個性不同,寫出來的文章的風格就不同(“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而社會形式對各種作品的需求又不同。所以,曹丕是把作家的個性、作品的風格、社會的形式聯系起來分析的,這為我國文學批評的風格論開了先河,對后世的文學批評風格論影響甚大:陸機談到風格時所說的“故夫夸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述者唯曠”;鐘嶸《詩品》評曹植“骨氣奇高,詞才華茂”,評張華“兒女情多,風云氣少”;劉勰《文心雕龍·體性》中說的:“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深淺,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是以筆區云諛,文苑波詭者矣”,他將文章分為八類,稱作“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而這“八體”都是因作家個性而不同的,“吐納英華,莫非情性”,這都繼承了曹丕的作家的個性與其作品的風格的統一性的觀點,當然,劉勰對此的論述比曹丕更進一步了。

再者,中國古代,“文人相輕”普遍存在,這是由于文人“善于自見”、“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暗于自見,謂己為賢”。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是封建王朝對百姓思想上的禁錮,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文人們恃才傲物,輕視他人,二是古代信息不發達,由于地域的差異而造成了思想意識的不同,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談到這個問題就說道:“ 雖在普天率土大一統之代,此疆彼界之殊,往往為己長彼短之本。至于鼎立之局,瓜分之世,四始六義之評量,更類七國五胡之爭長,亦風雅之相斫書矣”。這種“文人相輕”的現象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則是見識短淺,反映在文學批評上則是所論偏激。曹丕對這“自古有之”的現象,認為“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不能以己為善,強加于人,而應該以“審己以度人”的觀點來對待文學評論。當然,文人相輕是一種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曹丕此論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認,這種觀點是具有預見性和超越時代性的。

最后,對于文學的社會價值,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說文學作品可以陶冶情操,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為世用”的觀點,稱其“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一篇無補”,一言以蔽之,就是說文學是為思想服務的,而在封建時代,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當時辭賦一類的作品知識用來“作樂”的,揚雄甚至說它“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但曹丕則所見與前者不同,他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作為一個“專業”提了出來,認為文學雖然可以為政治服務,但絕非政治的附庸,所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樣的觀點無疑是很客觀的,正是基于這種觀點,他才能對文人們進行客觀的評價,如“或問屈原相如之賦孰愈。曰:‘優游案衍,屈原之尚也;窮侈極妙,相如之長也。然原據托譬喻,其意周旋,綽有馀度。長卿子云,意未能及已’”;也正是曹丕以其九五之尊的地位肯定了文章也可以“經國”,可以“不朽”,把眾多知識分子從皓首窮經的桎梏中解脫了出來,從而造就了建安文學蒸蒸日上的空前盛況。另外,曹丕對文學的價值的肯定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之后,范曄《后漢書》首創了《文苑論》,再后來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評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當然,曹丕作為封建統治者,他所說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樂榮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無窮”,除了肯定文學的社會作用之外,還可以認為是對文士們的一種警告,他明確指出,文人的最佳處世方式是“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要想著什么立功揚名,以免招來殺身之禍。我們知道古代所說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而曹丕的觀點至少有兩點與此不同,他直接把“立功”排除在外,然后又以“著篇章”代替了“立言”,這顯然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的。自古以來,帝王對人才可以說是又愛又怕,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敵破臣亡,曹丕此舉,較之二者無疑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難免落其窠臼,這大概就是時代的局限,歷史的深積,才高如曹丕者,也未能超脫其外。

作者: 他年眸 2006-2-8 13:29 回復此發言

--------------------------------------------------------------------------------

3 金戈鐵馬間的多愁善感(論曹子桓)

三.曹丕的詩歌

《燕歌行》(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善哉行》(其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饑。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猿猴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燕歌行》是曹丕通過“男子而作閨音”的性別變換寫成的“代言體”詩歌。從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講,《燕歌行》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比較完整的七言詩。在它之前,《詩經》中的七言詩非常少,而且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用韻上講都與真正的七言詩相去甚遠,而《楚辭》中的七言詩又沿用了詩經中的“兮”等字眼,不能與后來大規模發展的七言詩相提并論,漢代樂府中雖然七言句從規模上說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只是夾雜在各種句式之間,沒有真正的獨立。再回過頭來看《燕歌行》,句句用韻,一韻到底,而且都是押的平聲韻,這是典型的近體詩風格,到了唐代才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和更新,所以在詩歌史上,《燕歌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曹丕的開創之功是毋庸置疑的。從內容上講,它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秋夜遙望銀河,見牛郎織女而懷念遠出未歸的丈夫,它真實的反映了戰亂給社會、人民帶來苦痛,情意悱惻,悲不自勝,清人吳淇說它“風調極其蒼涼”,這句話很能代表曹丕的詩的整體風格,作為曹操的后繼者,他少了曹操“濟天漢,至昆侖”那種舍我其誰的霸氣,多了“草木搖落露為霜”那種對離悉別恨的幽沉感傷。眾所周知,曹丕與曹植爭寵,表現得工于心計,善于偽飾,掌權后的一系列對諸王進行嚴密控制與無盡迫害的政策也表現了他殘暴的一面,但通過《燕歌行》這一系列的作品我們又發現了曹丕多愁善感、浮華浪漫的一面。元稹說他的詩“遒文壯節,抑揚哀怨,悲離之作,尤極于古”,清人陳祚明也說其“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動盻無非可憐之緒”。所以說曹丕的性格是具有兩面性、矛盾性的。試想,一個人處心積慮的想登上權利的顛峰,這必然導致他善于偽飾,刻薄寡恩,這讓他不能隨意的把自身感受體現出來,而同時他內心本來又是體恤多情,所見所感極多,這樣就很容易發出“人皆處兮歡樂,我獨怨兮無依”的感慨。所以,在曹丕“貴公子”、“同根相煎太急”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孤寂又無奈的心。

或許正是曹丕內心的多愁善感與孤寂,使得他對思婦“傷煢獨之無恃”的心情覽之無余,同時又借之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這樣的作品在曹丕的詩歌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如《寡婦賦》、《出婦賦》、《離居賦》、《感離賦》等。

也正是由于內心的孤獨,使得曹丕對人生“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感慨良多。“人生如寄,多憂何為”,另外《大墻上篙行》:“人生居天地間,忽如飛鳥棲枯枝”、“為樂常苦遲,歲月逝,忽若飛。為何自苦,使我心悲”,《芙蓉池作》:“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邀游快心意,保己終百年”等等都表現了曹丕對人生苦短的無奈。曹丕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慨在古代帝王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不要說在他失意時,就是在“延賓高會,酒酣樂作”之后,也會“樂往哀來,愴然傷懷”;在“丹霞蔽日,采虹垂天”之前,也會哀嘆道“月盈則沖,華不再繁”。就現代看來,這樣的思想似乎有些消極,但首先,這種消極是來自于當時社會的動亂,經天緯地如諸葛亮者,躬耕之時尚且“茍全性命于亂世”,其二,曹丕雖然認為“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但作為帝王之尊,他不象李煜那樣文而不治,不象福臨那樣出家為僧,更不像劉徹那樣“不問蒼生問鬼神”,在政治上,他也力求勵精圖治,劉克奘《后村詩話》中就說他“憂至死未終,何時而可樂乎?”更何況即使是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的曹操不也一樣感慨“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所以,曹丕這種對人生看似有些消極但實際上很客觀的看法顯然是無可厚非的。

從整體說來,曹丕的詩歌雖然也有“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搖;躍甲卒之皓旰兮”(《述征賦》)那一類描寫出征的壯觀的,但不具有代表性,他的詩大多屬于悲滄凄涼的風格,作為一個政治家,也許這有些和身份不符,比如陳嚴肖就評論曹丕道:“遒壯抑揚,而乏帝王之度”,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政治家而能體恤人情,更是難能可貴的。

最后,我想引用陳壽《三國志》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曹丕:“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文,博文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以曠達之度,邁志存之道,克廣德之心,則古之賢王,何遠之有哉!”

曹植寫七步詩時心里是怎么想的,曹丕是怎樣想的

丕想,這家伙很聰明,本是要找借口殺他的,他念出這么一首詩我再殺他豈不陷我于不義!別人會稱贊他生于帝王家仍然有情義,而我就會成為他的反面教材,不行,我不能殺他,他會演我也會演戲,恩,我要一面裝的痛哭流鼻涕,一面叫人把他軟禁起來讓他翻不了身,哈哈,我曹丕是天才!!!

曹丕,公元221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卞皇后生在爭奪繼承權問題上處心積慮,戰勝了文才更勝一籌的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繼位成為魏王,以不參加葬禮之罪逼弟弟曹植寫下七步詩,險些將其殺害,又順利奪下弟弟曹彰的兵權,坐穩了魏王之位。不久,曹丕逼漢獻帝讓位,,代漢稱帝,為魏國開國皇帝。劉備伐吳時,曹丕看出劉備要失敗,但不聽謀士之言,偏要坐山觀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吳,結果被徐盛火攻擊敗。回洛陽后,曹丕大病,臨終前托付曹睿給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并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奉策免去趙溫官職。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黃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齊公睿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于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馀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備書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冬十月,孫權復叛。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孫權臨江拒守。

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黃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黃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馀萬,旌旗數百里。魏書載帝于馬上為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植,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筑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咸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時年四十。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卞皇后生 彰膂力過人,武藝精熟,能徒手與猛獸搏斗。自小立志為大將,嘗為曹操所欣賞。建安二十一年,封為鄢陵侯。兩年后,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引軍往討,大捷而歸。后來曹彰奉命往漢中助曹操攻劉備,然而到了長安的時候,曹操已引軍回來。于是曹彰行越騎將軍,便留守于長安。曹操回到洛陽后得病,遠召曹彰,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丕即位后,曹彰表示順從。黃初二年,曹彰進爵為公。次年,又被立為任城王。黃初四年,曹彰入京都朝覲,卻忽然暴斃于府邸中。謚曰威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公元225年立為陳思王。卞皇后生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于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后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后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于后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后,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余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并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熊,早薨,蕭懷王。卞皇后生

曹昂,年輕時曾舉考廉,為張繡所殺。劉夫人生

曹鑠,早薨,相殤王。劉夫人生

曹沖,為著名神童,曾以妙法為大象稱重。環夫人生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曹操幾次對群臣夸耀他,有讓他繼嗣的意思。不過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曹沖自小生性聰慧,五、六歲的時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當時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問遍了手下的人,都想不出稱象之法。曹沖說,只要把大象放進船里,記錄水痕到達的地方,然后稱出同樣重量的物體放到船里,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興,按照他說的方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沖為人仁厚,通情達理。當時魏國由于經常發生戰爭,所以采用嚴刑峻法來約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馬鞍在倉庫被老鼠咬了,守衛倉庫的官吏們認為這下必死無疑,商議著要把自己綁了去自首,但還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曹沖知道了這件事,就讓他們先等幾天。曹沖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來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裝很失意,臉上顯現出發愁的樣子。曹操見了問他,他就說:“世俗的人認為衣服被老鼠咬破,對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現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發愁。”曹操說:“這是胡說,不要擔心。”不久曹操聽說了馬鞍被咬的事,就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放在身邊都被咬了,何況是掛在柱子上的馬鞍。于是沒有追究這件事。還有很多犯下罪過的人,按照刑法應該被處死,都依靠曹沖的辯解得到了寬大處理。曹操把這些事情對大臣們說,表示有意傳位于曹沖。

在三國神童之中,名氣最大的無疑就是曹沖了——當然,這是近幾十年來的事,原先是孔融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結果是所有識字的就都知道這個人。可惜孔融沒有早夭,結果這個位置就得讓給曹沖了。因為有“曹沖稱象”的故事流傳,使我輩還搞不清曹操的姓名是怎么回事時,就已經把曹沖作為偶像來崇拜了。

其實曹沖不僅有稱象這類“小聰明”,而且“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經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來辦一些救人姓名的大事,據史書記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凡應罪戮,而為沖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后數十”。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愛,年紀很小,就被曹操選為繼承人。可惜他僅僅活了十三歲就患急病死去了。

很多人以為曹沖宅心寬厚,曹操喜歡他只是因為其智力超群,如果他不早夭而亡,以他的仁慈,在與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爭斗中會是一個什么結局,很難預料。但我覺得大家可能忽視了另一方面,就是他和另一個神童周不疑的關系。周不疑也得到了曹操非比尋常的寵愛,但曹沖一死,曹操立刻 “欲除之”。雖然曹丕勸諫以為不可,可曹操卻認為:“此人非汝所能駕御也。”,終于派人將其暗殺。看來,曹操對曹沖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看重的。我認為史書中所記載的曹沖寬仁宅厚的性格品質可能僅僅是一方面,他的性格中很可能還隱藏著極為果斷勇武的另一方面,就如同劉備,雖然寬厚仁義,愛民如子,但殺起人來,可是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的。所以曹操才如此喜愛他。如果不是早死,他很有可能是一個漢武帝或者康熙一樣的英明之主。

那么使一代英雄為之氣短的曹沖究竟是如何一個天才呢?據《魏書鄧哀王沖傳》說,曹沖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理解能力很強,到5,6歲其才智便達到成人水平。他無疑是個天才,在今天就該受到特殊照顧的吧。可是他其實是曹操小妾環夫人所生,按理在繼位問題上不應該有任何優勢的(也曾經看到過些中外文章對當時長子的繼位正統性的不可動搖性表示懷疑。而且當時卞夫人深得曹操本人和其他人的尊重,曹沖不大可能是因為環夫人受寵而讓曹操愛如掌上明珠。順便說一句,劉禪的母親也是小妾,連升位正宮的機會都沒有就歸天了。所以那時候廢立之事看來還有商量的余地。這里暫且不談)。曹操在他死了以后,曾對曹丕說曹沖之死對自己來說是不幸,但對曹丕等人來說就是大幸了。這段記載的真實性應該比較大,因為為了這件事,有個官兒(似乎叫孫盛,記不清了)曾經很嚴肅的批評了曹操。的確那樣的話對其他王位繼承人來說是具有很強打擊性質的。言歸正傳,《魏書鄧哀王沖傳》還記載了一件事,說當時曹操以大軍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嚴厲,這導致經常有冤案發生。有一次,放在倉庫里的一副馬鞍被老鼠咬壞了,恰好那是曹操的。倉庫管理員嚇壞了,認為自己一定在劫難逃,死定了。曹沖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裝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臉愁容。曹操見到以后,就問他怎么了。他回答說:“大家都說,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說:“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會有什么幸與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個唯物論者,但是從這里我們可見曹操是個很現實的人,后來他為曹沖禱告,可見其心之憂。那個倉庫管理員還是如實地上報了老鼠要破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沖的用意,笑了笑,也沒有追究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權術的曹丕,曹沖的智慧可以說是驚人的。那兩個家伙成天靠著幾個玩小聰明的家伙出謀劃策,實在讓人厭惡。而曹沖那么小就會因勢利導,給他父親講道理,把握人的心理之準確,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個天才。而且智慧用在救護弱小人物身上,他的心靈一定是非常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這也許是他母親是個一般的小妾,懂得下層人的凄苦,所以耳聞目染的曹沖從小就比較正直吧。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曹沖不死,必為其兄曹丕所害。其實不見得,曹丕本來在曹操心里的地位就不是太高。《魏書任城威王彰傳》里記載了這么一件事,說曹操死了后,曹彰回京跑去見曹植,他對曹植說:“先王召我回來,意思就是要立你為后繼”。可見曹丕當時毒殺曹彰的緊迫性。也可以說曹丕在當時沒有得到壓倒性的支持,我倒是對當時鎮守四方的幾位宗族的動向很感興趣。言歸正傳,要是曹沖還在,曹操為了掃清他繼位的障礙,先把其他王子給收拾了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因為,曹操到死都一直在猶豫,所以估計他還沒有安排好后事就一命嗚呼,給家里留下了禍根。

值得一提的事,曹沖夭亡似乎應該是在208年,那年冬天恰好就是赤壁之戰。大家可以做個年表看看,那十年曹操的戎馬生涯是如何度過的,大小戰爭不斷。估計他剛從從北方回來,還沒來得及認真考察曹沖,他的寶貝兒子就病倒了,憂郁的他估計也對戰事有些厭倦,居然為曹沖日夜禱告。可惜天才總要回到天上,曹操估計還沒來得及咽下悲痛就匆匆南征荊州,才有了他人生最大的失敗。所以他對曹丕說曹沖之死對自己來說是不幸,但對曹丕等人來說就是大幸這段話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惜哉,倉舒!悲哉,孟德!

建安十三年,曹沖病重不治而去世。與甄氏亡女合葬,追贈騎都尉印綬,黃初二年追贈謚「鄧哀候」,追加號為「公」。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環夫人生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環夫人生

曹林,公元232年封為沛穆王。杜夫人生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恭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后又獲厚葬。杜夫人生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濟陽懷王。秦夫人生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恭王。秦夫人 生

曹矩,早薨。范陽閔王, 尹夫人生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王昭儀生

曹上,早薨,臨邑殤公子,。 孫姬生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變,被賜死。 孫姬生

曹勤,早薨,剛殤公子。 孫姬生

曹乘,早薨,谷城殤公。 李姬生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戴公子。李姬生

曹京,早薨,靈殤公子。 李姬生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安公。 周姬生

曹棘,早薨,廣宗殤公子。 劉姬生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靈王。宋姬生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樂陵王。趙姬生

簡述曹丕的文藝理論思想

曹丕的詩文,多數多愁善感,多一些閨怨之氣,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在論,其中他在其著作典論論文中提過的諸如文人相輕這一類論點,也是他對自身和社會現狀面臨的問題所引發的思考,都是很有哲理性的,他開辟了新的文學評論。

曹丕首次提出了四科八體說的文體論。他認為在文體特征上,奏議要文雅,書論重說明,銘誄尚事實,詩賦則應該華美。雅、理、實、美,就是“末異”,它們都是關于文體的不同風格體貌的具體表征。

擴展資料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致,回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個中能手。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采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

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

曹丕是如何論述文學的價值和功用的

曹丕做魏太子時期,寫了一部學術著作--《典論》。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敘》、《論文》、《論方術》三篇。其中《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文學批評方面的專著。它的產生產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開始步入自覺時代的一個標志。文章雖不長,但提出了一些新見解,具有顯明時代色彩,顯示出文學批評的新風,對當時及后代文學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批評了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錯誤,提出“審己以度人” 的正確批評主張。曹丕分析了“文人相輕”惡習產生的原因,是作家、批評家的認識偏差問題,“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只做到“知己”,而沒有做到“知彼”。一方面表現對自己長處的“善于自見”,對別人長處視而不見;另一方面表現對自已短處視而不見,對別人短處視而易見。“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一個作家不可能擅長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各有所長也就必有所短,往往以自己所長相輕他人所短。解決的辦法是“審己以度人” ,即從自我出發,審察自己,衡量別人,要有正確的批評態度。

2、論述了各種文體的特點和寫這些文體的不同要求。《論文》說:“夫文本同而末異” ,所謂“本”,是指文章的本質特征,即用語言文字來表現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謂“末”,指文章的具體表現形態,即文體特征或文章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特點。無論哪一種體裁,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文體在表現形態、語言形式、體貌風格方面各有不同。

3、曹丕還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命題,說“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氣有清氣和濁氣兩種,不是可出氣就能獲得的) ,“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雖是父親兄長,也不能傳授給兒子和弟弟) 。這里的“氣”,實際上指的是作家氣質和個性。所謂“清濁”,一方面說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是指文學作品的風格。“清”是俊爽、豪邁的陽剛之氣;“濁”是凝重、沉郁的陰柔之氣。曹丕的“文氣說”,第一次正式認識到作家的主體性及其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的作用,把文學研究真正地與對人旳研究結合起來,開創了綜合地評論作家作品的風氣。曹丕旳“文氣說”,是《論文》最核心的一個觀點。它的提出標志著文學創作從此走向自覺,有了曹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才會有日后劉勰等人的比較全面,比較科學的風格理論。由此,我國古代文學批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對提高文學的社會地位,促使作者們重視創作個性,提高創作質量,起著積極作用,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走向有很大影響。

4、曹丕論述了文學事業的社會功能和價值。他對文學的功能和價值提出了嶄新旳看法,他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文章(主要是指詩賦、散文等文學作品。)是關系到治理國家的偉大功業,是可以流傳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業。曹丕將文章在政治中的作用概括為“經國之大業” ,提到與事功并立旳地位,評價如此之高,前所未有。

曹丕在文章中提出了并企圖解決文學發展中的一些共同問題,盡管他對這些問題旳解答還比較簡單,但他啟發后來的作家、批評家繼續探索解答這些問題的先驅之功是不能埋沒的。后來的陸機、劉勰、鐘嶸正是沿著他所開拓旳道路繼續前進旳。他的這些觀點,對文學的發展有積極意義,為后來的《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體制完備的文學批評專著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將前人零散的文學批評觀點系統論述,為后代文學批評史旳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位文學評論家。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047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