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出自哪個朝代(桂花的由來和桂花的樣子)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桂花出自哪個朝代,以及桂花的由來和桂花的樣子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桂花的古詩是什么?
唐 ·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1。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2擲與人。
小學古詩節日中秋節桂花
譯文
逐句全譯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么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查看更多
注釋
天竺寺: 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桂子: 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露華新: 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嫦娥: 多種說法,有說中國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查看更多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多么美好的場景啊!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浮想聯翩。
收起
作者
皮日休 [pí rì xiū
“八月桂花遍地香,獨占三秋壓眾芳”這句話出自哪里啊?
出自詩文《桂花》。
以下是詩文的相關介紹: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自由詩是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他正規設計的詩。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奏。這種言語對詩的主題和感情來說是“自然”的。自由詩并非什么現代發明,但它隨著現代主義的到來而占據顯著重要的地位,并且構成了對19世紀詩歌固定形式的反叛。
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一般較為簡單。這種體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說的內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詩的特點。
以上資料參考百度百科——詩文
桂花、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杏花、梨花、松柏、柳樹、菊花、蘭花在哪個朝代開始種植?
桂花 宋代記載:“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后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稟清秋在一時”,指出其開花的基本規律:即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月圓時,桂花盛開,半個月后花凋榭了,月亮也虧缺了。
我國桂花栽培歷史悠久。文獻中最早提到桂花是舊戰國時期(前475~前221)的《
桂花樹葉
山海經·南山經》,謂“招搖之山多桂”。屈原(前340~前278)《楚辭·九歌》也載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已成為名貴花木與上等貢品。在漢初引種于帝王宮鉗苑,獲得成功。唐、宋以來,桂花栽培開始盛行。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后人亦稱桂花為“天香”。唐宋以后,桂花在庭院栽培觀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元代倪瓚的《桂花》詩中有“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的詩句,表明了窗前植桂的情況。桂花的民間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我國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區均在此間形成。
我國桂花于1771年經廣州、印度傳入英國,此后在英國迅速發展。現今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生長為最好。
桃花 《千金藥方》載:“桃花三株,空腹飲用,細腰身”。《名醫別錄》載:“桃化味苦、平、主除水氣、利大小便,下三蟲”。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桃花的美容價值。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里談到,桃花具有"令人好顏色"之功效。
梅花中國境內有一些歷史悠久、比較為人所知的古梅:其中有代表的是楚梅、晉梅、隋梅、唐梅和宋梅,有五大古梅之說。
楚梅:在湖北沙市章華寺內。據傳為楚靈王所植。如此算起至今已歷2500余年,可稱最古的古梅了。
晉梅:在湖北黃梅江心寺內。據傳為東晉名僧支遁和尚親手所栽,距今已有1600余年。冬末春初梅開兩度,人稱“二度梅”(還有一個說法,因整個花期歷冬春兩季而得二度梅的之名)。原木已枯,現存為近年後發的新枝。
隋梅:在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內。相傳為佛教天臺寺創始人智者大師的弟子灌頂法師所種,距今已有1300多年。
唐梅:現在有兩棵古梅并稱“唐梅”。一在浙江超山大明堂院內,相傳種於唐朝開元年間。一在云南昆明黑水祠內,相傳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道安和尚手植。
宋梅:在浙江超山報慈寺。一般梅花都是五瓣,這株宋梅卻是六瓣,甚是稀奇。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而在梅子一邊灑上紅暈。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云:"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于城市綠化了。
荷花 大約過了一億多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饑,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
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萬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縣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鄭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兩粒炭化蓮子。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古人食用蔬菜約40余種,藕是其中之一。《峪經》中有“腮有荷華”之句,意指祖國大地上凡有沼澤水域的地方,都生長著荷花。
桂花詩詞賞析 李清照
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詠物而不滯于物。草間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了她那超塵脫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贊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鷓鴣天·桂花》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譯文:
淡黃色的桂花,并不鮮艷,但體態輕盈。于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屬最好的。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遲開的菊花感到害羞。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經地義。可憾屈原對桂花不太了解,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贊美那么多花,為什么沒有提到桂花呢?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建中靖國(1101年)之后,作者與丈夫趙明誠居住青州之時。由于北宋末年黨爭的牽累,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死后,她曾隨丈夫屏居鄉里約一年之久。
擺脫了官場上的勾心斗角,離開了都市的喧囂紛擾,在歸來堂上悉心研玩金石書畫,給他們的隱退生活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和無窮的樂趣。他們攻讀而忘名,自樂而遠利,雙雙沉醉于美好、和諧的藝術天地中。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桂花樹是什么朝代發現的???
據文字記載,中國桂花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南山經》提到的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呂氏春秋》中盛贊:“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東漢袁康等輯錄的《越絕書》中載有計倪答越王之話語:“桂實生桂,桐實生桐”。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桂就受人喜愛。
桂花的詩句古詩大全
1、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解釋: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2、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鷓鴣天·桂花》
解釋:此花淺黃而清幽,形貌溫順又嬌羞。性情蕭疏遠離塵世,它的濃香卻久久存留。無須用淺綠或大紅的色相去招搖炫弄,它本來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3、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
出自唐代李白的《詠桂》
譯文:他們不知道南山上的桂花樹,常年綠葉垂陰。在桂花樹下乘涼,涼爽又芳香,何不把桂花種植在你的庭院?
4、問春桂,桃李正芬華。年光隨處滿,何事獨無花。春桂答,春華詎能久。風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
出自唐代王績的《春桂問答二首》
譯文:問春桂:桃李花開得正好。到處都是一片芳華,你為何獨獨不開呢?春桂答:春華能豈能長久。及至秋日風霜來臨,你可知我一枝獨秀?
5、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
出自宋代謝懋的《霜天曉角·桂花》
譯文:桂樹的綠葉青翠欲滴,仿佛是用碧云剪裁出來的,青青的葉片低垂著,保護著它那像金子碎屑一樣的黃色花朵。它獨占了花中的美譽,無論是它那優雅的氣質還是幽郁的香氣,兩樣都稱得上是花中的極品,無誰能比。
桂花出自哪個朝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桂花的由來和桂花的樣子、桂花出自哪個朝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