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為什么寫卜居(白居易求教主要寫了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居易為什么寫卜居,以及白居易求教主要寫了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為什么居住在香山
1. 白居易關于香山的詩句
白居易關于香山的詩句 1.白居易關于“香山”的詩句有哪些
1.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圓時。——《初入香山院對月 大和六年秋作》白居易
2.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香山避暑二絕》白居易
3.夜來風月好,悔不宿香山。——《喜閑》白居易
4.龍門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報一期。——《贈皇甫六張十五李二十三賓客》白居易
5.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白居易
6.昔作少學士,圖形入集賢。今為老居士,寫貌寄香山。——《香山居士寫真詩》白居易
2.白居易香山詩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 銀屏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悔別故山遠,愁行歸路遲。云峯雜滿眼,不當隱淪時。
昨夜有風雨,云奔天地合。龍吟古石樓,虎嘯層巖閣。
幽意未盡懷,更行三五匝。
3.關于香山的詩
1、《香山避暑二絕》—白居易
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夜深起憑闌干立,滿耳潺湲滿面涼。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涼風十八里,臥乘籃輿睡中歸。
2、《喜閑》—白居易
蕭灑伊嵩下,優游黃綺間。未曾一日悶,已得六年閑。魚鳥為徒侶,煙霞是往還。伴僧禪閉目,迎客笑開顏。興發宵游寺,慵時晝掩關。夜來風月好,悔不宿香山。
3、《贈皇甫六張十五李二十三賓客》—白居易
昨日三川新罷守,今年四皓盡分司。幸陪散秩閑居日,好是登山臨水時。家未苦貧常醞酒,身雖衰病尚吟詩。龍門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報一期。
4、《香山寺二絕》—白居易
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且共云泉結緣境,他生當作此山僧。
4.求白居易贊洛陽香山的詩歌
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記》
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
白居易
闕塞龍門口,只園鷲嶺頭。曾隨減劫壞,今遇勝緣修。
再瑩新金剎,重裝舊石樓。病僧皆引起,忙客亦淹留。
四望窮沙界,孤標出贍州。地圖鋪洛邑,天柱倚崧丘。
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波翻八灘雪,堰護一潭油。
臺殿朝彌麗,房廊夜更幽。千花高下塔,一葉往來舟。
岫合云初吐,林開霧半收。靜聞樵子語,遠聽棹郎謳。
官散殊無事,身閑甚自由。吟來攜筆硯,宿去抱衾裯。
霽月當窗白,涼風滿簟秋。煙香封藥灶,泉冷洗茶甌。
南祖心應學,西方社可投。先宜知止足,次要悟浮休。
覺路隨方樂,迷涂到老愁。須除愛名障,莫作戀家囚。
便合窮年住,何言竟日游。可憐終老地,此是我菟裘。
參考資料:全唐詩
5.描寫香山紅葉的詩句
描寫香山紅葉的詩句有
1、唐·白居易《醉中對紅葉》
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人。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2、唐·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3、宋·楊萬里《秋山》
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
4、宋·強至《和純甫紅葉》
秋園無艷色,特地起西風。間向煙林翠,時呈霜片紅。霞光青漢襯,燈炬碧紗籠。不解隨松柏,染裁煩化工。
5、水龍吟-香山紅葉
斷霞飛落千山,余暉盡染楓林醉。陽枝尚暖,陰枝已冷,丹黃朱翠。影曳流光,嬌姿霜立,一懷秋味。忽寒風吹雁,輕牽紅袖,空拋灑,殷殷淚。綺夢冰輪碾碎,黯飄零、夜長無寐。荒溝寂寂,銀河渺渺,大城遙對。惟有清溪,舉波擎酒,傾杯相慰。且同離暗谷,急追春汛,與梅花會。
6、山林朝市兩茫然, 紅葉黃花自一川。 野水趁人如有約, 長松閱世不知年。 千篇未暇償詩債; 一飯聊從結凈緣。 欲問安心心已了, 手書誰識是生前。
7、香山紅葉
香山紅葉舞涼秋,風過枝頭似火流,古寺鐘聲霧里來,憩鳥驚飛擾晨幽。
6.關于香山的詩
1、《香山避暑二絕》—白居易 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
夜深起憑闌干立,滿耳潺湲滿面涼。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涼風十八里,臥乘籃輿睡中歸。2、《喜閑》—白居易蕭灑伊嵩下,優游黃綺間。
未曾一日悶,已得六年閑。魚鳥為徒侶,煙霞是往還。
伴僧禪閉目,迎客笑開顏。興發宵游寺,慵時晝掩關。
夜來風月好,悔不宿香山。3、《贈皇甫六張十五李二十三賓客》—白居易昨日三川新罷守,今年四皓盡分司。
幸陪散秩閑居日,好是登山臨水時。家未苦貧常醞酒,身雖衰病尚吟詩。
龍門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報一期。4、《香山寺二絕》—白居易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
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
且共云泉結緣境,他生當作此山僧。
7.描寫香山的詞語
香山下卜居的詩詞
作者:白居易 [唐]
老須為老計,老計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間久息心。
亂藤遮石壁,絕澗護云林。
若要深藏處,無如此處深。
【名言名句】注釋:情境描寫香山下卜居句子意趣真實,深受后人喜愛和推廣。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生平】
經歷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它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鄭(今河南新鄭)人,后遷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鄭(今屬鄭州新鄭)。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稹合稱“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更多記載'
8.描寫香山紅葉的古詩有哪些
1、宋·強至《和純甫紅葉》
秋園無艷色,特地起西風。
間向煙林翠,時呈霜片紅。
霞光青漢襯,燈炬碧紗籠。
不解隨松柏,染裁煩化工。
2、唐·白居易《醉中對紅葉》
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人。
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3、唐·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周昂的《香山》
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
野水趁人如有約,長松閱世不知年。
千篇未暇償詩債,一飯聊從結凈緣。
欲問安心心已了,手書誰識是生前。
5、《香山紅葉》
滿山楓葉適霜溫,隨冷增紅艷景屯。
雨后平添顏色靚,游人享趣影留存。
6、紀昀的《詠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紅葉紅滿天。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祖籍山西出生河南,少年白居易為何跑到江南去給徐州的兄弟寫詩呢?
因為當時白居易是跟隨自己的父親到了衢州做官,而自己的叔伯還在徐州做官,堂兄弟自然也就呆在徐州了,所以,身在江南想給徐州的兄弟寫信,只能寄到徐州了。
白居易,唐代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是山西太原的,他的詩作多是現實主義的題材,反應人間的百姓疾苦和人的喜怒哀樂之情。白居易與唐代另一名詩人元稹倡導新樂府運動,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是我國偉大的唐代詩人。白居易雖然是祖籍山西,但是是在河南出生的,其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早期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父親要到全國各地做官,所以要不停更換地方,而這個過程,也讓他見識來了更多的人間百態。
白居易一生寫了無數首詩作,而流傳后世的就有兩千多首,著有《白氏長慶集》,里面收錄了著名的《長恨歌》、《琵琶行》等佳作。而收錄在這本文集里第一首詩叫《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唐德宗貞元二年,當時白居易只有15歲。從這短短的四句詩句可以看出大概的意思。自己每天都在思念故鄉望斷了遠方也看不到故鄉,今日恰巧碰到一位老友要去北方,于是便寫了一封家書托他帶給自己的兄弟。而這里面的“故鄉”就是徐州,兄弟就是他的“堂兄弟”。
在此之前,白居易的父親和其叔伯都是在徐州做官,白居易和叔伯家的堂兄弟關系非常好,后來父親因為徐州任滿便被朝廷調到了江南的衢州,白居易便不得不離開徐州和自己的堂兄弟分別。但是,白居易出生的時代已經是晚唐時期,雖然表面上還是唐朝,但是唐朝已經日漸西下。從內部來看,唐朝各地都發生的反叛,各地大員都劃地盤分勢力范圍,不再聽從中央號令,也經常發生戰爭,老百姓之間的書信往來只能依靠熟人間過路時順便捎上,可見當時社會是一片混亂。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鄰居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老婦人沒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斷的寫詩,寫好了修改過后都會念給老婦人聽,老婦人聽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語言繁瑣時就會說出來,白居易拿回家繼續修改,再念給她聽,這樣直到老婦人沒有意見為止,所以,白居易的詩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傳名于世。他五六歲時便學做詩,十幾歲時在家鄉已很有名氣。
十六歲時,白居易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顧況是長安的一位名士,許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雖然詩才過人,但由于沒有詩作傳播在外,父親又只是一個州縣小吏,所以在長安只算一個無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聽說顧況的大名,于是使拿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謁顧況。
顧況的門人把白居易領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詩作。顧況一見白居易是個乳臭未干的年輕人,心里就已經不以為然了。接過詩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說:
“長安的什么東西都貴,想居住在長安可是不容易喲!”
白居易聽出話中的譏笑之意,但一言不發。
顧況掀開詩集,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剛讀完前四句,顧況就不由得高聲贊嘆說:“好詩!”又想起剛才自己挖苦的話,于是又贊許地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不要說是長安,就是整個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從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師。尤其他那首被顧況贊嘆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更是千古傳誦,全詩是這樣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詩中的名句,詩句通俗淺顯,但含蘊極為深刻,給全詩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樣,生命不衰,成為千古絕唱。
“元白”情深
俗話說“文人相輕”,但在唐代文壇上,卻有兩個文人給后人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他們是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友誼,是在共患難中建立起來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與元稹在長安久別重逢,兩人經常暢談達旦,吟詩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為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在那年三月被貶為通州司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鎮軍閥李師道勾結宦官暗殺身亡一案,被權臣嫉恨,憲宗聽信讒言,把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兩個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貶的命運。白居易在秋風凄凄中離開長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過的路。詩人滿腔惆悵,一路上尋找著好友留下的墨跡。一日他行至藍橋驛——這里是長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一下馬,便在驛站的墻柱上發現了元稹在正月路過這里時寫的一首《西歸》絕句,詩人百感交集,提筆在邊上寫了一首絕句: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西風我去時。
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
離了藍橋驛,經過商州、襄陽,詩人由漢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詩人經常反復吟詠好友元稹的詩卷,來慰藉孤獨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為止。途中寫下這樣一首詩: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元稹在通州聽說白居易被貶到九江,極度震驚,不顧自己病重在床,提筆給白居易寫信,并賦詩一首《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這首詩,被好友的關切之情深深感動,他在給元稹的信中寫道:“‘垂死病中’這句詩,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會感動得不忍再看,何況是我呢?到現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還凄惻難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寫來的,還未拆開就已淚眼模糊。他的女兒嚇得哭起來,妻子也忙問怎么回事。元稹告訴她們,自己很少這樣動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來信的時候。為此,元稹寄詩給白居易:
得樂天書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的詩,詩中寫道: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好友對自己如此情深,竟在夢中與自己相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自己也整天思念他,為什么就不能夢見呢?元稹十分懊惱,覺得大概是自己一來通州,就染上瘧疾,至今不愈,以致神思混亂的緣故。于是也寫詩一首,《酬樂天頻夢微之》: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
休戚相關的命運,把白居易與元稹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一生交誼很深,世人稱之為“元白”。
白居易改詩
白居易做詩,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據說他每寫一詩,必對家中老嫗讀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錄,不明白的就改寫。
有一次,他寫了一首《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將其中幾句念給老仆人聽:
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
安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
老人聽罷說,你說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長萬丈”中的“安”字,我尋思著還是改一改好。白居易問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說,你過去寫過這樣的句子: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賜,
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
老人接下來說,道州刺史元結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給大伙蓋房子,教育官吏們不要欺壓百姓,道州不就有了萬丈長裘了嗎?
白居易認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為“爭”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為百姓謀福利”的思想去“爭得大襲長萬丈”。
推薦于 2018-07-04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12個回答
8條評論
評論此刻,你最獨特
泇霖媽媽12
好,寫怎么多不容易
茶腩6
好寫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關于白居易的故事
1.白居易十五歲那年,到長安游學,按照當時的慣例,他帶著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學者顧況的府上拜訪求教。顧況是名冠天下的學者,他見到一個乳臭未干的后生前來拜訪,未免有輕視之心。當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時,對著眼前的少年,看了好一會,才開口說道:“京城長安米貴。居之不易啊!”但顧況畢竟是個學者,他還是認真閱讀了白居易的文稿。當顧況看到開篇第一首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時,不由肅然,他信口讀出聲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將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剛才跟您開個玩笑,您別見怪。” 2.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間,從不向民間索取任何名貴物品。想不到離任回家后,他竟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于是寫了一首“檢討”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原來,白居易在游天竺山時,發現有兩塊山石玲瓏可愛,便帶了回家。后來他反省自己,要是每個游人都帶回兩片可愛的石頭,天竺山還成什么樣子,這不破壞了大自然之美嗎?這種做法,抵上貪污千金,實在不像個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他感到對不起杭州,對不起天竺山,載著良知的重壓和深深的自責寫下了“檢討”詩。白居易的“檢討”流傳至今,讓后人感之、念之、嘆之。
5贊·78瀏覽2019-10-10
有關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杰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后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后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云:“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后,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后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并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后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云“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于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云:“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并且從此后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后,才潛心釋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后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并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于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筑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于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后,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后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杰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于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后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后,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后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后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后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筑,“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后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么,贊美什么,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采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斗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后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后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后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及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詩題《唐詩別裁》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賦得:詩體名,多為應制、科舉試帖詩作。 相傳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唐張固《幽閑鼓吹》載白居易到長安應試,攜詩作往謁顧況,顧以他的名字開玩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看白的詩作第一首《草》,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別情,想象別致,情味雋永。“野火”兩句傳誦千古,不僅突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也表現了對于新生事物的贊頌。 --------------------------------------------------------------------------------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注釋:諳(音安):熟悉。這句說,過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風景。勝:勝過.藍:靛青。能不:怎么能夠不。 這首詞以鮮明的比喻以及紅綠的鮮艷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寫得鮮明突出,深切地表現了作者對江南的懷念。現在常用三、四句來表現祖國江南春天的優美風光。 -------------------------------------------------------------------------------- 放言(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注釋:放言:言論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訣:判定。狐疑:猶豫不決,俗說狐性多疑。鉆角:古代占卜,在龜殼上鉆灼,以裂痕定吉兇。視蓍(音師):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莖占卜。試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燒三日不熱。”《淮南子·淑真》說,鐘山之玉用爐炭燒三天而色澤不變。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記·司馬相如傳》的“正義”說:“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這兩句說;識別玉的真假,要燒它三天;辨別枕木和樟木,要經過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為王,周公攝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國”,說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懼,就避于東。后來成王發現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來,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亂。王莽:字巨君,漢元帝皇后侄,他在奪取政權過程中,為了收攬人心,常表現出謙恭退讓,后來終于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未篡”
古代卜居之風盛行,唐宋最為講究,那些文豪是如何選擇的?
卜居是個古老的話題,與占卜學、風水學密切相關,最早源自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后來逐漸被儒釋道三教闡述解釋,逐漸運用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在唐宋時期達到隆盛,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現象。
占卜也稱為“玄學”,起源非常古老,遠在夏商周以前就已經誕生,并且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人們吃穿住行,不管做何事都會預先占卜,希望得到神靈指引,從而獲得吉祥。而風水學則起源較晚,屬于在占卜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博弈學”,主要目的是趨利避害,選擇適宜的居所(包括陰宅和陽宅)。
占卜學最初并不是用來占卜預測,而是人們對宇宙和自然現象的理解和解釋,后來逐漸發展為預測人、事、物等過去、現在、未來的成敗吉兇的玄學。而占卜學是一門極為龐雜的古代學問,內容包含廣泛,最主要的有“易經”和“術數”兩大流脈。其中易經起源于上古時代的龜甲占卜,現代所發掘出的甲骨文,即是占卜后對預測和結果的記錄。
從現代甲骨文考古的證據和歷史文獻記載顯示,古代卜居之風,自有人類歷史記載開始便伴隨其左右。如《尚書?洛詔》:“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唯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唯洛食。”,記載了周人營建洛邑前占卜邑址的情況,大意為占卜洛邑時,甲殼裂紋食去墨跡,認為吉利,即建都洛邑,后就用“卜食”作擇地建都的代稱。《史記?周本紀》也有同樣記載:“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周公再次占卜勘察,終于動工營建,將九鼎安放在城內。
周代天子建都城需要占卜,而民間宅居也要適當占卜選擇,《周禮?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職,……,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指出大司徒的職責之一,就是“相民宅”,運用“土宜法”,讓人們的居所方便居住,物阜民豐,于是“卜居”便應運而生。
然而“卜居”一詞,最早并不僅僅指選擇宅院,而且還有人生道路等,比如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中有《卜居》一篇,記載屈原感嘆世道混亂,不知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而占卜的太卜鄭詹尹則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大意是依靠用心去做事,至于占卜是起不了作用的。
隨著漢代道教盛行,人們崇尚自然,因而卜居大多選擇風光佳美之地,《后漢書?列傳?仲長統列傳》記載仲長統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發議論道:“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后。”,“卜居”一詞逐漸變成了擇地而定居。由于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住宅卜居的發展,使得人們也為去世后的喪葬選擇佳地,因而逐漸形成風水學。
風水學是在占卜學的基礎上,逐漸在魏晉時期形成,東晉時期方術士郭璞所著的《葬經》中,明確了風水概念,''氣乘風則散,見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指出葬所必然選擇''生氣''旺盛,''藏鋒聚氣''之地,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才能產生''地靈人杰''的風水效應。所由于郭璞最早提出風水概念,后人尊之為風水鼻祖。
魏晉到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朝代更迭,戰亂頻仍,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諸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使得北方人口大量遷移南方,因而擇地而居以謀求生活穩定,成了不少氏族家庭的首選,再加上當時崇尚玄學,于是卜居成風。如南朝(齊)蕭子良有《行宅》詩:“訪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幼賞悅禽魚,早性羨蓬艾。”。
到了唐代,李氏王朝尊老子為先祖,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再加上安史之亂后,社會開始出現藩鎮割據,一些仕宦文人,要么為了避開紛爭,逃避戰亂;要么崇尚自然,頤養天年,尋找風景神秀之地居住。比如李白移居安陸,杜甫逃難草堂,白居易安家香山,卜居成風,并且關于卜居的詩詞也是非常之多,很多著名詩人都有作品傳世,我們就來看看這幾位文豪是如何卜居的。
杜甫有多首關于卜居的詩詞,比如《赤甲》有:“卜居赤甲遷居新,兩見巫山楚水春。”,《寄題江外草堂》有:“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修竹,卜居必林泉。”,說明卜居一定要選擇有林泉之地。而另一首卜居詩詞,更是表達了對新居清幽之所的喜愛之情。
《卜居》
【唐】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白居易屬于大器晚成的詩人,前期兼濟天下,后期獨善其身,晚年卜居洛陽履道里,過起了十分舒適安逸的老年生活。由于仕宦原因,曾經多次卜居,比如有長安、藍田、新昌、洛陽、香山等等,其關于卜居的詩詞也很多,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心態,我們選其中的兩首,看看白居易對卜居的看法。
《卜居》
【唐】白居易
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卻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這首卜居詩詞,指出年輕時候在長安貧困無居所,沒有立錐之地,如今只要有個居所,哪怕是在喧囂的市區,狹小低矮的房子也就滿足了。
《香山下卜居》
【唐】白居易
老須為老計,老計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間久息心。
亂藤遮石壁,絕澗護云林。
若要深藏處,無如此處深。
這首詩晚年卜居香山所作,大意是年老辭官隱退時要早做打算,最好是選擇林深茂密幽靜的山居,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
詩仙李白一生命運多舛,然而性格浪漫豪爽,喜歡漫游山水,隨遇而安,出生在西域,長在四川,安家于湖北,周游于各地,最后在安徽當涂盍然而逝。其關于卜居的詩詞有一首《陳情贈友人》,其中有“多君騁逸藻,掩映當時人。舒文振頹波,秉德冠彝倫。卜居乃此地,共井為比鄰。清琴弄云月,美酒娛冬春。”說明喜歡與道德高人為鄰,共談風月,看得出李白選擇人而不是地點。
到了宋代,依然延續唐代卜居的風俗,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因為宋代依然是道教盛行的年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包括仕宦官吏,文人墨客,在居所和喪葬的選擇上,都非常重視。在卜居上,首先選擇居住地域,然后再選擇宅院場地,往往聘請術士進行占卜,以確定吉兇,比如當時流行的《相宅經》就詳細講解了如何營建住宅的風水。
宋代有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許多文人并沒有選擇葉落歸根,而是移居和喪葬在他鄉。范仲淹祖籍邠州(現陜西彬縣),后遷居江蘇吳縣,病逝于江蘇徐州,葬于河南伊川。歐陽修祖籍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病逝于潁州(今安徽阜陽),葬于開封府新鄭。蘇軾則祖籍眉州,病逝于常州,安葬于汝州郟縣。等等類似情形還有不少,這些也說明當時卜居成風。
宋代的卜居,雖然在宅院的營造和墓葬地的選擇上,頗有斟酌,然而在居住地的選擇上,大多選擇風景優美之地作為居所。比如蘇軾,非常喜歡陽羨,曾往來多達10余次,以至于要卜居此地。
《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里之約云》
【宋】蘇軾
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
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
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
應容緩急煩閭里,桑柘聊同十畝閑。
看得出,文豪蘇軾對陽羨的風光情有獨鐘,這首詩詞說明為何選擇陽羨,另外在《楚頌帖》中寫道:“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又在《又送葉淳老》中也說:“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然而,在晚年去世前,卻決定葬在汝州,主要是當時弟弟蘇轍一家都在那里,為了讓子女得到照應,作為長遠打算,因而選擇了汝州,因而沒有選擇陽羨。
關于卜居的古代詩詞文章還有很多,許多名人詩家都有作品傳世,限于篇幅,這里就不贅述。然而從唐宋時期這幾位文豪的卜居來看,基本上都是選擇風景優美,幽雅僻靜之地,作為文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之所,這大概和文人墨客的寄情山水崇尚自然有著很大關系,至于風水一說,反而在其次了。
可以詳細點介紹詩人白居易嗎?
白居易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杰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后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后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云:“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后,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后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并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后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云“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于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云:“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并且從此后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后,才潛心釋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后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并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于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筑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于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后,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后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杰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于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后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后,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后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后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后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筑,“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后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么,贊美什么,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采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斗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后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后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后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唐詩成語72】白居易之“居大不易”:先安心,再安居
因為父親白季庚在外地做官,所以白居易在十歲之前,一直在出生地新鄭東郭宅,和母親陳氏一起生活。直到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他十一歲的時候,才跟著時任徐州別駕的父親白季庚,來到符離這個地方住下。
來符離本來是為躲避河南那兒的藩鎮之亂的,但到了符離后,兩河(河北道與河南道)用兵仍然猛烈,且隨時會波及徐州。為了確保孩子安全,白季庚便把幾個孩子分別送到幾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難。在父親的安排下,白居易到了越中,投奔在那里當縣尉的堂兄。
在美麗的吳越之鄉,在叔父和堂兄的照應下,白居易度過了四年多衣食無憂的時光。他以一個少年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世界,看到了煙雨江南的美,也看到了下層勞動者的艱辛。
少年白居易也體驗到了一種身在異鄉的孤獨。他讀書學詩更加賣力刻苦,他想用苦學來排解寂寞,也為以后科場勝出作準備。
聽說如果進士及第就可以進身官場后,白居易的學習就近乎瘋狂了,一天天下來,他的身體漸漸出了毛病,除了虛弱之外,因用眼過度,視力也開始模糊;天天不斷握筆寫字的手指也磨出了繭子。
他打定主意:只要當了官,就一定當一個正直無私、真心為民辦事的好官,就要用手中的權力將勞苦的民眾從水火中解救出來。
一天,他來到野外,看到了遍地返青的野草,聯想到自己住在新鄭和符離時,時常會在冬天和小伙伴一起去田野燒荒的情景,枯草雖被燒了,但來年春天,原來的地方依然會草青花艷。
回到住處,十六歲的白居易腦中作著參加科舉考試的設想,提筆寫下了這首《賦得古草原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寫完這首詩,白居易告別了堂兄,只身來到了京城長安。
一入長安,白居易才見識到什么是繁華,什么是希望。
來京之前,有人告訴他,要想在京城立足,詩文寫得好只是其一,最關鍵的還要有重量級的文人舉薦。
所以,到長安后,白居易就開始打聽京城那些文人的名字和住處。
他聽的最多的名字是:顧況。
顧況眼下最受宰相李泌的賞識,已被引薦入朝,任著作郎。
經人指點,白居易找到了顧況的住處。
這日,白居易揣著那首《賦得古草原送別》,來到了顧況的府中。
年近花甲的顧況,見一稚氣未脫的少年,冒冒失失地前來拜訪,就笑問:“叫什么名字啊?”
“白居易。”白居易怯怯地答道。
顧況一聽白居易報上名字,就笑了,他重復了兩遍“居易”,然后就用嘲諷的語氣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
白居易羞羞地笑了下,沒作回應。
“既然來了,那就看看你的本事吧,帶詩文來了嗎?”顧況伸手道。
白居易立即掏出那首《賦得古草原送別》,恭敬地遞上去。
不讀不要緊,這一讀,顧老先生臉上的表情慢慢就變了,由不屑,到疑惑,到驚訝,最后到大喜。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出聲念完這兩句詩后,又指著詩稿,大聲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別說居長安,就是居天下都不是一件難事!老夫剛才說的‘居大不易’,就當是玩笑話好了。”
顧況這一夸,立即讓白居易的詩名在京城四處傳播開來。
因為還不具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加上身體又出了狀況,面見顧況后,白居易很快又回到了江南。
次年,白居易的父親轉任衢州別駕,白居易隨父到了衢州。其后,他經歷了父亡、守喪、移家洛陽等事,直到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八歲時,才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第二年二月以第四名登第。
三十三歲,白居易又通過“書判拔萃科”考試,與元稹同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一職。
終于做官了,有了穩定的薪俸收入了,白居易的生活有了保障,且上班又不忙,他對這樣的狀態還是比較滿意的:
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
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
茅屋四五間,一馬二仆夫。
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馀。
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剛參加工作,要想在京城買房,那還是不現實的。所以白居易只能在新安里租四五間茅屋來住。
在此后的四十余年時間里,白居易一直在升官,工資待遇也一直在提高。可自從有了元和六年(815年)的那次因上疏而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經歷,又親歷“牛李黨爭”過程中的互相傾軋,白居易逐漸認識到現實的黑暗和斗爭的殘酷,也充分看清了“人在官場,身不由已”的實質,因此,他開始主動避開京城,遠離斗爭漩渦,盡可能在相對平靜的環境中,做一個獨善其身的樂天派。
白居易結束在江州、忠州兩地的貶謫生活,回到京城當主客郎中,當時既受賜緋魚袋,又在不久之后被皇上賜予上柱國勛號,一時風光無限。
白居易終于具備了在京城買房子的能力,所買房子位于大雁塔附近的昭國坊。住進屬于自己的新房,白居易算是心卻了心中的一個心愿,他在《卜居》一詩中感慨道:
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始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這一年起,他開始在洛陽履道里第安家并著手經營自己的宅院。
六年后的甘露事變后,看透了時局的白居易終于要選擇徹底退出朝政了: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退居二線的白居易沒有“獨往青山”,而是悠然回到那個洛陽的小家,享受天倫之樂去了,這正如他的《池上篇》所言: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龜居坎,不知海寬。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皆吾所好,盡在吾前。時飲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閑閑。優哉游哉,吾將終老乎其間。
連“宅”帶“園”,共十五畝,真正實現了“居大”、“居易”的目標。雖然不是在京城,但白居易是滿足的,是逍遙自在的,而他在為官期間又沒有主動或被動害人,坦然面世,這或許是他最后能活到七十五歲高齡的原因吧。
白居易為什么寫卜居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白居易求教主要寫了什么、白居易為什么寫卜居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