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少保是哪個朝代的人(于謙少保是哪個朝代的人)
大家好,關于于謙少保是哪個朝代的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于謙少保是哪個朝代的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于謙簡介(要短)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代名臣,世稱于少保。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朝廷中有人主張向南遷避敵,于謙堅持保衛北京取得京師保衛戰勝利。景泰元年(1450年),明朝接回英宗,判定于謙犯謀逆罪,處死刑。弘治二年(1489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葬于杭州西湖三臺山麓,賜祠于其墓曰“旌功”。萬歷年間,明神宗改謚號“忠肅”。留有《于忠肅集》。后世尊于謙為民族英雄。
于謙是什么朝代的人
明朝。
于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為瓦剌俘去,于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
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后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謚肅愍,明神宗改謚忠肅。
擴展資料:
于謙的事跡:
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邊防日益吃緊,兵部事務日加繁忙,于謙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期間,邊防戰亂不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兩千余人貢馬,向明朝廷邀賞。由于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并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瓦剌借機就制造釁端,于這年七月率大軍向邊境騷擾。
明軍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率五十萬大軍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慘敗,明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盡管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同時得晉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不久,加封少保,總督軍務。
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
瓦剌進攻北京失敗后,其部族首領“也先”挾英宗逼和。于謙認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決不同意,瓦剌被迫釋放了英宗。英宗回來后,被弟弟景帝囚禁在南宮。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徐有貞、石亨等人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于謙被逮捕下獄,以和岳飛同樣的罪名?“莫須有”被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謙
于謙明朝個人簡介 于謙少年時期簡介
1、于謙明朝個人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 ,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后巡撫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后,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2、于謙少年時期簡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謙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程莊鎮于莊村)。太祖于伯漢先居山西后遷至蘇州,高祖于夔仕元為官。于謙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遂遷居杭州錢塘縣太平里,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人。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父親于彥昭隱居家鄉錢塘不仕。
于謙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于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游街。”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于謙是哪個朝代的?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樂年間進士,曾巡按江西,巡撫河南、山西,政績卓著。正統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生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挽狂瀾于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于謙加封少保,總督軍務。英宗獲釋后發動奪門之變復辟,1457年2月,于謙以“謀逆”罪被冤殺于北京,1459年5月,義子于康將于謙遺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
于謙是那哪個朝代
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關于于謙少保是哪個朝代的人和于謙少保是哪個朝代的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