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靈巖寺是哪里的(靈巖寺歷史)
大家好,關于白居易靈巖寺是哪里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靈巖寺歷史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蘇州靈巖山寺
靈巖山館處,曲徑橋亭,庭閣池水,已經頗見蘇州園林的精致。雖已深秋,靈巖山寺竹意青蔥,拾階而上,路過始蘇臺,請香只拜靈巖寺而去,誠心實意.門票的價格是20塊錢,不過在網上預訂更便宜,還有10塊錢的點評獎金,不用提前付款還是很不錯的,我訂過很方便的哦
靈巖山寺的歷史沿革
靈巖山寺在春秋時是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館娃宮故址。
東晉時,司空陸玩曾居于靈巖山,因得聞佛法,故舍宅為寺,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
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年),智積來此講經弘法,將之擴充為秀峰寺,佛寺建置更趨完善。據傳為大哀經(竺法護譯)中所述之智積菩薩應化之道場。
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天臺宗中興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華三昧。
宋初,一度為律宗寺院,元豐年間(1078——1085)改為秀峰禪院。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將韓世忠葬在靈巖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為蘄王并賜秀峰寺為顯親崇報禪寺,高僧圓照、慈愛、佛海、宗本等駐錫。
明朝洪武初年,賜額報國永祚禪寺。永樂十年(1412)重修。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一1505年)毀于火。
清順治六年(1649年)重興,康熙十四年(1675年)興建大殿。咸豐十年(1860年),由于太平天國之兵火,寺內建筑,除九層塔外,大半焚毀。1873年念誠法師略加修復。宣統三年(1911),真達住持本寺,與妙真協力大舉復興堂舍,殿宇漸全,至1926年改為凈土道場,名“祟報寺”,躍為江南名剎。
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師將其改為“靈巖山寺”。他為山門撰書的對聯為: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都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愿,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1861-1940年)法師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趙紹伊,陜西郃(今合陽)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20歲出家,法名圣量,別號常慚愧僧。他一生專修凈土宗,并在普陀山、上海、江蘇各寺廟講經說法,寫下大量宣揚凈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內外在家弟子10余萬人,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三祖。
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師避居靈巖山寺,專心念佛,創建凈土宗道場。他制定了五條規約,要求僧人堅持“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專一念佛,每日與普遍打七功課同。”經過印光法師的弘揚倡導,凈土宗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盛行。靈巖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凈土道場。
1966年寺遭破壞,僧眾被逐,象法蕩然。
1980年3月18日,畫家謝孝思暨諸同志,陪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靈巖山寺時,趙會長為山門題字:靈巖山寺,并賦詩以寄雅興。詩曰:欣隨謝公屐,重上吳王臺;湖山觀意態,林木感興衰。梵唄斷還續,慈鳥散復來;柳條見春色,畫境逐云開1980年末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
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中國重點寺院。現任主持明學大和尚。
至1981年寺內修訂靈巖山寺共住規約時,仍將印光大師所訂立五條規約列入首位,嚴格執行。現在,寺內僧人有一百余人,他們“專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他們每日修持,早晚課誦,半月誦戒,堂內念佛,寒暑無間,正常進行。1983年9月1日,靈巖山寺舉行了佛像開光和印光法師舍利入塔儀式,分別由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和蘇州市佛協會長明開法師主持。
1980年,靈巖山寺開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分專科班和本科班兩種學制。自辦以來,培養了上百名愛國愛教的佛教僧伽人才。大雄寶殿右邊的花園,是春秋時期娃宮的御花園,留有許多名勝古跡。有圓形的吳王井,又稱日井,相傳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還有八角形的智積井,又稱月井,原為吳王宮井,經南朝智積修浚,題為智積井。井邊有玩花池和玩月池,當年西施曾在此觀花賞月,采蓮為樂。在吳王井后,有梳妝臺,是西施梳妝之所,現臺上建長壽亭。在池西,有琴臺,是西施操琴鼓瑟處,這里是靈巖山絕頂,景致佳絕,“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叢碧,如在白銀世界中”,風景秀麗,游人駐足。石上刻有“琴臺”二字,并有明代大學士王鏊手書“吳中勝跡”。
另外,由山路上山,沿途有繼廬亭、迎笑亭、落紅亭、觀音洞、石幢、采香徑等景點。歷代詩人如李白、劉禹錫、白居易、韋應物、李商隱、蘇舜欽、高啟、文徵明、沈德潛、尤侗等都曾登臨靈巖山,留下了動人詩篇。
帶你讀懂:千年古剎靈巖寺里的“海內第一名塑”
靈巖寺本是泰山支脈,其境為泰山最幽絕處。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有1600年 歷史 ,在唐宋元明時持續鼎盛,佛教底蘊深厚,自唐代起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剎之首。其遺存的唐宋建筑 歷史 悠久,四十尊彩塑羅漢像更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賀敬之為此寫下“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巖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的詩句。
靈巖寺位于泰山西北麓靈巖山腳下,靈巖山是泰山十二大支脈之一,主峰為海拔668米的方山(靈巖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靈巖寺就坐落在山之陽的翠谷寶地之中。群山環抱,柏檀疊秀。一座座古建筑掩映深山之中,遠離塵囂,肅穆安詳。難怪清代學者王世貞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
白居易游玩靈巖寺后寫下了詩句:“館娃宮畔千年寺,水闊云多客到稀。 聞說春來更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有1600年 歷史 ,在唐宋元明時持續鼎盛,佛教底蘊深厚, 自唐代起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剎之首。其遺存的唐宋建筑 歷史 悠久,四十尊彩塑羅漢像更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 歷史 上多位皇帝在東巡泰山時都會專門巡幸靈巖寺。隋文帝東巡齊州,參拜岱岳后專門巡幸靈巖寺,唐高宗與武則天泰山封禪曾駐蹕靈巖十天,乾隆皇帝南巡時更是八次巡幸靈巖,曾命名靈巖八景,每次都為靈巖八景賦詩,共留下六十四首詩。
經過幾度沉浮,早期建筑多已不存。靈巖寺現存殿宇多是宋代以后建造的,很多在明清重修,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構件。
大雄寶殿是現今寺中僧人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宋政和年間創建,現存為清代遺物。其建筑仍沿用了宋代覆蓮柱基和八角柱。
五花閣,宋景祐年間創建,明、清重修,后毀于火災。
千佛殿,在唐貞觀年間,由慧崇和尚創建,宋、明曾重建,萬歷十五年重修,現存為明代建筑。
辟支塔為靈巖寺標志性建筑,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創建于宋淳化五年,竣工于嘉佑二年,歷時63年完工,工程浩大,結構復雜,氣勢雄偉。從建筑的位置和結構看,是典型的宋代風格。
墓塔林是歷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時期遺物。現存墓塔167座,中央為甬道,甬道北端為北魏祖師塔(法定高僧墓塔)。
千佛殿內供奉的三身佛,從左到右依次為西側的釋迦牟尼佛,正中的毗盧遮那佛,東側的盧舍那佛。佛像體態雍容端莊。
靈巖寺文物的精華乃是千佛殿內四周圍坐的40尊彩繪泥塑羅漢像,其中32尊塑造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8尊補塑于明萬歷年間。羅漢是佛教修行中的中級階段,斷絕了一切嗜欲,但尚未進入天國境界,因此藝術家在塑造羅漢像時就沒有恪守佛像傳統模式,比較注重寫實,保有世俗氣息和生活情趣,個個都活靈活現,有滿臉皺紋的老者,也有年輕者,有傾聽狀的,有沉思狀的,甚至還有一位哭泣者,表情、服飾、動作幾乎是一人一面,惟妙惟肖。
1982年重新維修時在部分羅漢像體腔內還發現了文物,其中有一具泥塑腹腔內有絲綢做的五臟六腑,還有古錢幣等。在一尊泥塑內壁發現墨書“治平三年“等字樣,證實了羅漢像塑造年代。從西第11尊羅漢體腔內還剝離出一尊比較完整的鐵質羅漢。
這些栩栩如生的羅漢像仿佛再現了真人的生活情狀,歷來為學者文人所器重。
梁啟超贊譽千佛殿泥塑為“海內第一名塑”,并寫下碑碣。
劉海粟參觀后寫下“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贊語。
賀敬之寫下“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巖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的詩句。
辟支塔塔基浮雕1985年發掘清理時才發現。八面各有五幅浮雕,現存37幅,內容為阿育王皈依故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為學術界所關注。類似題材,保存完整的佛塔基座,目前在我國只有這一處。
山不在高,有泉則靈。靈巖山上不僅巖奇洞幽,更有多處終年不枯竭的名泉,為名山裝點出生氣。靈巖寺內有卓錫泉、袈裟泉、檀抱泉(寺外東二公里)三泉是被列入七十二名泉,還有雙鶴泉、甘露泉、飛泉等眾多列入濟南名泉的泉。
(千佛殿內為保護泥塑的色彩不設燈光,禁止拍照,文中泥塑羅漢照片翻拍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靈巖寺》一書,部分資料亦來源于此,轉載請注明)。
關于白居易靈巖寺是哪里的和靈巖寺歷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