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君輕我意如何(名為重君為輕)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重君輕我意如何,以及名為重君為輕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天下為主,君輕民重思想的關系是
【天下為主】,“天下為主,君為客”這個是黃宗羲提出的,從字面的意思講是天下蒼生是主體,君主只是客人,這都反映了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它是否定君主專制;【君輕民重】,也就是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其實它是為當時的統治者更好地進行統治人民。所以說天下為主,君輕民重思想的關系是 前者是對后者的批判繼承。
孟子民貴君輕的主要內容及對當代的意義
以孟子為代表的民本思想,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對當代的意義:對構建我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和諧社會有著深刻的啟示。一、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孟子承繼了先賢的“重民”思想,但又有所發揮和發展,形成了自己豐富的民本思想理論。他認為民眾是國家或社會的根本,統治者要重視民眾的利益和作用,尊重民眾的意志和人格,才能使民心向背、天下太平,從而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具體說來,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以下內容:(一)民貴君輕的重民思想孟子認為,在社會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眾,民眾是國家、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人民、國家和君王三者之間,“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對于統治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民”,否則就會自取滅亡。
怎么看待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一文讀懂孟子的政治觀
孟子的“民貴君輕”論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題。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在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的亂世,孟子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努力宣傳他的民本思想,反對戰爭,反對暴政,希圖建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的統一國家(天下)。
從“民貴君輕”的論斷出發,孟子呼吁各國統治者實行他的仁政主張,認為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既具有道義上的正當性又極富效率性。仁政的承擔者主要是君。孟子對君主的資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君主的權力也作了種種限制,形成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君主理論。
一、民本與仁政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周王室衰微,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諸侯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離婁上》)各諸侯國內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擺在當時各個階層和各家學派面前的迫切任務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秩序。
懷著對唐、虞、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憶,孟子提出的平治天下的思路是:個別諸侯國實行仁政,通過仁政巨大的道德威力和示范作用,收取天下民心,以文王吊民伐罪式的征討,用最小的犧牲統一天下。
仁政的理論基礎是民本思想。
1 、民意是君主權力正當性的來源
民本思想認為,民意是君主權力正當性的來源。在周以前,人們認為天命是統治者權力的來源。周初政治家周公總結商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時提出天命不常的觀念,并把人事作為天命的補充。他強調統治者要明德慎罰、敬天保民,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天的保佑。他認為,
治理國家就要像醫治疾病一樣謹慎從事,上天是否保佑,只有通過民情才可體現。因此,“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酒誥》)統治者應該時刻關注民情,從民意中體察天命。周公開啟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孟子繼承了周公的思路,把天命和人事結合在一起,而在實際上把重點轉移到了人事方面。在和萬章的對話中,他說:
孟子認為,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權力正當性的來源。如何驗證君主權力的正當性呢?孟子指出,讓他主持祭祀,百神享之,說明天接受他;讓他管事,事情能管好,百姓能安寧,這是人民接受他。但這兩者中只有民意是具有操作性和實在性的。孟子引用《尚書·泰誓》的話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因此統治者必須關注人民,從民意而得知天命,由體察民眾而獲得上天的保佑。孟子實際上肯定了民意是君主權力正當性的主要來源。
2 、民意是君主力量之所在
民意不僅是君主權力正當性的來源,它還是君主力量之所在。孟子指出,獲得民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戰勝、不可抵擋的。他的這個結論是從商湯統一天下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對這段歷史是這樣描述的:
商湯獲得民意的支持,因此無往而不勝。反之,“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桀紂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他們失去了民心。由此孟子認為,君主要想獲取天下就要爭取民心,而獲取民心最有效的途徑是行仁政,因為向往仁政是民眾的本性。
孟子堅信,行仁政、獲民心者無敵于天下,“仁者無敵”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對齊宣王說:
仁政的有效性還表現在與霸道的比較中。他說:
?以霸道取天下,必須有大國作基礎,而以仁政取天下,即使很小的國家也可以實行。商湯、文王都是起自小國,通過行仁政取得天下的。
孟子對于管仲式的富國之路極為不屑。在孟子的開篇,他就提出了應重義輕利,反對國家以利為目標。他對見面就問他“亦將有以利吾國”的梁惠王進行了不客氣的批駁,告訴他“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次公孫丑將他與管仲相提并論時,他大為惱火,說:“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孟子·公孫丑上》)
同樣,孟子也不屑于依仗軍事來統一。他認為,只要實行王政,取得天下民心,取天下易如反掌。商湯“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的理想化了的描述是孟子經常拿來論證他的的“仁者無敵”主張的。在仁政面前,軍事力量,特別是沒有道義支撐的軍事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以戰爭手段統一天下,既沒有道義的支持,也不會有實際的功效,所以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戰爭,認為那些善于戰爭的人都是罪人:
從民本的立場出發,孟子認為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最好的辦法。
二、對不仁君主的懲罰措施
孟子思想中對專制君主最具挑戰性的莫過于對不行仁政的君主的懲罰措施了。孟子認為君主只是受命于天來治理人民的,當君主無道、不行仁政時,孟子就明確否定他們的權威,肯定臣民有采取一定的抵抗措施的權力。
首先,臣民對不仁君主有保持冷漠的權力。
鄒與魯曾發生戰斗,鄒國的官員死了幾十個,而老百姓卻沒有人戰死。鄒穆公問孟子該怎么辦,孟子指出:
鄒穆公平時不行仁政,不愛護人民,那么人民在這個時候就沒有必要為他賣命了。同樣,臣也有對君主冷漠的權利:
看到君主胡作非為,濫殺無辜,士與大夫可以離開,不再效忠于君主。孟子并不認為臣對君有無條件的盡忠的義務,臣對君的態度取決于君對臣的態度:
這是一種類似于契約式的相互對待關系。從這個角度君的權威自然是大打折扣了,無怪乎明太祖對孟子大為不滿。
其次,大臣有權撤換不仁之君。
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如果君主危害國家,大臣可以采取撤換君主的行動:
太甲作為天子而不得民心,伊尹就把他放逐了。人臣可以放逐天子么?孟子肯定說,只要有伊尹那樣的出發點就可以,判斷的標準就是“民大悅”。還有一處: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孟子·萬章下》)
如果君主有大的過失,又不肯聽諫勸,那么貴戚之卿,其實就是王族成員有權撤換調他。這話說得齊宣王當場變色。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對于統治者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論證其合法性,也可以論證其不合法性。
第三,對于不仁之君的征討
行仁政是君主權利合法性的基礎。如果君主不仁,君就不再是君了。推翻不仁之君是正義的行動,不是叛逆。孟子在評價湯武革命時說:
不仁義者如紂王,只是獨夫民賊,殺之不為罪。但由誰來執行推翻暴君的任務呢?孟子肯定諸侯或大臣有權采取行動,如商湯、周武。孟子寄希望于仁義之君的興起收拾天下大亂的殘局。雖然他厭惡諸侯之間的混戰,說“春秋無義戰”(《 孟子·盡心下》)但如果諸侯國能以救民為目的討伐他國,他還是認可的。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孟子·梁惠王下》)
齊宣王問孟子有關伐燕之事。孟子認為燕國國君“虐其民”,齊如果以救民于水火為目的去攻打燕,這是正當的。但如果不行仁政,那就沒有理由了。
從道義上肯定仁義之師對于不仁之君的征討,這也是對不仁之君的一種懲罰。但孟子沒有肯定“民”有權起來反抗暴君,民對于暴君只能忍受,期待仁君的拯救。
三、評價
孟子的制度設計是以其民本思想為基礎的。 他的民本主張雖然還遠不是民主,但與他同時代的主張絕對君主的法家相比,與后來特別是元明清時代實際存在的專制制度相比,仍不失為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其實孟子思想的價值在于以一種理想的制度、理想的境界作為現實的參照,成為人們批判現實的理論資源。
孟子很長時間內地位都不高。 他關于湯武革命的議論顯然不利于君主專制權力。據《漢書·轅固傳》記載,漢景帝時轅生與黃生在漢景帝面前爭論湯武革命是否正確時,景帝說:“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其味,然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干脆不讓學者繼續深入下去了。明太祖讀到“臣視君如寇讎”的議論,對孟子十分不滿,要把他從孔廟里搬出來,后在大臣的強烈反對下才作罷,但他下令對《孟子》一書進行刪改之后才可以用。
孟子在儒學中的地位經歷了一個上升的過程。 從宋代開始,孟子的主張在官僚士人階層獲得普遍認可,《孟子》被列入“四書”。元明清時代四書被官方指定的教科書。“民貴君輕”的論斷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主要的體現,由于最高統治者的認同、論證、提倡,“民貴君輕”成為了傳統社會的大眾價值共識。
這樣就產生了兩個悖論:為什么一個在當時被證明是失敗的理論會受到后世如此的重視?為什么在民本思想受到空前褒揚的同時,現實的政治卻不斷走向專制?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當時是失敗的(實際的政治家是不會采用孟子的主張的),但孟子觸及到了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安撫民心,保持穩定,維護社會秩序。這是任何政治(思想)家都不能回避的問題。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論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較為可靠的思路。歷史證明,經歷過激烈的朝代變革后的統治者,對民本思想往往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
孟子“民貴君輕”的論斷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專制制度有緩和作用。他認為民眾的支持是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失掉民心的君主可以被撤換,不被民眾支持的王朝應該下臺,這就有點民主思想的味道了。但孟子的根本思路還是期待明君治世,主張精英治國。
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大框架內,孟子民本主張中可能導向民主的因素不可能有成長的空間。政治永遠是實力的角逐,民主的實現取決于民眾力量的覺醒。而在中國,直至有清一代,作為本的“民”始終是一個被動的對象。所以統治者可以一方面大力宣揚“民貴君輕”,同時又毫不客氣地加強專制。我們知道,明、清兩代是封建專制不斷走向極端的時代。
這樣看來,孟子的民本主張又只是為后世統治者論證合法性提供了一個便利的思路而已。
(知乎答問:怎么看待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關于動物的五字詩句
1. 五元關于動物的詩句
五元關于動物的詩句 1.寫5句關于動物的詩句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4.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5.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6.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曾幾《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8.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唐·蘇軾《惠崇》
1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李清照《如夢令》
1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2.關于動物的詩句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
白話譯文
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
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后,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詩人通常借描寫物來描寫人,側面反映出人的品格。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這也是用來表現、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方法。
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詩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
擴展資料:
詩歌的表現手法:
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
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
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
無論是比擬、夸張或借代,都有賴于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
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連翩的佳作。
3.關于動物的古詩
1.馬 賣駱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騎行,臨賣回頭嘶一聲。
項籍顧騅猶解嘆,樂天別駱豈無情。 歸馬華山 【唐】白行簡 牧野功成后,周王戰馬閑。
驅馳休伏皂,飲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隨風暮自還。
冰生疑隴坂,葉落似榆關。 躞蹀仙峰下,騰驤渭水灣。
幸逢時偃武,不復鼓鼙間。 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 【唐】曹唐 騄耳何年別渥洼,病來顏色半泥沙。
四啼不鑿金砧裂,雙眼慵開玉箸斜。 墮月兔毛干觳觫,失云龍骨瘦牙槎。
平原好放無人放,嘶向秋風苜蓿花。 隴上沙蔥葉正齊,騰黃猶自跼羸啼。
尾蟠夜雨紅絲脆,頭捽秋風白練低。 力憊未思金絡腦,影寒空望錦障泥。
階前莫怪垂雙淚,不遇孫陽不敢嘶。 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別是古龍孫。
霜侵病骨無驕氣,土蝕驄花見臥痕。 未噴斷云歸漢苑,曾追輕練過吳門。
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秣飼恩。 空被秋風吹病毛,無因濯浪刷洪濤。
臥來總怪龍蹄跙,瘦盡誰驚虎口高。 追電有心猶款段,逢人相骨強嘶號。
欲將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鉸刀。 病久無人著意看,玉華衫色欲凋殘。
飲驚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葉寒。 長襜敢辭紅錦重,舊韁寧畏紫絲蟠。
王良若許相抬策,千里追風也不難。 馬 【唐】陳凝 未明龍骨駿,幸得到神州。
自有千金價,寧忘伯樂酬。 雖知殊款段,莫敢比驊騮。
若遇追風便,當軒一舉頭。 白馬 【唐】杜甫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詠馬 【唐】韓琮 曾經伯樂識長鳴,不似龍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鹽車猶駕瘦何驚。 難逢王濟知音癖,欲就燕昭買駿名。
早晚飛黃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鸞鳴。 驄馬 【唐】霍總 青驪八尺高,俠客倚雄豪。
踏雪生珠汗,障泥護錦袍。 路傍看驟影,鞍底卷旋毛。
豈獨連錢貴,酬恩更代勞。 白馬 【唐】賈至 白馬紫連錢,嘶鳴丹闕前。
聞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紫騮馬 【唐】李白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
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
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 詠馬 【唐】楊師道 寶馬權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裝。
春草初生馳上苑,秋風欲動戲長楊。 鳴珂屢度章臺側,細蹀經向濯龍傍。
徒令漢將連年去,宛城今已獻名王。 白馬 【唐】翁綬 渥洼龍種雪霜同,毛骨天生膽氣雄。
金埒乍調光照地,玉關初別遠嘶風。 花明錦襜垂楊下,露濕朱纓細草中。
一夜羽書催轉戰,紫髯騎出佩騂弓。 老馬 【唐】姚合 臥來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悵東郊道,秋來雨作泥。 浴馬 【唐】喻鳧 解控復收鞭,長津動細漣。
空蹄沈綠玉,闊臆沒連錢。 沫漩橋聲下,嘶盤柳影邊。
常聞稟龍性,固與白波便。 塞馬 【唐】元稹 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曉風寒獵獵,乍得草頭行。 夷狄寢烽候,關河無戰聲。
何由當陣面,從爾四蹄輕。 2.虎 猛虎行 【魏晉】陸機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 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
饑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
崇云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
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為音。 人生誠未易,曷云開此衿? 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
猛虎詞 【唐】儲光羲 寒亦不憂雪,饑亦不食人。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
太室為我宅,孟門為我鄰。百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
蒙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
高云逐氣浮,厚地隨聲震。君能賈馀勇,日夕長相親。
猛虎行 【唐】韓愈 猛虎雖云惡,亦各有匹儕。群行深谷間,百獸望風低。
身食黃熊父,子食赤豹麛。擇肉于熊豹,肯視兔與貍。
正晝當谷眠,眼有百步威。自矜無當對,氣性縱以乖。
朝怒殺其子,暮還食其妃。匹儕四散走,猛虎還孤棲。
狐鳴門兩旁,烏鵲從噪之。出逐猴入居,虎不知所歸。
誰云猛虎惡,中路正悲啼。豹來銜其尾,熊來攫其頤。
猛虎死不辭,但慚前所為。虎坐無助死,況如汝細微。
故當結以信,親當結以私。親故且不保,人誰信汝為。
白虎行 【唐】李賀 火烏日暗崩騰云,秦皇虎視蒼生群。 燒書滅國無暇日,鑄劍佩玨惟將軍。
玉壇設醮思沖天,一世二世當萬年。 燒丹未得不死藥,拿舟海上尋神仙。
鯨魚張鬣海波沸,耕人半作征人鬼。 雄豪猛焰烈燒空,無人為決天河水。
誰最苦兮誰最苦?報人義士深相許。 漸離擊筑荊卿歌,荊卿把酒燕丹語。
劍如霜兮膽如鐵,出燕城兮望秦月。 天授秦封祚未終,袞龍衣點荊卿血。
朱旗卓地白虎死,漢皇知是真天子。 猛虎行 【唐】李賀 長戈莫舂,長弩莫抨。
乳孫哺子,教得生獰。 舉頭為城,掉尾為旌。
東海黃公,愁見夜行。 道逢騶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鳴。 泰山之下,婦人哭聲。
官家有程,吏不敢聽。 猛虎行 【唐】齊己 磨爾牙,錯爾爪。
狐莫威,兔莫狡, 饑來吞噬取腸飽。 橫行不怕日月明, 皇天產爾為生獰。
前村半夜聞吼聲, 何人按劍燈熒熒。 虎跡 【唐】韋莊 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
我今避世棲巖穴,巖穴如何又見君。 猛虎行 【唐】張籍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 王陵年少不。
4.關于動物的詩句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3、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朝發白帝城》4、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東省陵》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6、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7、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8、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晏幾道《臨江仙》9、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題自畫小像10、長亭怨慢·雁 (清·朱彝尊)結多少悲秋儔侶,特地年年,北風吹度。
紫塞門孤,金河月冷,恨誰訴?回汀枉渚,也只戀江南住。隨意落平沙,巧排作、參差箏柱。
別浦,慣驚移莫定,應怯敗荷疏雨。一繩云杪,看字字懸針垂露。
漸欹斜、無力低飄,正目送、碧羅天暮。寫不了相思,又蘸涼波飛去。
11、摸魚兒 (金·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12、紅樓夢{四十八}寶釵食螃蟹絕唱桂靄桐陰坐舉觴, 長安涎口盼重陽.眼前道路無鏡緯, 皮里春秋空黑黃!酒未滌腥還用菊, 性防積冷定須姜?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13、紅樓夢{四十九}黛玉詠蟹詩鐵甲長戈死未忘, 堆盤色相喜先嘗.螯封嫩玉雙雙滿, 殼凸紅脂塊塊香.多肉更憐卿八足, 助情誰勸我千觴.對茲佳品酬佳節, 桂拂清風菊帶霜.14、在獄詠蟬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15、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16、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白居易1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出自 曹操 《龜雖壽》18、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19、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自《春望》作者:杜甫20、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21、蟬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22、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23、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24、昔時曾從漢梁王,濯錦江邊醉幾場。
拂石坐來衫袖冷,踏花歸去馬蹄香。當初酒賤寧辭醉,今日愁來不易當。
暗想舊游渾似夢,芙蓉城下水茫茫《瑞鷓鴣》2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朝民歌《木蘭辭》26、避權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平生附我者,詩人稱好逑。
——元稹《陽城驛》27、游蜂競鉆刺,斗雀亦紛拏。天生細碎物,不愛好光華。
——元稹《芳樹》28、(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宋·張俞《蠶婦》)29、但愛鱸魚美(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北宋范仲淹《江上漁者》)30、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漢樂府 孔雀東南飛)。
5.5句0關于動物的詩句
鶴答雞
---白居易
爾爭伉儷泥中斗,吾整羽儀松上棲。
不可遣他天下眼,卻輕野鶴重家雞。
雞贈鶴
---白居易
一聲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不會悠悠時俗士,重君輕我意如何?
惠崇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賦得雞
---李商隱
稻粱猶足活諸雛,妒敵專場好自娛。
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
6.關于動物的詩句古詩
1、《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2、《賣駱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騎行,臨賣回頭嘶一聲。
項籍顧騅猶解嘆,樂天別駱豈無情。
3、《歸馬華山》
唐·白行簡
牧野功成后,周王戰馬閑。
驅馳休伏皂,飲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隨風暮自還。
冰生疑隴坂,葉落似榆關。
躞蹀仙峰下,騰驤渭水灣。
幸逢時偃武,不復鼓鼙間。
4、《越鳥》
唐·鄭谷
背霜南雁不到處,倚棹北人初聽時。
梅雨滿江春草歇,一聲聲在荔枝枝。
5、《畫眉鳥》
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7.寫5句關于動物的詩句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4.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5.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6.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曾幾《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8.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唐·蘇軾《惠崇》 1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李清照《如夢令》 1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8.關于動物的古詩有哪些
是有動物就算嗎?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
烏衣巷
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qióng)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9.帶有動物的詩句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蘆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杜甫 絕句二首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杜甫 絕句六首 日出籬東水 云生舍北泥 竹高鳴翡翠 沙僻舞〔昆鳥〕雞 藹藹花蕊亂 飛飛蜂蝶多 幽棲身懶動 客至欲如何 鑿井交棕葉 開渠斷竹根 扁舟輕裊纜 小徑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 斜暉轉樹腰 隔巢黃鳥并 翻藻白魚跳 舍下筍穿墻 庭中藤刺檐 地晴絲冉冉 江白草纖纖 江動月移石 溪虛云傍花 烏棲知故道 帆過宿誰家 杜甫 復愁十二首 人煙生處僻 虎跡歸新蹄 野鶻翻窺草 村船逆上溪 釣艇收緡盡 昏鴉接翅稀 月生初學扇 云細不成衣 萬國尚戎馬 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 早已戰場多 身覺省郎在 家須農事歸 年深荒草徑 老恐失柴扉 金絲鏤箭簇 皂尾掣旗竿 一自風塵起 猶嗟行路難 胡虜何曾盛 干戈不肯休 閭閻聽小子 談笑覓封侯 貞觀銅牙弩 開元錦獸張 花門小箭好 此物棄沙場 今日翔麟馬 先宜駕鼓車 無勞問河北 諸將角榮華 任轉江淮粟 休添苑囿兵 由來貔虎士 不滿鳳凰城 江上亦秋色 火云終不移 巫山猶錦樹 南國且黃鸝 每恨陶彭澤 無錢對菊花 如今九日至 自覺酒須賒 病減詩仍拙 吟多意有余 莫看江總老 猶被賞時魚 規雁 東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正北飛 烏衣巷","唐 劉禹錫","朱鵲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平常百姓家 和子由澠池懷舊","宋 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哪復計東西. 陶淵明 翩 翩 新 來 燕 雙 雙 入 我 家 先 巢 故 尚 在 相 將 還 舊 居 白居易 須 臾 千 來 往 猶 恐 巢 中 饑 辛 勤 三 十 日 母 瘦 雛 燕 肥 桃 花 (清)劉灝 雙飛燕子幾時回, 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 小舟撐出柳陰來。 村晚","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春雁 (明)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 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怪春來便歸去, 江南雖好是他鄉.。
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對人民有哪些好處好處
“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優良傳統之一。人類一旦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統治者如何處理與民眾的關系,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了鞏固統治,安定社會秩序,當時各學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傳》、《國語》、《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蘊含著“民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愛民治國”的主張(見第10章),又明確宣稱:“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見第49章)從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為當時的一種時代思潮;相比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強烈、最集中。
這里所選錄的《孟子》中的六段文辭,都是直接闡發民本思想的。孔孟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愛人,這是民本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孔子曾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均見《孟子》)的主張,要求統治者克制私欲,廣施恩澤以讓人民安居樂業。孔子以民為本的思想,經孟子繼承而發揚光大。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批判統治者橫征暴斂,荒淫無度,無視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二是強調人民的生存權,必須保證百姓“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否則,無異于“率獸而食人”的獨夫民賊。三是強調統治者首先必須獲得民心,并進而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石破天驚觀念。四是強調主政者應設身處地為民著想,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把民本思想升華到一個相當自覺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在古代歷史發展中一直保持著其思想的先進性,是中華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雖然它與現代以人為本的理念還有區別、有差距,但在精神實質上卻有內在聯系,應當予以充分肯定和發揚。
《孟子》的文章語言流暢,文采斐然,且善于用比喻,說李深刻,給人以劇談雄辯之感。
在借鑒并發揮一批前輩學者的研究思路的基礎上,我注重分析思想體系和命題組合,逐一考察個案,以事實證明“尊君——罪君”的理論結構普遍存在。除無君論者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著作無一例外。因此,我稱之為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的“文化范式”。
“民貴君輕”是中國古代最精彩的思想命題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政治權力本原的意義上,民眾比君主更重要。正是對這個命題的深入研究,使我認識到一個更精彩的“立君為民”命題。儒、道、墨、法等重要學派普遍認同這個命題,其中法家的理論貢獻尤為突出。慎子的“立天子以為天下”和商鞅的“為天下位天下”就是孟子“民貴君輕”的理論先導。據此,我不僅找到重新認識中國古代政治理論體系的突破口,而且也看到了現代崇儒者的眾多說法與歷史事實相悖。
在宋元明清,寫有“民貴君輕”的《孟子》是官方學說的主要載體。面對陳獨秀、胡適等不是民主的斷語,現代崇儒者固執是民主或反專制的論點。他們不僅一再強調先秦儒學的民主精神被后儒和帝王篡改、閹割、壓制,還常常以明太祖刪節《孟子》為重要論據。但是,這種說法經不起事實的檢驗,這里僅舉三類事例。
一是大書揭之殿兩廡壁
明太祖曾命人將《大學衍義》“大書揭之殿兩廡壁”。民貴君輕這部“帝王之學”是宋、元、明、清皇帝與皇子的必讀書,其中有專門闡釋孟子“民貴君輕”的段落。
二是眾多皇帝認同“君為輕”
例如,漢高祖認同的“王者以民人為天”,隋煬帝標榜的“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唐太宗論證的“君依于國,國依于民”等,都將民眾置于相對重要的地位。許衡依據“民為重,君為輕”論朝政,元世祖大加贊賞。元英宗告誡臣下:“朕思之,民為重,君為輕,國非民將何以為君?”明成祖恢復《孟子》原貌,頒行《四書大全》,御制《大學衍義贊文》。丘濬著《大學衍義補》,引據“民貴君輕”論說治平之道。明孝宗、明神宗為之作序,下旨刊行。康熙帝撰文贊揚文天祥依據“君為輕”擁立宋端宗“實千載忠臣之語”。乾隆帝曾吟誦“藐予小子識君輕”和“自昔識君輕”的詩句。在《欽定四庫全書》中,“民為貴”、“民為重”、“君為輕”之類的字眼不勝枚舉。
三是科舉考試要求通曉民重君輕
例如,明朝隆慶進士黃洪憲的科舉制文《邠人曰》寫有“民為貴,社稷次之”。萬歷丙戌會試會元袁宗道的策試答卷,申說“帝天之命,主于民心”,闡釋“天為民立君,君為天重民”,主張君主“不敢一念一事,自先而后民,自貴而賤民,自勇而弱民,自智而愚民”,還以激切的文字抨擊“靡所顧忌”、“恣行胸臆”的暴君。這份答卷博得考官們的激賞,寫出“必雅抱忠忱,期攄匡翼者”的評語。天啟四年舉人艾南英題為《民為貴》的科舉制文依據“天為民而立天子”,深入解讀“民貴君輕”。黃洪憲、艾南英的文章均收入清乾隆帝下令編纂的《欽定四書文》,以作為衡文繩尺。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自從《孟子》被列為科舉考試必讀書之后,朝堂之上、著述之中援引“民貴君輕”及其基本思路的事例越來越常見。在特定情境下,朝臣們甚至會依據“君為輕”而另立皇帝。
沿著這個線索,我發現一批重要的儒學命題始終處于統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構成官方學說的理論基礎。諸如被說成“反專制”的“天民相通”、被說成“人民主體”的“民心即天心”,被說成“非程序民權”的“湯武革命”,被說成“民主思想”的“天下為公”等等。只須大致翻檢一下《欽定四書文》就不難發現,凡是想走科舉仕途的人都必須弄懂這些道理。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批判統治者橫征暴斂,荒淫揮霍,無視人民的生存權,以致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二是強調人民的生存權,必須保證暴行首先“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否則無異于“率獸而食人”的獨夫民賊。三是強調統治者首先必須獲得民心,并進而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石破天驚觀念。四是強調主政者應設身處地為民著想,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把民本思想升華到一個相當自覺的政治道德境界。
孟子說:“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即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這里所說,實際涉及到了君王、政權、民眾的關系。照孟子的說法,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有民、天子、諸侯、大夫幾個方面。社稷是祭祀古神土神之處,如果以潔凈的供品按時祭祀,卻仍不能免去水旱災害,就應該變置它。社稷是一個政權的象征。這實際是說,一個政權不能起到它應起的作用,就可以改變它。一個人得到諸侯的喜歡,就可以做大夫。一個人得到天子的喜歡,就可以做諸侯。在這層層結構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眾,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眾,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眾,也就做不成天子了。
孟子幾次談到湯伐桀、武伐紂的問題。桀、紂酷虐,施行暴政,受到了民眾的反對,雖然他們居于君位,但實際上失去了做天子的資格,最后被湯武所滅。而湯、武能“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民眾的擁護。在民眾的支持下,他們取得了天下。可見,在孟子看來,政權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決于民眾的態度。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民眾是基礎和前提,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民的作用更為重要些。
孟子從桀、紂覆滅的歷史經驗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桀、紂之失民,實際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湯、武無敵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順從了天下民眾之心。戰國時期,戰爭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條件是什么,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孟子把戰爭勝負的因素歸結為三個:“天時”、“地利”、“人和”。所謂“人和”,指內部團結,人心所向。孟子認為,在這三個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人和”即是“有道”有道也就有了勝利之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把戰爭分為正義和非正義兩類。他認為,正義的一方必勝,非義的一方必敗,其基本原因是前者順從了民心,后者背離了民心。所以,民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
民主春秋戰國時期,尚賢之風逐漸興起。孔子曾主張“舉賢才”,(《論語`子路》)但是孔子的主導思想是“親親”原則。孟子也要求尚賢,他認為“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是實行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又說“國賢進君,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梁惠王下》)就是說,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打破尊卑親疏的界限對賢才破格使用。孟子舉賢的下限是“士”。士和庶人盡管都可以說是“民”,但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屬于統治階級的一層,庶人是被統治階級的一層。但是孟子畢竟主張向民眾中的一部分人開放政權,這顯然是對“親親”制度的一個改革。孟子還主張君王廣泛地聽取各階層的意見。他說:“國君進賢,……左右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孟子`梁惠王下》)“進賢”、任免和處置人都是比較重要的政事,孟子認為,對這樣的問題,不能只聽左右親近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聽取國人的意見,并且還應該把國人的意見當作基本的依據。這個觀念,顯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我們可以把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為三個方面:重民眾、申民心、限君權。那么孟子民本思想的實質究竟是什么呢?孟子政治思想體系的核心是王道政治。孟子要求行仁政,講民本,其落腳點均在于王道,幾乎在他的每一條重要論證中,都明確歸結于此:“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黎民不饑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天下》)稱王于天下,實現王道,是孟子政治理論的基本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孟子所提倡的手段,不是“力”,而是“德”,不是通過戰爭的征伐,而是通過施行仁政以爭取民心。孟子說:“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只要行“仁政”,從而使天下之民“中心悅而誠服”,就會使天下之民自然歸順而成王。所以,孟子反復倡導仁政,就是要求以仁德為手段而成就王業。然而,要使當時的統治者們施行仁政,就必須使他們充分認識“民”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唯此,他們才可能接受孟子的仁政說,或進而稍有自覺地推行仁政。正是基于這一要求,孟子才如此不遺余力地宣揚重民、貴民等民本思想。民本、仁政、王道,三者的關系是:民本思想是施行仁政的理論基礎;而推行仁政又是實現王道的必要手段;此三者統一的基點或核心是在于“王”,而不在于“民”。通過宣揚“民本”以施行“仁政”,又通過施行“仁政”以實現“王道”,這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實質所在。通觀《孟子》一書,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確是充分的,確實是偉大的;然而同時,它也確實是為地主階級的主權政治服務的,它明確的隸屬于孟軻之王權政治思想體系之內。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