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做人杰是哪個詩人說的(生當作人杰是哪位詩人寫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生當做人杰是哪個詩人說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生當作人杰是哪位詩人寫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生當作人杰’出自哪里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烏江》
【內容】: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人杰:人中杰出者。
鬼雄:鬼之雄杰者。
項羽:即楚霸王,秦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后失敗。
不肯過江東:《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言罷,拔劍自刎。
【賞析】: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
此詩另有題作“夏日絕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該詩可能作于此時。李清照在這首詩中,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楚霸漢之爭中最后以失敗而結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項羽,表示了欽佩和推崇。這首五絕,通過歌頌一位失敗了的英雄——項羽,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對南宋統治者的茍且偷安,也是一個有力的諷刺。
生當作人杰是誰詠贊項羽的 生當作人杰的作者
1、生當作人杰是李清照詠贊項羽的詩句。原詩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
2、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出自哪位詩人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無關功利,為給生命一個交代。宋·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表達的作者的一種為國不屈的價值觀。通過諷刺的手法表達想為國捐軀,和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1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表達了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
出自《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原文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誰詠贊項羽的名句?出自于哪首詩?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宋代李清照詠贊項羽的名句,出自《夏日絕句》。
原文
夏日絕句
李清照?〔宋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創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
賞析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句詩說的是誰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句詩說的是項羽
《夏日絕句》【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白話釋義: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誰寫的?人杰和鬼雄指的是項羽么?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兩句詩我們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但是你知道這是誰寫的詩句么?其實這首詩出自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筆下,全文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意思就是說人生前應該當豪杰,死了也應該當鬼中霸者。直到今天還思念項羽,不過項羽就是因為不愿茍且才不過江東。實際上首詩中人杰和鬼雄都是在映射項羽,也配得上項羽的氣質。但是項羽真是因為這樣才不肯過江東么?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最后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包圍,最后自刎于烏江。后世很多文人對于項羽多有推崇,比如李清照曾留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來懷念項羽。而很多人對于當初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東山再起提出了諸多問題。有人說是為了虞姬,更可笑的是有人說,當時漁夫把船開走了項羽過不去。
其實,李清照的這句話間接說明了,項羽當初為何不肯過江東的一個原因。這應該是項羽本身的性格所決定的。
項羽是一個自視甚高,又沒有太多耐心之人。項羽年少讀書時,不管學文還是學武,都學的很快,但是沒多久項羽就不肯繼續在學,他說要學就學萬人敵,所以項梁又請人交項羽兵法,但是項羽卻自持力氣驚人,武藝超群,沒學多久兵法就不愿意繼續學習了,從這些就可以看出項羽性格中最大的缺點。
而項羽兵敗后,需要從頭開始,他沒有這方面的耐心,更何況被劉邦打敗后,自信心被打擊了。所以選擇了自刎,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缺點也是導致項羽最后走上絕路的原因。
第二就是性情暴虐,進了咸陽城后,項羽坑殺了已經投降的秦國兵卒二十多萬,而且火燒阿房宮,有人因為勸阻而觸怒了項羽,也被項羽給煮了。由此可見項羽做事只聽從自己的心意,而不太愿接納別人的意見,這一點和劉邦截然相反。所以,當初的項羽都殺紅眼了,看到江山已經無法從劉邦手中奪回,一腦熱血濺當場了。
第三就是優柔寡斷,鴻門宴中項羽不聽范增的,范增多次提醒項羽卻始終沒下定決定,導致劉邦逃跑。可見項羽除了在戰爭上非常勇猛外,平時沒有太多主見。當初項羽落敗后,一心想逃憑借項羽的戰力和手下的將士,還是可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只不過當時項羽還抱著一點希望,最后被劉邦逼的走投無路才自刎,而并非項羽不想過江東。
綜合上面,項羽報著“生當作人杰”的宏偉希望,最后被劉邦逼到了絕路,最后只能選擇“死亦為鬼雄”的結局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