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和秋思的異同在哪里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關于逢入京使和秋思的異同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比較唐代詩人張籍《秋思》與岑參《逢入京使》的異同
同:都是寫思戀親人的 異一個是自己寫 一個是叫人帶話 路過的。。。
秋思和逢入京使 作者是怎樣讀詩的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是一首懷鄉之作,與他其余的富有浪漫氣息的邊塞詩風格迥異.此詩不假雕琢,語言平淡樸實但又透露出豐富韻味,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細細品味此詩,發現它與中唐詩人張籍的同是懷鄉之詩《秋思》有許多相似之處.
看到《逢入京使》這個題目,很難讓人想到這首詩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反而由于岑參的生平、遭遇而認為這是一首抒發自己的抱負,希望建功立業的詩.等看了正文“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才明白詩人在思念家鄉,可是這好像和題目沒什么關系,而接下去引出“入京使”,點名題目,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要人京使者來“傳語報平安”.
《秋思》與《逢入京使》不同,從“秋思”兩字,不難知道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首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就點了題,“洛陽城里見秋風”,寫客居洛陽,又見秋風.詩人見到這凄涼搖落之景,不免勾起羈泊異鄉孤獨凄寂之情,引起對故鄉、家人的悠長思念.“見”字平淡而有含蘊,讀來易令我產生聯想.
第二句“欲作家書意萬重”緊承上句,寫詩人想寫封家書來寄托思鄉之情.“欲”字表達了詩人鋪紙執筆之際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講不完的話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說起.“意萬重”,極言思意之多,詩人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寫家書即將發出時的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詩人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人就要上路時,卻又生怕信中漏寫了什么重要內容,于是再次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寫出當時的擔憂,刻畫心理入微.
此詩首句點明時間和地點,后三句屬心理描寫,一氣貫下,明白如話,質樸真實.由于這種心情是當時游子普遍存在的,所以人們讀到此詩,頓感親切有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潘德興認為此詩是“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養一齋詩話》).“余平身苦作家書,每作家書,頭緒多,筆下寫不干凈,必有遺落處,讀司業此詩,深得我心”(清-徐增《說唐詩》).沈德潛認為此詩“亦復人人胸臆語”.
王安石說張籍詩的藝術特色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詩便是例證.面對秋景,詩人不著眼于離別的哀愁,也和文人悲秋之作不同,只是把蘊藏的豐富感情表現在平淡、自然而簡煉的文字里.詩中沒有悲秋的字樣,但感秋傷懷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詩里也沒有提到想念家鄉,但清新質樸的文字把游子的思鄉之深形象地勾勒出來.
張籍的《秋思》與+《逢入京使》·都表達了什么之情
《秋思》表達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以及思鄉之情
。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慰懸望的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深,感人至深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思鄉之情,詩文語言樸實,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于渴望功。
《秋思》(張籍)和《逢入京史》(岑參)的相同之處
岑參的逢入京使和張籍的秋思是唐代思鄉詩的代表作,真實地傳達出客居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從中亦可看出唐詩以情動人的風貌.
下面是詳細分析:
逢入京使 岑 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此詩約作于天寶八年(749 ),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縱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之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 東望 ”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 。“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 ,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 。“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當然有點夸張,但“ 夸而有節,飾而不誣 ”(《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 ,甚至可以說是更形象地表現了思鄉的真情實感。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 逢 ”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沒有紙筆 ,只有托故人帶個口信 ,“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干凈利落,但簡潔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雋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能表現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傳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這首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當書寫完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可能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 ,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更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難怪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關于逢入京使和秋思的異同在哪里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