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行國人皆勸出自哪里(果行,國人皆勸的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果行國人皆勸出自哪里,以及果行,國人皆勸的果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勾踐滅吳節選原文及翻譯
勾踐滅吳(節選)原文及翻譯
勾踐滅吳,出自《國語》其中講述了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最終滅了吳國的故事。下面是我整理的勾踐滅吳(節選)原文及翻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勾踐滅吳(節選)全文閱讀:
出處或作者:《國語》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大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勾踐滅吳(節選)全文翻譯: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后,就向全軍發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就如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現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
隨后,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對吳王說:“我們越國派不出有本領的人,就派了我這樣無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對您大王說,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說: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并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將率領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如果您大王認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末我們將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帶領現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一死戰,那時一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于是拿一萬人的軍隊來對付您大王了,結果不免會使越國百姓和財物都遭到損失,豈不影響到大王加愛于越國的仁慈惻隱之心了嗎?是情愿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化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
吳王夫差準備接受文種的意見,同越國訂立和約。吳王的大夫伍子胥勸阻說:“不行!吳國同越國,是世代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國家,三條江河環繞著兩國的國土,兩國的人民都不愿遷移到別的地方去,因此有吳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國的存在,有越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吳國的存在。這種勢不兩立的局面是無法改變的。我還聽說,旱地的人習慣于旱地的生活,水鄉的人習慣于水鄉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國家,即使戰勝了它們,我國百姓也不習慣在那里居住,不習慣使用他們的車輛;那越國,如若戰勝了它,我國百姓既習慣在那里居住,也習慣使用它們的船只,這種有利條件不能錯過啊!希望君王一定要滅掉越國;如果放棄了這些有利條件,一定會后悔莫及的。”
越國打扮了八個美女,送給吳國的太宰嚭,并對他說:“您如果能寬恕越國的罪過,同意求和,還有比這更漂亮的美女送給您。”于是太宰嚭向吳王進諫說:“我聽說古時攻打別國的,對方屈服了就算了;現在越國已向我們屈服了,還有什么要求呢?”吳王夫差采納了太宰嚭的意見,同越國訂立了和約,讓文種回越國去了。
越王勾踐向百姓解釋說:“我沒有估計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強大的吳國結仇,以致使得我國廣大百姓戰死在原野上,這是我的過錯,請允許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戰死的士兵的尸體,慰問負傷的士兵;對有喪事的人家,越王就親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親自前去慶賀;百姓有遠出的,就親自歡送,有還家的,就親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惡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時辦好它。然后越王勾踐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吳國做臣仆。勾踐還親自給吳王充當馬前卒。
越國的地盤,南面到句無,北面到御兒,東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積總共百里見方。越王勾踐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來歸附他就象水往低處流似的。如今我無能,只能帶領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輕力壯的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輕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歲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婦到了臨產時,向官府報告,官府就派醫生去看護。如果生男孩就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就賞兩壺酒,一頭豬;一胎生了三個孩子,由官家派給乳母,一胎生了兩個孩子,由官家供給口糧。嫡子為國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個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樣哭泣著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婦、患疾病的、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官府就收養他們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給他整潔的住舍,分給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糧食,激勵他們為國盡力。對于到越國來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廟堂上接見,以示尊重。勾踐還親自用船裝滿了糧食肉類到各地巡視,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輕人,就供給他們飲食,還要詢問他們的姓名。勾踐本人也親自參加勞動,不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決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織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賦稅,百姓中每家都儲存了三年的口糧。
這時,全國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踐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們越國也已經上了軌道,請允許讓我們報這個仇吧!”勾踐辭謝說:“過去我們被吳國打敗,不是百姓的過錯,是我的過錯,象我這樣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恥辱呢?請大家還是暫且不要同吳國作戰吧!”(過了幾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踐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的人,都親近我們越王,就象親近父母一樣。兒子想為父母報仇,大臣想為君王報仇,哪有敢不竭盡全力的呢?請允許同吳國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踐答應了大家的請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聽說古代賢能的國君,不擔心軍隊人數的不足,卻擔心軍隊士兵不懂什么叫羞恥,現在吳王夫差有穿著用水犀皮做成的鎧甲的士兵十萬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擔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恥,只擔心軍隊人數的不足。現在我要協助上天滅掉吳國。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進就共同前進,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進時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時想到會受到懲罰,這樣,就有合乎常規的賞賜。進攻時不服從命令,后退時不顧羞恥,這樣就有了合乎常規的刑罰了。”
于是越國就果斷地行動起來,全國上下都互相勉勵。父親勉勵他的兒子,兄長勉勵他的弟弟,妻子勉勵她的丈夫。他們說:“哪有象我們這樣的國君,我們哪能不愿戰死在疆場上呢?”所以首戰就使吳國在囿地吃了敗仗,接著又使他們在沒地受挫,在吳國國都的郊野又把吳軍打得大敗。
吳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說:“我的軍隊不值得越王來討伐,請允許我用財寶子女慰勞越王的辱臨!”勾踐回答說:“先前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吳國卻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吳國送給越國,越國怎能不聽從天命而聽從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東地方去,我同您象兩個國君一樣,您以為如何?”夫差回答說:“從禮節上講,我對越王已有過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吳與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給吳一點庇護,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說:‘我要摧毀吳國的國土,滅掉吳國的宗廟’,那就請求讓我死吧!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天下百姓呢?越軍可以進駐吳國了!”于是越國就滅掉了吳國。
;
急求:范蠡拒不言和的 原文 !!!
勾踐滅吳
越王句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乃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對曰 :“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句踐曰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 :“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 :“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 :“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 。”太宰嚭諫曰 :“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夫差與之成而安之。
句踐說于國人曰面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宋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秦為夫差前馬。
句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 :“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令壯者無取勞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不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句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之也,無不啜也,必聞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 。”句踐辭曰 :“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 。”父兄又請曰 :“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兄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 。”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 :“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 :“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 。”句踐對曰 :“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 。”夫差對曰 :“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 :‘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 。’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勾踐復國原文是什么?
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踐立,是為越王。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于檇李,射傷吳王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于此,為之柰何?”蠡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句踐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子胥言于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種還,以報勾踐。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種止勾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閑行言之。”于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閑獻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種頓首言曰:“愿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將許之。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礶翟,齊小白礶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勾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報吳。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夫吳兵加齊﹑晉,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勾踐曰:“善。” 居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菷也。愿王釋齊先越。”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越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后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與逢同共謀,讒之王。王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于是吳任嚭政。 居三年,勾踐召范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諛者觽,可乎?”對曰:“未可。”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吳告急于王,王方會諸侯于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秘之。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于姑蘇之山。吳王使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于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踐不忍,欲許之。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之乎?”勾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于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吳使者泣而去。勾踐憐之,乃使人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勾踐卒,子王鼫與立。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索隱述贊】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強。檇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勾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滅于無強。
《臥薪嘗膽》的譯文和原文
《臥薪嘗膽》原文: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譯文: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臺,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
由此看來,(憂患)為什么就不能轉化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踐返回國土,于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臥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人,與百姓一樣勞苦。
擴展資料:
《臥薪嘗膽》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
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于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伍子胥進諫的故事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結局竟與其父如此相似。輾轉幾回終于立足于吳國的伍子胥,同樣因自己的直諫而最終被誅。
據《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三年,句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先吳未發。。。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即將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踐,采用范蠡之計,遣大夫種為使,赴吳國假投降,在“吳王將許之”之時,“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與遠見卓識換來的是——“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如果說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進諫未被采納的話,及至而來圍繞越國的屢次進諫則是其耿直性格再鮮活不過的表現了。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越王勾踐從會稽回國七年后,又“居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疭也。愿王釋齊先越’”,對伍子胥的再次進諫,吳王夫差,仍舊“弗聽,遂伐齊”。
在吳王出兵齊國,“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之時,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諱。對吳王的這次勝利,“子胥曰:王毋喜!”,結果,“王怒”。此后,“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殺雖沒成,但吳王夫差由此卻對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對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員,等到越國通過“貸粟”一舉而進一步試探吳國對越國的警惕性時,終于引來了殺身之禍。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越大夫種對勾踐說,“‘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后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發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諫而遭誅殺的悲劇,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果行國人皆勸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果行,國人皆勸的果、果行國人皆勸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