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哪里被捕終南山(文天祥死在什么地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文天祥在哪里被捕終南山,以及文天祥死在什么地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天祥當年被囚禁在哪里?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達大都(一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縱斷中國大陸)。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在這段期間當中,他曾歷經絕食自殺失敗,所以從那時起他便端然自處,等待著被忽必烈處刑之日的來臨。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軍監視之下宿于旅舍,后來則被監禁于半地下之牢獄,并銬上手銬腳鏈。不論遭受到如何嚴酷之對待,文天祥仍舊不屈不撓。文天祥的態度始終如一,有時候手銬腳鏈會被取下。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是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獄中寫下了《正氣歌》此處之“正氣”,并不單指之于國家的忠誠而已,更是人類所自豪之步向高貴正道的精神。
文天祥被俘虜后關押在哪里?
文天祥被俘處 廣東海豐縣城西北一公里外,有地名五坡嶺。山巒后面是巍峨的大面山。山坡上綠草如茵,從草坪步上石階數十級,有一座四柱石亭,高約3米,亭內樹一石碑,高2米,寬1米多,上刻文天祥的畫像
關于文天祥的故事,簡潔概括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 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 以振奮人心, 并獻御敵之計, 未被采納. 后歷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職.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聞元軍東下, 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 開赴臨安(今杭州, 當時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 被派往元營中談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進兵江西, 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 為元重兵所敗, 妻子兒女皆被執, 將士犧牲甚眾, 天祥只身逃脫, 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襲擊,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杰, 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經歷種種嚴酷考驗, 始終不屈. 于1283年從容就義
從 一之≈宮光 的回答中摘的
曾讓文天祥不堪回首的零丁洋,究竟在哪里?
一首《過零丁洋》,讓后世人認識了宋末愛國大詩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他悲壯的忠貞。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狀元,但是由于他過于正直,不向小人低頭,所以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順利,多次遭到朝中奸臣的打壓。
也就在這個期間,蒙古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早已不堪一擊了。
宋廷號召天下義士勤王,文天祥積極響應,召集士兵以及各英雄豪杰,率軍勤王。他也曾身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議和,與元軍主帥伯顏在皋亭山爭論。
最后時刻,他和陸文秀等人擁戴南宋小皇帝堅持抗元,但種種一切都沒有改變現狀,南宋已經逃往到了最南端了。
面對蒙古鐵騎,幾乎是毫無抵抗能力。最終,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兵敗被俘。
然而這一切都還沒有結束,南宋最后的一場打仗那就是崖山海戰即將登場。這將又是一場被載入歷史的悲壯的戰爭。
被捕后的文天祥并沒有被殺,而是作為俘虜登上了元軍的戰船,并從廣東海豐一帶出海,向崖山方向駛去。
在這個過程中,恰好路過伶仃洋。
零丁洋,又被稱為伶仃洋,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珠江口。
這么一說大家就都知道伶仃洋位于珠江三角洲,也就是珠江匯入大海的地方,是一片喇叭口形狀的海域。
1278年,文天祥正是經過此處,寫下了《過零丁洋》這首詩。
南宋滅亡后,文天祥被押往京城,被囚于兵馬司,也就是現在的文丞相祠。忽必烈多次勸降,甚至還讓宋恭帝親自來勸降,這可真是諷刺。
但文天祥最終并沒有屈服,而是英勇就義了,臨刑前不忘南拜留下絕命詩一首。享年48歲。
文天祥英雄事跡概括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平宋,丞相伯顏擔任最高統帥,南宋政權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謝太后臨朝稱制,下詔勤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變賣家產,招募義士,趕赴都城臨安,應詔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杰、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之。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義。終年47歲。
擴展資料:
文天祥被勸降的經過: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勸降者絡繹不絕。
第一個來勸降的是留夢炎。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聽到元軍破獨松關,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出馬的是已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元朝統治者只是想利用舊日的君臣關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讓瀛國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連聲說“圣駕請回”。瀛國公無話可說,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卻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
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對阿合馬的生死威脅,文天祥則直言:“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阿合馬見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
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聚。他強忍著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
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文天祥就義之前被囚三年多,多次拒絕勸降
文天祥的故事
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11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杰、陸秀夫立8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雙方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后張世杰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蹈海殉難。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宋朝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愿轉而效力大元,一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懷二心?」元朝政府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大都。
編輯本段6.浩然正氣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于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么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于天下;天祥不死,遺臭于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并說:「但愿一死!」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難后,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 文天祥
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后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于國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宋朝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宋朝「守內虛外」(即鎮內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由此可見,文天祥的政治主張,不但表達了時代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編輯本段7.作品一覽
《二女第一百四十八》 床前兩小女,各在天一涯。[1] 所愧為人父,風物長年悲。 《南劍州督第六十四》 劍外春天遠,江閣鄰石面。 幕府盛才賢,意氣今誰見。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漂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
《吊惠利夫人》 百萬貔貅掃犬羊,家山萬里受封疆。 男兒若不平強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絕命詞》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酹江月》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文天祥紀念雕像(9張)《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酹江月》 廬山依舊,凄涼處、無限江南風物。空翠晴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 雁過孤峰,猿歸危嶂,風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靈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傾斗落,客夢催明發。南浦閑云連草樹,回首旌旗明滅。 三十年來,十年一過,空有星星發。夜深愁聽,胡笳吹徹寒月。 《沁園春》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 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念奴嬌》 琮琤何處,響空蒙、卻似鳴榔聲沸。望里平江橫雪嶺,駕斷虹梁漁市。 若有神驅,如遵帝遣,瞬息層巒峙。南陽龍奮,滹沱凝合猶此。 遙想蘇武窮邊,霜鴻夜渡,蒿目吟寒視。鐵騎銜枚還疾走,瑟瑟風搖旗幟。 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羈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 《念奴嬌》 同云籠覆,遍郊原、一望蒼茫無際。是處青山皆改色,姑射瓊臺初啟。 漁艇迷煙,樵柯失徑,妝點風霜厲。子猷短棹,三高祠畔堪系。 江城夢幻羅浮,蝺步豪吟,東郭先生履。欲伴袁安營土室,高臥六花堆里。 此是冰天,誰言水國,千古孤臣涕。蘆葦首白,渾疑縞素劉季。 《滿江紅》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 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最無端、蕉影上窗紗,青燈歇。 曲池合,高臺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 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滿江紅》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 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兩淋鈴,聲聲歇。 彩云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 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 《滿江紅》 酹酒天山,今方許、征鞍少歇。憑鐵◇、千磨百煉,丈夫功烈。 整頓乾坤非異事,云開萬里歌明月。笑向來、和議總蛙鳴,何關切。 鐃吹動,袍生雪。軍威壯,笳聲滅。念祖宗養士,忍教殘缺。 洛鼎無虧誰敢問,幕南薄薄膻腥血。快三朝、慈孝格天心,安陵闕。 《齊天樂》 南樓月轉銀河曙,玉簫又吹梅早。鸚鵡沙晴,葡萄水暖,一縷燕香清裊。 瑤池春透。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曉。袍錦風流,御仙花帶瑞虹繞。 玉關人正未老。喚磯頭黃鶴,岸巾談笑。劍拂淮清,槊橫楚黛,雨洗一川煙草。 印黃似斗。看半硯薔薇,滿鞍楊柳。沙路歸來,金貂蟬翼小。 《齊天樂》 夜來早得東風信,瀟湘一川新綠,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淺千花如束。 銀蟬乍浴。正沙雁將還,海鰲初矗。云擁旌旗,笑聲人在畫闌曲。 星虹瑤樹縹緲,佩環鳴碧落,端籠華屋。露耿銅,冰翻鐵馬,簾幕光搖金粟。 遲遲倚竹。更為把瑤尊,滿斟醽醁。回首宮蓮,夜深歸院燭。
編輯本段8.文天祥遺跡
紀念祠館
文天祥紀念館 位于吉安縣新縣城當緬山,取名“緬懷”。19 文天祥
84年動工,1991年底竣工開館。總建筑面積1398平方米。正氣堂坐北朝南,臨門九十九級臺階,周圍松柏四季常青。正氣堂為序廳,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莊嚴威武。四壁嵌八幅大型壁畫,描繪文天祥生平佳績。序廳設有一全館整體模型盤,指導游人參觀瞻仰。四個展廳,分東西廳,西廂房為書畫珍藏廳及文天祥生平事跡展覽廳,四
文天祥紀念館(17張)周亭廓環抱,館內有中心花園。 文天祥生平事跡共分六個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盡忠報國;2、宦海沉浮,憂國憂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萬里羈囚,慷慨悲歌;5、詠心寫史,一代詩豪;6、千古俎豆,萬世楷模。 展出的展品現共有307件。其中雕塑4件;書畫作品103件;拓片7件;照片、圖表155件;文獻、文物38件。另設有文天祥研究文獻檔案室一處,珍藏研究資料及名流書畫墨寶。文天祥紀念館1992年1月9日正式開館,年均接待參觀者5.5萬人。以文天祥紀念館為主體的文山公園也正在籌建中。
廣東海豐方飯亭和表忠祠
位于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坐西北向東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臺 方飯亭前有碑刻,上有“一飯千秋”四字
階,臺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臺,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后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 方飯亭
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贊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樸庵恩準,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于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于“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飯亭”于祠之后。惠州知府[甘公亮]從其家鄉廬陵取得[文天祥]畫像,勒
方飯亭景觀照(12張)像于石,并于畫像石碑上題刻其〖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石亭兩傍嵌刻“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的對聯,傳為明代狀元林大欽所寫。亭前月臺還樹一碑刻:“一飯千秋”四字。(見同治版《海豐縣志》卷下 · 詞瀚) 明、清兩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后來,“表忠祠”和“方飯亭”被侵華日軍飛機炸毀。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后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畫像碑刻是原有的。
溫州文天祥祠
溫州文天祥祠景觀照(8張)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遭囚禁和就義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現存大門、前殿、后殿。 江心寺文天祥祠:位于浙江溫州江心嶼。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義200周年,占地面積821平方米。信國公文天祥祠:位于深圳南山區南頭城現中山東路15號,是清嘉慶年間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跡,是南頭城中保存最為完整并規模最大的古建筑。南通文天祥祠:位于南通市東華塔陵園東側。2008年,崇川區政府恢復重建了文天祥祠。
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于江西吉安縣富田鄉騖湖大坑之原。走進墓園,心里為之一怔: 吉安 文天祥雕塑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著“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臺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文山城墻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跡,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墻”。 文天祥
“文山城墻"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余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筑,十分壯觀。 遺址后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墻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后即著手籌建這一帶城墻。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墻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說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墻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后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筑墻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墻稱為“鬼城墻”。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文丞相祠是為紀念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而建的。位于東城府學胡同,是為紀念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最早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屢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景觀照(9張)修葺,是北京保存至今仍有明代風格的一處不可多見的古建筑。
更多相冊貼吧相冊
朝圣之地 (28)
文丞相像冊 (4)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文天祥畫像(8張)
文天祥紀念雕像(9張)
文天祥紀念館(17張)
方飯亭景觀照(12張)
溫州文天祥祠景觀照(8張)
文天祥祠文物保...(9張)
詞條圖片(14張)
參考資料
1
文天祥——浩然之死
擴展閱讀:
1
1.1. 萬繩楠著:《文天祥傳》
2
3.2. 陳清泉著:《文天祥》
3
5.3. 霍必烈著:《文天祥傳》
4
7.4. 胡志亮著:《文天祥傳》
5
9.5. 張公鑒撰:《文天祥生平及其詩詞研究》
6
11.6. 文天祥著:《文天祥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北京市新華書店,1985)
7
12.7. 夏延章編:《文天祥詩文賞析集》
8
14.8. 鄧碧清譯注:《文天祥詩文選譯》
9
16.9. 《宋史·文天祥傳》
開放分類:
南宋,民族英雄,宰相,吉安,正氣歌
我來完善 “文天祥”相關詞條:
杜甫陸游歐陽修杜牧袁崇煥于謙韓愈張自忠元稹黃庭堅林則徐范仲淹鄭成功戚繼光呂蒙
杜甫 陸游 歐陽修 杜牧 袁崇煥 于謙 韓愈 張自忠 元稹 黃庭堅 林則徐 范仲淹 鄭成功 戚繼光 呂蒙 史可法 張孝祥 陸秀夫 姜夔 祝枝山 陳師道 明紹宗 徐稚 張煌言 秦良玉 祖逖 柳宗元 虞美人 壯志未酬 魯迅 陶淵明 郝夢齡 佘太君 穆桂英 趙尚志 屈原 蘇軾 包青天 趙佶 蘇武 海瑞 張世杰 鴉片戰爭 狀元 鄭鑒 唐寅 謝道清 辛棄疾 李定國 秋夕 李清照 陸佃 蘇過 范文正 新安吏 劉義慶 鄭旦 遭逢 阿Q正傳 魯迅文章 包天下 王冕僧寺夜讀 沈括 錢起 解縉 林景熙 韓昌黎 張大復 文起八代之衰
百度百科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10931本詞條對我有幫助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合作編輯者
451054301 ,趙萍之弟華山 ,hackerpiao ,邢亞君 ,大漢羽翼 ,辰貓暮雪 ,軒政 ,ji768 更多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需進一步完善,百科歡迎您也來參與編輯詞條在開始編輯前,您還可以先學習如何編輯詞條
如想投訴,請到百度百科投訴中心;如想提出意見、建議,請到百度百科吧。
關于文天祥在哪里被捕終南山和文天祥死在什么地方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