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夏完淳的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夏完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以及夏完淳的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朝夏完淳的詩詞詩句
年代:明朝
夏完淳簡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明永歷元年六月在家鄉被捕,遺母與妻,就義于南京,年僅16歲。著有《南冠草》、《續幸存錄》《別云間》等。
明朝夏完淳的詩詞詩句
1、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夏完淳
2、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發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云。帳前旗,腰后印,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流光一瞬,離愁一身。望云山,當時壁壘,蔓草斜曛。夏完淳《南仙呂傍妝臺自敘》
3、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云間》
4、似雨江梅,如煙飛絮,細細香風欲送。江上夢回青瑣闥,佩聲卻是誰家鳳?幾番空對紫薇花,而今悔、虛害也黃粱夢。正宿雨初醒,春眠未起,一派畫樓鐘動。嘆謫仙先朝供奉。看春色流光,雨梢花重。西樓倚,錦箏低按,東郭臥、玉樽休空。莽游仙、白了人頭,但芝草連天,丹霞封洞。待飲馬榆關,拂衣黃閣,古月梅花三弄。夏完淳《金明池》
5、萬里騰飛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夏完淳《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
6、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別云間》
7、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金溝御水日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往事思量一餉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夏完淳《一剪梅柳》
8、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夏完淳《卜算子》
9、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夏完淳
10、盼殺我當日風云,盼殺我故國人民,盼殺我西笑狂夫,盼殺我東海孤臣。月輪空,風力緊。夜如年,花似雨,英雄雙鬢。《合》黃花無分,丹萸幾人。憶當年,吳鉤月下,萬里風塵。夏完淳《南仙呂傍妝臺自敘》
11、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夏完淳《卜算子》
12、隨風搖曳云。不須蘭棹朱輪。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還照舊釵痕。登樓望、柳外銷魂。夏完淳
13、幾陣杜鵑啼,卻在那,杏花深處。小禽兒,喚得人歸去,喚不得愁歸去。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系得離愁住,系不得離人住。夏完淳《尋芳草別恨》
明朝內家拳名家王宗岳詩詞詩句
年代:明朝
王宗岳作品:《太極拳論》
王宗岳簡介:
王宗岳,明朝萬歷人,內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劍法、槍法,研究數十年,頗有心得。所著《太極拳譜》中之《太極拳論》,被視為太極拳經典理論。
另有《陰符槍譜》等。見《清史稿·王來咸傳》、《王征南墓志銘》。由武禹襄所創,禹襄之甥李亦畬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后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余年,備極精巧。旋里后,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最早記載。
王宗岳詩詞詩句
1、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王宗岳《太極拳論》
2、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王宗岳《太極拳論》
3、立如平/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王宗岳《太極拳論》
4、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王宗岳《太極拳論》
5、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王宗岳《太極拳論》
6、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王宗岳《太極拳論》
7、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王宗岳《太極拳論》
明朝呂坤經典詩句
明朝呂坤經典詩句
年代:明朝
呂坤作品:《呻吟語》
呂坤簡介:
呂坤(1536--1618),字叔簡,商丘寧陵縣人,明代著名無神論思想家,哲學家。
明朝呂坤經典詩句
1、以患難時心居安樂,以貧賤時心居富貴,以屈居時心居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以淵谷視康莊,以疾病視強健,以不測視無事,則無往而不安穩。——呂坤《呻吟語》
2、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呂坤
3、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臺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呂坤《呻吟語》
4、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一認過則兩過都免,一不認過則兩過不免。——呂坤《呻吟語》
5、"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作熱鬧人,說孟浪語,豈無一得?皆偶合也"。——呂坤《呻吟語》
6、精神爽奮則百廢俱興,肢體怠馳則百興俱廢。圣人之治天下,鼓舞人心,振作士氣,務使天下之人,如含露之朝葉,不欲如久旱之午苗。——呂坤《呻吟語》
7、取人之直恕其戇;取人之樸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辯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謂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見長,不可忌長以摘短。——呂坤
8、先眾人而為,后眾人而言。——呂坤
9、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說第一等話,抱第一等識。——呂坤
10、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呂坤
11、凡聽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識見,又要知言者氣質,則聽不爽矣。——呂坤
12、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
13、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呂坤
14、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呂坤
15、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呂坤
16、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呂坤
17、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呂坤
18、奮始怠終,修業之賊也;緩前急后,應事之賊也;躁心浮氣,蓄德之賊也是;疾言厲色,處眾之賊也。——呂坤
19、厚時說盡知心,提防薄后發泄;惱時說盡傷心,再好有甚顏色。——呂坤
20、有所不言,言必當;有所不為,為必成——呂坤
21、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呂坤
22、多病無完身,久病無完氣。——呂坤
23、方嚴是處人大病痛,圣賢處人,離一溫厚不得。——呂坤
24、侍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呂坤
25、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呂坤
26、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呂坤
27、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28、一切利己的生活,自——以時間來衡量生命。愛,則無所不為;過于自愛,則一無所為。——呂坤
29、把意念深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起,何事不可做。——呂坤
30、“無傷”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呂坤
31、輕言驟發,聽言之大戒也。——呂坤
32、久立先養足,久夜先養目。——呂坤
33、門戶可以托父兄,而喪德辱名非父兄所能庇。——呂坤《呻吟語·存養》
34、形生于氣。——呂坤《呻吟語》
35、我只是我。——呂坤
明朝張景岳經典詩句名句摘抄
年代:明朝
張景岳作品:《類經》《景岳全書》
張景岳簡介:
(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漢族,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學術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同名張景岳,1945年12月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河南。
張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聰穎,因祖上以軍功起家世襲紹興衛指揮使,“食祿千戶”,家境富裕。從小喜愛讀書,廣泛接觸諸子百家和經典著作。其父張壽峰是定西侯門客,素曉醫理。景岳幼時即從父學醫,有機會學習《內經》。13歲時,隨父到北京,從師京畿名醫金英學習。青年時廣游于豪門,結交貴族。當時上層社會盛行理學和道家思想。張景岳閑余博覽群書,思想多受其影響,通曉易理、天文、道學、音律、兵法之學,對醫學領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軍功立世的激勵,他壯歲從戎,參軍幕府,游歷北方,足跡及于榆關(今山海關)、鳳城(今遼寧鳳城縣)和鴨綠江之南。當時北京異族興起,遼西局勢已不可為。數年戎馬生涯無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壯志“消磨殆盡”,而親老家貧終使景岳盡棄功利之心,解甲歸隱,潛心于醫道,醫技大進,名噪一時,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五十七歲時,返回南方,專心從事于臨床診療,著書立說。崇禎十三年去世,終年78歲。
明朝張景岳經典詩句名句摘抄
1、為人不可不知醫,以命為重也。而命之所系,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此陰陽之不可不論也。夫陰陽之體,曰乾與坤;陰陽之用,曰水與火;陰陽之化,曰形與氣。——張景岳《景岳全書》
2、志閑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張景岳《類經》
3、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張景岳《類經》
4、天有日月而照臨萬方,人有眼目而明見萬象。——張景岳《類經》
5、不明天道,則不知運氣之變。不明地理,則不知方土之宜。不明陰陽更勝,則本末俱失。不明氣之先后,則緩急倒施。——張景岳《類經》
6、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張景岳《類經》
7、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大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日月晨辰得以明,雷雨風云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何非氣之所為?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張景岳《景岳全書》
8、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何危焉?——張景岳《類經》
9、禍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張景岳《類經》
10、人身之病,變端無窮。其治法則千態萬狀,有不可以一例拘者。——張景岳《類經》
11、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張景岳《景岳全書》
12、今之人,但知禁欲即為養生,殊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遂氣亡。釋氏有戒欲者曰: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2),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此言深得制欲旨要,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張景岳《景岳全書》
13、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民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為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張景岳《景岳全書》
14、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王矣。雖神由精氣而生,然后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張景岳《景岳全書》
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的資料。
夏完淳,祖籍浙江會稽,明思宗崇禎四年生于松江(今屬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園浜,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 夏完淳像
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 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游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杰。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于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后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后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卷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系,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并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系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后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于 夏完淳
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于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并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 夏完淳父子墓
慷慨問死,以見陳公于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幸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于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于松江昆岡鄉蕩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區石湖蕩鎮小昆山蕩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
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臺,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占地二 畝余。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字字有神,體現了陳總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壇上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
主要內容
14歲參加抗清斗爭后,在血與火的斗爭生活中,特別是在被捕以后,他寫了不少慷慨悲壯而又清新明朗、表現民族氣節的詩篇及賦、曲、雜文等。著名歷史學家,也是夏完淳研究專家白堅先生總結其主要內容為: 其一,表現抗清復國的心志。詩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間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現了詩人心懷故國 夏完淳與父親夏允彝石刻像
、志在南歸、念切中興的思想襟懷和抱負。尤其可貴的是,在艱難困苦的情境中,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如“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英雄生死路,卻似壯游時”等,氣勢奔放,開朗壯美。 其二,抒寫興亡之恨、可謂“處處山河淚,篇篇烈士心”。完淳的詩中有不少借青樓盛衰或宴游興替以寄予興亡之恨的內容。 其三,歌頌英烈,哀悼師友。《六哀》、《六君詠》、《細林野哭》、《吳江野哭》和哭錢熙的諸篇,都屬于這一類。其中頗多感人甚深的好詩。千百年后,還使人讀之震悼,聞之飲泣。
作品選摘
【別云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寶帶橋其一】 寶帶橋邊泊,狂歌問酒家。 吳江天入水,震澤晚生霞。 細纜迎風急,輕帆帶雨斜。 蒼茫不可接,何處拂靈槎。 【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精衛】 北風蕩天地,有鳥鳴空林。志長羽翼短,銜石隨浮沈。 崇山日以高,滄海日以深。愧非補天匹,延頸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誰為心?滔滔東逝波,勞勞成古今。 【魚服】 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 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 【長歌】 我欲登天云盤盤,我欲御風無羽翰。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憂天寒。 瓊弁玉蕤佩珊珊,蕙橈桂棹凌回瀾。 澤中何有多紅蘭,天風日暮徒盤桓。 芳草盈篋懷所歡,美人何在青云端。 衣玄綃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鸞。 欲往從之道路難,相思雙淚流輕紈。 佳肴旨酒不能餐,瑤琴一曲風中彈。 風急弦絕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闌干。 【細林夜哭歌】 細林山上夜烏啼,細林山下秋草齊。有客扁舟不系纜,乘風直下松江西。 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來訪白云,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臺古月水粼粼。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 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峰云,旌旗猶映暮山紫。 瀟灑秦庭淚已揮,仿佛聊城矢更飛。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 天地跼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 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 嗚呼!撫膺一聲江云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筑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 【滿江紅·無限傷心】 無限傷心,吊亡國云山故道。驀驀地,杜鵑啼血,棠梨開早。 愁隨花絮飛來也,四山鎖盡愁難掃。嘆年年春色倍還人,誰年少! 梨花雪,絲風曉;柳楊枝,籠煙裊。禁三千白發,鏡花虛照。 襟袖朱顏人似玉,也應同向金樽老。想當時羅綺少年場,生春草。 【大哀賦】 【遺夫人書】 三月結縭,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嘗以家門盛衰,微見顏色。雖德曜齊眉,未可相喻;賢淑和孝,千古所難。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托之誰乎?然相勸以生,復何聊賴!蕪田廢地,已委之蔓草荒煙;同氣連枝,原等于隔膚行路。青年喪偶,才及二九之期;滄海橫流,又丁百六之會。煢煢一人,生理盡矣。嗚呼,言至此,肝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欲書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亂。平生為他人指畫了了,今日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亂絲積麻。身后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筆欲絕。去年江東儲貳誕生[6],名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婦也。吾累汝,吾誤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外書奉秦篆細君。 【南仙呂.傍妝臺.自敘 】 傍妝臺 客愁新,一簾秋影月黃昏。幾回夢斷三江月,愁殺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淚,醉里青山夢里人。合英雄恨,淚滿巾,響丁東玉漏聲頻。 前腔兩眉顰,滿腔心事向誰論?可憐天地無家客,湖海未歸魂。三千寶劍埋何處?萬里樓船更幾人!合英雄恨,淚滿巾,何處三戶可亡秦! 不是路極目秋云,老去秋風剩此身。添愁悶,悶殺我樓臺如水鏡如塵。為伊人,幾番拋死心頭憤,勉強偷生舊日恩。水鱗鱗,雁飛欲寄衡陽信,素書無準,素書無準。 掉角兒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發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云。帳前旗,腰后印,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流光一瞬,離愁一身。望云山,當時壁壘,蔓草斜曛。 前腔盼殺我當日風云,盼殺我故國人民,盼殺我西笑狂夫,盼殺我東海孤臣。月輪空,風力緊。夜如年,花似雨,英雄雙鬢。合黃花無分,丹萸幾人。憶當年,吳鉤月下,萬里風塵。 余音可憐寂寞窮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飯千金敢報恩。
是“無限河山淚”還是“無限山河淚”?
是無限山河淚。
出自:
別云間--【作者】夏完淳?【朝代】明
譯文對照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譯文:三年為抗清兵東走西飄蕩,今天兵敗被俘作囚入牢房。無限美好河山失陷傷痛淚,誰還敢說天庭寬闊地又廣。已經知道黃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犯難。鬼雄魂魄等到歸來那一日,靈旗下面要將故鄉河山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時年15歲,從父允彝、師陳子龍在松江起兵抗清。兵敗,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與其師陳子龍繼續堅持抵抗。次年夏完淳與陳子龍、錢旃飲血為盟,共謀復明大業,上書魯王(朱以海),魯王遙授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軍事。
永歷元年/順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魯王遙授中書舍人之職而上表謝恩,為清廷發覺,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別云間》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所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別云間
關于夏完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和夏完淳的詩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