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個)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個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介子推的詩有哪些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介子推的詩
清明
宋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靈石縣東北三十五里神林晉介之推祠
清·顧炎武
古人有至心,不在狷與忍。
國祿既弗加,吾身可以隱。
去矣適其時,耕此荒山畛。
更與賢母偕,丘壑情同允。
卓哉鸞鳳姿,飄飄高自引。
向使屬戎行,豈其遜枝軫。
出處何必齊,此心期各盡。
末世多浮談,有類激小忿。
《壯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
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
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
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
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蹕,萬里遙相望。
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
翠華擁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
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
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御床。
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圣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
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勛業,歲暮有嚴霜。
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兇逆未定,側佇英俊翔。
有關于介子推的詩句
1.有關介子推的詩有哪些
清傅山有詩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詞堂幽。
晉國園陵迷草木,
綿田香火動春秋。
名更賣扇傳東海,
身隱承顏肖故邱。
還慮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頭。
望江南 蘇軾
春未老,
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2.介子推死前做的那首詩是什么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介子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介子推,一說是生于聞喜戶頭村,還有一說是生于夏縣裴介村(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長在夏縣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綿山(又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于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云,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于綿山。晉文公欲求卻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相傳,寒食起源于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后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于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追隨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1]。
割股充饑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辭官不言祿
介子推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里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后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綿山,秦二世時遷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歷史評價
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僅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文人雅士登臨題詠、寓興抒懷的就更是不勝枚舉。這樣的謳歌綿延不絕,貫穿數千年,其不動聲色的道德教化,使人們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種“集體無意識”,以至于很少有人對介子推的所作所為投以審視的目光。
3.介之推不言祿重點句子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內外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翻譯:
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推不提及應得的俸祿,而賞賜也沒有給他。 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這一個二個的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把貪天的功勞作為是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責備這種行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祿了。”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標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關于“介子推”的詩有什么?
1、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3、?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4、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內容拓展:
1、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2、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體現了正道之義。介子推的行為并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后世儒家評價必為"忠君之典范",而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毀譽啊!以后人的價值觀將其行為定義為迂腐愚昧是錯誤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國家也是應當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贊嘆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黃庭堅《清明》)。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割股食君"實乃"食國",正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于家,亂于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
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個、介子推寫的詩有多少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