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今日意如何作者(斷頭今日意如何的答案是什么)
大家好,關于斷頭今日意如何作者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斷頭今日意如何的答案是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梅嶺三章》全詩賞析是什么?
《梅嶺三章》的全詩賞析如下: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用倒接法。照理說詩意順序應是先寫革命事業的開創自然是備極艱難,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再談如今自己面臨即將來到的犧牲的心情。但做詩要是順著這個意思去寫,就顯得太平實。詩人把“斷頭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聲驚雷,把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給整個組詩造成了一種蒼茫悲壯的基調。對讀者來說,則能產生一種凝精聚神,急欲一讀的強烈效果。再說這一組詩主要在于抒寫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胸懷,而不在于述說革命創業的艱難,所以這一提前又有側重意義。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開頭對整個組詩起到了大氣包舉,籠照全篇的作用。所以這是一個發端突兀,豪氣凌云的極好的起句。后兩句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作結,是對前面自問式起句的呼應,也可以說是自答之詞。但這里絲毫沒有議論式的敘說,而是以一種奇特的懸想,形象地表明了陳毅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至死不渝的心跡,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帶領雄兵十萬,將反動的統治者徹底埋葬!這個結句猶如空谷中一聲驚天動地的長鳴,壯懷激烈,使人拍案叫絕,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一個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昂然挺立在讀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國烽煙正十年”,是抒寫壯志未酬,死難瞑目的情懷,以及對戰友滿懷激情的鼓勵。“此頭須向國門懸”句,化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悲壯之感。接下來兩句文氣漸緩。結句“捷報飛來當紙錢”尤為精絕,不僅與上首詩緊密呼應,而且從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在臨危之際,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宋人陸游放翁在臨終之際,給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絕筆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比缫源伺c陳毅的這首詩相比,則陸游雖對國家的統一表示堅信不移,但細味詩意卻悲而不壯。陳毅此詩則于抑揚跌宕中尤顯其悲壯,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為家”,表達了詩人面對死亡的坦蕩胸懷和共產主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陳毅早年投身革命,從此就成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急先鋒,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英勇奮進,義無反顧。艱苦的斗爭生活錘煉出堅定的革命意志,從戰友們前仆后繼的斗爭精神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把晷蕊L應有涯”,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屠殺總有一天要結束,人民終究會得到解放,光明的社會總歸會到來,共產主義的理想必定會實現!為了革命的勝利,個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就是對第一首自問式起句的最后回答。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壯烈的氣概!
在陳毅光輝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時間是在鐵馬金戈的槍林彈雨中度過的,而贛南的三年游擊戰,正如陳毅自己說的那樣,“是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梅嶺三章》可以說是反映這一歷史階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詩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臨危而斗志彌堅的豪邁胸懷,譜寫成這一不朽的壯烈詩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華星。它猶如掛在夜空中的皎潔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猶如黑夜燦爛的明星,將永遠激勵人們為了壯麗的共產主義奮勇前進。
作品原文:
《梅嶺三章》陳毅?〔近現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詞句注釋:
旋:不久。
泉臺: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
舊部:從前的部下。這里指犧牲了的戰友。
旌旗:這里借指部隊。旌,古代用于指揮或開道的一種旗幟。
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后泛指戰火。這里指當時的國內革命戰爭。
諸君: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諸,許多、各位。君,對人的尊稱。
涯:邊際,止境。
取義成仁:為真理或正義事業而獻身。這里指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犧牲。取,求取。義,正義。成,成全,達到。仁,現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作品翻譯:
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么?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為家,含有血腥味的風雨應當有止境,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
作者簡介: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第六軍政委、第二十二軍軍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軍長、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后,曾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分別收入《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陳毅因身負重傷,留在江西擔任軍事指揮。1935年,春,他在敵人重兵圍攻下,率部突圍到江西、廣東兩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嶺山脈的兩座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才離開。這三首詩就寫于這一時期。(見《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2課第5頁注釋1)
表達主題:
《梅嶺三章》是中國共產黨人陳毅在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睹穾X三章》詩碑現建于大余縣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廣東省南雄一塊《梅嶺三章》手跡詩碑。
關于詩碑:
陳毅《梅嶺三章》詩碑位于大余縣城西南12公里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始建于1997年。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陳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堅持極端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冬,陳毅為擺脫政府軍的圍剿搜捕,藏身于齋坑的巖壁叢莽中,齋坑一處山凹,用毛竹支撐一個窩棚,高僅1米,面積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蓋,一條隱蔽山道,迂回可達。敵人近在咫尺,終未發現。陳毅自知難免,寫下著名《梅嶺三章》,以示絕筆。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筑建《梅嶺三章》詩碑,高約1.50米,寬2米,厚0.35米。座基高約0.50米,寬約2.50米,以白色花崗石砌筑。碑身為漢白玉結構,其字體鐫刻處,采用鎦金熨貼。陳毅詩碑與梅關碑林連為一體,構成梅關古驛道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在聞名遐邇的廣東南雄梅關古驛道的中段旁,立著一塊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手跡詩碑。2003年8月底,陳毅的次子、時任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的陳丹淮少將視察梅嶺時,看到了父親的《梅嶺三章》手跡,倍感親切,與隨同人員一起當場吟詠了這首詩。
斷頭今日意如何 脫手斬得小樓蘭
這兩句分別出自陳毅元帥的兩首詩
第一句“斷頭今日意如何”出自《梅嶺三章》第一首,原文: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此句意思:就算拋卻頭顱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句“脫手斬得小樓蘭”出自《衛崗初戰》,原文:
彎弓射日到江南,
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江城下初遭遇,
脫手斬得小樓蘭。此句化用了李白《塞下曲》中的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此句直譯:長劍出鞘斬落樓蘭,比喻在保衛國土的戰斗中取得了一場勝利
詩句的意思是自己翻譯的,又不當之處還請海涵
陳毅詩詞
陳毅詩詞,其一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梅嶺三章》
近現代陳毅
其一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其二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其三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青松》
近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七七”五周年感懷》
近現代陳毅
即今抗戰艱難日,累累新墳啟我思。五年碧血翻滄海,一片丹心照漢旗。國中忍見兒皇立,朝內惟謀萁豆炊。九仞為山爭一簣,同仇敢與億民期。
《車過興國老營盤》
近現代陳毅
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荒臺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
《雪夜行軍》
近現代陳毅
一九四七年二月泰山積雪,沂水堅冰。
陳毅的詠梅詩是哪一首?
《冬夜雜詠 · 紅梅》
隆冬到來時,
百花跡已絕。
紅梅不屈服,
樹樹立風雪。
《冬夜雜詠》,作者陳毅(1901—1972),創作于1960年冬天,最初發表于《詩刊》1962年第1期,整組詩計28題37首。這組詩灑脫清朗,內容豐富,借物抒懷,氣概浩然。作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通過寫青松、紅梅、秋菊傲霜斗雪的性格,歌頌了經受嚴峻考驗的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這首詩誰寫的?
這首詩是陳毅寫的,出自其《梅嶺三章.其一》。《梅嶺三章》是中國共產黨人陳毅在梅嶺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
譯文:
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么?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易?。∵@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從江西瑞金中央蘇區轉移,開始長征。項英和陳毅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
1936年9月,蔣介石調集嫡系部隊第四十六師,對贛粵邊游擊隊進行第二次大“清剿”,使出碉堡、隔離、搜剿“三管齊下”的手段,步步進逼游擊隊根據地。陳毅進入革命生涯中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刻。
梅嶺山中的深秋季節,寒意襲人。那時,陳毅正住在離大余縣城約15公里的梅嶺的一個山溝里。一天下午,原湘鄂贛省委派到敵軍四十六師做兵運工作的陳海(又名陳宏)送個條子上山來,說中央派人帶來了重要指示,要負責同志到大余縣城去接頭。
沒想到,此行讓陳毅在梅關經歷了一場生死劫。陳毅抵達大余縣城時,得知陳海已叛變。當他返回梅嶺時,叛徒陳海已經把告密信送出,項英、陳毅等的住地——梅山齋坑迅速被敵人包圍。敵人以5個營的兵力在梅嶺搜索,為避搜查,陳毅和特委人員果斷地晝伏草叢,夜里轉移,在梅山范圍內與敵人周旋。
一連20多天,游擊隊絲毫不敢動煙火,也沒有糧食可吃,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饑。一日,陳毅蟄伏在草叢中,舊傷隱隱作痛,胃病重新復發,心中異常焦慮,不知能否逃過這個劫。思慮中,陳毅突然詩思泉涌,默吟出豪氣沖天的“絕筆”詩《梅嶺三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梅嶺三章
陳毅的詩句
陳毅的詩
1、《青松》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2、《梅嶺三章》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3、《偷渡梅關1935年冬》
敵壘穿空雁陣開,連天衰草月遲來。
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
4、《野營1936年春》
惡風暴雨住無家,日日野營轉戰車。
冷食充腸消永晝,禁聲捫虱對山花。
微石終能填血海,大軍遙祝渡金沙。
長夜無燈凝望眼,包胥心事發初華。
5、《油山埋伏1936年春》
走石飛沙大地狂,空山夜靜忽聞狼。
持槍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戰場。
6、《雪中野營聞警1936年冬》
風擊懸冰碎萬瓶,野營人對雪光橫。
遙聞敵壘吹寒角,持槍倚枕到天明。
7、《贈同志1936年冬》
二十年來是與非,一生系得幾安危?
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
8、《無題1936年冬》
生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嘆沉陸。
魂兮歸來大地紅,小住人間三十六。
9、《悼章太炎先生1936年12月》
樸學精義辨華夷,轉俗成真真向俗。
漫罵天下瘋人慣,晚歲緘默恨有余。
10、《元旦校閱》
大纛凌空照萬方,將軍校閱踏晨霜。
山呼抗戰風雷動,立馬東南掃镵槍。
11、《元旦公宴》
峨冠博帶朋滿座,耳熱酒酣意氣豪。
三年抗戰今朝樂,破敵收京賴我曹。
12、《席間談國共往事》
山河破碎思前事,抗日合作看精誠。
丈夫一怒安天下,橫刀躍馬取東瀛。
13、《元夜火炬游行》
歸來大醉歌元夜,火炬燒天擁萬人。
如此軍民邦國盛,待看戰勝保和平。
14、《答楊芷江先生》
光明黑暗搏神州,抗戰年來禾黍秋。
胡馬窺江賊投敵,權奸誤國我深憂。
吳王老去枚乘在,越國重興范蠡謀。
耆舊淮南多惠助,飄搖風雨濟同舟。
15、《答龐友蘭先生》
杖國精神日日新,詩懷坦蕩笑談頻。
思醫國病求團結,先固初基救眾民。
敢以直言參議席,每于吾黨寄同情。
莫謂疏狂疑此老,豐姿再現海安身。
16、《淮河對弈1943年春》
圍棋花下鎮日間,君醉起舞我欲眠。
風動落英香滿座,拈花微笑意陶然。
17、《淮河晚眺一九四三年春》
柳岸沙明對夕暉,長天淮水鶩爭飛。
云山入眼碧空盡,我欲騎鯨跋浪歸。
18、《縱談1943年春》
不棄葑菲再縱談,民生國計話艱難。
澄清局勢今可見,群彥相看笑囅然。
19、《無題我行訪塞北1943年11月》
我行訪塞北,君留守淮南。
彼此單形影,獨自料溫寒。
20、《泗宿道中1943年11月》
夜走泗宿道,晨過舊黃河。
古邳解鞍馬,煮酒醉顏酡。
半規殘月照,鐵騎送長征。
百里吠村犬,穿插敵偽驚。
暢游根據地,沿途勞送迎。
相見問安好,老蒼驚故人。
21、《過洪澤湖1943年》
扁舟飛躍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紅。
夜渡淺沙驚宿鳥,曉行柳岸雪花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