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原文賞析(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夢)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原文賞析,以及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夢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全詩翻譯賞析
多少恨,
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fēng)!
譯文:
昨夜的夢里存有多少恨意! 夢中的景象,還像以前我還是故國君主時,常在上苑游玩,
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 正是百花爛漫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fēng)。
評析]
這首記夢小詞,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抒寫了夢中重溫舊時游娛生活的歡樂和夢醒之后的悲恨。以夢中的樂景抒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哀情。“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fēng)。”游樂時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景色的綺麗,傾注了詩人對往昔生活的無限深情。這首小詞, “深哀淺貌,短語長情”,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高峰。“以夢寫醒”、“以樂寫愁”、“以少 勝多”的高妙手法,使這首小詞獲得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生命。
[作者簡介]
李煜,南唐后主,字重光。中主李璟之子。在位17年。降宋后,被太宗趙光義賜牽 機藥毒死。他是南唐最后一個皇帝,也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教養(yǎng)的文人。工書善畫,洞曉音律,詩詞文章無不擅長。他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主要決定于他獨特的藝術(shù)成就。 他用清麗精煉的語言,表達(dá)復(fù)雜的思想感情,使詞成為抒情言志的新體詩,對后世詞壇 較有影響。
《望江南》李煜賞析
望江南·閑夢遠(yuǎn)
五代:李煜
閑夢遠(yuǎn),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
閑夢遠(yuǎn),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yuǎn),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賞析:
這兩首同調(diào)的詞,描繪了兩幅江南美景。全詞以“閑夢”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懷思的悲情,綴筆不多而氣氛濃郁,未見雕琢而含蘊深遠(yuǎn),描摹生動,筆筆見情,足見才力。
第一首寫春景。
“閑夢遠(yuǎn),南國正芳春。”概括寫出廣大的江南地區(qū),正是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jié)。春之名“芳”,使人如見百媚千嬌的花容,如聞馥郁的花香。
“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詞人從三方面具體描寫了這“芳春”美景。首先是春風(fēng)拂面、水波蕩漾的春江。“船上管弦江面綠”的“江”,當(dāng)是流經(jīng)南京城的長江支流秦淮河。春滿金陵,石城生輝,秦淮河上綠波蕩漾,畫船游舫,來往穿梭,船上絲竹相和,飛揚出舷的樂聲飄蕩于水波之上,動人心魄。這里,詞人僅在一句之中,就把有形之物、無形之聲和鮮明之色集合調(diào)配繪制成一幅水上音樂會的畫圖。句末的“綠”,乃是春天的顏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寫水色,亦狀春色。它與“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一樣,一下就將生機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無余。其次,詞人又把目光轉(zhuǎn)向陸地,抓住春風(fēng)楊柳、飛絮滿城的典型景色,進(jìn)一步寫出江南春景之美。“滿城飛絮滾輕塵”,是實景的形象描寫,同時還是對春風(fēng)的暗寫。詞人并未直接寫春風(fēng),但從那一“飛”一“滾”之中,卻已使人覺得撲面的春風(fēng)是無所不在了。“輕塵”翻滾,除春風(fēng)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觀賞,游人多了,自然也就踐起輕塵滾滾,故“滾輕塵”乃借物寫人,說明游人之多。只有這樣,才能與下面的描寫自然地銜接起來。“忙殺看花人”:春是百花盛開之時,觀賞眾芳,確是賞心悅目的快事,所以,寫春是很難不寫花的;但詞人卻不直接寫群花如何美麗動人,而只說把看花人“忙殺”了。一個“忙殺”,則百花之美,看花人興致之高,人之多,場面之大,盡在其中。
第二首寫秋色。
“閑夢遠(yuǎn),南國正清秋。”詞人筆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其總的特色是一個“清”字。“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涼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氣候兩方面的特點。正因為“清”,詞人才能將這秋景(無論是近、中、遠(yuǎn)景)看個清清楚楚,也才能將這秋景生動地描繪出來。
“千里江山寒色遠(yuǎn),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在總括秋色之“清”后,接著,也是從三方面對之加以具體描寫。首先是遠(yuǎn)景,詞人從大處著墨,給“千里江山”敷上一層“寒色”,勾畫出一幅江山秋晚圖。所謂“寒色”,乃清冷之色。“寒”與“清”,其義是可以合二而一的。“寒色遠(yuǎn)”的“遠(yuǎn)”,既說明是遠(yuǎn)景,又是對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個模糊的數(shù)的量度,它還與“閑夢遠(yuǎn)”的“遠(yuǎn)”在內(nèi)容上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遠(yuǎn)”,來說明“閑夢”之“遠(yuǎn)”。其次是中景。“蘆花深處泊孤舟”,既是寫自然景物,也是寫人的活動。“舟”之謂“孤”,除從數(shù)量上指舟乃獨木一葉外,也暗點出舟中人的孤獨,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涼;如再看這“孤舟”乃泊于蘆花深處,則其孤獨、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它在情調(diào)上與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笛在月明樓”,是說秋月當(dāng)空,銀光如瀉,高樓之上,笛聲忽起,那悠揚的笛聲,忽高忽低,時斷時續(xù),它說明吹笛人的心靈在顫動,聽笛人的心潮在激蕩。古代詩人,大都以笛聲寫離別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舊,有感于鄰人吹笛之發(fā)聲嘹亮,嘆而賦日:“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fù)尋。”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風(fēng)月清,誰家巧作斷聲?……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杜甫《吹笛》)之句。由此可見,詞人在這里所表達(dá)的也是一種思念故國的眷戀難舍之情。不過,它不像前面那樣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點出,而是隱含于笛聲之中。我們只有明了了這一點,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內(nèi)容的實質(zhì)。
總之,這兩首詞的寫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對景色的特點作總的概括,然后再從三個不同方面加以具體描寫;所不同者,是它們的色調(diào)和情調(diào),即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歡快,后者凄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望江南 李煜 古詩解析
【賞析】
這是一首憶舊詞。原作有兩首,內(nèi)容相近,這里選第一首。
這首記夢小詞,是李煜亡國入宋被囚居汴京時的作品。抒寫了夢中重溫舊時游娛生活的歡樂和夢醒之后的悲恨。以夢中的樂景抒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哀情。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句意是:一切的悲憤,都來自昨夜夢中之事。這句話總領(lǐng)全詞,點明主旨。所恨的當(dāng)然不是“昨夜夢魂中”事,而是昨夜這場夢的本身。夢中的事固然是他時時眷戀的,但夢醒后所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卻使他倍感難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夢了。廖廖八字將日夜思念、悲憤交加、郁愁難解的心情概括地描述出來。有蕩氣回腸之至。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fēng)。”這三句均寫夢境。在夢境中又重現(xiàn)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時的歡樂情景。“車如流水馬如龍”這句話出自《后漢書·馬皇后紀(jì)》本該為:“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在唐詩中也有成句:“車如流水馬如龍,仙史高臺十二重。”盡管前人一再說過,卻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一經(jīng)李煜入詞,便成佳句。原因在于:一是出現(xiàn)在夢境中,富于迷離惝之感;二是有上下文烘托,猶綠葉之扶紅花。此句雖只七字,卻寫出了內(nèi)苑車馬喧闐的景象,而詞人游興之濃,亦寓于字里行間。
緊接著再加上一句充滿贊嘆情味的結(jié)尾——花月正春風(fēng)。這一句寫出了游賞時間和觀賞對象;同時還象征著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這一句將夢游之樂推向最高潮。而詞卻就在這高潮中陡然結(jié)束。
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實際上作者更想表達(dá)的是今日處境的無限凄涼。夢境越是美好,現(xiàn)實就越是悲慘。這是一種“正面不寫,寫反面”的藝術(shù)手法的成功運用。這首小詞, “深哀淺貌,短語長情”,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高峰。“以夢寫醒”、“以樂寫愁”、“以少勝多”的高妙手法,使這首小詞獲得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生命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