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是如何弭謗的(召公諫厲王弭謗厲王如何止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厲王是如何弭謗的,以及召公諫厲王弭謗厲王如何止謗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召公諫厲王弭謗周厲王拒諫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給今人留下怎樣的歷史教訓
厲王強禁輿論,采用“監謗”和“殺之”的殘忍手段來消除謗言,從而引出召公的勸諫。召公全部諫詞的中心論點是:“民言胡可壅?”“為民者宣之使言”。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須“宣”?這是諫詞要加以論述的。召公以治水設喻的方式,連用兩個比喻來闡述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來喻“防民之口”,說明民言不可堵。接著又用“川壅而潰,傷人必多”作喻,說明用高壓手段堵塞民言將會產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將民比作水,自然貼切,將洪水決堤泛濫的一般規律作喻,淺顯易懂。顯然,召公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猶如奔騰而來的大水,任何東西無法阻擋它,任何堵的辦法,只會招來更大的災難。所以聰明的治水者“決之使導”,采用放的辦法,疏通河道,使水流得歡暢,水自然地滋潤了兩岸的土地,養育了百姓,國富民泰,化水害為水利。故“決之使導”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是上策,由此過渡到“為民者宣之使言”,合乎邏輯,既自然,又中肯,言簡意賅,說清了道理。光有道理是不夠的,還需有“宣之使言”的具體措施。這措施是廣開言路,讓各種人獻言議政。召公不厭其煩地羅列了各種人的進言職責和方式,“王以此斟酌”,才能“事行而不悖”,大治天下。但周厲王暴虐無道,個人欲望太強,不能加以清醒的認識,所以沒有接受召公的勸諫,因而遭到可恥的下場。但作者記載這段歷史,卻是為了警告后來的統治階級(特別是最高統治者),應該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多聽聽底層社會的意見,天下才能長治久安。這才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邵公諫厲王弭謗原文及翻譯
召公諫厲王止謗
先秦:佚名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譯文一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能紛紛進諫,平民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子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以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便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去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去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求召公諫厲王弭謗詳解
《召公諫厲王弭謗》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里的人都在咒罵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厲王很惱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去監視咒罵王的人。只要衛巫來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住在國都的人都不敢說話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遞眼色而已。
周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夠消除人民對我的咒罵了,他們居然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塞了他們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還危險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講話也象這樣。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暢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敢于講話。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讓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獻詩,盲藝人獻樂曲,史官獻古文獻,少師進箴言,瞍者朗誦,朦者吟詠,各色工匠分別諫諍,百姓的議論碾轉上達,左右近臣盡心規勸,宗室姻親補過糾偏,樂官史官施行教誨,元老重臣對天子經常勸誡,然后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因此政事施行起來才不違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樣,財富、器物才從這里產生出來;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樣,衣服食物才從這里產生。由于人民用嘴發表意見,國家政事的成功或失敗才能從這里反映出來;做人民所贊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惡的事,這正是增加財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辦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說,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能堵他們的嘴呢?如果堵他們的嘴,那么,跟隨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勸告。從此,都城里的人沒有一個敢講話。過了三年,人們便把他趕到彘地去了。
周厲王止謗的翻譯
翻譯:
厲王殘暴,國人指責國王。召公告訴說:“民眾不堪忍受現在這樣的生活啊!”厲王惱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監視指責的人。(誰)被告發,就殺死他。國人沒有敢說話的,道路上(見了面)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厲王很開心,告訴召公說:“我可以制止指責啊,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樣是阻隔它們啊。防民眾的口,比防川水更難。河川堵塞然后潰堤,傷害的人必定更多,民眾(的怨恨)也是如此。
所以治理河川的人挖開迂塞讓水按照所引導的(方向)流瀉,治理民眾的人讓他們發言宣泄。所以天子聽政,讓公卿到列士獻詩。
瞽官獻曲(民間歌謠),史官獻(記載古王事跡的)書,師官讀箴言,瞍官念賦,蒙官誦讀,百官勸諫,百姓(口耳)傳言,(國王身邊的)近臣盡力按法度約束(國王),親戚作為補救幫著察看,瞽、史官(的職責)是(用歌謠和史實)教誨(國王),老師整理這些,然后國王對它們進行分析決策,這樣(國王)事情做得就不會謬誤。
民眾有嘴,如同大地有山川,財物使用的事物(都是)從這出來的,如同它有便于繁衍的肥沃的低濕原野,衣服食物在這里生長(出來)。
口用語言說出來,(政治的)好壞在這就(顯)出來了,施行好的(政策)備有(以前)失敗的經驗,這些就是用來增加(國家)財物、(民眾)衣食的基礎啊。
民眾心中所想的就從口中說出來,好的就施行怎么可以堵塞啊?如果堵塞他們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厲王不聽,在這時國人沒有敢說話的,三年后,(厲王)就被流放到彘。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此文出自春秋·左丘明《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周厲王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讓人打柴、漁獵,斷絕廣大民眾的生計。他還增加平民的負擔,對鄰邦進行不義的征伐。他倒行施,橫征暴斂,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也引起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本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這篇文章敘述周厲王兇殘暴虐,對民眾的壓迫、剝削無所不用其極。到頭來,終于被民眾驅逐、流放。第一段點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厲王弭謗;第二段由此引出召公的勸諫之辭——反弭謗;第三段交代弭謗的自然結果,又驗證照應第二段諫辭。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修辭設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說明人民的意見不可阻塞,無法壅蔽。如果暴虐無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殺人相威逼,盡管暫時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終將“川壅而潰”。
“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運用比喻,貼切巧妙,論證生動,筆意縱橫,渾然一體,極盡行文變化之妙。
這篇文章“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這是“在道理上講”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講”,筆法十分新警。
前后敘述描寫,緊緊扣住國王與民眾,如以“王虐”、“王怒”、“王不聽”為一條敘事線索,和民眾的“謗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條線索,交織對立,敘事有序,起伏照應,極為精細。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前422年),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六經,左丘明為解析六經之一《春秋》而著《左傳》,亦著《國語》。《左傳》《國語》兩書記錄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被史學界推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 “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