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在古文如何翻譯(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瘴在古文如何翻譯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是什么意思,轉成白話文,語文卷子上的題目,在訂正,在線等,急!!!
“夫嶺南青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翻譯成白話文是:那嶺南的青草瘴和黃芒瘴病,就像嶺北的傷寒一樣。
語出《諸病源候論·瘴氣候》,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隔。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歷史上大致包括廣東(含海南、香港、澳門)、廣西和云南省東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青草黃芒瘴:是青草瘴和黃芒瘴的合稱。中醫認為,嶺南的仲春到仲夏期間流行青草瘴,季夏至孟冬期間流行黃芒瘴。
這是文言文中的一個判斷句,標志詞是“猶如……也”,斷定了嶺南的瘴病就像嶺北的傷寒病。
這的是什么字
瘴zhàng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瘴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疒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16
五筆86:UUJK 五筆98:UUJK 倉頡:KYTJ
筆順編號:4134141431251112 四角號碼:0014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634
基本字義
1. 〔~氣〕熱帶山林中的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氣。簡稱“瘴”,如“~癘”,“毒~”,“~雨蠻煙”。
給一些古文原文俰翻譯
原文
與元微之書(1)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2)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3)如此?況以膠漆之心(4),置(5)于胡越(6)之身,進不得相合(7),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8),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
仆初到潯陽(9)時,有熊孺登(10)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札(11),上(12)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13)。且云:危惙(14)之際,不暇及他,唯收數帙(15)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16),便請以代書(17)。”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聞仆左降(18)詩云:“殘燈無焰影幢幢(19),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
且置是事(20),略敘近懷。仆自到九江,已涉(21)三載。形骸且健,方寸(22)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23)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24)同來。頃(25)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饑飽,此一泰(26)也。江州風候(27)稍涼,地少瘴癘(28)。乃至蛇虺(29)蚊蚋,雖有,甚稀。湓魚(30)頗肥,江酒(31)極美。其余食物,多類北地。仆門內之口(32)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33),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34)間香爐峰下,見云水泉石,勝絕(35)第一,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36)十數株,修竹(37)千余竿。青蘿為墻援(38),白石為橋道,流水周(39)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40)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41)。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42),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余事況,條寫(43)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44)我萬里,瞥然(45)塵念(46),此際暫生。余習(47)所牽(48),便成三韻云:“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里曉燈前。籠鳥檻猿(49)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樂天頓首(50)。
注釋
(1)選自《白氏長慶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書言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元微之,即元稹(779—831),微之是他的字,河南洛陽人,支持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多有唱和。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元和十年,元稹也被貶為通州(現在四川省達川市)司馬。
(2)欲:將要。
(3)離闊:闊別,久別。闊,久遠。
(4)膠漆之心:比喻感情親密。
(5)置:放。
(6)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遙遠。
(7)相合:在一起。
(8)牽攣乖隔:牽攣,牽掣。乖隔,隔離。指各有拘牽,不得相見。
(9)潯陽:古縣名,即現在江西省九江市。
(10)熊孺登:鐘陵(在現在江西省進賢縣)人,元和年間,在四川任職,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多有交往。
(11)札:短信。
(12)上;首先。
(13)交分(fèn):交誼,情分。
(14)危惙(chuò):指病危。惙,疲乏。
(15)數帙(zhì):幾包。帙,包書的包袱或口袋。
(16)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輩中排行第二十二。
(17)代書:代替信。
(18)左降:即左遷,貶官。
(19)幢幢(chuángchuáng):影子搖晃的樣子。
(20)且置是事:暫且放下這事(不談)。
(21)涉:經歷,過。
(22)方寸:指心緒。
(23)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
(24)提挈(qiè):提攜,扶助。
(25)頃:不久前。
(26)泰:安適。
(27)風候:氣候。
(28)瘴癘(zhànglì):指南方濕熱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29)虺(huǐ):毒蛇。
(30)湓(pén)魚:湓江出產的魚。湓,湓江,今名龍開河,發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經九江市西入長江。
(31)江酒:江州的酒。
(32)門內之口:家里的人口。
(33)量入儉用:衡量收入,節儉用度。
(34)東西二林:指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
(35)勝絕:絕妙。
(36)喬松:大松樹。喬,高大。
(37)修竹:長竹。
(38)墻援:籬笆墻。援,用樹木圍成的園林護衛物。
(39)周:環繞。
(40)殫:盡,全。
(41)動彌旬日:常常滿十天。動,動不動、常常。彌,滿。旬日,十天。
(42)憂望:掛念,盼望。
(43)條寫:一條條地寫。
(44)去:離。
(45)瞥然:形容時間短暫。
(46)塵念:世俗的思念之情。
(47)余習:沒有改掉的習慣,這里指作詩。
(48)牽:牽引,牽動。
(49)籠鳥檻猿:籠中的鳥,檻(木柵欄)中的猿。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
(50)頓首:叩頭。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二冊)
賞析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也就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三個年頭,他在廬山營建了一個草堂。草堂落成的第二天深夜,白居易給好友元稹寫了這封信,敘述他在九江的生活狀況,抒發了離別相思之情。夜深不寐,以筆墨暢談,可見兩人交誼之厚。
信的開頭直呼友人,分別三年的離愁別緒也隨這一“呼”而出。然后敘近年的交往,對朋友的關懷和信任表示深深感念。敘說自己近況一段,是書信的主體部分。寫三件感到寬慰的事,表現出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寫建成草堂后的游玩之樂,道出許多文人雅趣。信的結尾,又歸于強烈的抒情。“信手把筆,隨意亂書”,表明關系密切;信中附詩,更見思念之殷。本文是一篇比較典型的文人書信,濃烈的抒情色彩,靈活的敘事方式,雅潔的語言風格,使這篇書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譯文
四月十日夜晚,樂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見您的面已經三年了,沒有收到您的信快要兩年了,人生有多少時日,我和您競這樣長久離別?何況把膠和漆一樣緊緊相聯的兩顆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兩個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牽制隔離,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辦啊怎么辦!天意造成這種際遇,對這怎么辦呢!
我剛到潯陽時,熊孺登來訪,收到您前年病重時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說了您的病情,其次敘述您生病時的心情,最后談到我們多年的交誼情分。信上還說:病危時,沒有時間顧及其他事,只收集幾包文章,封起來,在它上面題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請用它代替我的信,悲傷啊,微之對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來的聽說我被眨官的詩寫道:“燈將燃盡啊,火焰將滅,人影搖搖晃晃,今晚聽說您被貶謫到九江。將近死亡的我,在病中驚起而坐,夜風吹著雨進入寒窗。”這樣的詩句別人尚且不忍聽到,更何況我的心呢!到現在每吟誦起來,還悲傷不已啊。
暫且放下這事不談,大致敘述一下近來的心境。我自從到了九江,已經過了三年。身體還算健康,心情很平靜。下到家人,慶幸沒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從徐州來到這里,還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來了。不久前牽掛的家人,現在都出現在眼前了,能夠同寒暖共饑飽,這是第一件安適的事。江州氣候漸漸涼爽了,當地很少惡性傳染病。至于毒蛇、蚊蟲,雖然有但很少。潯江的魚很鮮,江州的酒極美。其他的食物,大多類似北方。我家的人口雖然不少,司馬的俸祿雖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節儉用度,也可以自給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還不必求助于人,這是第二件安適的事。我去年秋天開始游廬山,到東林寺、西林寺之間的香爐峰下,看見飛云、流水、清泉、怪石,絕妙第一,喜愛得不忍離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幾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長的竹子。青色的藤蘿點綴著籬笆墻,潔白的石塊鋪著橋面。流水環繞在茅舍之下,飛泉灑落在屋檐之間,紅色的石榴,白色的蓮花,分別生長在石階下邊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詳盡記述。每次我獨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滿十天。一生愛好的東西,全在這里。不僅忘記回家,簡直可以在此度過一生。這是第三件安適的事。想到您很久沒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現在特親記下這三件安適的事先作呈報,其余的事,我一條一條地寫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寫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對著山的窗子下面,隨手拿筆,隨意亂寫。寫好信封的時候,不知不覺天快亮了。抬頭只見一兩個山寺的和尚。有的坐著,有的睡著。又聽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鳥,發出啾啾鳴叫。平生老友,離我萬里,一時間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時突然產生。作詩的習慣牽動著我,使我寫成了三韻的六句詩:“回憶從前給你寫信的夜晚,是考中進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寫信又在何處?在廬山草屋拂曉的燈前。籠中的鳥欄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間你我相見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嗎?樂天叩頭。
求幾篇古文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與元微之書(1)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2)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3)如此?況以膠漆之心(4),置(5)于胡越(6)之身,進不得相合(7),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8),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 仆初到潯陽(9)時,有熊孺登(10)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札(11),上(12)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13)。且云:危惙(14)之際,不暇及他,唯收數帙(15)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16),便請以代書(17)。”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聞仆左降(18)詩云:“殘燈無焰影幢幢(19),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 且置是事(20),略敘近懷。仆自到九江,已涉(21)三載。形骸且健,方寸(22)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23)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24)同來。頃(25)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饑飽,此一泰(26)也。江州風候(27)稍涼,地少瘴癘(28)。乃至蛇虺(29)蚊蚋,雖有,甚稀。湓魚(30)頗肥,江酒(31)極美。其余食物,多類北地。仆門內之口(32)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33),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34)間香爐峰下,見云水泉石,勝絕(35)第一,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36)十數株,修竹(37)千余竿。青蘿為墻援(38),白石為橋道,流水周(39)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40)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41)。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42),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余事況,條寫(43)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44)我萬里,瞥然(45)塵念(46),此際暫生。余習(47)所牽(48),便成三韻云:“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里曉燈前。籠鳥檻猿(49)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樂天頓首(50)。 注釋 (1)選自《白氏長慶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書言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元微之,即元稹(779—831),微之是他的字,河南洛陽人,支持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多有唱和。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元和十年,元稹也被貶為通州(現在四川省達川市)司馬。 (2)欲:將要。 (3)離闊:闊別,久別。闊,久遠。 (4)膠漆之心:比喻感情親密。 (5)置:放。 (6)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遙遠。 (7)相合:在一起。 (8)牽攣乖隔:牽攣,牽掣。乖隔,隔離。指各有拘牽,不得相見。 (9)潯陽:古縣名,即現在江西省九江市。 (10)熊孺登:鐘陵(在現在江西省進賢縣)人,元和年間,在四川任職,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多有交往。 (11)札:短信。 (12)上;首先。 (13)交分(fèn):交誼,情分。 (14)危惙(chuò):指病危。惙,疲乏。 (15)數帙(zhì):幾包。帙,包書的包袱或口袋。 (16)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輩中排行第二十二。 (17)代書:代替信。 (18)左降:即左遷,貶官。 (19)幢幢(chuángchuáng):影子搖晃的樣子。 (20)且置是事:暫且放下這事(不談)。 (21)涉:經歷,過。 (22)方寸:指心緒。 (23)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 (24)提挈(qiè):提攜,扶助。 (25)頃:不久前。 (26)泰:安適。 (27)風候:氣候。 (28)瘴癘(zhànglì):指南方濕熱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29)虺(huǐ):毒蛇。 (30)湓(pén)魚:湓江出產的魚。湓,湓江,今名龍開河,發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經九江市西入長江。 (31)江酒:江州的酒。 (32)門內之口:家里的人口。 (33)量入儉用:衡量收入,節儉用度。 (34)東西二林:指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 (35)勝絕:絕妙。 (36)喬松:大松樹。喬,高大。 (37)修竹:長竹。 (38)墻援:籬笆墻。援,用樹木圍成的園林護衛物。 (39)周:環繞。 (40)殫:盡,全。 (41)動彌旬日:常常滿十天。動,動不動、常常。彌,滿。旬日,十天。 (42)憂望:掛念,盼望。 (43)條寫:一條條地寫。 (44)去:離。 (45)瞥然:形容時間短暫。 (46)塵念:世俗的思念之情。 (47)余習:沒有改掉的習慣,這里指作詩。 (48)牽:牽引,牽動。 (49)籠鳥檻猿:籠中的鳥,檻(木柵欄)中的猿。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 (50)頓首:叩頭。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二冊) 賞析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也就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三個年頭,他在廬山營建了一個草堂。草堂落成的第二天深夜,白居易給好友元稹寫了這封信,敘述他在九江的生活狀況,抒發了離別相思之情。夜深不寐,以筆墨暢談,可見兩人交誼之厚。 信的開頭直呼友人,分別三年的離愁別緒也隨這一“呼”而出。然后敘近年的交往,對朋友的關懷和信任表示深深感念。敘說自己近況一段,是書信的主體部分。寫三件感到寬慰的事,表現出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寫建成草堂后的游玩之樂,道出許多文人雅趣。信的結尾,又歸于強烈的抒情。“信手把筆,隨意亂書”,表明關系密切;信中附詩,更見思念之殷。本文是一篇比較典型的文人書信,濃烈的抒情色彩,靈活的敘事方式,雅潔的語言風格,使這篇書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譯文 四月十日夜晚,樂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見您的面已經三年了,沒有收到您的信快要兩年了,人生有多少時日,我和您競這樣長久離別?何況把膠和漆一樣緊緊相聯的兩顆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兩個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牽制隔離,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辦啊怎么辦!天意造成這種際遇,對這怎么辦呢! 我剛到潯陽時,熊孺登來訪,收到您前年病重時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說了您的病情,其次敘述您生病時的心情,最后談到我們多年的交誼情分。信上還說:病危時,沒有時間顧及其他事,只收集幾包文章,封起來,在它上面題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請用它代替我的信,悲傷啊,微之對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來的聽說我被眨官的詩寫道:“燈將燃盡啊,火焰將滅,人影搖搖晃晃,今晚聽說您被貶謫到九江。將近死亡的我,在病中驚起而坐,夜風吹著雨進入寒窗。”這樣的詩句別人尚且不忍聽到,更何況我的心呢!到現在每吟誦起來,還悲傷不已啊。 暫且放下這事不談,大致敘述一下近來的心境。我自從到了九江,已經過了三年。身體還算健康,心情很平靜。下到家人,慶幸沒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從徐州來到這里,還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來了。不久前牽掛的家人,現在都出現在眼前了,能夠同寒暖共饑飽,這是第一件安適的事。江州氣候漸漸涼爽了,當地很少惡性傳染病。至于毒蛇、蚊蟲,雖然有但很少。潯江的魚很鮮,江州的酒極美。其他的食物,大多類似北方。我家的人口雖然不少,司馬的俸祿雖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節儉用度,也可以自給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還不必求助于人,這是第二件安適的事。我去年秋天開始游廬山,到東林寺、西林寺之間的香爐峰下,看見飛云、流水、清泉、怪石,絕妙第一,喜愛得不忍離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幾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長的竹子。青色的藤蘿點綴著籬笆墻,潔白的石塊鋪著橋面。流水環繞在茅舍之下,飛泉灑落在屋檐之間,紅色的石榴,白色的蓮花,分別生長在石階下邊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詳盡記述。每次我獨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滿十天。一生愛好的東西,全在這里。不僅忘記回家,簡直可以在此度過一生。這是第三件安適的事。想到您很久沒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現在特親記下這三件安適的事先作呈報,其余的事,我一條一條地寫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寫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對著山的窗子下面,隨手拿筆,隨意亂寫。寫好信封的時候,不知不覺天快亮了。抬頭只見一兩個山寺的和尚。有的坐著,有的睡著。又聽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鳥,發出啾啾鳴叫。平生老友,離我萬里,一時間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時突然產生。作詩的習慣牽動著我,使我寫成了三韻的六句詩:“回憶從前給你寫信的夜晚,是考中進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寫信又在何處?在廬山草屋拂曉的燈前。籠中的鳥欄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間你我相見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嗎?樂天叩頭。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這首詩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唐代詩人韓愈,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內心郁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以及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原文】: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作者: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音:
yī fēng cháo zòu jiǔ zhòng tiān ,xī biǎn cháo zhōu lù bā qiān 。
yù wéi shèng cháo chú bì shì ,kěn jiāng shuāi xiǔ xī cán nián 。
yún héng qín lǐng jiā hé zài ,xuě yōng lán guān mǎ bú qián 。
zhī rǔ yuǎn lái yīng yǒu yì ,hǎo shōu wú gǔ zhàng jiāng biān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翻譯:
一篇諫書早朝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廣東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云彩橫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
知道你遠道而來定會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收殮我的尸骨。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字詞解釋:
⑴左遷:降職,貶官,指作者被貶到潮州。藍關:在藍田縣南。《地理志》:京兆府藍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韓老成的長子,長慶三年(823年)進士,任大理丞。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
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論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稱天有九層,第九層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遙遠。八千,不是確數。
⑷欲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豈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殘年:顧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⑸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
⑹雪擁句: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擁:阻塞。藍關:藍田關,今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韓湘。應有意:應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韓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嶺南瘴氣彌漫的江流。瘴江邊:指貶所潮州。
⑼潮陽:今廣東潮州潮安區。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背景:
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賞析:
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 ,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死于商南層峰驛。了解這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 嚴令限期趕到貶所, 不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表現韓愈被貶原因。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何況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 ,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 ,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 ,此詩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 、 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 ,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后世評價:
1.吳北江:大氣盤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開宋詩一派矣。 (《唐宋詩舉要》引)
2.俞陛云:昌黎文章氣節震鑠有唐,即以此詩論,義烈之氣,擲地有聲,唐賢集中所絕無僅有。(《詩境淺說》)
3.金圣嘆:一二不對也,然為朝字與夕字對,奏字與貶字對,一封、九重字與八千字對,天字與潮州、路字對,于是誦之,遂覺極其激昂。誰謂先生起衰之功止在散行文字!才奏便貶,才貶便行,急承三四一聯,老臣之誠悃,大臣之豐裁,千載如今日。五六非寫秦嶺云、藍關雪也,一句回顧,一句前瞻,險如逼出瘴江邊三字。蓋君子誠幸而死得其所,即刻刻是死所,收骨江邊,正復快語。安有諫迎佛骨韓文公肯作家何在婦人之聲哉! (《貫華堂批唐才子詩》)
4.紀昀:語極凄切,卻不衰颯。三四月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即收繳此意。(《瀛奎律髓匯評》)
韓愈主要功績 :
政治
在政治上,韓愈反對藩鎮割據。對于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贊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認為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的堅定立場,不應因為碑文少寫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貶低,而且他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還不僅表現在平定淮西的一時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貫穿著這個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
文學
韓愈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為論說與記敘兩類。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韓文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尤善錘煉詞句,推陳出新,許多精辟詞語已轉為成語,至今還應用在文學語言和人們的口語中。
教育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后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后學。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史學
唐時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等到他撰寫《順宗實錄》,由于繁簡不當,敘事取舍也不恰當,深為時人指責。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官居顯位,諸位史臣很覺為難。而韋處厚則另撰《順宗實錄》三卷。
個人資料 :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因謚號文,又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中進士,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
韓愈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蘇軾稱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翻譯 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
古文當中屢次提到的出現在南方山林中的“瘴氣”應該是什么?
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里動植物腐爛后生成的毒氣,主要原因就是無人有效地處理動物死后的尸體,加上熱帶氣溫過高,為瘴氣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辭海解釋:“瘴:瘴氣,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氣。”《現代漢語詞典》:“瘴氣: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的濕熱空氣
中醫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毒氣, 下文已經給出了一個說法。 小牛好學嘛, 就翻一下明末著名醫師張介賓的《景岳全書》之十四, 其中包括瘴氣論證、瘴瘧論、大梁李待詔瘴瘧論、瘴氣回頭瘴說、瘴氣治瘴續說、瘴氣論外備用方、瘴氣瘴氣論列方等等。
順便說一句,按《景岳全書》, “煙草,味辛氣溫,性微熱”, “用以治表, 善逐一切陰邪寒毒, 山嵐瘴氣風濕, 邪閉腠理, 筋骨疼痛, 誠頃刻取效之神劑; 用以治里, 善壯胃氣, 進飲食, 祛寒滯陰濁, 消膨脹宿食, 止嘔吐霍亂, 除積諸蟲, 解郁結, 止疼痛, 金絲煙者, 力強氣勝為優。” 按張介賓的記載, “師旅深入瘴地, 無不染病。 獨一營皆安然無恙, 問起所以, 則眾皆服煙, 由是遍傳。 今則西南一方, 無分老幼, 朝夕不能間矣” (《景岳全書》)。 按這說法, 吸煙就可以防止瘴病流行。 嘿嘿, 科學不科學, 咱就不評論了, 大伙心中有數。 只是下回躲廁所抽煙, 定要理直氣壯地沖著老婆吼: 廁所這地方瘴氣盛, 俺這不是避瘴嗎?!
從目證走向科學
袁鐘
編者按:疾病一直是人類的敵人,尤其以傳染病為甚。中世紀,天花、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給歐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災難。在這些傳染病中,細菌與病毒是致病元兇。20世紀各種抗生素的發現使細菌性感染有了克星,但病毒性傳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很多國家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擾著人類。為了配合當前這場抗擊非典的斗爭,我們約請專家撰寫一組文章,介紹人類是如何同疾病、特別是傳染病做斗爭的。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新的治療手段和技術也在不斷涌現,各種疾病包括非典最終一定會被戰勝。
傳染病的病原是人類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當傳染病發生時,人們最困惑和恐懼的是:是什么東西導致了疾病?只看見周圍的人們一個個病倒,甚至死亡,卻看不到傷害同胞的“敵人”。看不見“敵人”,就不知道“敵人”從哪里進攻,也就很難防范。
傳染病的發生由來已久,人們一開始就努力探索其原因。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人們通常只能憑直觀去推測傳染病的病原。當傳染病流行時,醫家無法發現病原,只能注意到一些特殊的現象,如間歇熱似乎多在夏季發生,瘧疾似乎總在多水的池沼地區發生,嚴重腸疾多發地區的人似乎愛喝涼水。他們進一步觀察,試圖尋找其中的邏輯聯系。例如,無論什么人進入池沼地區,都容易患瘧疾。于是,人們猜測瘧疾的病因是池沼地中的濕熱之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瘴氣”。不僅如此,由于許多傳染病的發生地大都環境污濁,氣味難聞,人們認為其病因是污濁之氣,也稱“瘴氣”。所以,無論東方西方,古代醫學家最初都認為傳染病是由“瘴氣”所致。古羅馬著名的醫生蓋倫、中世紀意大利醫生夫拉卡斯特羅和十九世紀德國醫生海勒等在論述傳染病時,都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瘴氣”所致。中國古代醫生也認為“此病生于嶺南,帶山瘴之氣”(《諸病源候論》),“南方嵐濕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瘧”(《景岳全書》)。但是,無論“瘴氣”、“異氣”還是“戾氣”,都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只能間接說明它們的存在。對于古代醫學家而言,他們擺脫了各病因說法,實為很大進步。但不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進步,因為這些所謂的“氣”沒有能直接被科學家目證,即不能清清楚楚地看見真正的致病物,也就無法對其進行完全控制和預防,以及發現針對性的治療藥物。
到19世紀40年代,研究傳染病的英國醫生巴德對“瘴氣致病說”表示懷疑。他詳細觀察了發病地區的環境,認為傷寒病不是“瘴氣”引起。1839年7月至11月,他觀察到英國某村莊同一家庭內連續出現了3—4例傷寒病人,因而推論傷寒是由傳染物引起,而不是“瘴氣”感染,同時,他觀察到傷寒流行期間有人離開本村到其他村莊,把傷寒傳到許多村莊。巴德觀察到了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傳染的例證,從而認為傷寒是一種接觸傳染病。后來,19世紀80年代,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和德國科學家科赫等人先后在有病的生物體內發現了大批微生物,并證實它們是傳染病的病因,如家禽霍亂桿菌、結核桿菌、霍亂弧菌、麻風桿菌、傷寒桿菌、肺炎桿菌、破傷風桿菌等。通過顯微鏡直接看見了這些病菌,并依靠嚴格的實驗證明它們與相關傳染病的因果關系。看不見的“瘴氣”從此從傳染病學中消失,代之的是能被科學家目證的病原微生物,現代意義上的傳染病由此成為獨立發展的科學。
(作者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士)
《人民日報》 (2003年05月30日第七版)
;ID=2343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