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遷居任城為什么(李白杜甫相會任城)
大家好,關于李白遷居任城為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白杜甫相會任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白詩句"蘭陵美酒夜光杯"中所指蘭陵為何地?
蘭陵,點出詩人作客之地,并沒有詳細記載何處。
全詩如下:
《客中作》
唐 李白
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賞析如下: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點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聯系起來,便一掃令人沮喪的外鄉異地凄楚情緒,而帶有一種使人迷戀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帶著醇濃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猶如琥珀般的光艷。詩人面對美酒,愉悅興奮之情自可想見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兩句詩,可以說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說在人意中,因為它符合前面描寫和感情發展的自然趨向;說出人意外,是因為“客中作”這樣一個似乎是暗示要寫客愁的題目,在李白筆下,完全是另一種表現。這樣詩就顯得特別耐人尋味。詩人并非沒有意識到是在他鄉,當然也并非絲毫不想念故鄉。但是,這些都在蘭陵美酒面前被沖淡了。一種流連忘返的情緒,甚至樂于在客中、樂于在朋友面前盡情歡醉的情緒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發展到樂而不覺其為他鄉,正是這首詩不同于一般羈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后,移家東魯。這首詩作于東魯的蘭陵,而以蘭陵為“客中”,顯然應為開元年間亦即入京前的作品。這時社會呈現著財阜物美的繁榮景象,人們的精神狀態一般也比較昂揚振奮,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愛游歷,祖國山川風物,在他的心目中是無處不美的。這首詩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李白為什么自稱“山東任城人”
山東任城,即今濟寧。
李白向朝廷申報稱自己是山東任城(今濟寧)人。歷史背景是這樣:
其時,正處在全國“括戶”之舉的后期。所謂“括戶”,就是在全國范圍內重新清查登記戶囗。當時實行的租庸調稅賦制度,是以國家控制的戶籍人丁多少為基礎的。到了唐玄宗的開元年間,脫籍現象十分嚴重了。從《舊唐書宇文融傳》中透露,脫籍現象,高達約占全國總戶數的百分之十。脫籍現象,不但嚴重影響了國家稅收,而且也影響了社會的安定。開元8年,監察御史宇文融,深知皇上為逃戶問題所困惑。于是他上疏玄宗:“天下戶囗逃移,巧偽甚多,請加檢括”。當然皇帝對宇文融的奏疏甚為重視。并為括戶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如開元9年2月制曰:“諸州流亡人員,限制到百日之內,各容自首,準令式合所在編戶,情愿住者,即附入簿籍。差科賦斂于附入令式與本貫計會停征”。過期不首者“遞邊遠,附為百姓,家囗隨逃者同送”。當時朝廷即任命宇文融為括戶大使,并從基層抽調20余名官吏為勾檢使,由宇文融統一指揮,分赴全國各地,按朝廷“勿欺隱”及“勿兩處差科” 的要求, 敦促 州、縣, 重新清查登記戶口。既然朝廷的這些政策,都附入“令”“式”, 自然就成了日后戶籍管理的法規。
開元24年(713年),?李白帶著一家來到了任城定居。他既然在任城定居,就 必須依法在任城登記入籍。既然入了任城的戶籍,丁各一份的人丁(庸) 稅是免不掉的。他一經入籍任城,且又在任城納稅,根據當時不準“兩地差科”的規定, 他巳脫離了原籍,也不在原籍交稅了,自然他也就不是原籍的人了。 他的原籍(籍貫) 也就自行清除了。
李白移家任城的時間是開元24年(713年),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由任城入京0時. 不按戶籍所在地如實向朝廷報告他是山東任城人,如報告是蜀(四川)人,便有欺君之罪。
李白為什么會認為長安是故鄉
李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字太白,關于李白的貫望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蜀人;一種說法是山東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隴西人,這是李白的族叔李陽冰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李白出身于中亞碎葉,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這是范傳正的說法。現在學界一般都認為李白應該生于中亞碎葉。關于他的家世,現在難以詳考,據唐代李陽冰《草堂集序》等記載,李白是涼武昭王九世孫,他的祖先因在朝廷犯了事兒,被流芳到碎葉,到唐代中宗神龍元年,大概是705年,李白隨著父親遷居內地,回到了唐代的劍南道綿州昌明縣青蓮鄉。李父入蜀之后,一直過著“高臥云林,不求祿仕”的隱逸生活。據現代考證,有人說李白的父親可能是一個富商,還有人說李白的父親可能是一個胡商,因為西域人善于經商。
不過,從現有史料來看,不管李白是不是胡人,他的家庭顯然具有濃重的西域文化背景,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是在蜀中度過的,他同時受到了漢地和西域兩種文化的熏陶,這就不僅給他一幅西域人的長相,史料記載,李白是“眸子迥然,哆如餓虎”,李白的眼睛很大,炯炯有神,和當時的內地人不一樣,帶有西域人的比較深的眼窩,比較大的眼睛。哆如餓虎”,哆就是張大口,李白張大口之后,就像下山的餓虎一樣,顯得嘴很大,這和當時內地人的相貌明顯不同。西域人的相貌不僅給他帶來了一幅帶有西域特征的外在相貌,更賦予了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羈的性格。他曾經在《與韓荊州書》中說,自己是“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這個七尺是唐代的“尺”,和現在不能相比。如果按現在的說法,長不滿七尺,不說七尺,就是六尺,一米三尺,李白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算法,那他應該是兩米高,其實唐代的六尺,我估計現在頂多也就是一米七幾,不會超過一米八。
李白少年時就“雄心萬夫”
雖然李白并不是身材魁梧,但他卻有一顆雄心,他說自己“心雄萬夫”,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蜀中出豪杰,巴蜀在漢代曾經孕育了司馬相如、楊雄這樣偉大的文士,王褒這樣的大作家,在初唐的時候也孕育出了陳子昂的革新詩人。巴蜀秀美的山川培養了李白磊落的胸襟,慷慨的激情,更激發出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李白少年時期,正當開元之治的前期,這時候唐玄宗勵精圖治,使整個社會欣欣向榮,特別是朝廷廣開才路,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希望。李白生活在這樣富庶、開明的社會環境之中,又加上他父親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因而從小就受到了較好的文化教育。他讀書是泛覽百家,不事章句,讀書很雜,但他又不像當時的儒生一樣雕章琢句,研究詩詞的訓詁,而是有點像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他敬慕戰國時期的魯仲連那樣扶危濟困、功成身退的英雄,鄙視皓首窮經的儒生。同時他又羨慕神仙的長生之術,他喜歡煉丹,求長生,喜游俠擊劍,他曾經跟隨當時最有名的一個劍術家趙蕤學習縱橫術,修煉劍道。李白在多年之后還在詩中描寫自己“抽劍步霜月,夜行空庭遍”。在有皎潔月光的夜晚,他在庭院之中一個人舞劍,劍上的霜花和月光的皎潔渾成一片。很瀟灑。
到開元八年,禮部尚書蘇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二十歲的李白帶著詩文前去拜訪,深得素廷贊賞:“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就是說這個青年具有文學創作的天才,而且下筆秀麗,一旦開始創作,文思如泉涌,難以遏止。雖然風格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已經能夠看出他將要稱霸文壇的勢頭,“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如果再多讀些書,再多一些創作的實踐,李白的文學創作成就,將會和漢代的大文豪司馬相如相提并論了。這是他在二十歲時得到當時朝廷忠臣,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廷的這么高的贊美和稱譽。
李白前期漫游與干謁
下面我們就談一談李白前期漫游與干謁。
在開元十三年時,李白二十五歲了,他認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認為一個男子漢,一個大丈夫,應該有為國家、為四海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所以他攜帶著自己的寶劍,離開了自己的故鄉,辭親遠游去了,從此開始了他漫游、干謁的生涯。
李白自蜀中而出,沿途作有《登峨嵋山》、《峨嵋山月歌》等詩,出蜀至將領,他遇到了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一看到他就贊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因而寫了《大鵬賦》,可以振翅高飛,一展宏圖。不久,李白沿江東下,東至金陵和揚州,這時候的金陵和揚州是唐代最繁華的都市,李白風華正茂,家里又有錢,所以廣事交游,輕財好施。他后來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昔東游維揚,不過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救之”。不到一年,就用了三十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且自己有一身很高的劍術,武藝高強,拿著自己的寶劍能夠一下子砍倒好幾個敵人。
他自己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這時候的“豪雄”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講的“黑社會”。“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自己把自己放在“豪雄”的爭斗之中,不顧一切地和對方廝殺。也有一些學者說,李白曾經路見不平,救過一個被流氓欺負的江邊洗衣姑娘。到開元十五年時,李白西游安州,從揚州一帶,金陵一帶,往西上,到長江中游,現在湖北的安陸,到這個地方漫游,在這個地方,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家人看上了李白,就把許圉師的孫女嫁給了李白。從此之后,李白便以安陸為家,一邊讀書寫作,一邊從事干謁活動。他在這個時候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說,“申管晏之談,謀霸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表達了他的政治抱負與人生愿望。到了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了,這時候他已經出蜀五年,漫游了長江中下游,遍干諸侯,向各地的達官貴人,投遞自己的文學作品,申訴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卻未遇知己,一直沒有獲得他人的引見,因此到這個時候,他就有了“南徙莫從,北游失路”的慨嘆,還是無所依靠,不能找到政治上的出路。
李白第一次入長安“歷抵卿相”卻有志難伸
于是在這一年的夏天,他決定不再在地方上找出路了,而是直奔當時的京都,長安而來。這是李白第一次入長安,到了長安之后,他“歷抵卿相”,到各個王公貴族府上投遞自己的作品,卻有志難伸,徘徊魏闕之下,望其門而不得入,心中苦悶。在苦悶之中,他又和長安的市井少年廝混到一起了,他說自己是“誤與五陵豪”交往,險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敗興而歸。他出京時在齊魯一帶,做了《長相思》、《蜀道難》、《行路難》,因他無顏再回安陸,乃泛黃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陽等地。汴州就是現在的開封,宋州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還有洛陽。他在這些地方漫游,創造了《長相思》、《蜀道難》、《行路難》這樣的作品。到開元二十二年的時候他又出游襄陽,拜訪了當時享有盛名的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韓朝宗,在書中說自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日試萬言,倚馬可待”,希望韓朝宗舉薦自己,但也沒有結果。到開元二十三年時他又應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請,北游太原及雁門,第二年又返回河南,與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勛等人在嵩山南麓穎陽山置酒高會,其名作《將進酒》即此時所作。
到了開元末年,大概由于許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東任城,此時已四十一歲。至此,李白雖已壯年,但他出蜀以來的漫游與歷次的政治干謁活動都沒有任何效果。
李白二次入長安的風光與失落
下面我們看看李白二次入長安的風光與失落。在天寶元年,李白42歲了,可能是由于他的好朋友元丹丘的推薦,元丹丘在此前已經以道士的身份受到玉真公主的召見,因為元丹丘的推薦,所以唐玄宗皇帝下詔,命李白入京,李白這時候正在山東任城,他初聞征召更是喜出望外,以為他多年的政治理想終于有了實現的機會,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他覺得自己這幾年所受到的壓抑終于可以排遣掉了。但李白不知道,這時候的玄宗已經不再勵精圖治,因為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之后,朝廷的權力便由當時的奸相李林甫掌握了。所以唐玄宗召李白進京,并不是真正的要任用賢才治理國家,他主要的目的是需要一個出色的文人來點綴太平。是唐玄宗附庸風雅的一個表現。
初入長安,李白的確受到了唐玄宗的眷顧。玄宗降輦步迎,從步輦上親自下來迎接他,而且對李白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焉能致此。”就是說,你雖然是一個平民百姓,一介布衣,但你的大名我早有耳聞,如果不是你長時期地積蓄了這么高的道義,你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名聲和成就呢?唐玄宗賜予他七寶床,御手調羹,親自為李白調制羹湯給他喝,這在當時是一種特別高的榮耀。接著唐玄宗就命李白待詔翰林。當時朝廷有一個制度,皇帝所在的辦公之處,處理朝政之處,必有文辭精學之士,有哪些人在這兒為他做顧問呢?下至醫卜技術之流,醫學家,相命的,還有各種方術,雜技的,隨時待詔命,備顧問,皇帝有疑問隨時可以請教。唐玄宗把這個地方叫做“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時又另外建了一個學士院,但這些學士院里的人基本都在朝廷有正式官職,兼容學士,專長起草詔令。
詩仙李白生平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李白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
李白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才子,游歷全國各地,思想相對樂觀,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的詩詞歌賦,并且對于中國詩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李白生活的那個時代也并不是一直是美好的,李白和杜甫一樣經歷了唐朝有聲轉衰的歷史事件----安史之亂。在這場動亂中,作為有抱負一直不得志的李白看到了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時并沒有避世,而是選擇了入世,在當時的安史之亂中追隨永王,并且作為永王的幕僚受到很大的重視。
擴展資料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參考資料:李白-百度百科
李白原籍哪里?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于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后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2歲。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考據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其父為任城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于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又《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卻由于途中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在山東娶妻生子,寓居長達23載
我的家鄉在山東蘭陵縣,蘭陵因李白的詩句“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名譽四海。年少時也曾疑過李白是蜀地人,距離蘭陵何止千里迢迢,怎么能喝上蘭陵酒?卻原來李白在山東居住長達23年,度過了生命中的一段黃金歲月,山東可謂李白的第二故鄉。
01 舉家遷魯
公元736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24年,時值開元盛世,36歲的李白與夫人許氏和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山東任城,次年兒子伯禽在此出生,再次年,許氏夫人卒。公元742年,李白再婚,與一“魯地婦人合”,后生子頗黎;公元759年,年近60歲的李白才將兒女遷往楚地。
李白在山東的寓居地多有爭議,在《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一詩中李白寫到:“高堂倚門望伯魚,魯中正是趨庭處。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歸空斷腸。君行既識伯禽子,應駕小車騎白羊。”然而這魯中沙丘城在濟寧、兗州、新泰、泗水?似乎都有據可考。
02 魯地生活
位于古運河濟寧段北岸的太白樓,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李白常在賀蘭氏酒樓把盞暢飲、填詞賦詩,酒樓因此生意興隆。公元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篆書"太白酒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于世。
如今太白樓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橫匾“詩仙醉圣”,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仿佛看見詩仙李白在此縱情詩酒,正如臺灣詩人余光中《尋李白》詩中所言“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客居濟寧期間,李白結識了唐朝的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杜甫小李白11歲,兩人把酒言歡、相見恨晚,同游齊魯古國,共研詩歌精妙,唐詩的雙子星座在這里珠聯璧合,留下了諸多見證二人友誼的詩作。這是唐代詩歌的盛世,也是中國文化的幸事。
李白信奉道教,自幼受老莊文化熏陶,山東雖然是儒家文化發源地,而在山東大地上儒釋道兼容并蓄,在山清水秀的濟南李白接受了入道儀式。公元744年,齊州(濟南)道觀的紫極宮里,鐘聲陣陣,著名的道教天師高如貴在這里為李白傳授道箓,李白正式加入道籍。然齊州紫極宮卻消失在歲月的滄桑里,沒有了蹤影,實為濟南一大憾事。
03 李白詩中的魯地風物
齊魯大地的風景文化深深吸引了李白,在魯20多年間,李白訪友攬勝,走遍了山東的名山大川、古祠勝跡,足跡所至山東現在的四十余縣。齊魯文化的熏染,使李白的性格中融進了濟蒼生,安社稷,尊賢智,尚信義,俠肝義膽,曠達包容,勇毅進取的齊魯風范。
在李白傳世的980余首詩文中,作于齊魯或涉及齊魯自然人文的詩文近180篇,這位熠熠閃光的詩壇巨匠,與博大深邃的齊魯文化交映成輝。泰山是齊魯地標,李白創作六連章古詩《泰山吟》,每一首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審美境界,氣勢雄渾,無與倫比。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