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為什么寫菩薩蠻(溫庭筠在菩薩蠻中感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溫庭筠為什么寫菩薩蠻,以及溫庭筠在菩薩蠻中感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溫庭筠的《菩薩蠻》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溫庭筠的《菩薩蠻》的寫作背景: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后期。據《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
據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擴展資料: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最清。
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
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溫庭筠的《菩薩蠻》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綯假其溫庭筠新撰密進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翻譯過來即是:宣宗李忱愛唱《菩薩蠻》,需要新的歌詞。宰相令狐綯請溫庭筠代做了幾首進呈。令狐綯要求溫庭筠保守秘密,但溫庭筠卻立刻宣揚出去,因而得罪了令狐綯。
這些詞便是溫庭筠幫令狐綯作弊當槍手而寫的。
溫庭筠 菩薩蠻 寫作背景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朝代:唐代
作者:溫庭筠
原文: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學專家周汝昌先生認為: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題目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即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詞中,如五代蜀秘書監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此詞對后世頗有影響。電視連續劇《后宮甄嬛傳》劇終曲曾采用此詞原文為歌詞,由劉歡作曲,姚貝娜演唱。
溫庭筠《菩薩蠻》的背景是什么?
溫庭筠其人】 溫庭筠 (約801—866),唐代詩人、詞人。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屬山西)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詩詞工于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清新明快。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 溫庭筠位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這里講兩則故事,即可見一斑。 在封建時代,一個讀書人即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連不斷地得罪上級,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會被無聲無息地取消了。而溫庭筠正是這樣一個人。 一次唐宣宗微服出行,在一個旅館里湊巧遇上了溫,但他倆當時互不認識;溫庭筠比較傲慢,而且還帶有戲謔的口吻問宣宗:“您不就是當司馬、長史之類的官嗎?”在得到否認后,溫又繼續問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縣尉、主簿之類的官吧?”對溫所涉及的一眾小官,宣宗只得說道:“皆非也!”回宮后,宣宗心里實在覺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溫貶到了方城當縣尉去了。 一次唐宣宗命宰相令狐绹寫些漂亮的《菩薩蠻》詞讓宮女演唱。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令狐绹自知自己寫不出好詞來,便托付給當時作詩作詞頗有名氣的溫庭筠代辦,寫好后呈報給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贊賞。本來令狐绹吩咐過溫不要把這代作詞的實情“捅”出去,結果還是被捅了出去。這樣一來,覺得老臉無處擱的令狐绹不覺大怒,從而疏遠了溫,使溫在令當權時受盡磨折。 但溫畢竟是很有才華的,后來狐令绹仍向溫咨詢一些事情。誰知溫又慢條斯理地拿令狐開玩笑說,大人所要解決的問題在《華南經》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書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國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書。這話更是惹惱了令狐绹,從而他就不再理會溫了。后來,溫在詩里就寫有“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的句子,用來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嘆,但于事卻無補了。 咸通四年(863年),溫庭筠因窮迫乞于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并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后即居于京師,于六十六歲(866年)卒。 溫庭筠在朝廷不得志,自然整日悶悶不樂,所以他在寫作那首《菩薩蠻》時,自然抒發心中的郁悶。 附:溫庭筠《菩薩蠻》 原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鑒賞:菩薩蠻】 溫庭筠的《菩薩蠻》收在《花間集》的共十四首,這是其第一首。本詞寫一個獨處閨中的婦女,從起床而梳妝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動態,從中體現出她的處境及心情。首二句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態。以特寫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為主體,首句為襯景。“小山”為床榻圍屏上的畫景,“金”為涂在屏山上的顏色。“明滅”為日光透過窗紗照射屏山陰陽顯晦之狀。“鬢云”為鬢邊下垂的黑發,曲卷而輕揚,狀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從云常流動設想,描繪出鬢發輕揚之狀。“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襯映鬢發的臉頰之膩白。整句凸出一副嬌慵的女性面貌,因“鬢云欲度”正是鬢發散亂未整之狀,句中也隱含呆坐懶起的時間過程。這第二句在讀者眼前展示出這樣一個鏡頭:在小山重疊金色明滅的畫屏圍繞著的繡榻上,一位少婦剛剛坐起,她散亂的鬢發,似流云樣將要度過她雪白香艷的臉腮。三、四兩句開始寫她下床后的活動。“懶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緒,下句“遲”字與之相應,是了解整首詞意的關鍵。“懶起”即懶懶地起來。一“懶”一“遲”,極見其無情無緒之神情,與“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動緊急,表情迥異。“弄妝”謂妝扮時頻繁反復做弄。“遲”字總承“弄妝”與“梳洗”諸事。在這二句中,主人公嬌慵之狀宛然可見。 下闋寫其人之繼續活動。“照花”二句寫其對鏡簪花,于客觀地描寫人物活動中,暗寓其人對鏡時自賞自憐之意。自賞:人面如花;自憐:盛年獨處。此“花”當為插于發髻之飾物,非喻人面,從次句之花面并提可知。前后鏡對照,腦后發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鏡,乃與鏡中人面交相輝映,其人之容色光麗可想。最后二句寫梳妝后穿著衣服,不寫其動作,但點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繪--金線繡的一雙雙的鷓鴣鳥。試想她滿懷心事,懶洋洋地勉自梳妝罷,剛要著衣時,而入眼的乃是“雙雙金鷓鴣”,則其情當如何難堪! 本詞寫法上有其特點,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過程中,選取最具有特點的動態或物象,略加勾畫,省去彼此間的表面聯系,如首句僅寫床周屏風的景色,而略去這景色所依附的屏和榻。次句只是突現出一個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隱藏在可感觸的曖昧之中,兩句合看,即可依據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補充,構成一幅完整的“晨閨”圖畫。其次是表情隱蔽,作者只是對人物動態及有關景物作客觀描繪,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給讀者盡多的想象體會余地。至于辭藻濃麗,更是溫詞的普遍現象。因此種種,常使讀者感到晦澀,然如細心玩索,得其藝術匠心所在,當更覺情味豐腴。 參考文獻:阿袁《唐詩故事》;江蘇古籍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
滿意請采納
溫庭鈞的《菩薩蠻》有何深刻的寓意嗎?寄托了怎樣的情感?
溫庭筠,唐代詩人、此人。古代的此人填詩作詞,當時借詞中的意象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溫庭筠的這首《菩薩蠻》也不例外。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唐代侍女的閨怨,實際上此人通過描寫女子梳妝打扮的情景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無人欣賞的苦悶之情。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生活之大不幸成就文學中的不幸
溫庭筠這首《菩薩蠻》的寫作背景是,皇帝讓宰相令狐绹來填這一首《菩薩蠻》,宰相令狐绹自己干不了,就暗自請溫庭筠來填《菩薩蠻》。填完之后記得曙我的名字,而且你也不要把這個事情說出去。自己的功勞被別人搶走了,溫庭筠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且此時的溫庭筠正屢試不中,這也讓他非常的苦惱。
詞中的女子一定程度上也是溫庭筠自己
這首詞寫得是早上太陽升起來了,一個待字閨中的女子正在不緊不慢地起床梳洗打扮。畫眉是“懶起的”,弄妝梳洗也用了一個“遲”,為什么會這樣呢?只因自己覺得即使梳洗打扮得再漂亮,又能怎么樣呢?還是無人欣賞。詞的下片,寫的女子已經弄好了她的妝容,準備穿上她的襦裙,可是連衣服上的金鷓鴣也是成雙成對的,而自己依然是單身一個人,無人欣賞,頓時心生悲涼遺憾之感。這個鷓鴣在詞中一出現,就代表著相思和離別。
古人寫閨怨詞,都是男的寫的。看似寫女人,其實都是寫自己的。寫自己的什么?溫庭筠自認為自己才華橫溢,但是卻得不到重視,整日給人填詞度日。他期待有更大的平臺讓自己去發展,自己的才華能有更多的人賞識。這首詞也是他借閨怨從女子口中說出自己的困境——懷才不遇,生不逢時。
關于溫庭筠為什么寫菩薩蠻和溫庭筠在菩薩蠻中感慨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