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別為什么稱杜甫的詩是詩史(絕句詩人杜甫稱為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恨別為什么稱杜甫的詩是詩史,以及絕句詩人杜甫稱為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為什么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因為杜甫所創作的詩歌中,都可以讓人直觀感受到當時社會的生長環境,會讓人身臨其境。他的詩集大多都是表述安史之亂時劉民的困難與生活的苛刻之處。記載了唐朝由繁榮到落寞的過程,所以他的詩詞被稱為歷史的史實。
1、杜甫的背景
杜甫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們所熟知的詩圣。他出生在河南一個已經沒有初始時期有地位的做官的家庭。所以在他從小的時候就知道勤奮苦讀的道理,也游覽過許多的名勝古跡。因此還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句。
2、考場失利
但在后來他去京城趕考,而當時的執政者卻不喜歡讀書人。所以杜甫參加了幾次趕考都沒有成功。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當朝宰相沒有對皇上說實話說誣陷那些寒窗苦讀的人說他們沒有學習好。那時的人都把這種考試人頭地的必經道路。而像杜甫這樣的天才受到這種創傷,那一定很糟糕。
3、戰亂對他的影
因為失敗了沒有辦法回到家鄉,所以他便在京城住了下來。每日凄涼困苦,就在這段時間里他看遍了在長安城中那些享盡榮華的人與當時社會最底層的窮苦百姓的生活。心中感慨不已,也用這種心情寫下了能夠真實展現這種情景的詩句。他在這種情況下,在京城里呆了十年。好不容易謀得官職,巧的是,安史之亂在他謀取官職的那一年便爆發了。
4、經歷人間百態
他經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唐肅宗所奔襲的地方。但當時唐肅宗雖然給予了他官位,但卻沒有很是看好他。后來因為他上書得罪了當朝的紅人,所以便被發配了。再發配圖中歷盡艱辛,悲涼的心情也就愈發高漲了。
結合恨別這首詩說說為什么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恨別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詩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別了故鄉洛陽,返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不久棄官客居秦州、同谷,后來到了成都,輾轉四千里.詩人寫此詩時,距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已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生靈涂炭,血流成河,這是詩人深為憂慮的事.
頷聯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宋玉《九辯》中的“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詩人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著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鄉戀親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錦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沉郁,尋味不盡.
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注》)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其中杜穎、杜觀、杜豐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隨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詩人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步月’、‘看云’,有不言神傷之妙.”(《唐詩別裁集》)這就是說,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雋永,富有情致.
尾聯回應次句,抒寫詩人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國家復興,他自己亦可還鄉,天下可喜可樂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首詩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詩人胸懷的開闊. 這首七律用簡樸優美的語言敘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詩人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寫,每一句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飽和著濃郁的詩情,值得讀者反復吟味.
文學史上為什么把杜甫的詩稱作"詩史"?結合《恨別》著首詩中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恨別是杜甫于760年(上元元年)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抒發了詩人流落他鄉的感慨和對故園、骨肉的懷念,表達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亂的愛國思想,情真語摯,沉郁頓挫,扣人心弦。
他的詩是結合當時的歷史所寫,寫他的所想,反應了當時的狀況
二十四、五歲的他原本是個走浪漫主義線的詩人。后來想做官,實現自己的抱負,可是因為當時的安史之亂后,被困長安十年,當時他的詩就是現實主義了。
杜甫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后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于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后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于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詩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別了故鄉洛陽,返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不久棄官客居秦州、同谷,后來到了成都,輾轉四千里。詩人寫此詩時,距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已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生靈涂炭,血流成河,這是詩人深為憂慮的事。 頷聯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宋玉《九辯》中的“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詩人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著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鄉戀親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錦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沉郁,尋味不盡。 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注》)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其中杜穎、杜觀、杜豐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隨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詩人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步月’、‘看云’,有不言神傷之妙。”(《唐詩別裁集》)這就是說,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雋永,富有情致。 尾聯回應次句,抒寫詩人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國家復興,他自己亦可還鄉,天下可喜可樂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首詩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詩人胸懷的開闊。 這首七律用簡樸優美的語言敘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詩人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寫,每一句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飽和著濃郁的詩情,值得讀者反復吟味。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