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記如何借景抒情(小石城山記抒發(fā)了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小石城山記如何借景抒情,以及小石城山記抒發(fā)了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小石城山記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抒發(fā)了怎樣的的情感
文章塑造了一個形體孤獨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 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小石城山記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借景抒情的筆法,抒發(fā)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發(fā)泄了自己屈遭貶謫,橫受壓抑的不平,寄托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
《小石城山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后而作,是《永州八記》最后一篇。下面一起來賞析下!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 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 床 十八九居之。交 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 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shù)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 ,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 椅的空地。交 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床 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 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賞析】
《小石城山記》也是“永州八記”之一。小石城山位于永州城西北。柳宗元以欣賞的目光描繪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致,同時借景抒情,慨嘆美好的自然景物“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這些為景物鳴不平的語言,不正是為自己長期被貶荒遠地區(qū),不得施展政治才能而發(fā)出的憤激語嗎?文章寫景形象生動,有聲有色,議論曲折有致,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小石城山記》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繼續(xù)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fā)他貶逐永州后游歷自然時對觸景生情的感慨,整篇文章構成寫景和抒情兩個部分。
上文寫景,可分兩層,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要到小石城山并不容易,需要從西山道口徑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有兩條通道,一條往西,并沒有什么勝景。另一條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一條河水分開,并有累累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奇心里的人,有誰愿意到這荒涼偏僻的小石城山來呢?但是柳宗元來了。被貶后的.柳宗元,從繁華的都城長安來到了永州。在這期間,又來到了永州遠郊的小石城山,獨具慧眼的柳宗元,發(fā)現(xiàn)了這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fā)現(xiàn)了非同尋常的美。小石城山的形狀,上邊好似垛墻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而且有城門,城門洞望進去黑沉沉的,投進小石子,洞穴中發(fā)出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沿著山坡,可登到山頂,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消息。更奇特的是在山上,雖無土壤卻生著樹木和竹子,且健實蔥郁,展現(xiàn)著旺盛的生命力。它們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精心設計布置的。這天造地設的小石城山,奇特極了,美極了。
第二部分是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聯(lián)想和思索。小石城山的美和奇特,就在于它的簡單,在于它的自然質樸,是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小石城山不是什么人造景點,總有那么一些矯揉造作,裝腔作勢之態(tài)。本真的小石城山是孤獨的,寂寞的,它的孤獨和寂寞是由于它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如果它處在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中原地區(qū),那么它將成為令人神往的聲名遠播的風景名勝,游人如織,摩肩接踵,而不至于像現(xiàn)在這樣鮮為人知,默默無聞了。小石城山千百年來一直存在在哪里,它究竟在這里呆了多少年,連它自己也不知道。而經歷千百年卻不能向人們展示它的美妙景致,這實在是勞而無功啊!可見的美好的事物被壓抑、被遺棄的殘酷現(xiàn)實是屢見不鮮。可見得山水也有受寵和不受寵的,這和人一樣嘛。那么那個所謂的造物主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說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說更加相信這是造物主的安排,像自己這樣才德足堪大任的人,不也因為改革就被皇上貶到這蠻荒之地嗎?小石城山是否也因觸犯天條,被貶到這人煙稀少的地方,有種說法小石城山的存在是慰藉被貶斥的賢士;也有說法,天地間有一種靈秀之氣,它賦在人身上,就成為偉大人物,賦在物身上,物就成為美物。柳宗元并不相信這兩種說法。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一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小石城山觸動了柳宗元敏感而多情的心。于是因緣際會,在這大千世界上,在滾滾的歷史紅塵中,這座美山產生了一篇美文。
整篇游記共計二百二十一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合情感都恰到好處。真可謂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刪減。這篇游記放在“永州八記”的最后一篇結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這表明柳宗元雖然在永州游山玩水,表面看來日子過的很舒暢,實際內心卻充滿矛盾,他在寄情山水時,仍在探求真理與正義。全文抒發(fā)賢才遭貶的天涯淪落之感,文中的議論是“永州八記”的主旨所在。
作者在小石城山記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種手法有何好處?
象征手法: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著柳宗元遭貶不遇的處境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著柳宗元峻潔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題發(fā)揮,“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渴求擺脫現(xiàn)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tài)。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石城山記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感情?
小石城山記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景抒情,“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渴求擺脫現(xiàn)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tài)。
小石城山記講了什么
小石城山記
〔唐〕柳宗元
【題解】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字里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昏瞆不明的強烈譏刺.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1〕.其上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3〕,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4〕,及是愈以為誠有.有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譯】選自中華書局校點本《柳宗元集》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qū)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注釋】〔1〕垠(yín銀):邊界.〔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墻上的小墻,亦稱女墻.(lì麗):棟.〔3〕數(shù)(cù醋):密.〔4〕造物者:指創(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5〕更(gēng耕):經歷、經過.伎:同“技”;技藝、長處.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