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為什么不寫岳飛的詩(岳飛與陸游相識嗎)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陸游為什么不寫岳飛的詩,以及岳飛與陸游相識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宋陸游夢想與岳飛肩并肩,為何卻家祭無忘告乃翁?
公元1128年7月29日,彌留之際的宗澤未談一句家事,念念不忘北伐!
在連呼三生“渡河!渡河!渡河!”后溘然長辭時年70歲。
愛將岳飛痛哭不已,扶柩至鎮江,暗下決心,直搗黃龍。
公元1142年1月27日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吶喊響徹風波亭,岳飛含恨去了,那年岳飛38歲。
耳畔的吶喊猶在,年近17歲的少年,面對英雄的宿命,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岳飛)
卻在數十年后,留下絕筆《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那年陸游時年85歲,溘然長辭背后是三代人的接力,和未竟的雄心。
人因信念而活,家因親人而存,國因志士而生。
接力的三人,就如時代精神一樣,奮發而又激勵,卻從未得償所愿!
空留遺恨的同時,也挽回不了宋朝的命運。
嗚呼哀哉,今日之人誰解其中意?
寫陸游的一生就如寫一首時代悲歌,刻板印象中的一代愛國詩人,除了是滿腹經綸的文人之外,還是一個幻想仗劍持節,愈挫愈勇的猛士!
如果一生如夢,誰又忍叫醒陸游?
(陸游一生一夢85年)
生而危難
陸游的一生,從起點開始算起,就和宋金戰爭相關,1125年那個冬天,刺骨的冰冷除了天氣,還有來自北方狼群帶來的寒霜,金兵南下攻宋。
陸游降生的時間點可謂非常之不幸!
面對金人的威脅,面對靖康之恥的災難性后果,無奈的父親帶著年幼的陸游,遷居浙江老家山陰(紹興),位的是躲避戰火,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安穩的成長空間。
這是父親的無奈也是時代的無奈,可是戰火從未遠走,反而亦步亦趨,在金人不斷追擊之下,就連宋高宗都嚇的躲到海上不敢回!
平民百姓又能如何!
無怪乎陸游回看同年時會發出““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兒時萬死避胡兵,敢料時清畢此生”的感嘆!
(靖康之恥)
深受童年逃難陰影影響的陸游,成長與國仇家恨的時代!
父輩們忠勇剛直的身影也不斷對他言傳身教,從此一個夢想扎根于少年陸游的心中!
這夢想和宗澤的吶喊呼應”渡河,渡河,渡河,北伐,北伐,北伐。“
為了夢想,青年陸游開始了韜光時代,一面學文,拜主戰派詩人曾幾為師,一面亦學武,苦練劍術仗劍天涯!
小小少年郎,就此成了文武雙全的全才。
可是,在暗云遮天的時代,從不是慷慨激昂之士發揮的時代。
宋代是個異類的時代,雖然風雨飄搖,卻依然堅守者文第一武第二的建國之策!
要想有發揮的空間,必須走科舉之路!
為此,夢想戰斗的陸游,第一個戰場不是刀劍而是筆墨,連續參與科舉的陸游,雖然文采出眾卻連連失利,直到第三次,時年31歲的他終于成功了,獲得殿試的機會。
(權奸秦檜)
之后,暗云來了!
秦檜來了,這個殺死岳飛的儈子手,莫須有的發明者,對著主戰派的陸游,對著自己孫子科舉的對手,暗下陰招!
原本可以順利的仕途,就此被暗云遮蓋,直到這暗云消散!
三年后的1155年,權奸秦檜終于死了!
陸游終于在34歲的年紀熬出頭,那時的他意氣風發,摩拳擦掌的想要堅持兒時的夢想!
不斷上奏,直言敢諫,希望北伐北伐北伐!
可是,秦檜雖死,主政的宋高宗卻是一個膽小怕事的閹人(高宗無生育能力),面對年輕氣盛的陸游一次又一次的諫言,煩悶不已!
即便宋金戰爭又起,允文允武的陸游依然不受重用,反而備受打壓!
(宋高宗)
也許在宋高宗看來,陸游就是不識時務。
你一個管文書的小官,哪來這天大的膽子,跟我不停提意見?
還要我御駕親征?
我要嚇的尿褲子你負責?
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陸游被罷官!
這官一罷就是數年,直到宋高宗退位,養子宋孝宗即位為止!
宋孝宗和自己養父不是一個類型的皇帝,而是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皇帝,知道陸游的主張和能力的他,對陸游非常欣賞!
特賜陸游進士出身,并招入朝中為官!
可是經歷過仕途坎坷的陸游,并不懂帝王心術,也不懂為官之道,在執著倔強的他看來,自己為官唯一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北伐北伐!
為此,他不斷上書說,陛下您要整軍備戰,你要徐圖中原,你要嚴懲貪官。
一般而言,說話太直接的人,在官場都混不好!
陸游也是如此,不斷進言并沒有讓宋孝宗欣賞自己,反而使得君臣離心!
不過離心又如何?
我當官從不是為了權位大小,只求北伐!
宋孝宗雖然不喜陸游,卻也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的主,主政時期,也進行過北伐戰爭!
公元1162年,宋孝宗為岳飛平反,開始北伐準本,時隔一年后的公元1163年,五月,曾經的中興四名將之一,張俊被指令為北伐主帥,轟轟烈烈開始,草草率率結束的隆興北伐開始!
(隆興北伐)
宋軍開始勢如破竹,一月間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一時間中原震動!
陸游也為之關心鼓舞,可是好景不長,緩過勁來的金軍集合優勢兵力開始反擊,而宋軍卻將官不和,軍心渙散!
在撤兵到符離時候,被金軍擊敗,最后無奈只能再次達成“隆興和議”。
接受又一次的屈辱!
宋朝皇帝面對金人的稱呼從臣變成了侄。
地位降低不說,還割地賠錢,唐(河南唐河)、鄧(河南鄧州)、海(江蘇連云港)、泗(江蘇盱眙北)、商(陜西商縣)、秦(甘肅天水)六州成了金國的戰利品!
面對失敗,宋朝從皇帝到將軍各個垂頭喪氣!
只有陸游和少數人依然在堅持,他們堅定主戰要求不接受和議,二次北伐!
國策當前,慘敗背后,初時尚有恢復河山振奮精神的宋孝宗,早已意志消沉執意求和!
而主戰的陸游,再一次面對人生的第三次起落!
40歲的他,因為自己的主戰主張,又一次被罷官。
夢想再一次破滅的陸游,無奈歸鄉!
面對家鄉的大好河山,一身本事無處用的陸游只能寄情山水。
這段時間,也成了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期。
可是心中的夢想卻從未因時運不濟而消散反而越來越盛。
“慷慨心猶壯,蹉跎鬢已秋。百年殊鼎鼎,萬事祗悠悠。”“不悟魚千里,終歸貉一丘。夜闌聞急雨,起坐涕交流?!标懹?《聞雨》
少年時候讀此詩,不明其意,今日重讀,深感詩人之意。
(時光無多,蹉跎歲月)
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
這一刻,執著的陸游,和蜀漢的姜維何其相似,可惜他們一個有心有力卻無時,另一個無心無力也無時!
命運的天時從不在弱小的北宋這一邊!
即便之后的陸游在年近半百時候,再次復起也改變不了命運的軌跡。
公元1169年,賦閑多年的陸游,再次為官,被任命為四川夔(kuí)州通判,官職不大不過從六品!
可是再次有用武之地,依然讓陸游興奮異常!
誰知,這興奮不過維持數月,任職之后的陸游發現,這不過是個閑職之后,再次陷入了人生的迷惘。
我往復一生,年近半百難道再此閑職之上虛度一生?
無奈的陸游留下
“殘年走巴蜀,辛苦為斗米。遠沖三伏熱,前指九月水。回首長安城,不忍便萬里”。的悲鳴!
這不是我要的人生,這不是我的命運!
從不信命的倔強者,聲聲吶喊,隨著他的名氣,傳揚了出去!
被四川宣撫使王炎得知!
這王炎是當時少有的和陸游有著一樣夢想之人,他們的夢想,貫穿南宋三代人。
面對同志一樣的陸游,王炎修書相邀,一起共商抗金伐金大業!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召喚,陸游開心的長嘯起來!
是啊,從十余歲的幼兒,知道半百的年紀,終于有人理解自己了!
這樣的理解,有何人能懂?
在王炎陣中,練劍四十余年的陸游,終于有了仗劍持節的機會。
他不辭辛苦謀劃策略,不辭辛苦親臨要塞,起草了一生中,最難忘又最遺憾的《平戎策》。
可是經年的準備抵不過一份否決書!
公元1171年十月,《平戎策》被否決,收復中原必先取長安;取長安必先取隴右。一切的戰略規劃都成了泡影!
就連志同道合的四川宣撫使王炎也被調回京城!
陸游再一次沒有了人生目標,只留下八個月軍旅生涯的回憶,慰籍余生。
隨后的歲月,陸游歷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蜀州通判、嘉州通判、蜀州通判。
來來回回間,都在蜀地轉悠,也讓陸游愛上了蜀地這天府之國!
對蜀地的寄托,并沒有消解他北伐的幻想!
隨后的歲月中,只要一有機會,陸游都會大膽上書要求北伐!
(北伐如夢)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以常人難以企及的執著,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最后,因為這堅持,而得到了一個不很友好的形容“頹放”與“狂放”。
面對主和派對他行為的攻擊,陸游坦然接受,并自號“放翁”。
“放翁、放翁”生平不放死后何言?
是啊,平生夢醒北伐,卻從未放一箭,為出一刀!
即便這刀已經磨礪了四十多年。
夢想從未停止,卻從未有實現的那一天。
命運就是這樣讓人傷懷,知道最后那一天。
陸游曾為岳飛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到底表達了什么?
陸游為岳飛寫的這首詩名為《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全詩如下: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
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朝廷大臣結黨排擠宗澤這位國家棟梁,軍政大臣無心重用岳飛這員抗金名將。淪陷區的父老們理應不知這些令人憤恨的內情,卻在碰到南宋使節時,也會傷心地掉淚打濕了衣裳!
這首詩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詩人退居山陰,仍念念不忘國事,夜讀范成大的《攬轡錄》,浮想聯翩,發而為詩。
《攬轡錄》,是南宋大臣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國的日記,記述了過程中的一些事跡。
詩人在讀《攬轡錄》時,情緒是郁結憤懣的。當這一心緒和詩人自己的經歷、對歷史的理性思考結合在一起,詩情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在論說史事的過程中盡吐其胸臆懷抱:公卿大臣們結成朋黨,排擠主戰的宗澤;那些掌握軍權的官僚,竟不肯重用智勇雙全的岳飛。
詩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情緒,有婉轉曲折之妙,其中“應”、“亦”的運用尤見筆力。那些淪陷區的父老鄉親應該并不知道投降派誤國的恨事,但他們碰到宋朝的使節時也會流下傷心不已的眼淚。漢代蘇武持節出使匈奴,回來時已經是“節旄盡落”。
這首詩篇幅雖小,容量卻不小,四句之中有大議論、大感慨。既有正面的揭露,語直氣壯,痛心疾首;又有曲折的怨恨,委婉迂回,寄意深遠。
詩人選取典型事例,前兩句寫名將宗澤、岳飛遭排擠迫害的事實。后兩句則委婉道出淪陷區的廣大人民尚不知這些令人憤恨之事,言外之意,他們若知道的話,該更加失望、痛心,直意曲說,更顯感慨之深沉。詩人贊揚宗澤、岳飛,對南宋政權內部的投降派給予嚴厲譴責。
抗金詞人辛棄疾,他的詞里為什么不寫岳飛呢?
抗金詞人、用典狂魔辛棄疾,詞里上下五千年——卻似乎,從沒寫過岳飛!
也是抗金志士、矢志北伐的俊杰,辛棄疾怎么對岳飛吝惜筆墨呢?
細想想,卻也好理解。
辛棄疾跟岳飛的時代,離得太近了:岳飛逝世那年,辛棄疾兩歲。
岳飛比辛棄疾大三十七歲,在古代,這都差了兩輩人了!
辛棄疾念叨諸葛亮、劉裕、廉頗、孫權、劉備、陳登、桓溫、張翰等等,但是,就是沒有岳飛。
不是辛棄疾特別崇古,是因為:如此才安全。
宋朝詞人寫古,像劉克莊寫曹劉,李清照寫項羽,蘇軾寫周瑜,其實都如此。
臧否本朝,難免得謹慎些。
再看看當時的大環境就明白了。
就在秦檜死那年,朝廷還將岳州改成了純州,改岳陽軍為華容軍——秦檜與趙構,是連個岳字都忌諱的。那時候,天下噤若寒蟬,寫個岳字,都可能招禍。
秦檜算個大流氓。他殺岳飛、成和議后,將趙鼎貶去潮州,將王庶貶于道州,將胡銓貶于新州。即便遇赦,也永不再用,那意思:“你們永遠沒機會再來對付我了!”
趙鼎在流放地,每天都被人監視,奏報秦檜“趙鼎怎樣了”。趙鼎于是絕食而死。
大權獨攬后,秦檜開始盤查言論。
浙江與福建發大水,右武大夫白鍔說“燮理乖謬”,被秦檜刺配到萬安軍。
太學生張伯麟題壁諷刺:“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的父親嗎?” 被秦檜杖脊刺配到吉陽軍。
控制了言論后,秦檜又禁止民間自撰野史,令自己兒子秦熺監修宋朝史書。有做野史者告發。
這種環境下,沒人敢寫岳飛。辛棄疾也應如此。
實際上,岳飛實際平反那年,辛棄疾已經二十歲開外了。
哪位會說:岳飛平反了,辛棄疾總能夸岳飛了吧?
又未必盡然。
當年王安石和司馬光以及元祐黨人,那評價也是起起落落。
一會兒司馬光是圣人,一會兒司馬光是奸黨;再圣人,再奸黨;再圣人,再奸黨……如此三起四落,誰還敢臧否本朝的人呢?
更要緊的是,岳飛雖然平反,但殺岳飛的趙構卻千年王八萬年龜,一直活到1187年:辛棄疾那年47歲了。
之后辛棄疾又多活了二十年。
哪怕在孝宗朝,夸岳飛也有點不對勁:大肆歌頌皇帝他爸爸殺掉的將軍,感覺總不大對吧?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有些前輩,四十多年前死于動亂,如今也平反三十多年了。按說官方平反,該能說了;但誰公開大肆為他們喊冤,是不是也得掂量掂量呢?
辛棄疾寫唐朝前那些故事多好啊,非得跟自己過不去呢?再豪放的詞人,也得圖個安全啊——誰知道明天朝廷會不會忽然又翻臉,說岳飛是叛賊,夸他的都是奸黨呢?
寫東西的人,就這點可憐啊。
陸游到老來,寫了“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但寫這個時,他已經告老林下,寫詩抒憤,已是13世紀初了。
下面是本人開腦洞想出的一段對白。
岳飛:
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辛棄疾:
謾寫入、瑤琴幽憤。弦斷招魂無人賦。
岳飛:
愛此倚欄干,誰同寓目閑。
辛棄疾:
將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待上層樓無氣力,塵滿欄干誰倚。
岳飛:
白首為功名。
辛棄疾: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滿江紅》到底是誰寫的?
沒錯,有不少所謂的文人考證說,《滿江紅》不是岳飛寫的。在此,我想他們是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雖然岳飛沒有留下諸如陸游那么多的詩詞??墒?,這首千百年讀之,仍凜凜有豪氣的詞的確是岳飛所作。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加于考證??梢詮钠渌奈恼潞驼?,抑或野史都可以看到。在此,我想向你推薦《壯懷激勵》這本書看一下,上面就從不同的角度和歷史記載對其全面的加于評述。
有些打著文人旗號的,不懂歷史,就不能妄談歷史,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侮辱,更是對這位抗金名將的侮辱!
岳飛的一生和《滿江紅》很符合,但為何有人說不是他寫的?
《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詞,影響十分深遠。它以慷慨激昂、粗獷悲壯的藝術感染力,數百年來,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在民族存亡時刻拋頭顱灑熱血,在祖國危急時刻甘愿以身許國,殺身成仁。
從這個意義上說,《滿江紅》無疑是我國愛國詩篇中的最強音。
(岳飛畫像)
一直以來,這首詞的作者,都公認為是岳飛。不過,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關于這首詞的作者,就出現了一些爭議,認為《滿江后》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觀點甚囂塵上。
那么,《滿江紅》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岳飛呢?
認為這首詞的作者不是岳飛的人,主要持以下觀點。
其一
,岳珂編撰的《金佗粹編》中并沒有收錄這首《滿江紅》。
而《滿江紅》最早始見于1536年徐階所編的《岳武穆遺文》,他是根據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兩朝中,根本不見對這首詞的記載,它只是出現在明中葉以后。
其二,詩詞中出現的地名和岳飛抗金路線不符。
《滿江紅》中有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其中的“賀蘭山”在南宋時期屬于西夏的領土,在現今的內蒙古河套之西,根本不是當時岳飛抗擊金人時的戰斗地點。而西夏在當時也并未與宋朝發生戰爭。
岳飛伐金的最終目的是“直搗黃龍”。而“黃龍”則屬于現在的吉林省境內,兩地相隔數千里之遙,并且方向和“賀蘭山”完全相反。
作為一代名將,在寫詩作詞時,不會犯此常識性的錯誤,“不應方向乖背如此”。
(岳飛伐金)
其三,《滿江紅》的風格和岳飛詩詞的一貫風格不符。
岳飛曾作過一首《小重山》,其風格婉轉低沉,舒緩惆悵,娓娓道來。但《滿江紅》卻激越慷慨,雄渾豪放,一瀉千里。兩首詩詞的風格相差太遠,不符合岳飛一貫的風格。因此不可能是岳飛所作,很可能是后人假借岳飛之名寫成的。
其四,《滿江紅》有可能出自王越及其同僚之手。
王越是明朝中期的名將和詩人,曾三次出塞,收復河套地區。他不但能“身率三軍,決勝千里”,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長于詩賦,有很多首傳世之作。更為巧合的是,王越確實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取得過重大勝利。
不過對于這些說法,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
首先,岳飛的后人為什么沒有收錄《滿江紅》?
眾所周知,岳飛在1142年遇害時,不但家破人亡,父子被殺,而且還被抄家查封。在這種情況下,岳飛的詩作是很難被其后人保存的。更何況,岳飛冤死后,秦檜還把持朝政多年,他怎么會讓岳飛如此充滿正能量的詩詞傳世呢?
直到20年之后,岳飛才被平反昭雪,又過了若干年后,岳霖父子才開始收集岳飛的存世詩詞。在平反之前的這段時間里,岳飛一直是秦檜等權臣眼中的“謀逆”之人,他的詩作定會被封禁。與其相關的詩詞就此散失,是很有可能的。岳珂的《金佗粹編》沒有出現這首《滿江紅》,也是有可能的。
(秦檜畫像)
其次,為何《滿江紅》的風格和岳飛迥異。
岳飛是一位喋血沙場的將軍,并非是專門寫詩作詞的文人,其風格并未形成。況且詩人寫詩時,和當時當地的境況有很大的關系。即便青史留名的詩詞大家,其風格也并非一成不變。就像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的筆端,依然可以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兩種風格迥異的佳句。
而這首《滿江紅》正是岳飛決心抵御外辱,收復大宋山河的內心真實寫照,也正好符合他熱血滿腔,鐵骨錚錚戎馬一生的形象。
其三,關于“賀蘭山”的地名問題。
雖然金人的老巢在東北,而賀蘭山則地處西北,但并不妨礙岳飛用“踏破賀蘭山缺”的壯志豪情,來抒發自己內心痛殲胡虜的雄心壯志。
由此可知,賀蘭山在詞中并非地名的實指,而是一種泛說。就像詞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樣,都是泛指外族入侵,而不是專門針對金人。比如陸游曾經寫過“尚思為國戍輪臺”一樣,“輪臺”泛指國家的邊境,并非實指新疆的輪臺縣。總之,這些都是文學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比喻手法。
其四,這首詞是王越所寫嗎?
有些學者認為,王越其人確實有一些軍功,其文采也不錯,但史書對其的評價并不高。“越在時,人多咎其貪功。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而且他“既躁于進取,依附攀援”,這樣的胸襟和為人,怎會寫出如此大氣磅礴,壯懷激越的詩作呢?
所以,這些學者普遍認為,《滿江紅》確為岳飛所作,不管是詞中所體現的身份、志向和胸襟,都和岳飛完全一致。
當然了,關于《滿江紅》是不是岳飛所做的爭論還在繼續。希望將來能夠找到更有說服力的例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