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勝的詩怎么樣(李元勝最好的詩)
大家好,關于李元勝的詩怎么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元勝最好的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元勝經典詩歌十首
李元勝經典詩歌十首:《野菊花》 《翻書的時候》 《走得太快的人》 《我總能看見》 《站在清晨的大路邊》 《玫瑰花》 《不要驚動那發愣的人》 《懷疑》《必須》《幾乎停滯的白天》
李元勝,詩人、博物旅行家。重慶文學院專業作家,重慶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曾獲魯迅文學獎、詩刊年度詩人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因其在媒體工作的優勢,思維活躍,視野廣闊,詩風清麗脫俗,創作成就逐漸被中國詩壇認可,受到詩評家和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好評。
詩享:李元勝-走得太快的人
走得太快的人
有時會走到自己前面去
他的臉龐會模糊
速度給它摻進了
幻覺和未來的顏色
同樣,走得太慢的人
有時會掉到自己身后
他不過是自己的陰影
有裂縫的過去
甚至,是自己一直
試圖偷偷扔掉的垃圾
坐在樹下的人
也不一定剛好是他自己
有時他坐在自己的左邊
有時坐在自己的右邊
幸好總的來說
他都坐在自己的附近
墨西哥有這樣一則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下腳步。旁邊的人好奇地問道: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后面,我要等等它。如詩中所言:“走得太快的人/有時會走到自己前面去”。
在我們的時代,放眼望去:馬路上、地鐵站,到處行色匆匆,人們面無表情、執著前路,這種現象似乎是一種心境的外化,人們從小即被提醒要比別人更“快”,才會獲得更多,才不至于被淘汰,于是我們不斷強迫自己加快速度,如同一個上滿發條的機器,卻因此失掉了生活最可貴的光暈。
匆匆奔忙的人們究竟要去哪里?難道能夠抵達比一生更遠的地方?紀伯倫說:“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過于在意速度,便無暇思考這場旅途的目的,當回溯來路時,只不過剩下那些一瞥而過的掠影。
『讀詩』窗景——李元勝
我沉浸過的喜悅,保持著
最初的山坡的形狀,但它縮小著
從整個山坡,到一小片松林
最后到一根低垂的松枝
我忘記過的憂傷,卻邊緣模糊
不斷擴大,仿佛無處不在
像黃昏升起的霧氣
無法整理成任何具體的形狀
從暮春到暮春,無數的針
縫補著它們,不分晝夜
我的心,黑暗的抽屜
每次突然拉出,都足夠讓我緊張——
仿佛一切會瞬間消失
像河面流過的倒影,像虛構
沉甸甸的彩色玻璃球
在拉出的瞬間,變成氣泡
而肉體,經得起生活
經得起喜悅,也經得起憂傷和縫補
它很有把握地肯定著一切
也許,心只是到達得慢些
要走的路太長,經歷太多的坎坷
我早已回到房間
心還在去年的石階小道猶豫
黃昏旁觀著,它遮住了田野
像遮住我不愿展開的舊信
用這樣方式,我繼續維持著
抽屜里那些脆弱的平衡
? ? 時間是神奇的東西,交給我們所有的風景。我們在時光微小的塵埃里,舒展自己的身體,也舒展我們的心靈,感受每一個晨昏日落,感受每一陣風,每一滴露,每一個噴薄而出的生命。每當回頭看,我們時常遺憾,遺憾當初沒有選擇彼時沒有選擇的路,可是終究無法彌補,要填平的或許只是在我們心里的溝壑吧。其實,人生兜兜轉轉還是已經存在的樣子,何需遺憾,只需向前。
自然寫作十家詩選《群峰之上》出版
群峰之上
自然寫作十家詩選
主編:李少君 北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貼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詩人的永恒追求。
本書以“自然”為主題,匯集了當代以自然詩歌創作為代表的沈葦、胡弦、李元勝、李少君、陳先發、阿信、劍男、林莉、北喬、馮娜等10位名家詩人的優秀作品。每位詩人20首詩及一篇5000字左右的創作談。
這些詩歌既是自然寫作的精品,也是當代詩壇的佳作。讀之詠之沉浸之,可以感受到詩歌的魅力,感受到靜觀萬物的心境之美、物我相宜的意蘊之美、生機勃發的自然之美。
詩人的創作談,從詩的內外部展開與世界與自然的對話,或透露寫作的心境,或提供閱讀的路徑,更有對自然寫作極具個性又有深度的思考。
現從此書中摘錄每位詩人的一首詩和創作談要點,與大家分享。
沈葦:沙漠的豐收
雨水落進了沙漠
陽光落進了沙漠
大雪落進了沙漠,一年盡了
春夏秋冬,時間的四只鞋子
穿舊了,落進了沙漠
飛鳥落進了沙漠
云朵落進了沙漠
空酒杯落進了沙漠,盛宴散了
一本天書,被眾神讀完了
散開,落進了沙漠
是寂靜落進了寂靜,發出一點
輕微的響聲,像大地最后的嘆息
創作談
自然寫作與植物詩(摘錄)
道法自然,言出法隨,詞即是道,這是自然詩、植物詩的一個法則,也應該是今天大自然文學存在的基石。凝視產生“物哀”和物心合一。當我們觀察一種植物時,這種植物也在觀看我們,這是主客交融、物我兩忘的時刻。在某個忘乎所以的瞬間,通過顯在的形態,經由隱喻和象征,我們是可以與植物隱在的神性和神秘性相通的。
沈葦,浙江湖州人,曾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現居杭州。著有詩集《沈葦詩選》、散文集《新疆詞典》等20多部。獲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文學獎等。
胡弦:仙居觀竹
雨滴已無蹤跡,亂石橫空。
晨霧中,有人能看見滿山人影,我看見的
卻是大大小小的竹子在走動。
據說此地宜仙人居,但劈竹時聽見的
分明是人的慘叫聲。
竹根里的臉,沒有刀子取不出;
竹凳吱嘎作響,你體內又出現了新的裂縫。
——惟此竹筏,能把空心扎成一排,
產生的浮力有順從之美。
鬧市間,算命的瞎子搖動簽筒,一根根
竹條攢動,是天下人的命在發出回聲。
創作談
隨筆五則(摘錄)
自然,既陳舊,又有生生不已的新鮮,但只有在被注視時,它才是當下的,才會呈現其岌岌可危的屬性,并構成情感中那令人矚目的內在景觀。自然,會把自己安置在無數時間中,它表面的屬性和深存內部的激越,構成了強大張力。寫作者要在這張力中生存,并以此摸索自己內心的未知領域。
胡弦,現居南京,著名詩人、散文家,著有詩集《沙漏》《空樓梯》《石雕與蝴蝶》(中英文雙語),散文集《菜蔬小語》《永遠無法返鄉的人》等。曾獲詩刊社“新世紀十佳青年詩人”稱號,《詩刊》《星星》《十月》《作品》等雜志年度詩歌獎,以及花地文學榜年度詩人獎、騰訊書院文學獎、柔剛詩歌獎、聞一多詩歌獎、徐志摩詩歌獎、十月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
李元勝:蜀葵
一個夏天的奇思妙想結束了
蜀葵帶著枯萎的美,像停止上升的梯子——
啊,那花朵般的攀登者的腳印
現在,我們正處在殘破、轉折的時刻
一切就像被大雨淋壞的名畫
黑色種子落到我的手心
留給未來的陌生的自己、全新的梯子
以及包含死亡的神秘方程式
夏天里,很多行星也在這樣枯萎
而我們身后,宇宙仍將運行
帶著無窮多的神秘方程式
創作談
曠野的詩意(摘錄)
在我看來,自然不僅僅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和荒野,還包括我們的天空,天空上的星月、銀河……以及,整個宇宙。這無比浩大的自然中,有宇宙自身的大小法則,有古人所說的道,有無窮多個可能是互相嵌套在一起的世界。在宏大的宇宙法則中,人類漫長而燦爛的文明不過是微小的斑點。我們的寫作背景,還只能是我們的城市和歷史嗎?這無限的自然,理所當然的也應該成為永遠懸掛在我們思考和寫作中的背景。成為我們寫作時背靠的永恒天梯。
李元勝,男,詩人、博物旅行家。重慶文學院專業作家,重慶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曾獲魯迅文學獎、詩刊年度詩人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少君:熱帶雨林
雨幕一拉,就有了熱帶雨林的氣息
細枝綠葉也舒展開來,顯得濃郁茂盛
雨水不停地滴下,一條小徑通向密林
再加上氤氳的氣象,朦朧且深不可測
沒有雨,如何能稱之為熱帶雨林呢
在沒有雨的季節,整個林子疲軟無力
鳥鳴也顯得零散,無法喚醒內心的記憶
雨點,是最深刻的一種寂靜的懷鄉方式
創作談
詩歌情境的現代方式(摘錄)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總是聯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鏡像或者說框架,個人化的,瞬間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進而上升為美。情境是一個情感的小天地。細節、偶然、場景因情感,才有意義,并建立意義。
情因有境得以保存長久,境因有情而被記憶,具有了生命,有了回味。
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見的手法,所謂“寓情于景”。學者朱良志說王維的詩歌短短幾句,看似內容單調,但實則是以情造出了一個“境”,比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還有“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都獨自構成了一個個清靜自足但內里蘊涵生意的世界,是一個個完整又鮮活的“境”。在此境中,心與天地合一,生命與宇宙融為一體,故能心安。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人,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應該對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譽為“自然詩人”。曾任《天涯》雜志主編,海南省文聯副主席,現為《詩刊》主編。
陳先發:丹青見
榿木,白松,榆樹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荊
鐵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著向上,針葉林高于
闊葉林,野杜仲高于亂蓬蓬的劍麻。如果
湖水暗漲,柞木將高于紫檀。鳥鳴,一聲接一聲地
溶化著。蛇的舌頭如受電擊,她從鎖眼中窺見的樺樹
高于從旋轉著的玻璃中,窺見的樺樹。
死人眼中的樺樹,高于生者眼中的樺樹。
制成棺木的樺樹,高于制成提琴的樺樹。
創作談
黑池壩筆記(摘錄)
世界的豐富性在于,它既是我的世界,也是貓眼中的世界。
既是柳枝能以其拂動而觸摸的世界,也是魚兒在永不為我們所知之處以游動而穿越的世界。既是一個詞能獨立感知的世界,也是我們以挖掘這個詞來試圖闡釋的世界。既是一座在鏡中反光的世界,也是一個回聲中恍惚的世界。
既是一個作為破洞的世界,也是一個作為補丁的世界。這些種類的世界,既不能相互溝通,也不能彼此等量,所以,它才是源泉。
陳先發,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現任安徽省文聯主席。主要著作有詩集《寫碑之心》、《九章》、《裂隙與巨眼》、《陳先發詩選》長篇小說《拉魂腔》、隨筆集《黑池壩筆記》等二十余部。曾獲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詩歌獎、中國桂冠詩歌獎、詩刊年度獎暨陳子昂詩歌獎等數十種。2015年與北島等十詩人一起獲得中華書局等單位聯合評選的“百年新詩貢獻獎”。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等多種文字傳播。
阿信:獨享高原
點燃燭光,靜聽窗外細致的雨水。
今夜的馬,今夜的峭石,今夜消隱的星辰
讓我獨享一份冷峭的幽寂。
讓我獨享高原,以及詩歌中
無限寂寥的黑色氈房。
我于這樣的靜寂中每每返顧自身。
我對自己的憐憫和珍愛使我自己無法忍受。
我把自己弄得又悲又苦又絕望又高傲。
我常常這樣:聽著高原的雨水,默坐至天明。
創作談
鹽巴也許產自遙遠的自貢(摘錄)
我坦然接受了自然對我的剝奪,也安然接受了自然對我的賜予。我深感自己的局限,也深感存在的“讓與”。我看見和說出我的心靈感知到的,而對更廣大的未知領域保持緘默。因為我常常感受到事物背后造化的力量。因此我心莊重,我對世間的一切存在充滿虔敬。我的寫作首先是面向自己內心的,我在詩歌中首先要安妥自己的靈魂。在漫長、滯緩和寂靜的高原歲月里,陪伴我的是人類古老的詩歌精神,和那些偉大的詩篇。
阿信,1964年生,甘肅臨洮人,長期在甘南藏聚焦區工作、生活。著有《阿信的詩》《草地詩篇》《那些年,在桑多河邊》《驚喜記》等多部詩集。曾獲徐志摩詩歌獎、西部文學獎、昌耀詩歌獎、《詩刊》陳子昂年度詩人獎等。
劍男:山腰上的老屋
一座老屋前長著烏桕、白繼、油桐
枸骨身上有刺,和叢生的木槿
被種在菜園的旁邊,楓楊樹長在左側
一半的枝丫遮住半邊廂房,但是獨木
在鄉村,不成形的叫雜木,壯直的叫木材
因此烏桕、白繼和油桐共生一處
枸骨和木槿被密密麻麻種成一道柵欄
只有楓楊被寵愛,獨占半邊空地
這樣樸素的、不自覺的布局和時代的
價值觀何其相似,但我驚異于它和
山坡形成的這座老屋的虛空和沖淡
一角灰瓦的屋檐在高大的楓楊掩映下
挑出山腰,落寞、蒼涼,有頹廢之美
驚異于門前的野花開得冷艷、荒蕪
那緊閉的柴扉似乎就要被一首詩歌叩開
創作談
詩歌中的自然書寫與人的尺度(摘錄)
有人說關注自然生態是我詩歌創作的一大特色。我想他們說的是我詩歌中對自然,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及棲息其間的一切生命的關注。但對我來說,我覺得我的這種關注是一種大環境使然。因為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的不斷惡化在鄉村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加上我本來出生在鄉村,而且一直和故鄉保持著非常密切的來往,所以對鄉村過去美好生態的懷念和對今日鄉村生態遭到破壞的惋惜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的寫作中?!簿褪钦f我的這種關注是自發的,不是自覺的,是一種無意的關注。我只是希望通過對故鄉自然生態的描繪來指認一座村莊以及生存于其間的我的鄉親們的命運。
劍男,原名盧雄飛,湖北通城人。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在《人民文學》《詩刊》《十月》《作家》等發表有詩歌、小說、散文及評論,有詩歌獲獎、入選各種選集和中學語文實驗教材,著有《激憤人生》《散頁與斷章》《星空和青瓦》《劍男詩選》等。現在華中師范大學任教,華中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主編。
林莉: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簡單??鞓?。村莊里顯而易見的自然事物啊
我,一定是深愛過這樣的場景
顫動的羽翼含苞的藤蔓
那陣撲面的氣息
細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溫熱
——透明的花蕾舉起輕快之翅
四月還是五月?
在鄉間,我疼著的泥地上
必定有豌豆花的淺藍溢出田壟
也必定有白蝴蝶破繭而來
停頓,翻飛,稍縱即逝
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
——難道春天來得太快?而冬天過于漫長。
創作談
自然之境(摘錄)
從田園山川、農夫野趣等平凡的日常中提煉詩意,看見那些低頭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擺脫困苦、艱辛的命運。我寫過不止一首以《山居》為題的詩。它的起源在王維的《山居秋暝》、,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字字皆在生成靜待茶中落花、心里長草的輕松和自由中。我愿意我的詩呈現出這樣的一個純粹世界。溫暖存世,具有穿越時空的能力,趨向澄明之境。它們是泥土、草木、河流,人心人性的本身。
林莉,詩文見《人民文學》、《詩刊》、《星星》、《天涯》、《花城》、《讀者》、《山花》、《作品》等報刊雜志,入選各年度選本。出版詩集《在塵埃之上》(21世紀文學之星2010卷)、《孤獨在唱歌》等。獲2010年度華文青年詩人獎、2014江西年度詩人獎、紅高梁詩歌獎、揚子江詩學獎等,曾參加詩刊社第24屆青春詩會。
北喬:麥積山
需要多少麥子
才能堆起這座堅硬的山
走在人間的糧食
仁慈中也有滄桑的情懷
登上高處,俯瞰眾生
佛國,與大地只有一個麥垛的距離
一尊尊佛,各異的表情里都有
意味深長的沉默
迎風而立,任時光流轉
這些麥子講述另一種永恒
一切正在進行,包括開始與結束
漫長而孤獨的守護
暗紅的砂礫,記下了一切
炊煙與白云一起走向天空深處
生命在寧靜中端坐
創作談
一切皆為自然(摘錄)
我對中國文化中的意境、象征、意象、留白等感興趣,因而,我的詩,總希望運用或凝聚某種因物而生的意味。我覺得,這是詩意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偏愛畫面感以及某些意味。物,是萬物。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是我們享用不盡的。人,只是萬物中普通的個體。人的生存和生命,又總陷于巨大的困境之中,無時無刻都面臨無從掙脫的巨大壓力。
詩,當是自然之物。
北喬, 江蘇東臺人,詩人、評論家、作家。出版詩集《臨潭的潭》、文學評論專著《詩山》《劉慶邦的女兒國》《貼著地面的飛翔》《約會小說》、長篇小說《新兵》《當兵》、小說集《天要下雨》和散文集《營區詞語》等14部。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作軍文藝優秀作品獎、海燕詩歌獎、劉章詩歌獎、烏金文學獎、三毛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等。
馮娜:尋鶴
牛羊藏在草原的陰影中
巴音布魯克 我遇見一個養鶴的人
他有長喙一般的脖頸
斷翅一般的腔調
鶴群掏空落在水面的九個太陽
他讓我覺得草原應該另有模樣
黃昏輕易縱容了遼闊
我等待著鶴群從他的袍袖中飛起
我祈愿天空落下另一個我
她有狹窄的臉龐 瘦細的腳踝
與養鶴人相愛 厭棄 癡纏
四野茫茫 她有一百零八種躲藏的途徑
養鶴人只需一種尋找的方法:
在巴音布魯克
被他撫摸過的鶴 都必將在夜里歸巢
創作談
勞作(摘錄)
當我從夜晚的航班穿越濃重的黑暗俯瞰地表,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燈火明滅,一如銀河映照、星座相拱。我長久地感動于這一個個被無數燈火選中的夜,也感動于自己見證過這樣的自然與人跡。我也曾認為,“我并不比一只蜜蜂或一只螞蟻更愛這個世界/我的勞作像一棵偏狹的桉樹”。然而,在長年累月的勞作中,我比從前更加熱愛這個世界,也更珍視人類對這個世界那些有限又寶貴的投入。我想,這也是詩歌對我的教育。
馮娜,生于云南麗江,白族。畢業并任職于中山大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廣東省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特聘導師。著有《無數燈火選中的夜》《尋鶴》《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詞植物記》等詩文集多部。作品被譯為英語、俄語、韓語、日語等多國文字譯介海外。參加第29屆青春詩會。首都師范大學第12屆駐校詩人。曾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華文青年詩人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等獎項。
群峰之上
自然寫作十家詩選
主編:李少君 北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李元勝最好的詩
青龍湖的黃昏
是否那樣的一天才算是完整的
空氣是波浪形的,山在奔涌
樹的碎片砸來,我們站立的陽臺
仿佛大海中的礁石
衣服成了翅膀
這是奇跡:我們飛著
自己卻一無所知
我們閑聊,直到霧氣上升
樹林相繼模糊
一幅巨大的水墨畫
我們只是無關緊要的閑筆
那是多好的一個黃昏啊
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個黃昏
2011.5.10
2011.11.13改定
◎湖畔偶得
夜晚之魚掙脫了,鱗片散落天邊
湖水若有所得,疼痛的小詞
終于有一個斑斕的尾巴
垂柳袖著手,保持古代姿勢
而它看不見的根系,展開潮濕的幻想畫
時候還早,幼蟬在地下三尺閉目吮吸,不問晝夜
還需歷經數年,它們才湊齊一套翅膀和云曲
柳啊蟬啊順從于冬的沉默夏的瘋狂
不知自己也是鐘表的一部分
時光轉動,風起了,我走過湖堤一如當年
身體似扁舟,我仍愛它人世間的起伏飄蕩
時有靠岸之心,時有銀輝滿艙
2012.1.18
◎總有此時
在我病臥的時候
誰在代替我奔跑,碰落一地露珠
在我灰心的歲月,是誰
在代替我愛著,像杜鵑
流出身體中的熱血
在另外的星球,誰在代替我凝視
即將飛走的魚群
在另外的時代
誰在代替我出生,代替我召集族人
渡過湍急的河流
是誰在代替我蒙難
誰在代替我哭泣,當群山沉淪
仁者不再出現
誰在代替我,經受
漫漫千年的屈辱
我沉默,但沉默得不夠
我驕傲,但也驕傲得不夠
總有此時,我代替著那些奔跑的人
那些歌唱過的人
那些未能渡過河流的人
代替他們呼吸、行走,承擔生之瑣碎
代替那些不能來到這里的人
代替消失的文化,滅絕的美麗物種
總有此時,大陸沉默,星光閃爍
我代替他們寫下詩篇
2010.5.18
◎空氣
那個死去的人
還占用著一個名字
占用著印刷、紙張
我的書架
占用著墓穴,占用著
春季最重要的一天
那個離開的人
還占用著機場和道路
占用著告別,占用著我的疼痛
所有雨夜
其他的人
只能擠在一起
因為剩下的地方并不寬敞
他們擁擠在一起
幾乎失去了形狀
每天,每天
我眼前擁擠著空白
我穿過他們就像穿過層層空氣
2006.10.5
◎十年
我們有著某種速度,像火車
車頭向前,車尾永遠留在原地
人在遠行,故鄉留在原地
最愛的人留在原地
一切不過是撕裂、無限拉長的
道路,逐漸增加的空虛
2006.11.7
給
有一些風雪我們未曾經歷
有一些北方
永遠不能成為我們的生活
我還是愛著南方,愛著這個
偏執的悶熱的南方
也愛著多雨、植物繁茂
它的細膩和不可知
就像我愛著你,遼闊冷峻的你
也愛著,偶爾閃現
那一小塊瘋狂的你
是的,不同的你重疊著
有時和解,有時沖突
我愛著,它們之間的縫隙
點點野花悄然生長
我也愛著,它們交錯時形成的——
破碎、彎曲的夜空
上面綴滿陌生的星星
2010/5/12
紫色喇叭花
晨光里,我想拍好
紫色的喇叭花,但相機力不從心
鏡頭沒法解釋如此美的紫色
始終猶豫著,在紅和藍之間
而我,只能看到酒杯般的花瓣
美得過份的紫色,斟得太滿
簡直就要溢出,它經過漂亮的曲線
突然收窄,仿佛那里有
不想公開的樓梯
漆黑的地下室,凌亂的磚頭
遮掩一條神秘的路
在路盡頭,沒有紫色,沒有相機
世界尚未開啟,我們尚未出生
2011/12/04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
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
我還想連落日一起浪費,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滿天
我還要浪費風起的時候
坐在走廊發呆,直到你眼中烏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經虛度了世界,它經過我
疲倦,又像從未被愛過
但是明天我還要這樣,虛度
滿目的花草,生活應該像它們一樣美好
一樣無意義,像被虛度的電影
那些絕望的愛和赴死
為我們帶來短暫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費
一起虛度短的沉默,長的無意義
一起消磨精致而蒼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欄桿上,低頭看水的鏡子
直到所有被虛度的事物
在我們身后,長出薄薄的翅膀
2013.4.20
◎湖畔
湖水發呆,它有無窮多件冰涼的衣服
藍天發呆,它想合上纖長的睫毛
空氣發呆,它露出了宣紙的質地
我在思考這是怎么回事
無緣無故,一粒種子在豆莢中顫栗
它也一半是瘋狂?一半是銀河的寂寥?
我在思考這是怎么一回事
我本來是經過樹林的光線
無緣無故,卻突然有了中年的肉身
2013.6.24
◎花地
微風起,遠處一層碎銀
傍晚很美,只是無須描述,也無從收拾
世界沿著湖面,緩慢地折疊時間
不考慮我們是否悲傷,也不考慮
我們是否正走過坡頂,逗留于那片好看的花地
2013.06.26
◎書房偶記
漫長的冬夜開始了
這是離古代最近的時候吧
獨坐室內,像一盞燈
勉強照亮一本舊書
但遠不足以照進那些縫隙
就是說,有些樓梯
在一本書里也是看不見
沒有說出的都漆黑著
經過了幾個世紀
仍然漆黑著,讓園子里的熱鬧
格外意味深長
唉,還不如背著手走開
不如在心里復習張旭的狂草
它毫無顧忌,說出了一切
第一遍是一曲豪歌
第二遍是一場痛哭
2014.1.5
◎春天的插枝
是一些很細的東西
連接了
過去、現在和即將出現的我
無論在現實中插得多么深
我還是感到
殘缺的自己
帶著所有纖巧
正從此刻的大地和天空面前
向上飄走
在接近著
另一個有相同傷口的我
1989.3.10
◎ 一把刀子
一把刀子細細地刮著夜晚
讓天邊逐漸發亮
但直到正午
那些黑色粉末仍未運走
它們淤積在
我們關于陽光的交談之中
1991.9.3
◎當一個人還很年輕
當一個人還很年輕
他寫的東西,會奔跑
會像豹子一樣
把藏在黑夜里的人追逐
當他已經年老
寫的東西,變得安靜
像一面不說話的鏡子
只用微弱的光
照著周圍的人的空洞
如何賞析李元勝《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整首詩的意境寫的很美,李元勝也因此被稱作是“虛度先生”。無論是從程璧的歌里還是從原詩里,我都能讀出一對戀人相愛的日常,非常羨煞。
其實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怎么樣過都不算虛度,怎么樣虛度都是美妙。當然也未必就局限于愛情,我的見解有可能把它看窄了。因為買書,我還加了虛度先生的微信,他的日常也是今天這朵花開了,明天發現了那只蟲子,后天小區里的噴泉開始噴水了,很虛度。
介紹
李元勝,男,漢族,1963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武勝縣,媒體人、詩人、作家、生態攝影師,重慶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市級新聞人才,畢業于重慶大學電機專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重慶文學院專業作家,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1981年開始詩歌創作;2014年《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由央視主持人任魯豫朗誦,打開率超過600萬,一下子就把作品帶到了普通大眾面前;8月,憑借詩集《無限事》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