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分多少韻(古詩韻律怎么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分多少韻,以及古詩韻律怎么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國古詩詞中的韻
詩詞創作要重視藝術性,并重幾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韻律”,要講究字詞的搭配、音調的和諧,在這些方面,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常見有《詩品》、《詞品》、《曲品》等。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一般是停頓的地方),有規律地重復出現。這三個方面都來自于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占優勢,有聲調。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韻律(Metre): 英詩的韻律是依據音步包含音節的數量及重讀音節的位置而加以區分的。傳統英詩的音步有六種:即抑揚格(Lambus)、揚抑格(Trochee)、抑抑揚格(Anapaest)、 揚抑抑格(Dactyl)、抑揚抑格(Amphibrach)及揚揚格(Spondee)。 在散體的語言中,押韻比較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常用押韻的是韻文(包括賦、詩、詞、曲等),韻文的意思就是用韻之文。押韻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韻,也就是一韻到底,這在有些唱詞、美文中能夠見到;二是隔句押韻,詩絕大多數是隔句押韻,只有開頭兩句可以都用韻,詞的情況比較復雜,既有逐句押韻,又有隔句押韻,還有隔多句押韻的。韻文用韻,多數是全篇一韻,較長的作品也有中間換韻的。 韻的情況,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時代如《切韻》、《唐韻》等都分得很細,宋朝《廣韻》定為206韻,但由于有些韻可以“同用”,唐代實際用112韻,宋代用108韻,金元時合并為106韻。清朝的《佩文詩韻》集韻之大成,分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聲包括上平聲一東、二冬等15韻和下平聲一先、二蕭等15韻,上聲包括一董、二腫等29韻,去聲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韻,入聲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韻,共106韻。學作古體詩,用韻上應首選《佩文詩韻》。 押韻以格律詩的要求最為嚴格,許多字如一東中的“終”、“風”、“公”和二冬的“鐘”、“峰”、“恭”,現在讀音一樣,律詩卻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韻的錯誤,就要遭人恥笑,考試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漸出現鄰韻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詩用的十三元韻,但首句卻用了鄰韻十二文。詞押韻不那么嚴格,像平聲,詞就合并到了14韻。 押韻還有選韻和次韻的難易問題。作詩,主動地選韻或被動地限韻,會碰到難易問題。像平聲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選用就容易,稱為寬韻;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韻,包含的字較少,選用就難,稱為窄韻;還有些韻,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選用很難,稱為險韻;而像有些朋友“限韻”,則跡近于文字游戲了。詩友寫詩填詞時一定要注意韻部的選擇。 宋代以后,和別人詩習慣要次韻或稱為步韻,也可以看作是“限韻”的一種,不少文人喜歡玩這種押韻雜技,于高難動作中見功夫。蘇東坡有一首次韻詩,就寫得精煉自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1]
[編輯本段]建筑術語“韻律”
韻律并不只存于音樂中,也存在于其它的藝術媒介中,如舞蹈、美術、建筑、攝影、藝術體操和一些體育項目等等。韻律是構成系統的諸元素形成系統重復的一種屬性,也是使一系列大體上并不相連貫的感受獲得規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而且由于這種對規律性的潛在追求與把握,使人們往往將音樂與建筑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聯系在一起。 建筑的韻律:建筑必須體現出平面、立面和剖面的統一,它有平面的鋪陳,有剖面的內部結構,有立面的外部風貌。而在這種三度空間(長、闊、高)所構成的統一體中,有展示出風格各異的不同建筑形體,或威嚴雄壯(如故宮)、或優美秀麗(如蘇州園林)。建筑結構的重復、運動的線,使得各種建筑形象比例均衡、錯落有致、和諧統一,產生出強烈的美的魅力。例如:在巖體或巖層內部,其組成成分、粒級結構及顏色等在垂向上有規律的重復變化,這種現象叫韻律層理。 建筑被譽為“石頭的史詩”、“凝固的音樂”等等。建筑的韻律美表現在重復上:可以是間距不同、形狀相同的重復;也可以是形狀不同、間距相同的重復;還可能是別的方式的單元重復。這種重復的首要條件是單元的相似性,或間距的規律性;其次是節奏的合邏輯性。歌德對于斯特拉斯堡的吟嘆,雨果對于巴黎圣母院的謳歌以及黑格爾、謝林、施萊格爾等美學大師都對建筑的韻味贊美有加。現代建筑中依然保持著這種特性。如悉尼歌劇院,那種宛如群帆歸步的韻致,堪稱絕妙。無怪乎她不到“而立之年”就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遺產”地位! 建筑的韻律美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韻律是構成系統的諸元素形成系統重復的一種屬性,也是使一系列大體上并不相連貫的感受獲得規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當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謝林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焙髞?,德國音樂家普德曼又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奔獱柌睾蛶於骱现摹睹缹W史》中說哥特式建筑被處理得靈動,飛升,“對材料下沉這種自然趨勢的不屑一顧,使大教堂變成了一種奇特的音樂”。貝聿銘的搖滾樂紀念館采用了玻璃金字塔的造型,使莊重堅實的古代帝王圣座變成了輕盈透明的現代快樂宮殿。該建筑富于動感,如同躍動音符的建筑。 在建筑藝術中,群體的高低錯落、疏密聚散,建筑個體中的整體風格和具體建構,都有其“凝固的音樂”般獨具特色的節奏韻律。萬里長城那種依山傍水、逶迤蜿蜒的律動,按一定距離設置烽火臺遙相呼應的節奏,表現出矯健雄渾、宏偉壯闊的飛騰之勢,富有虎踞龍盤、豪放剛毅的韻律之美。北京的天壇層層疊迭、盤旋向上的節奏,歐洲的哥特式建筑處處尖頂、直刺藍天的節奏,表現出不斷升騰、通達上蒼的韻律感。可見,韻律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藝術的發展是無限的,藝術的方法也是無窮的,因此藝術創作(自然包括建筑設計)已經合乎邏輯地走向了多樣性,并且形成互相并存的格局。建筑的韻律美是每個建筑師不懈的追求,從藝術角度來看,建筑和音樂類似,是人類特有的抽象思維和創造力的表達,是對韻律、重復、節奏等宇宙規則的重新編織,盡管建筑之初也是對模仿自然物,但這種模仿是高級的抽象和創造。
詩詞有哪些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甚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詩有多少韻?
詩的種類
關于詩的種類,問題是相當復雜的?!短圃娙偈住返木幷甙言姺譃楣旁?、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F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法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1]。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唐詩里的韻律
唐詩格律
中國的詩歌發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種新的詩體——律詩和絕句。因為它對每首詩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故稱為“格律詩”;因為它產生于唐朝而有別于前代的古詩,故又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
絕句亦稱“截句”、“斷句”。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個字)、七言(每句七個字)為主,簡稱為五絕,七絕。律詩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韻或五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則稱為“排律”。
在近體詩中,單句稱出句、雙句稱對句,相加稱一聯。在律詩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在律詩中,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對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詞性相對。另外根據對仗的嚴密與否又有“工對”和“寬對”的區別。
出句的平仄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叫“對”;下聯出句的平仄和上聯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叫“粘”。
所謂平仄,是指字的聲調。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稱之為“調平仄”。這里所說的“四聲”,與現代漢語中的“四聲”是有區別的。大致上說,古代的平聲,大約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陰平聲和陽平聲;上聲和去聲,大約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普通話沒有入聲,古代的入聲字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中,如“六”歸去聲,“八”歸陰平,“十”歸陽平,“百”歸上聲。入聲字的特點是:音長短促,有塞音韻尾。在部分方言中,還保留著入聲,如廣州話、長沙話、上海話。假如我們用上海話讀“一、七、八、不、黑、白、國、哭、獨”等字,就能很好地體味到古代的入聲字。
用(押)韻是作韻文時于句末或聯末之稱。唐詩的用韻,依據隋朝末年陸法言所著的切韻?!扒许崱钡搅颂瞥臑椤疤祈崱??!疤祈崱惫灿?06韻,但唐朝規定,有些韻可通用,所以實際只有112韻。到了宋朝,“唐韻”改為“廣韻”,又有幾個韻同用,實際只剩下108韻(作為宋代詩詞押韻的標準)。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韻都合并起來,另外又合并了幾個,于是只剩下106韻,就是通常所說的“詩韻”。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詩,有一定的體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詩常見的格式。
⑴ 五 言 絕 句
A 式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詩例:白 日 依 山 盡,黃 河 入 海 流。欲 窮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層 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B 式
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仄 仄 仄 仄 仄平 平
詩例:向 晚 意 不 適,驅 車 登 古 原。夕 陽 無 限 好,只 是 近 黃 昏。(李商隱 《登樂游園》)
C 式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詩例:鳴 箏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欲 得周 郎 顧,時 時 誤 拂 弦。(李 端 《聽 箏》)
D 式
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詩例:江 南 淥 水 多,顧 影 暫 通 流。落 日 秦 云 里,
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鷺》)
七絕平仄格式 A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例: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下江陵》)
B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C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例: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D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例: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對近體詩,有一種理論認為:絕句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所以我們可以把律詩看成是絕句的疊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絕A式的疊加;第二式就是五絕C式的疊加;第三式就是五絕B式和A式的疊加。
五 律 第 一 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詩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混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詩例: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詩例: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例: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七 律 第 二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白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
七 律 第 三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例: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七 律 第 四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