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是哪個朝代(袁宏道是哪個朝代 百度網(wǎng)盤)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袁宏道是哪個朝代,以及袁宏道是哪個朝代 百度網(wǎng)盤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袁宏道是哪個朝代的
袁宏道是何許人物呢?下面我整理了袁宏道相關(guān)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袁宏道是哪個朝代的
明朝
擴展閱讀: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漢族,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二十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少敏慧,善詩文,年十六為諸生,結(jié)社城南,自為社長。
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后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guān)系。他說過:”世道既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他亦相信寫文要真,認為“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今人稱為文學進代論),即“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
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隆慶二年十二月六日(1568年12月23日) ,袁宏道出生,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于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有聲里中”,[2] ?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尊袁宏道為師,“奉其約束,不敢犯”[3] ?。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他在《花朝即事》等詩中,浩嘆孤寂愁悶與落落寡歡。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托,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并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李贄稱贊他“識力膽力,皆迥絕于世,真英靈男子,可以擔荷此一事耳”,并贈詩曰:“誦君《金屑》句,執(zhí)鞭亦忻慕。早得從君言,不當有《老苦》。”在李贄離經(jīng)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始知一向掇拾陳言,株守俗見,死于古人語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從此,他決心改變詩文創(chuàng)作之風,“能為心師,不師于心;能轉(zhuǎn)古人,不為古轉(zhuǎn)。發(fā)為語言,一一從胸襟流出”,[4] ?而卓然獨立。
萬歷二十年(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愿望總算實現(xiàn),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xiāng)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游,悠閑自得。他這時候?qū)ξ膲系膹凸胚\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fā),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答李子髯詩》中,袁宏道寫道:“若問文章事,應須折此心。”“草昧推何、李,聞知與見知。機軸雖不異,爾雅良足師。后來富文藻,詘理競修辭。揮斤薄大匠,裹足戒旁歧。模擬成儉狹,莽蕩取世譏。直欲凌蘇柳,斯言無乃欺。當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卻沽一壺酒,攜君聽《竹枝》。[5] ?”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shù)勒叩牟粷M,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閑,他覺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6] ?。因此,第二年他便托故辭職。
游覽著述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后并沒有立即回鄉(xiāng),而是遍游東南名勝,徜徉于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無一日不游,無一游不樂,無一刻不談,無一談不暢”,而且“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7]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不覺驚躍”,“如魘得醒”,為徐渭“恣臆談謔,了無忌憚”的詩風所傾倒[8] ?,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chuàng)作主張,要求詩文創(chuàng)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9] ?,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chuàng)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chuàng)作手法才是后人學習的楷模,不然舍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chuàng)作引入死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里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10]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shù)十篇游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俱從真源中溢出,別開手眼,一掃王、李云霧,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涂飾之病”[11] ?。
北上進京
東南游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征,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jiān)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jié)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閑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diào)自我的傾向,“遂一矯而主修,自律甚嚴,自檢甚密,以澹守之,以靜凝之”[12] ?。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tǒng)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13] ?他還說:“宋人詩,長于格而短于韻,而其為文,密于持論而疏于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14]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zhuǎn)。錢謙益后來在評論袁宏道的影響時,稱他推動文風的轉(zhuǎn)變,使詩文創(chuàng)作出現(xiàn)生機,“其功偉矣”[15] ?。
潛心文學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筑“柳浪館”于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游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并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于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寧乞食而不悔”[16] ?。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后,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贊《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tǒng)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并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jīng)典相提并論,給予高度的評價。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陜西鄉(xiāng)試,乘興游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游記與詩歌,“極一唱三嘆之致” 。
石頭居士袁宏道生平介紹
袁宏道字彥伯,東晉玄學家、文學家、史學家。號石頭居士,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袁宏道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袁宏道簡介
袁宏道,湖北省公安縣人,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曾擔任過知縣、稽勛郎中、博士等職位。他家有三兄弟,不過人們都認為他是他們?nèi)值苤谐删妥罡叩娜恕?/p>
他是明朝反對復古文學的主要人物,他在文學上反對文章模仿秦漢,詩文模仿唐代的做法,他認為寫文要真實,要與時俱進,不能總是停留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要總拘束于一個套路上。
袁宏道自小就非常聰明,善于寫文章,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諸生了。即使他當任過如此之多的職位,但他還是不太喜歡當官。在他中了進士后并沒有做官而是去外地拜師學藝、游歷山水。他在縣衙只當了二年的縣令就辭去工作去蘇杭那一帶游玩,并且寫下了很多令人稱贊的游記。
他十分喜愛大 自然 的風光,甚至還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高峰,他曾經(jīng)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如此憐惜自己的身體,那還怎么游山玩水?”“與其在床上死掉還不如死后當作一塊石頭”這兩句話不難看出,他對山水的熱愛之情已經(jīng)深入骨髓了。同時,在他的 登山 游水的過程中,他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個性更加地明顯,寫作的熱情也日益高漲。
在后來,袁宏道收到了他哥哥的信讓他去京城任職,他只能放棄游山玩水的樂趣去了北京,在北京當老師。沒過幾年,他便因為病重而死在了故里,享年四十三歲。他去世之后,買棺材的錢都是其他人幫忙贊助和賣掉自己的作品湊的。
袁宏后漢紀
袁宏是晉代的一代才子,其主要的成就就是編撰了《后漢紀》,《后漢紀》作為一部史學著作記載了后漢二百多年的 歷史 ,從公元23年淮陽王劉玄更始元年到公元220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可以說《后漢紀》是集合多家史書的一部綜合性史學著作,對于后來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對于研究后漢時期的史實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袁宏父親早逝,早年的生活比較的貧苦,但是袁宏非常有才華,所以后來得到了謝尚的賞識,從參軍一直做到了太守之職,但是袁宏的主要成就不是其政績,而是作為史書的編撰者,寫出了像《后漢紀》一類的史學著作。
《后漢紀》的寫作一直延續(xù)了十年,袁宏采用編年體的體裁記載東漢史事,主要是受到了荀悅《漢紀》編寫 成功 的影響。但是袁宏寫作《后漢紀》的條件要比荀悅編撰《漢紀》艱苦很多,因為荀悅的《漢紀》沒有競爭對手,而袁宏的《后漢紀》卻有非常多的競爭對手,袁宏必須保證自己編撰的《后漢紀》高于其他人的水平才能夠被流傳下來,后來流傳下來的那個時期的史學著作只有《后漢紀》和范曄說寫的《后漢書》,可見這兩本史書都是具有自己的過人之處的。
范曄的《后漢書》要比袁宏的《后漢紀》編寫的時間要晚一些,可以說《后漢書》是參考了《后漢紀》寫成的。袁宏在自己的史學著作中也寫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雖然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但是積極的方面還是很多的。但是遺憾的是《后漢紀》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袁宏泛舟
袁宏公元328年出生在一個世族家庭,袁宏年少的時候父親袁勖就去世了,所以少年時期的袁宏家境比較的貧寒,據(jù)說當時依靠運租船只養(yǎng)家糊口,但是袁宏具有杰出的才干,所寫的文章絕美,這些文字都是袁宏用來寄托自己的節(jié)操情感的,后來袁宏得到了謝尚的賞識,所以后來就跟隨者謝尚出仕了。這里面有一個小 典故 ,我們來說一下。
有一天晚上袁宏在自己的船上大聲的吟誦自己寫作的詩詞,袁宏的聲音清朗有節(jié)奏,文辭潤色的非常的優(yōu)美,這個時候鎮(zhèn)守牛渚的謝尚正好與自己的部下穿著便裝在江中泛舟,聽到了袁宏的吟誦,覺得非常的優(yōu)美,很是欣賞,于是悄悄的在船中聽了很久,謝尚越聽越覺得袁宏的詩詞做的好,對袁宏大加贊賞,于是派人前去打聽這是誰晚上在船上吟誦詩詞,這些詩詞是誰寫的。隨從于是前去打聽了,回來后說:“這是袁臨汝的兒子在詠詩。”于是謝尚將袁宏接到自己的船上來,并且與袁宏傾心交談,兩個人可以說是相見恨晚,相談甚歡,一直談了一夜。這就是歷史上的“袁宏泛舟”。
袁宏與謝尚在江上泛舟之后謝尚非常的欣賞袁宏,于是在謝尚后來做上安西將軍和豫州刺史之后,很快將袁宏招到了自己的身邊,讓袁宏參議 軍事 。袁宏從此就踏上了仕途。后來袁宏的才學逐漸的得到施展,可以說謝尚是袁宏的伯樂。
猜你感 興趣 :
1. 徐渭明朝三大才子人物生平介紹
2. 文學家袁宏道是哪個朝代的
3. 袁宏道是誰
4. 元順帝孛兒只斤生平簡介
5. 畫家徐渭的簡介
袁中郎在哪個朝代
袁宏道,子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
1568年生,1610年死。
《袁中郎集箋校》
西湖游記一則(袁宏道)解析
西湖游記二則》之晚游六橋待月記
文/袁宏道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
石簣數(shù)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shè)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注:①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嵐: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開發(fā):一個接一個地開放 ⑤石簣:一個人的號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張功甫:人名 ⑧戀:迷住 ⑨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⑾設(shè)色:用顏色描繪 ⑿夕舂:夕陽 ⒀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tài)發(fā)揮到極點 ⒁受用:享受.
譯: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的山嵐。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石簣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中的舊物,應該趕快去觀賞。」我當時迷戀著桃花,竟舍不得離開湖上。
從斷橋到蘇堤一帶,綠草成煙,紅花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吹的聲音,如風陣陣傳來;仕女的粉汗,如雨紛紛落下;羅衫紈褲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在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之間;其實湖光翠綠之美,山嵐顏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艷。
月景之美,更是難以形容。那花的姿態(tài),柳的柔情,山的顏色,水的意味,更是別有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和尚與識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說呢!
[心靈感悟]
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為文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夸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簡介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他與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復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稱“三袁”。他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語言清新明快,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初至西湖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lǐng)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zhí)樱潦湃眨埿值芡瑢W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譯文:(只見得)四面的山巒色彩如黛,春花的光華好像少女的顏面,溫柔的春風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紋好像平滑的綢緞,剛一抬頭放眼,已經(jīng)不由得眼花繚亂,如醉如癡了。這時想用一個詞語來描寫(眼前美景),卻終不可得。大約好像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那樣精神迷離恍惚吧。我游西湖從這一次開始,當時是萬歷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石簣數(shù)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shè)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譯文(西湖二):西湖最美的季節(jié)和時辰是春天和月景。一天中最美的是清晨水氣彌漫時的湖光和傍晚暮靄籠罩時的山色。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春寒抑制而遲開,和杏花、桃花接上了,斗妍爭奇,競相開放。成為罕見的奇觀。
好友石簣多次對我說,傅金吾園中的梅花,高雅非凡,南宋名將張俊之孫張功甫,他的家園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想急著去看,大飽眼福。我這時被桃花所戀,竟不忍離開。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延伸二十多里。唱歌奏樂似春風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富貴人家的盛裝,(紅男綠女)甚至比堤畔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西湖,只在午、未、申三時實際上湖光成為綠色的工筆,山氣用顏色描畫的妙處,都在早晨太陽開始出來,夕陽沒有落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時才把它的濃媚姿態(tài)發(fā)揮到極點。(西湖)月景更是難于用言語形容,花的姿態(tài),柳的情調(diào),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是一種特殊的趣味。這些樂趣留給山僧游客享受,怎么能夠?qū)δ切┟τ诠γ摰娜耸稣f呢!
一、課文主旨
《西湖游記二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優(yōu)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二、結(jié)構(gòu)內(nèi)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游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游西湖所見及內(nèi)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覽時間。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內(nèi)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游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暗諷杭州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三、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
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棹zhào:劃船。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西湖一
分析課文,品味語句。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么?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fā)必速,故游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cè)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鐘情之所在。“心飛”的夸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閑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后才續(xù)“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xiàn)。
④當作者終于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么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tǒng)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于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后,內(nèi)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借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tài)?
作者雖云“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lián)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fā)人聯(lián)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癡情醉態(tài)。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tài),日巧一日;文網(wǎng)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記中則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nèi)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jié)。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l)思考并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節(jié)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斗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shù)言這里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里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征,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于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僅此兩句,采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tài)柳情”呈現(xiàn)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xiàn)。其次還表現(xiàn)為游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蕩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xiàn)在哪里?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么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云“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后,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么?為什么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臺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jié)構(gòu)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xiàn),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游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fā)現(xiàn):“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shè)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shè)色”,這一“染”一“設(shè)”,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游記即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nèi)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游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愿舍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tǒng)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fā)人所不能發(fā)”(《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shù)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shù)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shù)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shù)辯證法的。
袁宏道的介紹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么,其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diào),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fā)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fā)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lǐng)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后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xiàn)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fā)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nèi)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于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fā),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于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chuàng)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xiàn)和真情發(fā)露,接近于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進而強調(diào)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tǒng)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chuàng)作過程解釋為“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xiàn)文學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diào)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棗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jīng)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fā)展觀與創(chuàng)新論相聯(lián)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云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nèi)容,因而創(chuàng)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蕩”,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后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制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chuàng)作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diào)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tǒng)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chuàng)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