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九日愁在哪里(賀新郎·九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賀新郎九日愁在哪里,以及賀新郎·九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 賀新郎·九日 》
劉克莊
湛湛長空黑,
更那堪斜風細雨,
亂愁如織。
老眼平生空四海,
賴有高樓百尺。
看浩蕩千崖秋色。
白發書生神州淚,
盡凄涼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
到而今春華落盡,
滿懷蕭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
愛說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對黃花孤負酒,
怕黃花也笑人岑寂。
鴻去北,日西匿。
賞析 :
此詞為重陽節登高抒懷之作。上片寫景感懷。“湛湛”六句寫詞人登樓遠望情景,“白發”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老眼灑淚乃為神州殘破、沉淪而極度痛苦、傷心。“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常恨”三句則寫出詞人老來蕭瑟卻不冷漠,依然情系神州。“若對”寫詞人賞菊飲酒的逸興,以移情方式贊美了菊花高潔孤傲的品格,故怕菊花笑我冷寂,借菊花自振,表現出不辜負菊花的逸興,頗見詞人豪曠之性情。“鴻去北”二句暗示出詞人賞菊飲酒,目送飛鴻北去,心向故國神州,意余言外,令人尋味不盡。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今昔交映,兼融家國之恨,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是其抒情詞的代表。
賀新郎·九日古詩翻譯賞析
《賀新郎·九日》出自宋詞三百首,其作者為宋朝文學家劉克莊。其古詩全文如下: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前言】
《賀新郎·九日》是南宋詞人劉克莊的一首重陽節登高抒懷之作。上片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先說少年時代自負有下筆千言的才華,頗思有所作為。
【注釋】
湛湛:音戰,水深貌。
牛山滴淚:謂丈夫不應無謂灑淚。
凌云筆:謂筆端縱橫,氣勢干云。
西風吹帽:謂孟嘉落帽事。
岑寂:高而靜。岑音此仁反。
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空四海:望盡了五湖四海。
高樓百尺:指愛國志士登臨之所。
白發書生:指作者自己。
【翻譯】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織著斜風細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我的心中紛亂如麻,千絲萬縷的愁思如織。我平生就喜歡登高臨遠眺望四海,幸虧現在高樓百尺。放眼望去,千山萬壑盡現于點點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滿懷情意。雖然只是普通的一個白發書生,流灑下的行行熱淚卻總是為著神州大地,絕不會像曾經登臨牛山的古人一樣,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追憶懷念以往的榮辱興衰,一切都已經杳無影跡了。少年時我風華正茂,氣沖斗牛,自以為身上負有凌云健筆。到而今才華如春花凋謝殆盡,只剩下滿懷蕭條寂寞的心緒。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愛說南朝文人的疏狂舊事。每當重陽吟詠詩句,動不動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讓人感到有些厭煩。如果對著菊花而不飲酒,恐怕菊花也會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見鴻雁向北飛去,一輪昏黃的斜陽漸漸向西邊沉了下去。
【賞析】
上片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滿天密布深黑的烏云,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真是““滿城風雨近重陽”,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下面四句說平生目空一切,他自稱“一生枘鑿,壯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龍吟》)曾因泳《落梅》詩譏刺時政,“東君廖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致遭權臣忌恨,由此病廢十年,但他并不因而畏怯,這在他病后仿梅絕句中可以看出,“夢得因桃卻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
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由于風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也即是“群玉峰頭,萬里秋無極。”(趙以夫《龍山令》)高樓百尺,用劉備語,劉備與許汜共論天下英雄;許汜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由于許汜只知求田問舍,營個人私事,因此陳元龍與許汜不多講話,并讓他睡下床。劉備批評許汜自私,并且說,要是我的話,就自己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上。事見《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詞中的百尺高樓,是指英雄志士登臨望遠之所。
接著四句是登高樓后觸目傷懷。自己本是一介書生,如今垂垂老矣,憂國之心尚在,他于送黃成父還朝時說:“時事祇今堪痛苦,未可徐徐俟駕。好著手、扶將宗社。”(《賀新郎》)個人受謗廢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復神州,是他最大愿。面對千崖,聯想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寫下的《九日齊山登高》詩末兩句云:“古往今來只如此,朱山何必獨沾衣?”他同意杜牧所云,感觸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很多人共有的心情,因此也不必像齊景公那樣在牛山獨自淚下沾衣。但作者在此雖認為不必為個人得失計較,同時也突出“神州淚”之可貴。雖然往事一去無跡,卻仍然不能在記憶中抹去,至此詞意陡轉,過渡到下片的回憶當年。
下片先說少年時代自負有下筆千言的才華,頗思有所作為。“凌云筆”,用《史記·司馬相如傳》典故,“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到如今”兩句寫現在,與前面形成鮮明對照,嘆息如今已是才華消盡,只余暮年蕭瑟之感。“常恨”三句,結合九日登高題意,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遇到重陽節,總愛提東晉孟嘉落帽故事。孟嘉于九月九日隨桓溫游龍山,風吹帽落,他并不覺得。
桓溫命人寫文章嘲笑他,他亦取筆作答,文辭超卓,四座極嘆服。(《晉書·孟嘉傳》)在作者看來,這種毫無現實意義的所謂名士風流,不過是早已過時的狂客行徑,不值得每年重九都要把它稱揚一番。“若對”兩句,指包括自己在內的憂國志士,他們與前者亦形成鮮明對比,并不追慕魏晉風度,而是對“時事祇今堪痛哭”的現狀感到憂心如焚而又無能為力。詞意至此急轉直下,作者在感憤之余,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際此佳節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但誰如果只是賞花而辜負了美酒(即不飲酒),恐怕連黃花也要笑人太孤寂了,言下之意是壯志未酬,只能借酒澆愁。
末兩句以登高作結,雨消云收,暮色漸至,下如江淹《恨賦》所云:“白日西匿,隴雁北飛。”秋天鴻雁南來,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復神州的大業卻遙無實現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闃國勢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壯志難伸,亦只能長歌當哭,借酒澆愁。
《賀新郎·九日》譯文及注釋
《賀新郎·九日》通過對重陽景物的描述,表達了詞人對國家與個人身世的深沉感慨,以及詞人對英雄末路與報國無門的悲痛憤慨。下面是《賀新郎·九日》譯文及注釋,歡迎閱讀。
譯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織著斜風細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我的心中紛亂如麻,千絲萬縷的愁思如織。我平生就喜歡登高臨遠眺望四海,幸虧現在高樓百尺。放眼望去,千山萬壑盡現于點點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滿懷情意。雖然只是普通的一個白發書生,流灑下的行行熱淚卻總是為著神州大地,絕不會像曾經登臨牛山的古人一樣,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追憶懷念以往的榮辱興衰,一切都已經杳無影跡了。
少年時我風華正茂,氣沖斗牛,自以為身上負有凌云健筆。到而今才華如春花凋謝殆盡,只剩下滿懷蕭條寂寞的心緒。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愛說南朝文人的疏狂舊事。每當重陽吟詠詩句,動不動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讓人感到有些厭煩。如果對著菊花而不飲酒,恐怕菊花也會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見鴻雁向北飛去,一輪昏黃的斜陽漸漸向西邊沉了下去。
注釋
①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句,故名。
②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③湛(zhàn)湛:深遠的樣子。
④空四海:望盡了五湖四海。
⑤高樓百尺:指愛國志士登臨之所。
⑥白發書生:指詞人自己。
⑦牛山:在山東臨淄縣南。
⑧凌云筆:謂筆端縱橫,氣勢干云。
⑨南朝狂客:指孟嘉。晉孟嘉為桓溫參軍,嘗于重陽節共登龍山,風吹帽落而不覺。
⑩拈(niān)出:搬出來。
岑(cén)寂:高而靜。岑音此仁反。
匿(nì):隱藏。
《賀新郎·九日》原文及賞析
《賀新郎·九日》是南宋詞人劉克莊的一首重陽節登高抒懷之詞,下面是《賀新郎·九日》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原文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賞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通過對昏黑風雨交加的描寫,表達出詞人憂慮國事、痛心神州陸沉的悲憤之情。滿天密布深黑的烏云,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亂愁如織”點出全篇主旨。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由于風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涼,會使人淚水滂沱。“白發”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是為神州殘破沉淪的“往事”而極度傷心灑淚。“神州”二字曾在詞人詞中反復出現,說明恢復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頭等大事。
“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但是目前卻青春已逝,壯志成空,進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國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則有更深寄托。詞人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的'狂客行徑,每年在重陽節登高,總喜歡提起東晉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稱揚一番,毫無現實意義。“若對”兩句,是說如自己這樣的憂國志士,并不追慕魏晉風度,但對國破家亡的現狀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為力。詞意至此急轉直下,壯志未酬,詞人在感憤之余,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在此佳節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借酒澆愁了。“鴻北去”,目送飛鴻北去,抒發對故土的思戀。“日西匿”暗指南宋國勢危殆,振興無望。以天際廣漠之景物作結,與首句呼應,意余言外。
上片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注。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以議論為主,借題發揮,感慨蒼涼。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國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