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辛棄疾如何背誦(辛棄疾的玉樓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玉樓春辛棄疾如何背誦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辛棄疾的玉樓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辛棄疾的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要有鑒賞
《玉樓春》辛棄疾(宋遼金元文學-宋代)
語音文件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
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評析]
這是一首惜春的詞作。全詞新穎別致,顯示出辛棄疾詞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種風格。作者永遠抱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即使她是那樣渺茫、難以實現,然而他仍然執著地等待著!這就是愛國詞人辛棄疾能創作出大量雄壯詞篇的原因。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毛滂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沈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祗與東君偏故舊。
【譯文及注釋】
1、蓮花漏:一種狀如蓮花的銅制漏水計時器,相傳為廬山僧惠遠所造。
2、酴酥:即屠蘇,酒名。
3、東君:春神。
【賞析】
蓮花滴水送走了舊的一年。在井懸凍酒,曉寒侵人之時,柳枝的苗條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氣息。雖有佳人歌女勸酒佐興,可詞人卻為早春的物候所驚,猶如見到了久別重逢的故舊。構思新穎,饒有情致。
辛棄疾 玉樓春·戲賦云山
《玉樓春戲賦云山》
作者:辛棄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賞析: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由于上饒(今屬江西)帶湖寓所毀于火,遂徙居位于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期思渡別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詞人因名之為瓢泉。這首詞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間寫成的。內容如題,乃吟詠云山之作。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里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個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象大雪壓不垮青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說青山被浮云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于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系,使我們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這段話是為抒發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后來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以作者的詞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之而走的負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籠罩的景象??梢姡玫涞那勺荆辉谟谀芊駧熎渥置?,而在于能否即景會心,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顯得呆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歇拍一韻緊承前韻,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青山被浮云所籠罩,并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為什么如此執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青山?因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實寫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園亭》)你看,詞人對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植坏盟笄趯ひ捘?。
詞的上片寫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憂慮,下片則寫重睹青山的喜悅。下片兩句筆鋒一轉,景象突然一變:西風乍起,浮云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說寫詞人重睹青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來表現作者在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說下片一韻著重寫浮云散而青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么結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青山的喜悅心情嗎?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關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玉樓春·寂寂畫堂梁上燕
魏承班 玉樓春寂寂畫堂梁上燕
寂寂畫堂梁上燕,高卷翠簾橫數扇。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
愁倚錦屏低雪面,淚滴繡羅金縷線。好天涼月盡傷心,為是玉郎長不見。
【譯文及注釋】
1、高卷句:翠簾高卷,橫列屏風數扇。翠簾:窗簾。
2、雪面:粉面,意為面目白皙。
3、涼月:疑為良夜之訛。盡:猶競。
4、為是:因是。
【賞析】
這首《玉樓春》抒寫閨怨,所創設的意境是:暮春時節,梁燕雙飛,落紅滿地。女主人公愁倚錦屏,感到春色惱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見,不禁淚滴繡衫。全詞意境優美,婉麗多姿。
上片寫卷簾所見,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間燕語,表現畫堂寂寂,以動寫靜,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結構上是過渡;后兩句是觸景傷情:簾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為己所有,故有惱人之感;而滿地落花則又使她想到青春難再!
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淚滴寫她觸景傷精時的容態;結尾二句,點出原由。對月懷人,深為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難全而傷心。
在藝術上,此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意象的裝飾性特征。詞中的畫堂、落花、錦屏等都是較為典型的裝飾性意象,在顏色、形狀等方面都是有著鮮明的圖案性質的。這些具有圖案性質的意象構織出整體的圖案。這些意象,并非是詞人的興會所得,而是具有審美抽象性質的意象構織而成的,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個體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意象。它們缺少隨機感興的鮮活感,但卻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詮釋的意味。文學語言的圖案化,在晚唐五代詞中是最為典型的。因此可以說,此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詞的共同特征。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
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和他的情人分別之后,重游舊地,悵觸前情而寫下的。它用一個人所習知的仙凡戀愛故事即劉晨、阮肇遇仙女的典故起頭。據《幽明錄》載,東漢時,劉、阮二人入天臺山采藥,曾因饑渴,登山食桃,就溪飲水,于溪邊遇到兩位仙女,相愛成婚。半年以后,二人思家求歸。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這種由于輕易和情人分別而產生的追悔之情,在古典詩歌中,是常用天臺故事來作比擬的。如元稹《劉阮妻》云:“芙蓉脂肉綠云鬟,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就是“桃溪”一句最好的注釋。溫庭筠《達摩支曲》“拗蓮作寸絲難絕”,是“秋藕”一句所本,不過反用其意。第一句敘述委婉,是就當時的主觀感情說,這是因;第二句言辭決絕,是就今日的客觀事實說,這是果。一用輕筆,一用重筆。兩兩相形,就將無可挽回的事態和不能自己的情懷和盤托了出來。
三、四兩句,由今追昔?!爱敃r”,應首句;“今日”,應次句。當時在赤闌橋邊,因為等候情人而更覺其風光旖旎;今日到黃葉路上,因為獨尋舊夢而愈感其景色蕭條。赤闌、黃葉,不但著色濃烈,而且“赤闌橋”正好襯托出青春的歡樂,“黃葉路”也正好表現出晚秋的凄清。這不只是為了點明景物因時令而有異,更重要的是為了象征人心因合離而不同。在景物的色調上固然是強烈的對照,在詞人的情調上看同樣是強烈的對照。今日的黃葉路邊,也就是當時的赤闌橋畔,地同事異,物是人非。將這兩句和上兩句聯系起來看,則相侯赤闌橋”的歡愉,正證明了“不作從容住”的錯誤;“獨尋黃葉路”的離恨,也反映了“絕來無續處”的悲哀。這就顯示出其事雖已決絕,其情仍舊纏綿。文風亦極沉郁之致。
換頭兩句,直承“今日”句來。明明知道此事已如瓶落井,一去不回,但還是在這里閑尋舊跡,這就清晰地勾畫出了一個我國古典文學中所謂“志誠種子”的形象。在黃葉路上徘徊之余,舉頭四望,所見到的只是煙霧中群山成列,雁背上斜陽欲暮而已。這兩句寫得開闊遼遠,而其用意,則在于借這種境界來展示人物內心的空虛寂寞之感。如果單純地將其當作寫景佳句,以為只是謝朓《郡內高齋閑坐答呂法曹》“窗中列遠岫”,以及溫庭筠《春日野行》“鴉背夕陽多”兩句的襲用和發展,就不免“買櫝還珠”。如果更進一步加以探索,還可以發現,上句寫煙中列岫,冷碧無情,正所以暗示關山迢遞;下句寫雁背夕陽,微紅將墜,正所以暗示音信渺茫。與頭兩句聯系起來,又向我們指陳了桃溪一別,永隔人天,秋藕絕來,更無音信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而“獨尋黃葉路”的心情,也就更加可以理解了。列岫青多,夕陽紅滿,色彩絢麗,又與上面的“赤闌橋”、“黃葉路”互相輝映,顯示了詞人因情敷彩的本領。
結尾兩句,以兩個譬喻來比擬當前情事。過去的情人,早像被風吹入江心的云彩,一去無蹤;而自己的心情,始終耿耿,卻如雨后粘在泥中的柳絮,無法解脫。兩句字面對得極其工整,但用意卻相銜接。這一結,詞鋒執拗,情感癡頑,為主題增加了千斤重量。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美成詞有似拙實巧者,如《玉樓春》結句……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譬,別饒姿態,卻不病其板,不病其纖。”這一評語是中肯的。正因其對仗工巧而意思連貫,排偶中見動蕩,所以使人不感到板滯;同時,又不是單純地追求工巧,而是借以表達了非常沉摯深厚的感情,所以又使人不覺得纖弱。
這一詞調的組織形式是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原來的格局就傾向于整齊。作者在這里,沒有像其他詞人或自己另外填這一調子時所常常采取的辦法,平均使用散句和對句,以期方便地形成整齊與變化之間的和諧,卻故意全部使用了對句,從而創造了一種與內容相適應的凝重風格。然而由于排偶之中,仍具動蕩的筆墨,所以凝重之外,也兼備流麗的風姿。這是我們讀這首詞時,特別值得加以思索之處。
《玉樓春》【宋】辛棄疾 翻譯賞析
迎著風兒,想要勸春光停住腳步。
春光卻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
岸邊的落花沒能伴隨流水而去,
她就成為在泥土上飄舞的飛絮。
看著鏡中頭發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時光。
人沒有辜負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負了自己?。?/p>
從夢中醒來才感覺遠離了許多憂愁,
只是牽掛著風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評析]
這是一首惜春的詞作。全詞新穎別致,顯示出辛棄疾詞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種風格。作者永遠抱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即使她是那樣渺茫、難以實現,然而他仍然執著地等待著!這就是愛國詞人辛棄疾能創作出大量雄壯詞篇的原因。
辛棄疾的玉春樓怎么寫
宋代辛棄疾《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原文: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譯文:
迎著風兒,想要勸春光停住腳步。春光卻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它不愿同岸邊的落花一樣隨流水而去,暫且就成為在泥土上飄舞的飛絮。
看著鏡中頭發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時光。人沒有辜負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負了自己??!從夢中醒來才感覺遠離了許多憂愁,只是牽掛著風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惜春的詞作,表達了光陰易逝、壯志難酬的愁悶之緒。
第一、兩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開頭即點出傷春的意味,為全詞奠定了感傷的基調,接著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說春不甘和落花一樣隨水而去,了無蹤跡,只好暫且作粘于泥上的飛絮。
“落花”、“飛絮”均為飄零之物,然在詞人筆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飛絮尚可在泥上暫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之不愿逝去的不甘和無奈。運用比喻,用春來比喻自己的青春年華,表達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
五、六兩句,看到鏡中的華發,想自己年華流逝,自己不愿辜負青春,然而無奈的還是辜負了,一事無成,表達出因功業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滅的濃濃愁緒。
“夢回人遠許多愁”夢中醒來,似已消愁,貌似灑脫,實則更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結,將這許多的愁都凝聚在風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風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運處境,含蓄動人。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別號稼軒。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