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人行杜甫為什么要寫這首詩(杜甫麗人行的麗人指的是)
很多朋友對于麗人行杜甫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和杜甫麗人行的麗人指的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人杜甫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出《麗人行》的?
背景:
? ? ?唐代自武后以來,外戚擅權(quán)已成為統(tǒng)治階層中一種通常現(xiàn)象,他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后來釀成安史之亂的主因。《舊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fā)。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國忠私于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lián)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妝盈巷,蠟炬如晝。”又楊國忠于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書,勢傾朝野。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二載(753年)春。
原文:
? ? ? ? ? ? ? ? ? ? ? ?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⑴。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⑵,肌理細(xì)膩骨肉勻⑶。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⑷。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勹)葉垂鬢唇⑸。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⑹。
就中云幕椒房親⑺,賜名大國虢與秦⑻。
紫駝之峰出翠釜⑼,水精之盤行素鱗⑽。
犀筯厭飫久未下⑾,鸞刀縷切空紛綸⑿。
黃門飛鞚不動塵⒀,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⒁。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⒂。
后來鞍馬何逡巡⒃,當(dāng)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⒄,青鳥飛去銜紅巾⒅。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⒆。
詞句注釋
⑴三月三日:為上巳日,唐代長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⑵態(tài)濃:姿態(tài)濃艷。意遠:神氣高遠。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⑶肌理細(xì)膩:皮膚細(xì)嫩光滑。骨肉勻:身材勻稱適中。
⑷“繡羅”兩句:用金銀線鑲繡著孔雀和麒麟的華麗衣裳與暮春的美麗景色相映生輝。
⑸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為”。 訇葉:一種首飾。鬢唇:鬢邊。
⑹珠壓:謂珠按其上,使不讓風(fēng)吹起,故下云“穩(wěn)稱身”。 腰衱:裙帶。
⑺就中:其中。云幕:指宮殿中的云狀帷幕。椒房:漢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稱皇后為椒房,皇后家屬為椒房親。
⑻“賜名”句:指天寶七載(748)唐玄宗賜封楊貴妃的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
⑼紫駝之峰:即駝峰,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釜:古代的一種鍋。翠釜,形容鍋的色澤。
⑽水精:即水晶。行:傳送。素鱗:指白鱗魚。
⑾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厭飫:吃得膩了。
⑿鸞刀:帶鸞鈴的刀。縷切:細(xì)切。空紛綸:廚師們白白忙亂一番。貴人們吃不下。
⒀黃門:宦官。飛鞚,即飛馬。
⒁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⒂賓從:賓客隨從。雜遝:眾多雜亂。要津:本指重要渡口,這里喻指楊國忠兄妹的家門,所謂“虢國門前鬧如市”。
⒃后來鞍馬:指楊國忠,卻故意不在這里明說。逡巡:原意為欲進不進,這里是顧盼自得的意思。
⒄“楊花”句:是隱語,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來影射楊國忠與其從妹虢國夫人(嫁裴氏)的曖昧關(guān)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楊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楊花飄蕩落南家”,及“愿銜楊花入窠里”詩句。后人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之說,萍之大者為蘋。楊花、萍和蘋雖為三物,實出一體,故以楊花覆蘋影射兄妹茍且亂倫。據(jù)史載:“虢國素與國忠亂,頗為人知,不恥也。每入謁,并驅(qū)道中,從監(jiān)、侍姆百余騎,炬密如晝,靚妝盈里,不施幃障,時人謂為雄狐。”
⒅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相傳西王母將見漢武帝時,先有青鳥飛集殿前(見《漢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
⒆“炙手”二句:言楊氏權(quán)傾朝野,氣焰灼人,無人能比。丞相:指楊國忠,天寶十一載(752年)十一月為右丞相。嗔:發(fā)怒。
白話譯文
三月三日陽春時節(jié)天氣清新,長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態(tài)凝重神情高遠文靜自然,肌膚豐潤胖瘦適中身材勻稱。
綾花綾羅衣裳映襯暮春風(fēng)光,金絲繡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
頭上戴的是什么珠寶首飾呢?翡翠玉做的花飾垂掛在兩鬢。
在她們的背后能看見什么呢?珠寶鑲嵌的裙腰多穩(wěn)當(dāng)合身。
其中有幾位都是后妃的親戚,里面有虢國和秦國二位夫人。
翡翠蒸鍋端出香噴的紫駝峰,水晶圓盤送來肥美的白魚鮮。
她們捏著犀角筷子久久不動,廚師們快刀細(xì)切空忙了一場。
宦官騎馬飛馳不敢揚起灰塵,御廚絡(luò)繹不絕送來海味山珍。
笙簫鼓樂纏綿宛轉(zhuǎn)感動鬼神,賓客隨從滿座都是達官貴人。
有一個騎馬官人是何等驕橫,車前下馬從繡毯上走進帳門。
白雪似的楊花飄落覆蓋浮萍,青鳥飛去銜起地上的紅絲帕。
楊家氣焰很高權(quán)勢無與倫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發(fā)怒斥人!
賞析:
? ? ?全詩場面宏大,鮮艷富麗,筆調(diào)細(xì)膩生動,同時又含蓄不露,詩中無一斷語處,卻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語極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不見諷刺的語言,但在維妙維肖的描摹中,隱含犀利的匕首,譏諷入木三分。
杜甫 麗人行
《麗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xì)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衤及]穩(wěn)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dāng)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釋:
1、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為;
2、葉:彩的花葉,彩是婦女的發(fā)飾;
3、鬢唇:鬢邊。
4、珠壓:謂珠按其上,使不讓風(fēng)吹起,故下云穩(wěn)稱身。
5、腰:這里作腰帶解;
6、后來鞍馬:指楊國忠,卻故意不在這里明說。
7、逡巡:原意為欲進不進,這里是顧盼自得的意思。
8、楊花句:舊注以為指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曖昧關(guān)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楊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楊花飄蕩落南家,及愿銜楊花入窠里詩句。后人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之說,又暗合諸楊之姓及兄妹丑行。
9、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相傳西王母將見漢武帝時,先有青鳥飛集殿前(見《漢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紅巾,婦女所用的紅帕,這里是說使者在暗遞消息。
譯文:
三月三日陽春時節(jié)天氣清新,
長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態(tài)凝重神情高遠文靜自然,
肌膚豐潤胖瘦適中身材勻稱。
綾花綾羅衣裳映襯暮春風(fēng)光,
金絲繡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
頭上戴的是什么呢?
翡翠片花葉直貼到鬢角邊。
背后綴的是什么呢?
寶珠壓住裙腰多么穩(wěn)當(dāng)合身。
其中有云幕椒房的后妃至親,
皇上封為虢國和秦國二夫人。
翡翠蒸鍋端出香噴的紫駝峰,
水晶圓盤送來肥美的白魚鮮。
吃膩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動,
鸞刀切著細(xì)肉絲空忙了一場。
宦官騎馬飛來卻不揚起灰塵,
御廚絡(luò)繹不絕送來海味山珍。
笙簫鼓樂纏綿宛轉(zhuǎn)感動鬼神,
賓客隨從滿座都是達官貴人。
姍姍來遲的騎馬人躊躇滿志,
到軒門才下馬步入錦褥茵亭。
白雪似的楊花飄落覆蓋浮萍,
使者象傳情的青鳥勤送紅巾。
氣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絕倫,
千萬不要近前擔(dān)心丞相惱怒!
詩是諷刺楊氏國戚之奢侈淫亂,側(cè)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敗。開首十句是描寫上已日曲江水邊踏青的麗人如云,體態(tài)嫻雅,姿色優(yōu)美,衣著華麗。就中十句,具體寫出麗人中虢、秦、韓三人,她們器皿雅致,肴饌精美,簫管悠揚。后來六句,寫楊國忠之炫赫,意氣驕恣,勢焰熏灼。
全詩語極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不見諷刺的語言,但在維妙維肖的描摹中,隱含犀利的匕首,譏諷入木三分。
杜甫 登高
《登高》
作者: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譯文:
天高風(fēng)急秋氣肅煞,
猿啼十分悲涼;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
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
層層紛紛撒下;
無盡長江洶涌澎湃,
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
我常到處漂泊;
有生以來疾病纏身,
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
常恨鬢如霜白;
困頓潦倒精神衰頹,
我且戒酒停杯。
賞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后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lián)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lián)抒發(fā)感情,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lián)寫白發(fā)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xiàn)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作。
杜甫 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guān)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長竹,與詩中翠袖相映。
譯文: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dāng)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yǎng)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fēng)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jié),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diào)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賞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zhàn)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zhàn)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于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jié),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jié)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 不見
《不見》
作者:杜甫
原文: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釋:
1、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年)在山東兗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見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yng)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污濁世俗的不滿。
3、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系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rèn)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
4、憐才:愛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nèi)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于此。
6、頭白句:李白此時已經(jīng)61歲。杜甫這時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別的老友就可以相見了,故云歸來。
翻譯:
沒有見到李白已經(jīng)好久,
他佯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殺了他,
只有我憐惜他是個人才。
文思教捷下筆成詩千首,
飄零無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讀書的舊居,
頭發(fā)花白了就應(yīng)該歸來。
賞析:
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許杜甫此時輾轉(zhuǎn)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詩用質(zhì)樸的語言,表現(xiàn)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積于內(nèi)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fā)出來了。不見二字置于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diào)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xiàn)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并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抒發(fā)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fù)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lián)中得到進一步展現(xiàn)。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chǎn)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shù)效果。世人指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里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xiàn)了杜甫與世人態(tài)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xué)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fù)不能實現(xiàn)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lián)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lián)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fā)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后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dān)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于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jié)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yīng),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jié)合,胡應(yīng)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后結(jié),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tǒng)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曲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chǎn)生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采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zhì)樸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于傳情達意,如本詩用虛字轉(zhuǎn)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tǒng)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wěn)的老調(diào),增強了律詩的表現(xiàn)力。
麗人行表達了什么
《麗人行》表達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于唐天寶十二載(753年)。此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統(tǒng)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態(tài),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xiàn)實。
詩分三段:先泛寫游春仕女的體態(tài)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艷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末寫楊國忠的驕橫。全詩場面宏大,鮮艷富麗,筆調(diào)細(xì)膩生動,諷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達到了如前人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的藝術(shù)效果。
杜甫的《麗人行》,為何被譽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高級的諷刺詩”?
杜甫的輝煌在于這首詩的場景宏大,細(xì)節(jié)含蓄,似乎寫的是風(fēng)景,但每句話都能聽到外面的聲音這首詩猶如一把利劍,向世人昭示著唐代的頹廢與奢靡它直接指向人們的內(nèi)心,讓人們迷失這就是杜甫成為偉大詩人的原因。
自唐朝建立以來,它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但是,外國親屬專政也成為統(tǒng)治者的普遍現(xiàn)象唐玄宗中后期,外族親戚楊國忠憑借妹妹楊貴妃成為唐朝首相,楊貴妃的三姐妹在皇宮里越來越受青睞,過著奢侈而壓抑的生活李仁星是“老瓶裝新酒”七首樂府詩。這首詩的標(biāo)題在漢代劉翔的《別路》中有記載。
杜甫我熱愛唐朝,但討厭法院的無知和親戚的獨裁統(tǒng)治。盡管無法預(yù)測,但他也感到,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詩人的敏銳性,唐朝將遭受前所未有的災(zāi)難。
這首詩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春日少女的體態(tài)美和衣著富麗,造就了楊氏姐妹的嫵媚之美;二是宴會的奢華和所獲得的特權(quán);三是楊國忠的傲慢整首詩氣勢恢宏,色彩絢麗,風(fēng)格細(xì)膩生動,諷刺含蓄它只描寫“美人”的生活,卻達到了“不諷刺,不諷刺”的目的。
這首歌的主題和傾向并不晦澀,而是從場景和情節(jié)中自然流露出來,而不是一針見血自始至終,詩人以嚴(yán)肅的筆觸,明快的色彩,華麗的色彩,不帶任何油腔滑調(diào)和諷刺的筆觸,描寫那些短小的場景和情節(jié)但令人驚奇的是,在這首莊嚴(yán)的詠嘆調(diào)中,詩人完成了揭露腐敗、鞭撻罪惡的神圣使命,獲得了比一般輕諷刺更為強大的藝術(shù)批判力。
麗人行杜甫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杜甫麗人行的麗人指的是、麗人行杜甫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