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出自哪里(曹劌論戰中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曹劌論戰出自哪里,以及曹劌論戰中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曹劌論戰的作者和出處
曹劌論戰的作者為春秋時期的左丘明,曹劌論戰的出處為《左傳·莊公十年》。
1、左丘明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散文家? 、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左傳》
《左傳》的記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擴展資料
一、左丘明的文學創作
左丘明著有《左傳》、《國語》兩部文學巨著。
《春秋左氏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二、《左傳》的史學地位
首先在于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而內容詳實的史學鉅編。《左傳》以近二十萬言的規模,全面、系統記載春秋一代大事,廣泛涉及周王朝和晉、魯、楚、鄭、齊、衛、宋、吳、秦、越、陳等十多個諸侯國,并且屢見追記西周與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時期的史實。
它采用編年記事的方式,雖然以《春秋》為綱,然而其記事范圍之廣,敘述內容的具體、詳贍,則大大超出了《春秋》。《左傳》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劌論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左丘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傳
曹劌論戰選自哪里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出自哪本書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作者為春秋時期的左丘明。
《曹劌論戰》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同時還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它著重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
從文學角度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之戰的權威和統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和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之中。
曹劌論戰出自哪本書?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傳·莊公十年》,作者?左丘明?。題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傳說是春秋末期的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曹劌論戰》記敘齊、魯之間的戰爭,“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劌論戰中的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消失,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出自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曹劌論戰》作品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后,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皇位,八月魯與齊師戰于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關于曹劌論戰出自哪里和曹劌論戰中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